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身体一阵一阵发热是怎么回事
身体一阵一阵发热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性原因、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药物反应及其他因素。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1.生理性原因: 环境因素:在炎热的环境中或穿着过多衣物时,身体会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导致发热感。 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身体的代谢率增加,产热也会增加,可能会有发热的感觉。 生理周期:女性在生理期或排卵期可能会出现体温略微升高的现象。 2.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手足口病等,病毒感染常常会引起发热。 细菌感染:肺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发热。 其他感染:如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也可能引起发热。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导致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关节炎也可能引起发热。 4.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代谢率增加,引起发热。 低血糖:低血糖发作时,身体会动员能量,产生热量,可能会有发热的感觉。 5.恶性肿瘤: 某些癌症: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可能导致发热。 实体瘤:某些肿瘤在进展或转移时也可能引起发热。 6.药物反应: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抑郁药等,可能会引起发热的副作用。 7.其他原因: 神经官能症: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心理因素而出现身体发热的感觉,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发热。 中暑:在高温环境下,身体可能会出现中暑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等。 如果身体一阵一阵发热的情况持续时间较长、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或频繁发生,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询问病史,并可能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检测、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发热的原因。 在就医之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测量体温: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了解发热的程度。 2.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补充水分:多喝水,以防止脱水。 4.避免诱因:尽量避免暴露在高温环境下,避免过度运动,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身体发热原因可能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的发热可能需要特别关注,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发热可能更容易引发并发症。老年人的身体反应可能较为迟钝,发热的症状可能不明显,但仍需要重视。此外,孕妇、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在面对身体发热时也需要特别注意。 因此,如果出现身体一阵一阵发热的情况,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以便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也是预防身体发热的重要措施。
2025-10-20 14:31:13 -
正常血氧饱和度是多少范围
头疼恶心想吐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感染、高血压、头部损伤、药物副作用等。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评估,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紧张性头痛:这是最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通常与头部、颈部和肩部的肌肉紧张有关。头疼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颈部疼痛和对光、声音敏感等症状。 2.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表现为单侧头部搏动性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光敏感、声音敏感等症状。偏头痛可能与遗传、饮食、环境因素和激素变化有关。 3.感染:感染是头疼恶心想吐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感冒、流感、脑膜炎、脑炎等。感染可能导致炎症和毒素释放,刺激头部神经和胃肠道,引起头疼和恶心。 4.高血压:高血压可以导致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血压过高,可能会对头部血管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引起不适。 5.头部损伤:头部受伤或受到打击可能导致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头部损伤可能导致颅内出血、脑震荡等并发症。 6.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头疼、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如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镇痛药等。如果正在服用药物并出现这些症状,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 7.其他原因:其他可能导致头疼恶心想吐的原因包括贫血、低血糖、中毒、青光眼、中耳感染等。 如果头疼恶心想吐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意识不清、抽搐、视力问题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可能会建议进行头部CT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以下方法可以帮助缓解头疼恶心想吐的症状: 1.休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2.饮食调整: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咖啡、茶、巧克力、辛辣食物等。保持饮食均衡,适量摄入水分。 3.放松技巧: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按摩等,可以帮助减轻紧张和焦虑。 4.避免诱因:尽量避免暴露在强光、噪音、空气污染等环境中,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 5.记录症状:记录头疼恶心想吐的发作时间、频率和其他相关症状,以便就医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和孕妇在出现头疼恶心想吐症状时需要特别关注。儿童可能由于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头疼恶心想吐症状可能与孕期相关,但也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问题。如果儿童或孕妇出现严重的头疼、呕吐、视力问题或其他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 总之,头疼恶心想吐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之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获得适当的治疗和建议。
2025-10-20 14:31:12 -
身体突然发热是什么原因
身体突然发热可能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恶性肿瘤及其他原因引起,可采取测量体温、注意休息、补充水分、饮食调整、避免捂汗、及时就医等措施。 1.感染:感染是导致身体突然发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都可能引起发热。此外,身体突然发热还可能是感染的早期症状之一。如果怀疑感染,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身体检查、血液检查等,以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程度,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2.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而引起的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都可能导致身体突然发热。如果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自身抗体检测、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3.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身体突然发热。例如,抗生素、抗抑郁药、退烧药等药物都可能导致发热。如果正在服用药物,并且出现身体突然发热的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4.