
-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发烧38.4℃算高烧吗
发烧38.4℃不属于高烧,属中度热,发热时可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不同人群有不同需关注情况,若发热超24小时或伴明显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针对性处理。 一、发烧38.4℃不属于高烧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可因测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发热又分为不同等级,低热为37.3~38℃,中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为41℃以上,所以38.4℃属于中度热,并非高烧。 二、38.4℃发热时的一般处理及相关因素考虑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等特点,更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可适当减少穿着的衣物,帮助散热,比如1岁左右的儿童,穿着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有利于体温散发;对于成人,同样可以通过松开领口等方式促进散热。 生活方式:发热时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良好的休息都有助于身体恢复。同时,要适量多饮水,以补充发热时因出汗等丢失的水分,儿童可少量多次饮水,防止一次性饮水过多引起呕吐等不适。 (二)需关注的情况及特殊人群提示 特殊人群: 儿童:38.4℃发热时,除上述非药物干预外,要密切观察精神状态等。如果儿童精神状态尚可,可先采用物理降温等措施;但如果是3个月以下的婴儿出现38.4℃发热,属于比较危险的情况,需立即就医,因为婴儿免疫系统等发育尚不成熟,发热可能隐藏着严重感染等问题。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发热38.4℃时,要关注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咳嗽、尿频等。同时,老年人使用药物需更加谨慎,因为其肝肾功能可能减退,非药物干预可能更为基础和重要,如监测体温变化,适当调整室内温度等。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果本身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出现38.4℃发热,需警惕感染等情况诱发血糖波动等问题,要密切监测血糖,并且及时就医评估发热原因,因为基础病史人群发热可能病情变化较快。 三、发热38.4℃时的就医判断 如果发热38.4℃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者伴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如剧烈头痛、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等,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等,以明确发热原因,是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等感染)还是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发热,从而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20 13:37:26 - 
                        
手心发热手心出汗主要有什么原因
手心发热出汗可因生理性因素中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热及精神紧张焦虑致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引发,病理性因素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致代谢增高、糖尿病并发自主神经病变、结核病慢性消耗、阴虚火旺虚火迫津外泄导致,特殊人群里儿童新陈代谢旺或植物神经发育不完善、女性更年期激素波动致植物神经紊乱、老年人有基础病需警惕病情变化。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后: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肌肉活动产热增加,为维持体温平衡,机体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手心作为汗腺分布较多的部位,会出现出汗现象,同时因产热多可能伴有手心发热,这是正常的生理散热调节。 2.精神紧张、焦虑时:当人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会促使汗腺分泌增加,导致手心出汗,而紧张情绪可能伴随身体代谢轻微升高,引发手心发热感。 二、病理性因素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率显著增高,出现多汗、怕热症状,手心因汗腺活跃及代谢加快可表现为发热、出汗,相关研究显示约60%-80%的甲亢患者有多汗表现。 2.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能并发自主神经病变,影响汗腺的正常分泌调节,导致汗腺功能紊乱,出现手心异常出汗,若同时存在代谢紊乱,也可能伴随手心发热。 3.结核病: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机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可出现低热、盗汗等症状,手心作为体表部位,也会有发热、出汗表现,结核患者中约50%-60%有盗汗现象。 4.阴虚火旺(中医角度):阴液亏虚,虚火内生,虚火逼迫津液外泄,可出现手足心发热、盗汗等表现,手心发热出汗是常见症状之一,中医理论中阴虚体质者易出现此类情况。 三、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儿童新陈代谢旺盛,若存在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发热初期),可能出现手心发热出汗,需关注体温变化及是否有其他感染伴随症状;另外,儿童植物神经功能发育不完善,在紧张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手心出汗,但一般多为暂时性,需排除病理性因素。 2.女性更年期:更年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易出现多汗、手心发热等症状,这与激素变化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有关。 3.老年人: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更需警惕病情变化导致手心发热出汗,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对疾病的代偿能力下降,需密切关注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及相关症状变化。
2025-10-20 13:37:25 - 
                        
