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儿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展开
  • 嘴巴很干怎么回事

    当我们感觉嘴巴很干时,可能是由于环境干燥、饮食不当、缺乏水分、某些疾病或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的。了解嘴巴干的原因以及如何缓解这种不适非常重要。长期嘴巴干可能会引发疼痛和不适、感染风险增加、牙齿问题等,影响生活质量。我们可以通过保持水分摄入、调整饮食、使用加湿器、避免刺激、治疗疾病和口腔护理等方法来缓解嘴巴干的症状。 当我们感觉嘴巴很干时,可能是由于环境干燥、饮食不当、缺乏水分、某些疾病或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的。了解嘴巴干的原因以及如何缓解这种不适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关于嘴巴干的相关信息。 一、嘴巴干的原因 1.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干燥、多风的环境中,或者长时间使用空调、暖气等设备,会导致口腔和唇部的水分流失,引起嘴巴干。 2.饮食因素:食用过咸、过辣、过甜的食物,或者饮水不足,都会导致口腔黏膜细胞脱水,引起嘴巴干。 3.缺乏水分:身体缺水是导致嘴巴干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身体会从其他组织中提取水分,导致口腔黏膜干燥。 4.唾液分泌减少:某些疾病或药物可能会影响唾液的分泌,导致口腔干燥。这些疾病包括干燥综合征、糖尿病、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药物包括抗组胺药、抗抑郁药、降压药等。 5.其他因素:过敏、口腔感染、维生素缺乏、口腔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嘴巴干。 二、嘴巴干的危害 1.疼痛和不适:嘴巴干会导致口腔黏膜干燥、疼痛和不适,影响进食和说话。 2.感染风险增加:干燥的口腔环境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容易引发口腔感染,如口腔溃疡、口角炎等。 3.牙齿问题:嘴巴干会导致唾液中的缓冲能力下降,容易引起龋齿和牙齿脱矿。 4.影响生活质量:嘴巴干会影响睡眠、饮食和社交活动,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三、缓解嘴巴干的方法 1.保持水分摄入:喝足够的水是缓解嘴巴干的最基本方法。建议每天饮用6-8杯水,避免饮用过甜或过咸的饮料。 2.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过咸、过辣、过甜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3.使用加湿器: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缓解口腔和唇部的干燥。 4.避免刺激:避免吸烟、饮酒、嚼槟榔等刺激性行为,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5.治疗疾病:如果嘴巴干是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如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刷牙、使用漱口水,可以缓解口腔干燥和口臭。 四、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使用口腔呼吸:过度使用口腔呼吸会导致口腔水分流失,加重嘴巴干的症状。可以通过闭嘴用鼻子呼吸、使用加湿器等方法来缓解。 2.避免舔唇和咬唇:舔唇和咬唇会加重口腔干燥,还可能导致唇部皮肤破损和感染。 3.注意药物副作用:如果正在服用某些可能导致口腔干燥的药物,应咨询医生是否可以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4.定期口腔检查:长期嘴巴干可能是某些口腔疾病的先兆,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口腔问题。 总之,嘴巴干虽然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但也会给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了解嘴巴干的原因和危害,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嘴巴干的症状,保护口腔健康。如果嘴巴干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10-20 15:39:43
  • 面部潮红发热怎么回事

    面部潮红发热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高温环境使皮肤血管扩张、剧烈运动致代谢产热增加、紧张激动等情绪使激素分泌致血管扩张;病理性因素有皮肤疾病如接触性皮炎、玫瑰痤疮,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在各因素影响下表现有差异。 一、生理性因素 (一)环境因素 1.高温环境:当处于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时,人体为了散热,皮肤血管会扩张,从而导致面部潮红发热。例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处于户外高温环境下,面部皮肤受热气影响,血液循环加快,就会出现面部潮红发热的现象。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此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皮肤较为娇嫩,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面部潮红发热;而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体温调节能力也相对较弱,同样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出现此类情况。 2.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身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为了将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体表血管扩张,面部血管也不例外,进而引起面部潮红发热。年轻人运动量较大时,这种现象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其身体代谢旺盛;对于老年人,剧烈运动可能会超出其身体的耐受限度,更容易出现面部潮红发热且恢复时间可能更长。 (二)情绪因素 1.紧张、激动等情绪:当人处于紧张、激动、害羞等情绪状态时,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使血管扩张,导致面部潮红发热。女性在面对一些社交场合等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的情境时,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相对更容易出现因情绪导致的面部潮红发热;而不同性格的人群对此的反应程度也有差异,性格较为内向敏感的人可能在情绪波动时面部潮红发热更为显著。 二、病理性因素 (一)皮肤疾病 1.接触性皮炎:皮肤接触某些过敏原,如化妆品、某些化学物质等后,会引发过敏反应,导致面部皮肤出现潮红、发热,还可能伴有瘙痒、皮疹等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接触过敏原的机会不同,儿童可能因使用不合适的儿童护肤品等接触过敏原;成年人则可能因工作接触化学物质等而发病。 2.玫瑰痤疮:这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面部潮红、丘疹、脓疱等。其发病与遗传、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玫瑰痤疮,女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可能相关。 (二)全身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时,身体的免疫反应会导致体温升高,同时可能伴有面部潮红发热。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频繁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导致面部潮红发热;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面部潮红发热等症状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产热增加,会出现面部潮红、多汗、心悸等症状。中青年女性相对更易患甲状腺功能亢进,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等因素可能是其发病的相关因素之一。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出现面部红斑,伴有潮红发热等症状,这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的。育龄期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高发人群,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等因素可能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2025-10-20 15:39:25
  • 高烧怎么治疗

