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发烧可以吃冰淇淋吗
发烧时吃冰淇淋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且不利于体温调节,不同人群发烧时吃冰淇淋情况不同,儿童、成人及有基础胃肠道疾病人群食用风险各异,发烧时应通过补充水分、适当休息、物理降温、合理饮食来护理,不宜吃冰淇淋等冰冷刺激食物。 一、发烧时吃冰淇淋的影响分析 (一)对胃肠道的刺激 发烧时人体的胃肠道功能会有所减弱,冰淇淋温度较低,进入胃肠道后可能会引起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消化酶的分泌,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当人体处于发热状态时,胃肠道黏膜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此时食用冰冷食物会进一步干扰正常的消化过程。 (二)对体温的影响 冰淇淋属于低温食物,食用后可能会使口腔、咽喉等部位受到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虽然短暂的局部冷感可能会让人感觉舒适,但从整体来看,对于体温的调节并没有积极作用,甚至可能因为胃肠道的不适间接影响身体的恢复。而且,体温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单纯依靠吃冰淇淋并不能有效降低体温或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 二、不同人群发烧时吃冰淇淋的情况 (一)儿童群体 儿童在发烧时胃肠道更为脆弱,食用冰淇淋等冰冷食物更容易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吃冰淇淋带来的冷刺激可能会干扰体温调节的正常机制,同时儿童的消化系统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食用后出现腹痛、腹泻等问题的风险更高。例如,有临床观察发现,发烧的儿童食用冰冷食物后,胃肠道不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食用冰冷食物的发烧儿童。 (二)成人群体 成人发烧时胃肠道功能相对儿童而言可能稍强一些,但也不建议食用冰淇淋。成人在发烧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食用冰淇淋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不利于身体的恢复。而且,成人虽然能够较好地耐受一定程度的胃肠道刺激,但长期或频繁在发烧时食用冰淇淋也可能对胃肠道健康造成潜在影响。 (三)有基础胃肠道疾病人群 本身患有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的人,在发烧时食用冰淇淋会使胃肠道黏膜受到更强烈的刺激,可能诱发胃痛、胃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为这类人群的胃肠道黏膜已经比较脆弱,冰冷食物会进一步损伤黏膜,影响疾病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 三、发烧时的合理护理建议 (一)补充水分 发烧时身体会丢失较多水分,应多喝温水,以保持身体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散热。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温水,维持身体的水合状态。 (二)适当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疾病,有利于体温的恢复和身体的康复。 (三)物理降温 可以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用32-34℃的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的蒸发来帮助降低体温。 (四)合理饮食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冰冷、坚硬的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保证身体能够获取足够的营养来支持恢复。
2025-10-20 14:54:34 -
失眠身体发热怎么办
改善因身体发热导致的失眠,可从调整环境因素(调节温度、控制光线)、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冷敷、温水擦浴)、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因素用对应方法、非感染性因素针对原发病治疗)、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清淡多饮水、保证休息适度活动)等方面入手来缓解不适、改善睡眠。 一、调整环境因素 1.温度调节:保持卧室温度在18~25℃较为适宜,这是人体感觉舒适且利于睡眠的温度范围。可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来调节室温,若身体发热时感觉热,适当降低温度能让人感觉更舒适,有助于改善睡眠。比如在夏季,可将空调温度设定在合适范围,冬季则注意保暖但避免过热。 2.光线控制:营造黑暗的睡眠环境,因为光线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和睡眠调节。可以使用遮光窗帘等,减少外界光线进入卧室,帮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缓解因发热失眠带来的不适。 二、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1.冷敷:对于身体发热情况,可使用冷毛巾敷额头,每次敷15~20分钟,能帮助降低头部温度,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进而可能改善失眠状况。对于儿童,要注意冷毛巾的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引起不适。操作时轻轻将冷毛巾敷在儿童额头,密切观察儿童反应。 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身体,主要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成年人可以自己进行温水擦浴,儿童则由家长协助进行,擦浴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儿童着凉。 三、针对病因治疗 1.感染性因素:如果是感染引起的身体发热伴失眠,如感冒等,需要针对感染病原体进行处理。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果是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使用需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判断。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失眠,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对于儿童,流感的治疗有特定的注意事项,需遵循儿科用药等相关原则。 2.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身体发热失眠,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较为复杂,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根据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并且要密切关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发热时身体代谢加快,应适量多饮水,补充因发热散失的水分,同时饮食要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例如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如苹果、菠菜等,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身体恢复。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保证营养均衡。 2.休息与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即使失眠也尽量在床上放松,调整呼吸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的舒缓活动,如慢走等,但如果发热较为严重则应多休息。对于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休息时的安全,避免摔倒等情况发生,活动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
2025-10-20 14:54:33 -
戒烟会有什么症状出现
戒烟可能出现尼古丁戒断症状和身体症状,通常会在戒烟后数天到数周内出现,持续数天至数月,可通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应对、寻求支持等方法缓解,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可咨询医生。 1.尼古丁戒断症状: 渴望吸烟: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会导致强烈的吸烟欲望。 焦虑:戒烟后,焦虑感可能会增加。 烦躁:情绪可能会变得不稳定,容易烦躁。 抑郁:有些人可能会感到情绪低落或沮丧。 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睡眠问题:睡眠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包括失眠、嗜睡等。 2.身体症状: 头痛:戒烟后,可能会出现头痛的症状。 疲劳:身体可能会感到疲劳和虚弱。 咳嗽:咳嗽可能会加重,这是由于呼吸道的刺激和分泌物的排出。 食欲增加:有些人可能会发现自己的食欲增加,导致体重增加。 体重增加:由于食欲增加和运动量减少,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 3.消化系统症状: 恶心: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便秘:肠道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便秘。 这些症状通常在戒烟后的数天到数周内出现,并且可能会在戒烟后的几个月内逐渐减轻。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以下是一些应对戒烟症状的建议: 1.心理应对: 认识到这是正常的:了解戒烟症状是正常的,并且是身体适应戒烟过程的一种反应。 保持积极的心态:尝试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戒烟的困难。 制定应对计划:制定一些应对症状的计划,例如通过锻炼、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缓解焦虑和烦躁。 2.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饮食:选择健康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和咖啡因。 增加运动量: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缓解疲劳和焦虑。 保持充足的睡眠: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 3.寻求支持: 与他人分享:与家人、朋友或其他戒烟者分享自己的经历,他们可以提供支持和鼓励。 