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儿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展开
  • 头痛发烧怎么办

    头痛发烧需初步判断与观察,区分普通感冒与其他疾病、测量体温,可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休息、补水、物理降温,及时就医情况包括体温过高或持续不缓解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初步判断与观察 1.区分普通感冒与其他疾病:首先观察头痛发烧的伴随症状,若为普通感冒,多伴有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若伴有剧烈呕吐、意识改变、颈部僵硬等,需警惕脑膜炎等严重疾病。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2.测量体温: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体温,了解发热程度。成人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发热可分为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不同年龄儿童正常体温范围略有差异,如婴儿正常体温稍高。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减少活动量,选择舒适的体位休息,避免劳累,因为劳累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影响恢复。 2.补充水分:多饮用温开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防止因发热出汗导致脱水。发热时身体代谢加快,水分流失增多,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儿童要注意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 3.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适用于体温不是特别高的情况。用32-34℃的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蒸发散热来降低体温。擦拭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儿童不适。 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利用凝胶的物理吸热作用辅助降温,儿童可安全使用。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当体温情况:如果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或者儿童体温超过38℃并伴有精神萎靡、哭闹不止等情况;成人发热伴有剧烈头痛、胸痛、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症状持续不缓解:头痛发烧症状持续超过3天仍无改善,或者病情有加重趋势,如头痛程度进行性加重、发热反复不退等,需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头痛发烧时更需谨慎处理。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应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成人退烧药,且在物理降温时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皮肤耐受情况,如发现儿童擦浴部位皮肤发红等异常,应立即停止。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头痛发烧可能提示更严重的疾病。老年人发热时可能体温升高不明显,但病情可能较重。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意识状态、基础疾病情况等,如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出现头痛发烧更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3.孕妇:孕妇头痛发烧需谨慎处理。应及时就医,向医生说明怀孕情况,因为某些药物对胎儿有影响,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法,既要考虑缓解孕妇的头痛发烧症状,又要确保胎儿的安全。

    2025-10-20 15:08:54
  • 体温偏高但不发烧怎么回事

    体温偏高但不发烧的情况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因素包括环境、运动、生理周期影响;病理性因素有感染早期、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影响。若发现体温偏高且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措施。 一、生理性体温偏高但不发烧的情况 (一)环境因素影响 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为了散热,皮肤血管会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可能会出现体温偏高但未达到发烧(一般口腔温度超过37.3℃定义为发烧)的情况。例如,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劳作或活动,环境温度过高时,机体自身调节机制会使体表温度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核心体温可能仍在正常范围附近。对于儿童来说,由于他们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炎热环境中更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出现体温相对偏高但不发烧的状况,应避免让儿童长时间处于高温密闭空间。 (二)运动因素影响 剧烈运动后,身体代谢加快,肌肉产热增加,也会导致体温短暂升高但不发烧。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活跃,肌肉收缩等过程会产生较多热量,而通过出汗等散热途径需要一定时间来平衡,所以运动后短时间内可能出现体温偏高但未发烧的现象。一般经过休息、汗液蒸发等,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后体温变化可能有差异,儿童在剧烈运动后体温波动相对更明显一些,运动后要适当补充水分,帮助身体恢复。 (三)生理周期影响 女性在月经周期中,黄体期体温会有所升高,一般可升高0.3-0.5℃左右,这是因为黄体分泌的孕酮有升温作用,此时体温偏高但不发烧,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于处于不同月经周期阶段的女性,要注意自身体温变化的规律,若有异常不适需进一步排查。 二、病理性体温偏高但不发烧的情况 (一)感染早期 某些感染性疾病在早期,病原体入侵人体后,机体开始启动免疫反应,但可能还未引起明显的发烧症状,只是体温有轻度升高。例如病毒感染初期,机体免疫系统正在与病毒抗争,可能会出现体温偏高但未达到发烧标准的情况。对于儿童,感染早期更要密切观察体温及其他伴随症状,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可能进展较快。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出现体温偏高但不发烧的情况。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在疾病活动期,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会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出现体温轻度升高。这类疾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有关,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患病,需要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明确诊断。 (三)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率增高,也会出现体温偏高但不发烧的情况。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产热,所以患者常表现为怕热、体温轻度升高但基础体温未达到发烧程度。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均可发病,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来确诊。 如果发现体温偏高但不发烧的情况,首先要观察自身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咳嗽、乏力、关节疼痛等。如果持续出现体温异常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025-10-20 15:08:31
  • 减肥吃了烧烤怎么补救

