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发烧能吃火龙果吗
发烧时通常可吃火龙果,其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有益身体。不同人群食用需注意,儿童要适量且小龄儿童宜制成泥状,成人有胃肠道疾病要适量;食用方式可直接吃或制成果汁等,注意清洗和食用温度,胃肠道敏感者避免吃过凉的。 一、发烧时食用火龙果的可行性 发烧时通常是可以吃火龙果的。火龙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维生素C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身体恢复可能有一定益处。而且火龙果的水分含量较高,发烧时人体可能会因体温升高而丢失较多水分,食用火龙果可以补充水分。 (一)营养成分对发烧身体的益处 1.维生素C:有研究表明,维生素C能够参与人体免疫因子的合成等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当人体发烧时,免疫系统处于相对活跃状态,适当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支持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一般每100克火龙果中维生素C含量约为3-10毫克左右,适量食用可以为身体提供一定量的维生素C。 2.膳食纤维:火龙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消化功能。发烧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佳、胃肠蠕动减慢等情况,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肠道功能,避免出现便秘等问题,有利于身体的整体状态。 二、不同人群发烧时食用火龙果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发烧时食用火龙果需要注意适量。儿童的消化系统相对稚嫩,过量食用火龙果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腹泻等。因为火龙果中的膳食纤维虽然对肠道有益,但过量摄入可能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建议将火龙果制成泥状后再食用,这样可以避免发生呛噎等危险情况。同时,要根据儿童的体温和整体身体状况来调整食用量,如果儿童在食用火龙果后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 (二)成人群体 成人发烧时食用火龙果一般没有特殊的禁忌,但也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如果成人本身有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肠炎等,在发烧时食用火龙果要适量。因为火龙果可能会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尤其是空腹食用时。对于一般身体状况良好的成人,正常食用火龙果通常不会有不良影响,但如果食用后出现胃肠道不适,也应及时调整食用量或停止食用。 三、发烧时食用火龙果的正确方式 发烧时食用火龙果可以选择直接食用新鲜的火龙果,也可以将其制作成果汁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制作果汁时要确保卫生,避免添加其他可能影响健康的成分。直接食用时要注意清洗干净火龙果,防止病从口入。另外,食用温度一般没有特殊要求,常温下的火龙果即可食用,但对于胃肠道较为敏感的人群,避免食用刚从冰箱取出的过凉的火龙果,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2025-10-20 14:21:10 -
白细胞高一定会发烧吗
白细胞高不一定会发烧,感染因素中如慢性感染、局部轻微感染可能白细胞高但不发烧,非感染因素里应激情况、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致白细胞高不发烧;白细胞高伴发烧多见于细菌感染,儿童需格外关注;非感染性白细胞高不发烧要针对原发疾病处理,定期复查血常规,感染性白细胞高不发烧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后续症状,出现发烧等及时治疗。 感染因素导致白细胞高但不一定发烧: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处于稳定期时,可能白细胞轻度升高,但患者不一定有发烧表现;再如一些局部轻微感染,感染灶局限,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仅引起白细胞轻度增高,而体温调节中枢未被明显激活,不出现发烧。 非感染因素导致白细胞高与发烧无关 应激情况:严重创伤、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下,体内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可促使骨髓储存的白细胞释放,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但通常不会有发烧症状。例如严重外伤患者,在受伤早期白细胞可升高,此时体温可能正常。 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白细胞异常增高,但一般不是因为感染等导致的发烧,而是疾病本身引起的白细胞增殖异常。 白细胞高伴发烧的情况及意义 感染性疾病:当白细胞高同时伴有发烧时,多见于细菌感染,比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患者往往白细胞明显升高,同时体温升高,可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另外,泌尿系统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升高,患者也常出现发烧、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一般来说,细菌感染引起白细胞高伴发烧时,白细胞升高的程度往往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感染越重,白细胞升高越明显,发烧也可能越明显。 儿童特殊情况:儿童白细胞高伴发烧需格外关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比如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可出现白细胞升高,同时体温迅速升高,甚至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此时需要及时就医,因为儿童对发烧的耐受性较差,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和白细胞变化来评估病情。 白细胞高不发烧的处理及随访 非感染性白细胞高不发烧:对于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白细胞高且不发烧的情况,如应激状态引起的,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处理,如积极治疗创伤、进行手术并发症预防等。一般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白细胞计数可逐渐恢复正常,通常不需要特殊针对白细胞高进行降白细胞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白细胞变化情况。 感染性白细胞高不发烧:如果是感染导致的白细胞高但暂时不发烧,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可能后续会出现发烧。要注意观察有无感染相关的其他症状出现,如咳嗽、腹痛、尿频等,同时定期复查血常规,动态了解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变化情况。如果后续出现发烧等症状,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抗感染等治疗措施。