加入支持组织:可以加入戒烟支持组织,如戒烟热线或线下的戒烟小组,与其他戒烟者交流经验。 咨询医生: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咨询医生,他们可能会提供一些额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戒烟的过程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某些人来说,戒烟可能会比较困难,特别是如果他们有严重的烟瘾或有其他健康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如尼古丁替代疗法、药物治疗或行为疗法等。 此外,对于某些特殊人群,戒烟的过程可能需要特别的关注和指导。例如,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戒烟。对于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如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等,戒烟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并且可能需要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 总之,戒烟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但这些症状通常是暂时的,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缓解。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咨询医生的意见。戒烟对健康有益,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可以降低患多种疾病的风险。
2025-10-20 14:54:09 -
突然手脚冰凉
突然手脚冰凉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寒冷环境、情绪压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液循环问题、药物副作用及其他潜在原因等。对于频繁或伴有其他症状的手脚冰凉,应咨询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孕妇、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长期卧床者需特别注意。 1.寒冷环境: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身体会通过减少四肢的血液供应来保护核心器官,导致手脚冰凉。 保暖措施:穿上足够的衣物,保持温暖,尤其是在寒冷的天气中。 避免长时间暴露: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尤其是在户外活动时。 2.情绪压力:紧张、焦虑或兴奋等情绪状态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从而使手脚发凉。 放松技巧:尝试深呼吸、冥想、放松练习等放松技巧来缓解情绪压力。 寻求支持:与亲朋好友分享感受,或考虑咨询专业心理健康专家。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某些人可能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从而引起手脚冰凉。 就医咨询:如果手脚冰凉频繁发生且伴随其他症状,如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应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和建议。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4.血液循环问题:某些健康问题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手脚冰凉,如贫血、雷诺氏病、动脉硬化等。 血液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液检查,以排除贫血或其他潜在的血液疾病。 特定治疗:根据具体诊断,可能需要接受相应的治疗,如补铁、药物治疗或其他针对特定疾病的治疗。 5.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血管扩张或收缩异常,引起手脚冰凉。 告知医生:如果正在服用药物且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应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6.其他潜在原因:其他可能导致手脚冰凉的原因包括低血糖、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系统疾病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突然出现的手脚冰凉,尤其是伴有其他症状或频繁发生时,最好咨询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建议和治疗。此外,以下是一些针对特殊人群的提示: 孕妇:怀孕期间,身体的血液循环会发生变化,手脚冰凉可能是正常的。然而,如果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或担心,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可能下降,血液循环可能不如年轻时顺畅,手脚冰凉可能更常见。保持适当的保暖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改善血液循环很重要。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问题和神经损伤,导致手脚冰凉。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并注意脚部护理非常重要。 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人:这些人群可能由于血液循环受限而更容易出现手脚冰凉。定期活动、按摩脚部、保持合适的体位等措施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总之,突然手脚冰凉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了解可能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如果手脚冰凉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咨询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建议。
2025-10-20 14:54:05 -
发热与发烧的区别
发热与发烧是机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理性升高,本质是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致产热与散热失衡,正常体温有范围且受昼夜等因素波动,受致热原刺激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移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发,常见原因有感染性(如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和非感染性(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无菌性组织坏死、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儿童体温调节不完善需密切观察物理降温补水慎用药,老年人基础代谢低体温不典型需细监测及时就医,孕妇发热需谨慎及时就医选安全方式物理降温。 一、概念本质 发热与发烧是同一医学现象的不同表述,均指机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理性升高,本质上是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产热与散热失衡的结果。 二、生理机制层面 1.正常体温范围:成人正常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口腔体温稍高为36.3~37.2℃,直肠体温略高为36.5~37.7℃,体温会因昼夜、性别、活动等因素略有波动,如清晨较低、下午稍高,女性排卵期后略升高等。 2.体温升高机制:当机体受到致热原(如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病毒等)刺激时,会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释放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此即为发热/发烧的生理过程。 三、常见原因分类 1.感染性因素:是最常见原因,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大肠杆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等)、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支原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肺炎)等均可引发发热/发烧。 2.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发热)、恶性肿瘤(肿瘤组织坏死释放致热物质或肿瘤细胞自身代谢异常产热等引起发热)、无菌性组织坏死(如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等,坏死组织吸收过程中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体温升高)、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因代谢率增高出现产热过多性发热)等。 四、特殊人群特点及应对 1.儿童: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影响,且儿童发热时可能因高热出现惊厥等情况,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采用适宜的物理降温方法(如松散衣物、温水擦拭等),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不完善,应谨慎使用可能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基础代谢率较低,体温变化可能不典型,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发热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病情,如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等,因此老年人发热时需更细致监测体温及基础疾病状况,及时就医明确发热原因,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3.孕妇:孕妇发热需格外谨慎,高热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应及时就医评估发热原因,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及治疗方法,物理降温是较为安全的初步处理方式。
2025-10-20 14:5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