    高烧时可通过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用退热贴、降低环境温度)、补充水分来应对,不同年龄段高烧时需及时就医评估,针对感染性病因,病毒感染多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感染则根据情况选用合适抗生素治疗。 一、物理降温 1.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皮肤,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每次擦浴时间10-15分钟左右,可反复进行。对于婴幼儿,由于皮肤娇嫩,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擦伤皮肤。 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以及相变吸热来降低局部温度,从而帮助机体散热,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尤其适合儿童,使用方便且相对安全。 降低环境温度: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左右,适当通风,让患者处于一个凉爽舒适的环境中,有利于散热,这对所有年龄段的高烧患者都适用,例如对于老年人,凉爽的环境可避免因高热引起身体不适加重;对于儿童,合适的环境温度有助于其体温的下降。 二、补充水分 1.对于各年龄段人群 高烧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失大量水分,所以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多喝温开水,也可以适当喝一些淡盐水,防止因出汗过多导致电解质紊乱。对于儿童,要少量多次喂水,避免一次喝太多引起呕吐;对于老年人,要根据其口渴情况适量补水,同时要注意观察其排尿等情况,判断补水是否合适。 三、及时就医评估 1.不同年龄段需关注的重点 儿童:如果儿童高烧,尤其是3个月以下的婴儿出现高烧,或者儿童高烧伴有精神萎靡、抽搐、呼吸困难、反复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高烧容易引起惊厥等严重并发症,例如2-12岁儿童高烧时,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状态差,可能提示存在严重感染等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以明确病因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等,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成年人:成年人高烧如果持续超过3天不退,或者高烧同时伴有剧烈头痛、胸痛、腹痛等症状,也需要及时就医。例如成年人因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引起高烧,持续高烧不退可能会导致肺炎病情加重,通过就医可以进行胸部X线或CT等检查,明确肺部病变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抗感染等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高烧往往病情变化较快,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力相对较低。如果老年人高烧,不管体温具体数值多少,只要出现精神差、食欲明显减退、尿量减少等情况,都应尽快就医。例如老年人因泌尿系统感染引起高烧,可能会迅速出现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及时就医可以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给予有效的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四、病因治疗 1.感染性病因 病毒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烧,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可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对于其他常见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烧,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依靠机体自身免疫力清除病毒。例如普通病毒性感冒引起的高烧,以物理降温、补充水分等对症处理为主。 细菌感染:若是细菌感染导致的高烧,需要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细菌种类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导致高烧,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在选用抗生素时,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合理选择,以确保治疗效果。

