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儿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展开
  • 晚上头朝什么方向睡觉好

    地球存在磁场,人体生物电受其影响,一般认为头朝南北方向睡觉利于维持人体生物电正常平衡等。头朝东或西对睡眠质量影响因人而异,健康成年人头朝南北较有利但要保证睡眠环境舒适,心血管疾病患者头朝南北对心血管稳定有帮助但需遵医嘱等,儿童睡眠头朝南北要注重舒适安全且枕头合适。 一、头部朝向与地球磁场的关系 地球存在磁场,人体生物电会受其影响。从科学角度看,一般认为头朝南北方向睡觉可能更利于维持人体生物电的正常平衡。有研究表明,当人体头部朝向南北时,心血管系统等的生物电活动相对稳定,不过这方面的研究还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例如,对于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作息不规律人群,保持头部南北朝向或许有助于在睡眠中更好地调节身体的生理节律,但这并非绝对,还需结合个体的具体身体状况等。 二、头部朝向与睡眠质量的关联 (一)头朝东或西的情况 头朝东或西方向睡觉,相对头朝南北的情况,可能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因人而异。从一些研究观察来看,头朝东时,部分人可能因光线等环境因素的细微变化,在睡眠初期有一定影响,但对于没有特殊眼部疾病等情况的人群,这种影响并不显著。而头朝西时,同样需要结合卧室的具体光照等环境条件来综合判断。对于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如长期失眠者,单纯头部朝向可能不是决定睡眠质量的唯一关键因素,但保持头部朝向相对稳定有助于营造更规律的睡眠环境。 三、不同人群的头部朝向建议 (一)健康成年人 健康成年人在睡眠时,头朝南北方向可能更有利于顺应地球磁场,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不过,也不必过于刻板遵循,关键是要保证睡眠环境舒适,包括温度适宜、安静、光线昏暗等。例如,睡眠环境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安静程度能保证不受过多外界噪音干扰,这样无论头部朝向南北还是东西等,都能较好地保障睡眠质量。 (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头朝南北方向睡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有帮助。因为头部朝向南北时,身体的血流动力学可能更符合自然的生理节律。但同时,这类人群还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情绪过度波动等。例如,本身患有高血压的患者,除了注意头部朝向外,还需每天监测血压,按照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等。 (三)儿童群体 儿童睡眠时头部朝向相对更需要注重舒适和安全。一般建议头朝南北方向,但要确保枕头高度合适,符合儿童的颈椎生理曲度。儿童的睡眠环境要特别注意安全,避免因头部朝向不当导致翻身时出现意外情况。例如,儿童枕头高度一般建议在3~6厘米左右,选择软硬适中的枕头,这样在头朝南北方向睡觉时,能更好地保护儿童的颈椎发育,同时保障睡眠安全。

