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发烧的人可以吃鸡蛋吗
发烧时可食用鸡蛋补充营养,但需注意量和烹饪方式,儿童发烧时消化系统更脆弱需观察食用反应,成人发烧时也应注意量及自身胃肠道基础病情况,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把握好这些,鸡蛋营养能为发烧患者提供支持且不加重负担助康复。 一、发烧时食用鸡蛋的可行性分析 发烧时人体的代谢会加快,身体相对处于一种较为特殊的生理状态。鸡蛋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从营养角度看,发烧患者适量食用鸡蛋可以补充机体所需营养,有助于维持身体基本的生理功能。但需注意食用量和烹饪方式等因素。一般来说,发烧患者是可以吃鸡蛋的,但要避免过量食用以及采用过于油腻的烹饪方式。 (一)蛋白质补充方面 鸡蛋中的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非常接近,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发烧时身体消耗增加,适量摄入鸡蛋中的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维持身体的免疫功能等。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如发烧)时,合理补充优质蛋白质对身体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不过,如果一次性食用过多鸡蛋,可能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因为发烧时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可能会有所减弱,过多蛋白质的摄入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 (二)烹饪方式的影响 发烧时应避免食用油炸等过于油腻的鸡蛋做法,比如炸鸡蛋。因为油腻的食物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而建议选择较为清淡的烹饪方式,如煮鸡蛋、鸡蛋羹等。煮鸡蛋相对容易消化,鸡蛋羹则更加细软,适合发烧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的患者食用。 二、不同年龄段发烧患者食用鸡蛋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发烧时 儿童发烧时消化系统功能相对更脆弱。如果是较小的婴儿,一般不建议过早添加鸡蛋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作为辅食,而已经添加过鸡蛋辅食且发烧的儿童,可以适量给予鸡蛋羹等易消化的鸡蛋制品,但要注意观察食用后的反应。如果儿童在食用鸡蛋后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应适当减少鸡蛋的摄入量或暂停食用。这是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相对较弱,发烧时这种消化能力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二)成人发烧时 成人发烧时相对儿童来说消化功能影响相对较小,但也需要注意食用量。一般成人每次食用1-2个鸡蛋为宜,并且要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如果成人本身有胃肠道疾病基础,在发烧时食用鸡蛋更要谨慎,避免加重胃肠道不适。例如本身有胃溃疡等疾病的成人,发烧时食用过多鸡蛋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不利于胃部疾病的恢复。 三、从循证医学角度的总结 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发烧患者可以吃鸡蛋,但要把握好食用量和烹饪方式。只要不是过量食用以及采用不恰当的烹饪方式,鸡蛋中的营养成分能够为发烧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在实际情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灵活调整鸡蛋的食用安排,以确保在补充营养的同时,不加重身体的负担,促进身体的康复。
2025-10-20 14:49:02 -
人全身无力感觉很累总想睡觉是什么原因
全身无力总想睡觉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睡眠因素(长期熬夜、睡眠环境不佳致睡眠不足或质量差)、营养缺乏(贫血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维生素缺乏影响能量代谢)、疾病因素(甲状腺功能减退致代谢减慢、糖尿病致能量利用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有长期全身无力等症状)、药物因素(某些药物有嗜睡等副作用)以及特殊人群情况(孕妇因激素等变化、老年人因机能衰退易出现相关情况)。 一、睡眠因素 1.睡眠不足或质量差:长期熬夜、睡眠环境不佳等导致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低下,身体无法得到充分休息,会使人全身无力感觉很累总想睡觉。成年人通常需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来维持身体正常机能,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更长,若睡眠时长不够或睡眠浅易醒,就易出现上述症状。例如一项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睡眠调查显示,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的人群中,出现全身无力总想睡觉的比例明显高于睡眠充足者。 二、营养缺乏 1.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常见贫血类型会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身体各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从而出现全身无力、易疲劳、总想睡觉的情况。血红蛋白是携带氧气的重要物质,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范围约120-160g/L,成年女性约110-150g/L,低于此范围易引发贫血相关不适症状。 2.维生素缺乏:比如缺乏维生素B1,会影响能量代谢,导致机体能量产生不足,出现全身无力、疲倦想睡觉的现象。不同维生素在人体代谢中扮演不同角色,维生素B1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重要过程。 三、疾病因素 1.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减慢,会出现全身无力、嗜睡、畏寒等症状。