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也可能导致身体突然发热。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可能会释放出一些物质,导致身体发热。如果怀疑恶性肿瘤,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5.其他原因:身体突然发热还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中暑、过敏反应、内分泌失调等。 对于身体突然发热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建议: 1.测量体温: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了解发热的程度。 2.注意休息:身体发热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抵抗病原体,因此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补充水分:发热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因此应及时补充水分,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4.饮食调整: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5.避免捂汗:身体发热时,应避免捂汗,以免加重病情。可以适当减少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6.就医: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体温较高、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发热时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如果儿童出现身体突然发热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退烧药等治疗。同时,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将儿童平卧、解开衣领、头偏向一侧、用纱布或手帕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磨牙之间等,以避免咬伤舌头,并及时就医。 总之,身体突然发热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如果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同时,应注意休息、补充水分、饮食调整等,以帮助身体恢复。
2025-10-20 14:30:57 -
身体在发热怎么治疗
发热时可通过物理降温(适用于多数人,儿童擦拭需轻柔、水温适宜,可用退热贴)、补充水分(所有人群适量多喝温开水,儿童少量多次,成人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调节环境(保持室内温度22-24℃、湿度50%-60%)来应对,儿童超38.5℃、持续超3天或伴特殊症状,成人超39℃或伴剧烈头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孕妇发热要谨慎处理,老年人发热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及告知既往病史。 一、物理降温 1.适用于大多数人群:对于体温未超过38.5℃且一般状况良好的患者,可首先采用物理降温。用温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每次擦拭时间可在10分钟以上,可多次进行。对于儿童,因其皮肤较为娇嫩,擦拭时力度要轻柔,水温不宜过冷或过热,以32-34℃为宜。 2.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于额头等部位,其内含的高分子凝胶可通过物理方式吸热,起到辅助降温的作用,儿童和成人都可使用,但要注意粘贴位置及及时更换。 二、补充水分 1.所有人群适用:发热会使身体丢失较多水分,应适当多喝温开水,以补充因出汗等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儿童需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呕吐等不适;成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适量增加饮水量,一般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左右的饮水量。 三、环境调节 1.所有人群适用: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4℃左右,湿度在50%-60%为宜。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可通过开空调等方式降温,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对着患者吹冷风;如果温度过低,可适当增添衣物,但同时也要保证空气流通。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室内温度的稳定,避免温差过大。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1.儿童:如果儿童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呼吸急促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2.成人:如果成人发热体温持续超过39℃,或发热伴有剧烈头痛、胸痛、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时,也应尽快就医,以排除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的可能。 五、特殊情况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发热时要谨慎处理,因为高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首先采用物理降温等相对温和的方式,如体温较高或持续不退,需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安全的治疗方式,避免自行随意用药。 2.老年人:老年人发热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对发热的耐受性较差,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所以一旦发热,应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情况,及时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告知既往病史等信息,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10-20 14:30:56 -
腋下37.3体温正常吗
一般来说正常人体腋下体温范围在36.0℃-37.0℃,腋下37.3℃属轻度发热情况,不同人群情况不同,儿童部分可能正常但需观察,成人属低热范畴,老年人需格外关注,还受生理因素(时间、运动、饮食)和环境因素影响,发现37.3℃先排影响因素,持续伴不适要及时就医。 不同人群的具体分析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其正常腋下体温范围较成人略高,一般在36.0℃~37.3℃之间,所以37.3℃的腋下体温对于部分儿童可能属于正常情况,但也需密切观察。比如婴幼儿在剧烈活动后、进食后或包裹过紧时,体温可能会短暂升高至37.3℃,这是因为其代谢相对旺盛且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而对于较大儿童,如果没有明显不适,仅单次测得37.3℃,需排除上述影响因素后再次测量。 成人:成人正常腋下体温通常稳定在36.0℃~37.0℃,37.3℃则属于低热范畴。成人出现低热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轻度感染(像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早期)、环境温度过高、剧烈运动后等。如果是环境温度过高导致,脱离高温环境后体温通常可逐渐恢复正常;若是感染因素引起,可能还会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乏力等。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其正常腋下体温也可能相对偏低,但一般也应在36.0℃~37.0℃左右。老年人出现37.3℃的腋下体温需格外关注,因为老年人感染后有时发热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感染因素外,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体温升高,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需要综合评估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有基础疾病、精神状态等。 影响体温的因素 生理因素 时间:一天中体温会有波动,一般清晨体温较低,下午至傍晚体温稍高,但波动范围通常不超过1.0℃。所以如果是在下午晚些时候测得腋下37.3℃,需考虑是否为正常的生理波动范围。 运动:剧烈运动后,身体代谢增加,产热增多,可使体温暂时升高,有时可能达到37.3℃左右,休息30分钟左右再测量体温往往会恢复正常。 饮食:进食后,尤其是进食辛辣、热食后,身体的消化过程会产生额外热量,可能导致体温轻度升高,比如刚吃完较热的食物后立即测量腋下体温,可能会出现37.3℃的情况,休息半小时后复测通常可恢复正常。 环境因素:处于高温环境中,如夏季长时间待在闷热的房间里,人体散热困难,体温也可能会升高至37.3℃左右,离开高温环境后,体温会逐渐下降恢复正常。 如果发现腋下体温为37.3℃,首先要排除上述影响因素,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测量体温。如果体温持续在37.3℃左右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咳痰、头痛、乏力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体温升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025-10-20 14:3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