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脸发热发红
面部发红发热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因素、皮肤疾病、系统性疾病和药物副作用等。如果症状频繁、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检查并提供适当的治疗建议。日常生活中,注意皮肤护理、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诱因等也有助于缓解症状。 面部发红发热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建议: 1.生理因素: 情绪激动:当情绪激动、紧张、害羞或愤怒时,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导致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使面部发红发热。 高温环境:在炎热的环境中或进行剧烈运动后,身体会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血管扩张也可能导致面部发红发热。 饮酒:酒精会扩张血管,使血液流向皮肤表面,导致面部发红发热。 其他:某些食物(如辛辣食物、热饮)、化妆品或护肤品的使用也可能引起面部发红发热。 皮肤疾病: 玫瑰痤疮: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面部,表现为阵发性的面部潮红、发热、肿胀和毛细血管扩张。 痤疮: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等因素可能导致面部痤疮,炎症反应也可能引起面部发红发热。 接触性皮炎:皮肤接触到某些过敏原或刺激性物质后,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导致面部发红、瘙痒和发热。 其他:银屑病、湿疹等皮肤疾病也可能引起面部皮肤的发红发热。 系统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脏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可能导致面部血管扩张,引起面部发红发热。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影响血管功能,导致面部发红发热。 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感染、药物反应等也可能出现面部发红发热的症状。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硝苯地平、阿司匹林等)可能引起面部发红发热的副作用。 如果面部发红发热的情况频繁出现、持续时间较长、伴有其他症状或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可能会建议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或其他进一步的诊断。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面部发红发热的症状: 注意皮肤护理: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皮肤。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护肤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妆品或护肤品。 管理情绪:通过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来管理情绪,减少情绪激动和紧张。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等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避免诱因:尽量避免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减少饮酒、避免食用辛辣食物等可能引起面部发红发热的诱因。 就医咨询:如果面部发红发热的情况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或正在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面部发红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在这些情况下,应特别关注身体变化,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2025-10-20 14:53:34 -
夏天出汗多怎么办
夏天为保持健康需从多方面入手,要保持皮肤清洁,合理穿着透气吸汗宽松的衣物,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电解质并多吃蔬菜水果,调节室内外环境温度湿度,还需关注儿童和老年人特殊人群,做好相应护理以减少出汗带来的不良影响及防范健康风险 一、保持皮肤清洁 1.原因与方法:夏天出汗多易导致皮肤滋生细菌等,应及时清洁皮肤。每天用温水洗澡,可选择温和的沐浴产品,能有效清除汗液和污垢,减少皮肤问题发生的风险。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轻柔清洗,避免损伤稚嫩肌肤,因为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出汗后若不及时清洁更易受刺激。 二、合理穿着衣物 1.材质选择:穿着透气、吸汗的衣物,如棉质衣物。棉质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能将汗液快速吸收并散发,保持皮肤干爽。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应选择纯棉且宽松的衣物,利于汗液蒸发;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活动量等选择合适的棉质衣物;老年人皮肤较为敏感,同样建议选择棉质舒适的衣物。 2.款式考虑:衣物款式应宽松,避免紧身衣物阻碍汗液蒸发。宽松的衣物能让空气更好地流通,有助于汗液更快散失,降低因汗液积聚导致不适的可能性。 三、调整饮食 1.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出汗多会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要及时补充。可以多喝白开水,也可适当饮用淡盐水,以补充流失的钠等电解质。对于儿童,要少量多次饮水,防止一次性饮水过多引起不适;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补充,避免加重心脏等负担。此外,还可通过食用富含电解质的食物来补充,如香蕉富含钾元素等。 2.食物选择:多吃蔬菜水果,如黄瓜、西红柿、西瓜等,这些食物含水量高,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提供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帮助调节体温,减少出汗过多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环境调节 1.室内降温:使用空调等设备将室内温度调节至适宜范围,一般维持在26℃-28℃左右较为舒适。