    为平衡烧烤摄入热量,可通过增加运动量、调整后续饮食、补充水分、促进消化来实现。增加运动量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强度;调整后续饮食需增加蔬果摄入、选择低热量食物;补充水分要喝白开水,特殊人群遵医嘱;促进消化可适当按摩腹部、食用促消化食物,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注意相应事项。 一、增加运动量 1.原理:烧烤通常热量较高,通过增加运动量可以帮助消耗多余的热量。例如进行快走,一般来说,成年人快走1小时,大约可以消耗200-300千卡的热量(具体因个人体重、速度等因素有差异),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烧烤摄入的部分热量。对于儿童,可选择轻快的户外活动,如在公园玩耍、慢跑等,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热量消耗。 2.注意事项: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老年人运动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慢走、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防止因运动过度导致身体不适;有基础病史如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和强度。 二、调整后续饮食 1.增加蔬果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如西兰花、苹果等。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部分废物。例如,每天保证500克以上的蔬菜摄入,其中绿叶蔬菜占一半以上;水果可选择1-2种,每天摄入200-300克左右。对于儿童,可将蔬果制作成可爱的造型或搭配成水果沙拉等,增加其食用兴趣。 2.选择低热量食物:后续饮食可偏向低热量、高营养的食物,如鸡胸肉、豆腐等。鸡胸肉每100克大约含有133千卡的热量,且富含优质蛋白质;豆腐每100克热量约为72千卡,也是优质植物蛋白的良好来源。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要注意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等指标,选择合适的低热量食物。 三、补充水分 1.原理:多喝水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废物和多余的热量。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建议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喝水可以加快身体的循环代谢,使烧烤中摄入的部分热量通过尿液等途径排出体外。儿童则根据年龄和体重适量饮水,一般年龄越小,每千克体重所需饮水量相对越多,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2.注意事项:尽量饮用白开水,避免喝含糖饮料。对于有肾脏疾病等特殊病史的人群,饮水需遵循医生的特定建议,控制饮水量。 四、促进消化 1.适当按摩:可以进行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烧烤等食物。儿童进行腹部按摩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引起不适。对于老年人,若有胃肠道疾病等情况,按摩时更要谨慎,可咨询医生后再进行。 2.选择促消化食物: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促消化作用的食物,如山楂。山楂中含有山楂酸等成分,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但对于胃酸过多的人群要谨慎食用山楂,以免加重不适。

