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儿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展开
  • 发烧全身发抖怎么回事

    人体发烧时全身发抖多处于体温上升期,此时体温调定点升高,下丘脑发出信号致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产热。常见病因有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应对措施包括一般处理(保暖、补充水分)和医疗评估与干预(持续不缓解或伴严重症状及时就医,针对病因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在表现、应对上有不同特点。 一、体温上升期表现 当人体发烧时出现全身发抖,多是处于体温上升期。此时机体的体温调定点升高,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发出信号,让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从而产生热量,以提高体温达到新的调定点,这就表现为全身发抖。不同年龄人群在体温上升期全身发抖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发抖症状相对更明显,且需特别关注儿童的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体温上升期可能更快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 二、常见病因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细菌感染人体后,释放毒素,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出现发烧全身发抖。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细菌的常见部位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细菌感染,而成人则可能因多种原因感染不同部位的细菌。 病毒感染:像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体内大量繁殖,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导致体温升高,出现全身发抖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的表现有差异,儿童感染后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更重,恢复时间可能也与成人不同。 2.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异常,出现发烧全身发抖。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更易患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且病情可能受激素等因素影响。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出现癌性发热,肿瘤细胞释放的物质可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烧全身发抖。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肿瘤患者的癌性发热表现有所不同,肿瘤的治疗方式也会对发热等症状产生影响。 三、应对措施 1.一般处理 保暖:在发烧全身发抖时,应适当增添衣物,保持温暖,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包裹,以免影响散热。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四肢的保暖,同时避免过热导致不适,但又要保证体温能逐渐上升到合适范围。 补充水分:让患者适当饮用温水,以补充因发热出汗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不同年龄人群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儿童需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等不适。 2.医疗评估与干预 就医检查:如果发烧全身发抖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以明确病因。对于儿童,医生会更谨慎地进行检查,密切关注儿童的生命体征。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感染性因素引起,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不同,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如果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等非感染性因素引起,会针对具体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 总之,发烧全身发抖是机体在体温调节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其背后可能有多种病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不同年龄人群在应对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各自的特点,以确保得到恰当的处理。

    2025-10-20 15:37:12
  • 36度9算发烧吗

    正常人体温因测量部位有别范围不同,腋下正常为36.0℃-37.0℃,36.9℃属轻度偏高,受生理性因素(年龄、活动、环境)和病理性因素影响,若发现36.9℃需先排除生理性因素,复测后仍异常或伴不适则就医,儿童和老年人需特殊留意。 一、正常体温范围及判断标准 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为36.3℃~37.2℃,直肠温度稍高,约为36.5℃~37.7℃,腋下温度相对较低,正常范围通常是36.0℃~37.0℃。一般来说,腋下体温36.9℃属于轻度偏高情况,但还不能简单直接判定为发烧,因为体温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有波动。 (一)生理性因素影响 1.年龄因素 儿童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体温可能会比成人略高一些,比如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易受环境影响,不过一般腋下体温在37.3℃以下可先观察;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可能体温相对偏低,但也可能出现体温波动情况,36.9℃对于老年人如果没有其他不适,需结合整体情况判断。 不同年龄段正常体温范围有差异,儿童腋下体温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是36.0℃~37.2℃,所以36.9℃对于儿童来说可能接近正常高值,需看有无伴随症状等。 2.活动因素 人在剧烈运动后,身体产热增加,体温会短暂升高,一般休息半小时左右可恢复至正常,这种情况下的36.9℃可能是运动后生理性的体温波动。 进食后,胃肠道消化吸收过程会产生一定热量,也可能使体温略有升高,比如刚进食完不久测量腋下体温36.9℃,可稍等一段时间再复测。 3.环境因素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困难,体温可能会升高,比如在炎热夏季,长时间处于户外高温环境中,体温可能会上升,此时测量的36.9℃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离开高温环境后体温往往会逐渐恢复。 寒冷环境下,人体会通过肌肉颤抖等产热方式来维持体温,也可能使体温有一定波动,比如冬季在户外待了一段时间后测量腋下体温36.9℃,需考虑环境对体温的影响。 二、病理性因素相关情况 当然,如果存在一些病理性情况,也可能导致体温达到36.9℃。例如感染性疾病早期,人体免疫系统开始应对病原体,可能会出现体温轻度升高,像病毒感染初期,有可能出现腋下体温36.9℃的情况,同时可能还会伴有轻微乏力等不适;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也可能有体温的轻度异常波动至36.9℃。但仅靠体温36.9℃这一指标不能直接判定是疾病导致,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 三、应对建议 如果发现体温36.9℃,首先要排除生理性因素的影响,比如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测量腋下体温。如果复测后体温恢复正常,且没有任何不适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复测后体温仍维持在36.9℃左右,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流涕、头痛等,建议进一步观察自身状况,必要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体温异常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儿童出现体温36.9℃情况,家长要更加细致观察,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除了观察体温外,还要留意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如果有异常及时就医;对于老年人,要关注其整体身体状况,有无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导致体温波动。