但要注意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从炎热的室外进入空调房时,应适当增减衣物。对于儿童,空调温度不宜调得过低,且要避免直吹;老年人使用空调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室外防护: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选择在阴凉时段,如早晨或傍晚。外出时可使用遮阳伞、太阳帽等防晒遮阳,不仅能防晒,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阳光直射导致的体温升高,从而减少出汗。 五、关注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出汗相对较多。要时刻关注儿童的出汗情况,及时为其擦干汗液,更换干爽衣物。由于儿童皮肤娇嫩,选用的清洁产品和衣物材质都要特别注意温和、舒适,避免因出汗多引发皮疹等皮肤问题。 2.老年人:老年人汗腺功能减退,出汗调节能力下降,出汗多可能提示身体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如心功能不全等。所以老年人夏天出汗多时,要密切观察自身身体状况,若出汗伴有心慌、气短等不适,应及时就医。同时,在饮食和环境调节方面更要谨慎,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要适量,空调使用要适度,避免因出汗异常引发健康风险。
2025-10-20 14:53:14 -
39度算高烧吗
人体正常体温一般36℃-37℃,39℃属高烧,此时身体有代谢加快、心率呼吸变化、乏力酸痛等反应,儿童易惊厥、成人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应对可物理降温、补水,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优先非药物降温、密切观察,老年人防病情加重、降温缓慢,孕妇谨慎处理、及时就医。 一、39度是否算高烧 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左右(口测法),39℃属于高烧范畴。高烧是指体温超过39℃的情况,此时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较大影响,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 二、高烧时身体的反应及可能伴随的情况 (一)一般身体反应 当体温达到39℃时,身体的代谢会加快,心率通常会增快,呼吸也会变得急促。患者可能会感觉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还可能出现寒战等表现。这是因为体温升高刺激了身体的神经末梢,导致身体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 (二)可能伴随的疾病相关情况 儿童群体:儿童体温39℃时,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而且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高烧可能提示存在病毒或细菌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可能导致高烧、咳嗽、流涕等症状;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能引起肺炎,出现高烧、咳嗽、咳痰等表现。 成人群体:成人39℃高烧可能是由多种疾病引起,例如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像细菌性肺炎,除了高烧外,还可能有胸痛、咳脓血痰等症状;也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活动期的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除高烧外,可能伴有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 三、应对39度高烧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物理降温:可以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对于儿童,要注意避免擦拭心前区等敏感部位。一般擦拭时间可保持10-15分钟左右。 补充水分:高烧时身体水分散失较多,要多喝温开水,以防止脱水。儿童在高烧时更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脱水可能会加重病情。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39℃高烧时,不建议过早使用药物降温,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法。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如果出现惊厥等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另外,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在进行物理降温擦拭时,要使用柔软的毛巾,力度要适中。 老年人:老年人39℃高烧时,由于老年人的各器官功能衰退,身体的应激能力下降。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意识状态、呼吸、血压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高烧可能会诱发病情加重。在采取降温措施时要缓慢进行,避免体温下降过快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孕妇:孕妇39℃高烧需要谨慎处理。因为高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要及时采取温和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等,并且要尽快就医,查明高烧的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适的治疗,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20 14:53:13 -
食烧和普通发烧的区别