正常成年人血清甲状腺素(T4)正常范围约65-155n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正常范围约0.35-4.94mIU/L,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相关指标会发生变化。 2.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出现能量利用障碍,导致乏力、嗜睡等表现。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一般为3.9-6.1mmol/L,餐后血糖也有相应正常范围,血糖异常波动会影响身体状态。 3.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常见症状有长期全身无力、持续疲劳感、总想睡觉等,好发于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生活环境的人群,如长期加班的白领等。 四、药物因素 1.某些药物副作用:如抗组胺药、镇静催眠药等可能会引起嗜睡、全身无力的副作用。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发挥作用,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相关表现。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孕妇:孕期由于激素变化、身体负担加重等,容易出现全身无力总想睡觉的情况,一般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也需关注是否有其他异常,定期产检监测身体状况。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新陈代谢减慢,可能更容易出现全身无力总想睡觉的情况,需留意是否由疾病等因素引起,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关注身体各项指标变化。
2025-10-20 14:48:40 -
腋下38.1度算发烧吗
正常腋下体温范围是36.0-37.0℃,38.1℃属中度发热,其原因有感染性(病毒、细菌感染)和非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一般人群可物理降温、休息多饮水,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根据情况处理。 一、正常体温范围及腋下38.1度的判定 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为36.3~37.2℃,直肠温度正常范围约为36.5~37.7℃,而腋下温度正常范围通常是36.0~37.0℃。当腋下体温达到38.1℃时,已经超出了正常腋下体温范围,属于发热情况。 二、发热的分级 根据体温高低可将发热分为不同等级,低热为37.3~38.0℃,中度热为38.1~39.0℃,高热为39.1~41.0℃,超高热为41.0℃以上。所以腋下38.1℃属于中度发热。 三、发热的可能原因及相关影响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病毒感染,可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发热至38.1℃左右。研究表明,多种呼吸道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会释放炎性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发发热。 2.细菌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细菌在体内繁殖过程中会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能达到38.1℃等中度发热水平。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可导致发热,体温可能处于38.1℃左右的中度发热状态。 2.其他情况:过度运动后体温也可能短暂升高,不过一般不会达到38.1℃这么高;还有一些环境因素导致的体温调节紊乱等,但相对较少见。 四、应对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一般人群应对 当出现腋下38.1℃发热时,首先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同时要注意休息,多饮水,补充因发热散失的水分。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还不完善,对于发热更要密切关注。如果儿童腋下体温达到38.1℃,要避免给儿童穿着过厚的衣物,影响散热。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等情况,因为儿童发热可能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如果儿童伴有精神萎靡、嗜睡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发热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当老年人腋下体温38.1℃时,要注意观察老年人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胸闷、尿频尿急等。同时要保证老年人休息环境舒适,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如果体温持续不降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出现腋下38.1℃发热时,要谨慎处理。物理降温是比较安全的方式,同时要及时就医,查明发热原因,因为孕妇的情况需要特别关注,避免发热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一些感染性因素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等。
2025-10-20 14:48:21 -
发烧烧得头晕怎么办