    2025-10-20 15:08:30
  • 坐时间长了一站起来就眼前发黑头晕

    坐久站起眼前发黑头晕涉及血液循环调节机制,正常健康人可自行调节恢复,老年人、贫血患者、低血压人群更易出现,应对措施包括缓慢站立、坐下休息等,日常可通过避免久坐、加强锻炼、合理饮食预防,若经常出现或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一、生理机制及常见原因 坐时间长了一站起来就眼前发黑头晕,主要涉及人体的血液循环调节机制。当人长时间坐着时,下肢血管处于相对舒张状态,血液较多地淤积在下肢。突然站立时,重力作用使血液难以迅速回流到心脏,导致心脏输出到脑部的血液量暂时减少,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眼前发黑、头晕的现象。 (一)正常生理情况下的表现 健康人群短时间内可自行调节恢复。例如,年轻人身体机能较好,一般在站立后数秒内通过加快心跳、调整血管收缩等方式使脑部供血恢复,症状很快缓解。 (二)特殊人群的情况 1.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液循环调节能力减弱,更易出现坐久站起后脑部供血不足的情况。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会进一步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使头晕等症状可能更明显或持续时间更长。 2.贫血患者:贫血时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本身脑部供血就相对不足,坐久站起后脑部缺氧状况加重,更容易出现眼前发黑头晕的症状。而且贫血患者可能同时存在身体虚弱等情况,站立时的不适反应会更显著。 3.低血压人群:低血压患者本身血压水平较低,坐久站起时血压难以有效升高以保证脑部供血,从而引发头晕等症状。 二、应对措施 (一)立即采取的动作 1.缓慢站立:坐久欲站起时,先缓慢起身,可先由坐位改为站位,双脚在原地小范围踏步片刻,让身体有一个适应血液重新分布的过程,使血压逐渐调整以保证脑部供血。 2.坐下休息:如果出现明显的眼前发黑头晕症状,应立即找地方坐下休息,避免因站立不稳而摔倒受伤。 (二)日常预防方法 1.避免久坐:定时起身活动,每坐30-60分钟就起身走动一下,伸展四肢、活动腰部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比如工作时设定闹钟提醒自己定时起身活动,闲暇时可进行简单的散步等运动。 2.加强锻炼: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增强心肺功能和血管弹性,提高身体对血液循环变化的适应能力。对于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年轻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具强度的运动,但要注意循序渐进。 3.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铁等营养素,预防贫血。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促进铁的吸收。 三、何时需要就医 如果经常出现坐久站起后眼前发黑头晕的情况,或者头晕症状持续不缓解、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胸痛、心悸、肢体麻木无力等,应及时就医。例如,头晕伴有剧烈头痛、呕吐,可能提示存在脑部血管等方面的病变;头晕同时伴有心慌、胸闷等心脏方面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心脏疾病相关,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压监测、心电图、脑部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025-10-20 15:07:52
  • 发烧反复的原因是什么

    发烧反复可由感染性、非感染性及其他因素导致。感染性因素有病毒、细菌、支原体感染致反复发烧;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暑、结缔组织病等引发反复发烧;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致婴幼儿等体温调节受影响、药物热因药物不良反应或过敏致发烧反复。 细菌感染:像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败血症等细菌感染性疾病,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过程中会释放毒素,这些毒素会作用于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得体温调定点升高,引起发热。当机体使用抗生素后,若抗生素未能完全杀灭细菌,细菌持续产生毒素,就会出现发烧反复的现象。成年人若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细菌感染后更易控制不佳,导致发烧反复。 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也是常见原因之一,支原体感染人体后,会黏附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的上皮细胞表面,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发热。支原体感染病程相对较长,在治疗过程中体温可能会有反复,儿童和青少年感染支原体肺炎时发烧反复的情况较为多见。 非感染性因素导致发烧反复 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的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出现发热症状,而且往往是反复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由于自身免疫调节机制异常,病情容易波动,导致发烧反复。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癌细胞会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肿瘤患者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肿瘤本身的生长代谢等因素,容易出现发烧反复的情况,而且随着肿瘤的进展,发热可能会更加顽固。老年人患恶性肿瘤时,身体机能衰退,对发热的耐受和应对能力相对较弱,发烧反复时更需密切关注。 中暑: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或停留,人体散热困难,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可出现发热,且在脱离高温环境后体温可能仍不能立即恢复正常,存在反复发烧的可能。夏季高温时,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且发烧反复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结缔组织病:像类风湿关节炎,除了关节病变外,也常伴有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呈反复波动的特点。结缔组织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更易患此类疾病,发病后发烧反复影响生活质量。 其他因素导致发烧反复 环境因素:如果居住环境温度过高且不通风,人体散热不畅,可能会出现体温轻度升高且反复的情况。对于婴幼儿来说,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环境温度对其体温影响较大,若包裹过严等环境因素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发烧反复。 药物热:某些人使用特定药物后可能会出现药物热,这是药物过敏或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引起的发热。例如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的药物热,在停药后体温可能会逐渐恢复,但如果没有明确是药物热而继续用药,就会导致发烧反复。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一些过敏体质的人更容易发生药物热导致发烧反复。

    2025-10-20 15:07:2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