    2025-10-20 14:35:08
  • 小腹按压疼痛

    小腹按压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生理原因、消化系统问题、泌尿系统问题、妇科问题等。如果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疼痛剧烈或伴有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在就医之前,可以采取休息、热敷、调整饮食等措施缓解疼痛。 1.生理原因 月经期间:女性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出现小腹疼痛,这是由于子宫内膜脱落引起的。在月经期间,小腹可能会有压痛,但通常是轻微的。 排卵:女性在排卵期间,卵巢会释放卵子,这可能会导致小腹疼痛和压痛。这种疼痛通常是单侧的,并且会在排卵后自行缓解。 腹肌紧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剧烈运动后,腹肌可能会紧张,导致小腹按压疼痛。 2.消化系统问题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胃酸反流或胃溃疡等问题可能导致上腹或小腹疼痛,按压时可能会加重。 肠道问题: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问题也可能引起小腹疼痛。 腹部炎症:阑尾炎、胆囊炎等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小腹压痛。 3.泌尿系统问题 膀胱炎:膀胱炎是膀胱的炎症,常伴有尿频、尿急和尿痛等症状,小腹也可能会有压痛。 前列腺炎:男性前列腺炎可能导致小腹疼痛和压痛,可能还伴有排尿困难等症状。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可引起剧烈的腰痛和腹痛,也可能会在小腹处有压痛。 4.妇科问题 盆腔炎:女性盆腔内的器官发生炎症,如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可能导致小腹疼痛和压痛。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可能会导致月经异常、下腹坠胀等症状。 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以外的部位着床发育,可能会引起腹痛和阴道流血等症状。 5.其他原因 腹部外伤:腹部受到撞击或损伤可能导致软组织损伤或内部器官损伤,引起疼痛和压痛。 心理因素:焦虑、压力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躯体症状,包括小腹按压疼痛。 如果小腹按压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疼痛剧烈、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血尿等),或疼痛影响到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询问病史,并可能会安排进一步的检查,如超声、CT、血液检查等,以确定疼痛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就医之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解疼痛: 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尽量卧床休息。 热敷: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轻轻敷在小腹上,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多喝水。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小腹按压疼痛原因可能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出现小腹按压疼痛时,需要特别注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此外,如果疼痛原因不明或持续不缓解,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2025-10-20 14:34:50
  • 发烧38度8怎么办

    发烧38.8℃时不同人群有不同应对及需注意事项,物理降温可松开衣物、用温水擦大血管丰富部位,要监测体温,儿童、老人、孕妇有各自特殊注意,若儿童持续不退伴抽搐等、成人伴胸痛等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物理降温 1.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 松开衣物:发烧38.8℃时,应适当松开衣物,以利于散热,不要给孩子穿盖过厚的被子等。对于成人也是如此,穿着过厚会阻碍身体散热,加重发热不适。 温水擦拭:用32-34℃的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擦拭时要注意动作轻柔,每次擦拭时间可在5-10分钟左右。对于儿童来说,温水擦拭可以帮助散热,因为这些部位血管丰富,通过擦拭能促进热量散发。成人同样可以通过温水擦拭来降低体温。 二、观察与监测 1.体温监测: 对于所有人群,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可以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了解体温是上升还是下降趋势。如果体温持续上升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需要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儿童还需观察精神状态、面色等情况,如果儿童除了发烧38.8℃外,还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者面色苍白等情况,要引起重视。成人也需要关注自身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头痛、咳嗽、乏力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发烧38.8℃时,除了上述物理降温等措施外,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退热,因为儿童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瑞氏综合征。同时,要保证儿童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可以适当给儿童喝一些温水或口服补液盐。如果儿童是婴儿,在进行物理降温时要更加小心,避免冻伤等情况。 2.老年人: 老年人发烧38.8℃时,要注意观察其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体温变化以及是否出现意识改变等情况。如果老年人在发烧的同时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血管方面的不适,或者意识模糊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老年人的新陈代谢相对较慢,在物理降温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因降温过程中着凉而加重病情。 3.孕妇: 孕妇发烧38.8℃时,要谨慎处理。首先物理降温是基础措施,同时要及时就医,因为孕妇的情况比较特殊,需要医生评估发热的原因,以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就医过程中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孕期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适的处理,比如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等。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1.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对于儿童,若体温持续38.8℃不退,或者伴有抽搐、呕吐频繁、呼吸困难等情况;成人若发烧38.8℃同时伴有胸痛、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都需要立即就医。因为这些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较为严重的疾病,如肺炎、脑膜炎、心肌炎等,需要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2025-10-20 14:34:49
  • 持续发烧不退什么原因