病毒感染发热怎么治疗
病毒感染发热的应对措施包括一般治疗(休息与环境、补充水分)、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药物治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的注意事项,儿童首选物理降温且严格遵医嘱用药,老年人注意补水和谨慎选药,孕妇用药需谨慎评估。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环境:发热时身体较为虚弱,需保证充足休息,营造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18~22℃)、通风良好的环境,利于机体恢复。对于儿童,要提供温馨且安全的休息空间,避免过多嘈杂刺激。 2.补充水分:发热会使机体丢失较多水分,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尤其是儿童,防止脱水。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保持机体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毒素排出。 二、物理降温 1.温水擦浴: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用32~34℃的温水擦拭患者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通过蒸发散热来降温。擦浴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患者着凉。对于儿童,动作要轻柔,注意保护皮肤。 2.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于额头等部位,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儿童可安全使用。 三、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1.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可缓解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 2.布洛芬: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可使用,也能有效降低体温,减轻发热带来的不适。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段适用的剂型和剂量有所差异,儿童使用时要选择合适的儿童剂型。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热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物理降温应作为首选,如温水擦浴等。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相关规定,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剂型或成分。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情况,若发热持续不退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如抽搐等,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发热时要注意监测体温变化,由于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较弱,退热时可能出汗较多,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要谨慎,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3.孕妇:孕妇出现病毒感染发热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法尝试降温,若体温较高或持续不退,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2025-10-20 13:37:24 - 
                        
身上发冷是发烧的前兆吗
身上发冷可能是发烧前兆,人体受病原体入侵时体温调节中枢受影响致产热散热异常出现发冷,不同人群情况有差异,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成年人因劳累受凉等、老年人机能衰退体温调节差,且身上发冷还可能有其他原因,需综合判断。 一、身体机制方面 人体体温调节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来调控的。当有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时,会使得产热介质释放,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从而产生热量,表现为身上发冷。例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会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启动体温升高机制,此时先出现身上发冷,之后体温会逐渐上升进入发烧阶段。 二、不同人群的情况差异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还不完善,相对更敏感。当儿童身上发冷时,家长需密切关注其体温变化。儿童身上发冷可能是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等)的早期表现,由于儿童免疫系统较脆弱,感染后更易出现体温快速波动,所以要及时监测体温,可通过触摸额头、使用体温计测量等方式。同时,儿童身上发冷时要注意适当保暖,但不宜过度包裹,以免影响散热观察体温变化,若后续出现发烧,要根据儿童年龄等情况谨慎处理体温,优先考虑非药物方式降温,如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拭等。 成年人:成年人身上发冷若为发烧前兆,可能是因为日常劳累、受凉等因素导致免疫力暂时下降,病原体容易入侵。成年人可通过测量体温等方式来明确是否发烧。如果是轻度身上发冷,可先通过多喝温水、注意休息来观察体温变化,若后续体温升高,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方式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当老年人身上发冷时,更要警惕可能是发烧前兆。老年人身上发冷时要注意保暖,但要注意保暖方式方法,避免因保暖不当出现其他问题。同时要密切监测体温,因为老年人对发烧的耐受能力可能较差,一旦发烧可能会引发其他并发症,所以要及时关注体温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三、其他可能情况 身上发冷并不一定就绝对是发烧前兆,也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环境温度过低时,人体会因为外界温度低而感觉发冷,这时候不一定伴有发烧。还有一些内分泌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身上发冷,但这与发烧前兆的机制不同。所以当出现身上发冷时,要综合判断,如果同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头痛等,更要警惕是疾病相关情况,需进一步观察体温等变化来明确具体原因。
2025-10-20 13:37:07 - 
                        
女性身体发热但不发烧是怎么了
女性身体发热但不发烧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内分泌失调(如不同年龄段因激素变化出现的激素失衡影响体温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精神压力、焦虑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感染恢复期(免疫系统修复调节时可能出现)、环境因素影响(环境温度过高、穿着过厚等)以及其他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共同调节身体的许多生理功能,如体温调节、血液循环等。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导致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异常等,从而使女性感觉身体发热但不发烧。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也会加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生风险。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女性,如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作息不规律的女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概率相对较高,更容易出现身体发热但不发烧的情况。 感染恢复期 在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身体可能还处于一种相对不稳定的状态。虽然体温已经恢复正常,但身体的免疫系统仍在进行修复和调节,可能会出现身体发热但不发烧的情况。例如,病毒感染后,体温恢复正常,但身体的代谢等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能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不同病史的女性,如既往有反复感染病史的女性,在感染恢复期身体发热但不发烧的情况可能相对更常见,且恢复时间可能相对较长。 环境因素影响 环境温度过高、穿着过厚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女性身体发热但不发烧。当处于炎热的环境中时,身体为了散热,可能会有发热的感觉,但实际上体温并没有升高。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女性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年轻女性通常代谢较快,可能对环境温度变化更敏感;而一些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久坐)的女性,身体的散热调节能力可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出现身体发热但不发烧的情况。 其他因素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女性身体发热但不发烧。例如,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可能会引起体温调节的异常,出现身体发热但体温不升高的表现。此外,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如某些降压药等。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或正在服用可能影响体温调节药物的女性,需要特别关注身体发热但不发烧的情况,及时就医评估。
2025-10-20 13:36: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