    2025-10-20 15:36:38
  • 头疼,身上发热但是不烧

    头疼、身上发热但不烧可能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感染初期、内分泌失调等原因引起,一般人群需休息调整生活方式、观察监测,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经期前后有相应应对建议,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新症状应及时就医。 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解释 (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与年龄、生活方式的关系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出现。比如年轻上班族,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经常加班熬夜,就可能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头疼、身上发热但不烧的情况。 女性在经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也相对更容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症状。 2.机制 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会影响体温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的平衡。例如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导致血管收缩、神经功能失调等,进而出现头疼以及身体有发热感但体温并不升高的表现。 (二)感染初期 1.与病史的关系 有近期接触感染源病史的人群需要关注。比如近期接触过流感患者等。 2.机制 在感染初期,身体的免疫系统开始启动,可能先出现神经调节方面的异常,表现为头疼、身体有发热的感觉,但此时体温调节中枢可能还未使体温明显升高。例如病毒感染初期,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引发神经递质等的变化,导致头疼以及身体发热感。 (三)内分泌失调 1.与年龄、生活方式的关系 多见于育龄期女性,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比如一些为了减肥过度节食的女性,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进而出现头疼、身上发热但不烧的情况。 2.机制 内分泌系统失调会影响激素水平的平衡,而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对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等产生影响。例如甲状腺功能相关激素失衡时,可能干扰神经功能和体温调节,导致头疼和身体发热感但体温正常。 二、应对建议 (一)一般人群 1.休息与调整生活方式 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调整生活节奏,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可适当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如冥想、瑜伽等。 保持规律的饮食,均衡营养摄入,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2.观察与监测 密切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包括头疼的程度、频率以及身体发热感的变化情况。可以自行测量体温,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并记录,一般每1-2小时测量一次,连续观察数小时。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体温升高、其他新的症状(如咳嗽、流涕、乏力等),应及时就医。 (二)特殊人群 1.儿童 儿童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要更加细心观察。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要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注意儿童的饮食营养,鼓励儿童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果儿童头疼明显或伴有精神不佳等情况,要及时带儿童到儿科就诊,儿科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 2.女性经期前后 女性在经期前后出现这种情况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可以通过适当饮用温热的饮品来缓解身体的不适感觉。如果症状较明显,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调节内分泌的生活方式调整,如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等。如果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应咨询妇科医生,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建议或检查。

    2025-10-20 15:36:25
  • 手心发热出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手心发热出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高温环境使皮肤汗腺分泌汗液致手心发热出汗,以及紧张、焦虑、激动等情绪使交感神经兴奋致手心发热出汗;病理性因素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致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手心发热出汗,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或低血糖发作致出汗异常,结核病引起免疫反应出现低热、盗汗等致手心发热出汗,还有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出现相关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全面检查明确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一)环境因素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散热,皮肤的汗腺会分泌汗液,手心作为汗腺分布较为密集的部位之一,就可能出现发热出汗的情况。例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处于户外高温环境中,很多人都会出现手心发热出汗的现象。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炎热环境下更容易出现手心发热出汗的情况,家长需要注意及时给儿童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 (二)情绪因素 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激动等情绪状态时,体内的交感神经会兴奋,从而导致手心发热出汗。比如,在重要考试前、上台演讲前,很多人都会出现手心出汗的情况。对于青少年而言,在面临学业压力、社交场合等情况时,情绪波动较大,也容易出现手心发热出汗的现象,这时候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 二、病理性因素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就会出现多汗的症状,其中手心发热出汗较为常见。研究表明,约有一半以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会出现多汗表现,包括手心出汗。对于成年人患甲状腺功能亢进出现手心发热出汗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等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而儿童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也需要引起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 (二)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汗腺的正常功能,导致出汗异常,包括手心发热出汗。此外,低血糖发作时也可能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如手心出汗、心慌、手抖等。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手心发热出汗情况,需要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波动情况。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需要密切关注血糖变化以及是否存在自主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患者出现低热、盗汗等症状,手心发热出汗也可能是其中表现之一。尤其是肺结核患者,夜间盗汗较为常见,部分患者也会出现手心出汗的情况。对于有结核病接触史或出现长期低热、手心出汗等症状的人群,需要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或CT等检查来排查结核病。儿童如果怀疑有结核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四)其他疾病 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交感神经失调等,也可能导致手心发热出汗。此外,某些感染性疾病在发热阶段也可能出现手心出汗的情况。比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在体温上升期或发热过程中,可能会伴有手心出汗。对于出现手心发热出汗且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持续发热、体重下降、咳嗽等情况的患者,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病因。