    持续发烧不退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病毒、细菌、真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中暑、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不同人群持续发烧不退处理不同,儿童要防高热惊厥需及时就医,老年人要考虑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女性要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风险高需全面检查明确病因。 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会引起肺结核,除了发热外,还常有咳嗽、咳痰、乏力、盗汗等症状,发热多为午后低热,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持续高热;布鲁氏菌感染可导致布鲁氏菌病,患者会出现反复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还伴有关节疼痛、乏力等表现;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真菌感染:在免疫抑制患者中较为常见,如念珠菌感染,可引起全身性念珠菌病,导致持续发热,同时可能伴有口腔念珠菌感染、皮肤皮疹等表现;曲霉菌感染也可引发持续发热,常伴有咳嗽、咯血等呼吸道症状。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出现发热,热型不规则,同时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表现;类风湿关节炎除了关节病变外,也可能出现持续低热,还会有关节肿胀、畸形等症状;成人斯蒂尔病以高热、皮疹、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发热多为弛张热,体温波动较大。 恶性肿瘤:白血病患者会出现持续发热,体温可高可低,同时伴有贫血、出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淋巴瘤也常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发热可为持续性或周期性,还可能伴有消瘦、盗汗等症状;其他实体肿瘤如肝癌、肾癌等,当肿瘤组织坏死吸收时也可能引起持续发热。 结缔组织病:皮肌炎患者除了肌肉无力、皮疹外,也可能出现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但也有部分患者持续高热。 其他情况:中暑时,在高温环境下暴露过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可出现持续高热,同时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产热增加,也会出现发热,多为低热,但也有部分患者体温明显升高。 对于持续发烧不退的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处理有所不同。儿童持续发烧不退需特别关注,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性因素更为常见,且高热可能导致惊厥等严重后果,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老年人持续发烧不退要考虑多种慢性基础疾病的可能,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由于老年人机体反应性较差,发热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全面检查。女性持续发烧不退若伴有月经异常等情况要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人群持续发烧不退,感染等风险更高,需要更全面细致的检查来明确病因。

    2025-10-20 14:34:35
  • 发烧出了汗之后怎么办

    发烧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可适量饮温开水或淡盐水;注意保暖,根据环境温度增添衣物;观察体温及其他不适症状变化,有基础病史者更需密切关注;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擦拭易出汗部位;合理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食物,不同人群饮食有别。 一、及时补充水分 原因:发烧出汗会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若不及时补充,可能会引起脱水等问题。 具体做法:可以适量饮用温开水,也可以喝一些淡盐水,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儿童来说,要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等不适。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水分的需求有所不同,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饮用1500-2000毫升左右的水,儿童则要根据年龄和体重来调整饮水量,比如婴幼儿可能每小时需要补充10-20毫升左右的水分。 二、注意保暖 原因:虽然出汗了,但身体此时比较虚弱,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容易再次受凉,导致病情反复。 具体做法:根据环境温度适当增添衣物,比如如果是在室内,可以穿上薄毛衣、薄外套等。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腹部和脚部的保暖,可以给婴幼儿穿上肚兜和合适的袜子。不同年龄的人群保暖需求略有差异,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注意保暖;儿童的新陈代谢较快,但皮肤薄,散热快,也需要注意保暖。 三、观察身体状况 原因:通过观察出汗后的身体状况,能及时发现病情是否有变化。 具体做法:观察体温的变化情况,虽然出了汗体温可能有所下降,但仍需密切关注后续体温是否会再次升高。同时,留意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乏力、咳嗽等症状是否有加重或新的症状出现。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更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因为发烧出汗后可能会对这些基础疾病产生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糖波动等情况。 四、保持皮肤清洁 原因:出汗后皮肤表面有汗液残留,不及时清洁可能会引起皮肤不适,如瘙痒、皮疹等,尤其是对于儿童,皮肤娇嫩,更要注意。 具体做法:可以用温水擦拭身体,尤其是腋窝、腹股沟、颈部等容易出汗的部位。擦拭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对于儿童,选择柔软的毛巾,用温水轻轻擦拭。不同皮肤状况的人群清洁方式略有不同,比如皮肤敏感的人群要选择温和的清洁产品。 五、合理饮食 原因:发烧出汗后身体需要补充营养来恢复体力,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具体做法: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人群饮食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食物要做得软烂一些;糖尿病患者则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等。

    2025-10-20 14:34:1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