    2025-10-20 15:39:23
  • 发烧用姜熬水可以喝吗

    发烧时喝姜熬水有传统认知下可能的作用机制,但适用情况有限且特殊人群需谨慎。更科学的处理方式包括密切监测体温、采取物理降温,若发烧持续不退、体温过高或伴有严重伴随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正规治疗。 一、发烧时喝姜熬水的相关情况 (一)可能的作用机制 从传统认知角度,姜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有一定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理论上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身体产生热量等,但这并非基于严谨的现代医学大规模临床验证的明确退热机制。现代研究中,姜辣素等成分可能对机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不过对于发烧这种病理状态下的具体效果缺乏充分且确凿的科学证据支持其能直接有效退热。 (二)适用情况及注意事项 1.普通风寒感冒初期轻度发烧:当因着凉等因素导致的普通风寒感冒初期出现轻度发烧时,部分人尝试喝姜熬水可能会有一定的缓解不适感觉,比如可能会让人有身体暖和些的感受,但这只是很局限的主观体验,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处理。不过对于这种情况,也需要注意个体差异,有些人喝了可能并没有明显改善。 2.特殊人群需谨慎 儿童:儿童的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儿童发烧时不建议随意给喝姜熬水。儿童的消化系统、体温调节系统等还未发育完善,姜熬水的刺激性可能会对儿童脆弱的胃肠道等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儿童发烧原因多样,不能单纯依靠喝姜熬水来处理,若处理不当可能延误病情。例如婴幼儿,其胃肠道非常娇嫩,姜熬水的辛辣刺激可能引起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喝姜熬水需谨慎。虽然姜有一定的温性,但孕妇的身体状况较为特殊,其发烧的原因复杂,盲目喝姜熬水可能存在不确定的风险,比如可能对子宫等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孕妇发烧时不能自行随意喝姜熬水来处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处理。 有基础疾病者:本身有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发烧患者,喝姜熬水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加重胃肠道不适症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姜的刺激可能引起血压、心率等波动,所以这类人群发烧时不适合随意通过喝姜熬水来处理,需要根据自身基础疾病情况谨慎对待,最好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 二、发烧时更科学的处理方式 (一)体温监测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对于成人来说,当体温在38.5℃以下时,可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方式;若体温达到38.5℃及以上且伴有明显不适,可考虑合理使用退热措施。儿童体温监测更要细致,因为儿童体温变化相对较快,不同年龄段处理方式有差异,比如6个月-5岁儿童,当肛温≥39℃或腋温≥38.5℃且伴有不适时可考虑使用退热剂等,但也需结合具体情况。 (二)物理降温 对于体温不是很高的情况,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成人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儿童物理降温时要注意方法温和,避免冻伤等,可使用适宜温度的湿毛巾擦拭等。 (三)及时就医 如果发烧持续不退、体温过高(如成人超过39℃且持续不降、儿童高烧不退等)、伴有严重的伴随症状(如剧烈头痛、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发烧的具体病因,如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等,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正规治疗,而不是依赖喝姜熬水这种不确切的方式来处理。

    2025-10-20 15:39:04
  • 大人低烧总是37度不退怎么回事

    大人总是出现37℃左右低烧不退可能由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肿瘤性因素、环境因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不同感染源和因素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表现有差异,出现该情况需及时就医做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情况:多种病毒可引起持续低烧,如EB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后可导致患者长时间体温在37℃左右波动,同时可能伴有乏力、咽痛等症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多见,其发病与密切接触等传播方式有关。另外,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能出现低热情况,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多为自限性,但免疫低下人群可能持续低热且症状较重。 2.年龄影响: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出现持续低烧情况,比如幼儿急疹前期常表现为低热。而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病毒感染后也较易出现长时间低热的情况,且恢复相对较慢。 (二)细菌感染 1.局部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肺结核,除低热外,还可能有盗汗、咳嗽、咳痰等症状,在免疫力低下人群、有结核接触史人群中易发。另外,慢性肾盂肾炎也可导致成人持续低热,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宽,更容易患慢性肾盂肾炎,表现为低热、腰酸等症状。 2.全身性细菌感染:布鲁氏菌感染可引起长期低热,有接触牲畜等暴露史的人群需高度警惕,患者还可能有关节痛等表现。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1.类风湿关节炎:除低热外,还会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病情呈慢性进展,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 2.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可出现低热、面部红斑、口腔溃疡等多种表现,是自身免疫攻击多系统导致的疾病,病情复杂且易反复。 (二)内分泌代谢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基础代谢率增高,会出现低热情况,同时伴有多汗、心慌、消瘦、手抖等症状,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2.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可表现为低热,还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引起。 (三)肿瘤性因素 1.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除低热外,还可能有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机制与骨髓造血异常有关。 2.实体肿瘤:某些实体肿瘤早期也可能出现低热情况,如肾癌等,随着肿瘤进展会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和全身消耗表现。 (四)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困难可能出现体温略高于正常但持续在37℃左右的情况,比如长时间处于炎热密闭空间工作的人群。 2.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出现低热情况,常见于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女性相对男性更易受其影响,如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低热。 当大人总是出现37℃左右低烧不退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核菌素试验、自身抗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在病因排查和后续处理中都需要充分考虑,比如儿童低热需重点排查病毒感染等情况,女性低热要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等多方面因素。

    2025-10-20 15:38: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