    2025-10-20 15:36:11
  • 发烧适合吃的水果

    发烧时可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每100克约含33毫克维生素C)、柠檬(每100克约含53毫克维生素C);具有清热作用的水果如西瓜(水分高,约93%)、梨(清热润肺,可炖煮);水分含量高的其他水果如葡萄(每100克约含87%水分)、草莓(每100克约含91%水分),不同人群食用需注意相关事项,如儿童、成年人食用各有要求,糖尿病患者、过敏体质者等也有相应限制。 一、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一)橙子 橙子中维生素C含量较为丰富,每100克橙子约含33毫克维生素C。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在发烧时,人体免疫系统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对抗可能存在的病原体,适当补充维生素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免疫系统的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儿童发烧时可以将橙子榨成汁,但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过凉刺激胃肠道;成年人则可以直接食用橙子。不过,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橙子的糖分摄入,应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适量食用。 (二)柠檬 柠檬也是维生素C的良好来源,每100克柠檬约含53毫克维生素C。可以将柠檬切片泡水饮用,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破坏维生素C的结构。对于儿童,由于柠檬味道较酸,可能需要少量饮用或与温水、蜂蜜等搭配调整口感;成年人饮用时要注意适量,避免空腹饮用对胃肠道造成刺激。需要注意的是,胃酸过多的人群不适合大量饮用柠檬水,因为柠檬中的酸性物质可能会加重胃酸分泌。 二、具有清热作用的水果 (一)西瓜 西瓜水分含量高,约93%,且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暑作用。发烧时人体会丢失较多水分,西瓜可以补充水分。西瓜中的钾元素等也对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有一定帮助。对于儿童发烧,适量食用西瓜可以补充水分,但要注意避免食用刚从冰箱取出的过凉西瓜,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成年人在发烧时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西瓜来补充水分和清热,但同样要注意食用量,尤其是本身有胃肠道疾病的成年人,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腹泻等问题。 (二)梨 梨具有清热润肺的功效。可以将梨炖煮后食用,如冰糖雪梨。对于儿童发烧,炖煮后的梨较为温和,不会对胃肠道造成过大刺激,能起到一定的缓解发烧不适的作用;成年人发烧时也可以食用梨来清热,但如果是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烧,可能不太适合过多食用生梨,而炖煮后的梨则相对更合适。对于糖尿病患者,无论是生梨还是炖煮后的梨都要控制摄入量,因为梨中含有一定糖分。 三、水分含量高的其他水果 (一)葡萄 葡萄水分含量也较高,每100克葡萄约含87%的水分。葡萄中还含有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儿童发烧时可以少量食用葡萄,但要注意避免呛咳;成年人发烧时食用葡萄可以补充水分,不过同样要注意适量,尤其是胃肠道功能较弱的成年人,过多食用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对于有血糖问题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葡萄的食用量,因为葡萄含糖量相对较高。 (二)草莓 草莓水分含量也较多,每100克草莓约含91%的水分。草莓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儿童发烧时可以将草莓洗净后少量食用;成年人发烧时也可以吃草莓来补充水分和营养,但草莓表面可能会有农药残留等,食用前要注意清洗干净。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食用草莓前要确认自己是否对草莓过敏,以免引起过敏反应加重发烧时的不适。

    2025-10-20 15:35: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