食烧因进食过多等致胃肠道不适,有轻度体温升高等胃肠道症状,靠病史等初步诊断,调整饮食可改善;普通发烧由病原体感染致体温调节紊乱,有相应系统症状,需结合多检查诊断,低热可物理降温,针对病因治疗,儿童和特殊人群发烧需不同应对。 普通发烧:多由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感染人体后,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体温升高。比如病毒性感冒时,病毒入侵人体,刺激免疫系统,使得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同时常伴有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 症状表现差异 食烧:主要以胃肠道相关症状为主,除了可能有轻度体温升高外,还常见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口臭、食欲不振等表现。体温一般不会太高,多在38℃以下,且体温波动相对较小,通常在调整饮食后,症状会逐渐缓解。例如一个人暴饮暴食后,感觉肚子胀,呼出的气体有酸腐味,体温稍有升高,但精神状态一般影响不大。 普通发烧:除了体温升高外,不同病因导致的发烧还伴有相应系统的症状。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导致的发烧,可伴有咳嗽、咳痰、胸痛、呼吸急促等症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流感导致的发烧,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甚至更高。 诊断与鉴别 食烧:主要依据病史,有近期过量进食或进食不易消化食物的情况,临床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体温多为轻度升高,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一般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结合血常规等检查,血常规多无明显感染性指标异常。 普通发烧: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综合诊断。通过详细询问发病前接触史、起病过程等,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原学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细菌培养等)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及类型。例如怀疑肺炎链球菌肺炎导致的发烧,通过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炎症阴影,结合痰培养等可明确诊断。 处理与应对 食烧:首先调整饮食,尽量让胃肠道休息,可适当进食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一般通过饮食调整后,胃肠道症状会逐渐改善,体温也会随之恢复正常。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控制其进食量,避免过度喂养。 普通发烧:如果是低热(体温38.5℃以下),可先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毛巾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同时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多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但要注意,儿童普通发烧时,避免盲目使用退烧药,尤其是低龄儿童,应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且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若体温持续升高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普通发烧,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对发烧的耐受能力较差,且容易出现并发症,所以一旦发现发烧,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积极治疗。
2025-10-20 14:51:57 -
涨奶引起发烧怎么办
涨奶引起发烧主要因乳腺管堵塞、乳汁排出不畅滋生细菌致炎症,且产后抵抗力下降。应对方法包括一般处理,如调整哺乳习惯(频繁哺乳或定时用吸奶器吸奶)、局部护理(热敷与轻柔按摩);降温处理,38.5℃以下物理降温,超38.5℃或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退烧药;若为乳腺炎需用抗生素治疗。特殊人群方面,哺乳期妈妈用药要注意对乳汁影响,身体允许应坚持哺乳,严重时遵医嘱暂停患侧;高龄产妇更要密切关注状况;有基础疾病产妇要严控病情并配合治疗。 一、涨奶引起发烧的原因 涨奶主要是因为乳房内乳汁及结缔组织中增加的血量及水分所引起。当乳腺管堵塞,乳汁排出不畅,就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从而导致发烧。此外,产后身体抵抗力下降,也增加了感染风险。 二、应对方法 1.一般处理 调整哺乳习惯:鼓励频繁哺乳,确保两侧乳房都能充分排空。这有助于疏通乳腺管,减少乳汁淤积。若婴儿吸吮能力不足,可适当增加哺乳次数。对于因工作等生活方式因素无法频繁亲喂的妈妈,需定时使用吸奶器吸出乳汁,保持乳腺通畅。 局部护理:用温热的湿毛巾热敷乳房,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乳房肿胀。热敷后轻柔按摩乳房,从乳房外侧向乳头方向梳理,帮助乳汁排出。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乳腺组织。 2.降温处理 物理降温:当体温在38.5℃以下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可使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也可使用退热贴敷于额头降温。 药物降温:若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在物理降温基础上,可考虑使用退烧药。对于成人,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等。但要注意,用药前需排除药物过敏史等病史因素。严禁自行随意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治疗炎症 如果发烧是由乳腺炎引起,除上述处理外,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及细菌培养结果选择,严格按医嘱使用。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哺乳期妈妈:用药期间要注意药物对乳汁的影响,部分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影响婴儿健康。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务必告知医生自己正在哺乳,以便医生选择合适药物及调整用药方案。同时,即使在发烧期间,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仍应坚持哺乳,这有利于乳汁排出,促进病情恢复。但如果乳房局部炎症严重,有脓肿形成等情况,需听从医生建议暂停患侧哺乳。 2.高龄产妇:高龄产妇产后身体恢复相对较慢,涨奶发烧时可能更易出现并发症。因此,一旦出现涨奶发烧,要更加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体温变化、乳房红肿程度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3.有基础疾病的产妇: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涨奶发烧时感染风险更高,病情可能进展更快。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涨奶发烧,按医嘱监测血糖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20 14:5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