当出现头晕伴随发烧情况时,可通过物理降温缓解头晕,如头部冷敷、温水擦浴;要保证充足休息,营造适宜环境并采取舒适姿势;需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或淡盐水且保持一定频率;若头晕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相关检查明确发烧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各措施实施中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物理降温缓解头晕 1.头部冷敷:可以使用冷毛巾敷在额头,每10-15分钟更换一次。这是因为低温能够使头部血管收缩,减少脑部的血流量,从而减轻头晕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例如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应选择柔软、干净的毛巾;成年人则可选择稍凉一些的毛巾,但要注意避免冻伤。 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进而缓解头晕。对于婴幼儿,由于其皮肤薄嫩,擦浴时要注意力度轻柔,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擦浴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病情。 二、保证充足休息 1.休息环境:应营造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22-24℃)、光线柔和的休息环境。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对于缓解发烧引起的头晕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休息环境的要求略有不同,儿童需要相对安静且无过多刺激的环境,老年人则需要保证休息环境的安全,避免有障碍物等。 2.休息姿势:可以采取平卧或半卧位,这样有利于脑部的血液供应相对平衡,减轻头晕。对于儿童,家长可以帮助其调整舒适的卧位;对于患有心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半卧位可能更有利于呼吸和减轻头晕症状。 三、补充水分 1.饮水选择:多喝温开水,也可以适当喝一些淡盐水。发烧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补充水分可以防止脱水,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从而缓解头晕。对于儿童,要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饮水方式和量。 2.饮水频率:每隔一段时间就喝一些水,保持身体处于hydrated(hydrated表示“hydrated”状态,即水分充足的状态)的状态。一般建议每1-2小时饮用100-200毫升左右的水。 四、及时就医评估 1.就医指征:如果头晕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头痛剧烈、呕吐、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例如儿童发烧头晕时,如果出现精神萎靡、反复呕吐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尽快就医进行评估。 2.就医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温测量、血常规等检查,以明确发烧的原因,如是否是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发烧头晕,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的配合程度和注意事项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的安抚配合检查,老年人则要注意检查过程中的身体耐受情况。
2025-10-20 14:48:06 -
发烧时血压会升高吗
发烧时血压可能升高,其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发热程度、不同人群表现有别,轻度发热影响相对小,中、重度发热时血压升高概率增加,儿童、老年人及基础血压异常人群发烧时血压变化各有特点,发烧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及时处理异常。 不同发热程度对血压的影响 轻度发热(体温37.3~38℃):此时对血压的影响相对较小,多数人血压可能只是轻度波动,一般不会有显著的升高或降低,但也有个体差异,部分原本就有血管调节功能轻微异常的人可能会出现血压轻度上升。 中度发热(体温38.1~39℃):随着体温进一步升高,身体的应激反应更为明显,心脏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心输出量增加更为显著,这时候血压升高的可能性会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可能较基础状态有所上升,但通常升高幅度不会过大,多数在正常波动范围内的轻度升高。 重度发热(体温≥39℃):重度发热时,身体的应激状态达到较高水平,心脏做功明显增加,心率显著增快,此时血压升高的概率相对更高,部分人可能会出现较明显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情况,但同样也存在个体差异,一些本身心血管系统较为脆弱的人可能血压升高更为明显。 不同人群发烧时血压变化的特点 儿童:儿童发烧时血压变化有其特殊性。一般来说,幼儿发烧时,由于其心血管系统还在发育中,体温对血压的影响可能相对成人更易出现波动,但多数儿童发烧时血压升高幅度不大。不过,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烧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血压较平时明显升高,需要密切监测。例如,有研究表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在发热时,其血压升高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心血管系统代偿问题,需要及时处理发热以稳定血压。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老年人发烧时,血压更容易出现波动。一方面,老年人发烧时心脏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心输出量变化对血压的影响更敏感,所以更容易出现血压升高情况;另一方面,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发热时血压波动可能会对心脑血管造成更大风险,如可能增加脑卒中、心肌缺血等风险。所以老年人发烧时要更密切监测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异常升高需及时就医。 基础血压异常人群:本身有高血压基础疾病的人发烧时,血压更容易出现较大波动。这类人群发烧时,由于基础血压就偏高,发热进一步加重了心脏和血管的负担,血压可能会明显升高,甚至可能突破平时的血压控制范围,导致高血压急症等严重情况。而本身有低血压基础的人发烧时,一般血压不会升高,反而可能因为发热导致外周血管扩张等因素使血压进一步降低,需要关注血压下降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维持有效灌注。 总之,发烧时血压是否升高以及升高的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个体表现不同,在发烧过程中尤其是发热程度较重、有基础疾病等情况时,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20 14:4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