2025-10-20 14:21:09 -
科学的睡眠时间每天应睡多久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科学睡眠时间,婴儿期不同阶段时长各异,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人、老年人各有相应睡眠时长要求,孕妇需保证时长并营造舒适环境避免不良睡姿,有睡眠障碍病史者优先非药物调节,儿童要营造适宜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过度刺激,老年人注意防跌倒维持规律作息且白天可适当轻度活动以提升夜间睡眠质量。 一、不同年龄段科学睡眠时间 1.婴儿期(0-3个月):每天应睡14-17小时,充足睡眠是其大脑和身体发育的重要保障,多项儿童睡眠健康研究指出,此阶段睡眠不足可能影响神经突触连接的正常形成。 2.婴儿期(4-11个月):每天睡12-15小时,该时长有助于婴儿新陈代谢的有序进行及身体机能的完善,相关纵向研究显示符合此睡眠时长的婴儿在运动发育等方面更具优势。 3.幼儿期(1-2岁):每天睡11-14小时,睡眠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情绪调节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临床观察发现睡眠达标幼儿在注意力集中程度上表现更佳。 4.儿童期(3-5岁):每天睡10-13小时,研究表明此睡眠时长能促进儿童大脑海马体的记忆巩固功能,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 5.青少年期(6-17岁):每天需睡8-10小时,青春期身体快速生长伴随激素水平变化,充足睡眠可保障生长激素正常分泌,同时对情绪稳定、学业表现有积极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睡眠不足青少年抑郁风险相对升高。 6.成年人(18-64岁):建议每天睡7-9小时,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睡眠时长在此区间的成年人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生风险较低,能维持良好的生理机能和认知状态。 7.老年人(65岁及以上):每天睡7-8小时,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合适睡眠时长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认知衰退风险,且能减少夜间跌倒等意外发生的可能性,相关老年医学研究支持此睡眠时长范围。 二、特殊人群睡眠注意事项 孕妇:孕期睡眠需求增加,一般需保证7-9小时,因孕期身体负担加重,充足睡眠可缓解身体疲劳,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建议营造舒适睡眠环境,避免仰卧等不良睡姿。 有睡眠障碍病史者:需优先通过改善睡眠环境(如保持卧室安静、温度适宜)、建立规律作息等非药物方式调节睡眠,若需干预应遵循专业医生指导,避免自行滥用助眠手段。 儿童:睡眠时应营造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环境,避免睡前1小时内接触电子屏幕等过度刺激因素,保证睡眠环境有利于儿童深度睡眠的进入,促进身体和大脑发育。 老年人:睡眠中需特别注意防跌倒,可将卧室光线调至柔和,保持床铺稳定,避免夜间频繁起夜导致身体失衡,同时维持规律作息,白天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以促进夜间睡眠质量提升。
2025-10-20 14:20:49 -
肌酸激酶偏高的含义是什么
肌酸激酶存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参与能量代谢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反映相关组织是否受损其偏高原因有肌肉疾病相关如骨骼肌疾病、剧烈运动,心肌损伤相关如急性心肌梗死,其他因素有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影响,儿童人群需警惕先天性肌肉疾病,成年人群因运动、心肌或肌肉疾病等致偏高,有基础病史人群需结合既往病史等综合分析病因。 一、肌酸激酶的基本概况 肌酸激酶(CK)是一种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的酶,主要参与体内能量代谢过程。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可反映相关组织是否受损,当上述组织发生病变或损伤时,肌酸激酶会释放入血,导致其检测值偏高。 二、常见导致肌酸激酶偏高的原因 (一)肌肉疾病相关 1.骨骼肌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此类疾病会破坏骨骼肌细胞,使肌酸激酶释放增加,进而引起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例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由于肌肉组织逐步退化,肌酸激酶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2.剧烈运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骨骼肌可能因过度疲劳、微小损伤等出现肌细胞破坏,导致肌酸激酶释放进入血液,一般运动后短时间内肌酸激酶会暂时性升高,休息后多可逐渐恢复,但若运动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升高可能较明显且恢复时间延长。 (二)心肌损伤相关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发生坏死,肌酸激酶尤其是其同工酶CK-MB会大量释放入血,血清中CK-MB水平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能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三)其他因素 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控或直接导致相关组织损伤,从而引起肌酸激酶升高。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肌病,导致肌酸激酶升高,但一般在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肌酸激酶水平以评估药物安全性。 三、不同人群肌酸激酶偏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儿童若出现肌酸激酶偏高,需警惕先天性肌肉疾病等情况,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在儿童期即可发病,常表现为进行性的肌肉无力伴肌酸激酶显著升高,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肌肉活检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二)成年人群 成年男性和女性一般因运动、心肌或肌肉疾病等导致肌酸激酶偏高,若本身有心脏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等)出现肌酸激酶偏高,需高度重视,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梗死等严重情况;若因运动导致,需根据运动强度和身体恢复情况判断,必要时调整运动方案。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本身有肌肉病史或心脏病史的人群,肌酸激酶偏高需更加谨慎,肌肉病史患者要排查肌肉病变是否进展,心脏病史患者要警惕心肌再损伤等情况,需结合既往病史、当前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病因。
2025-10-20 14:20:48 -
37.3算不算发烧
正常人体温有不同部位的正常范围及发烧判定标准,37.3℃若为腋窝温度属低热范畴,不同人群37.3℃有不同关注要点,可采用物理降温、多休息观察等应对低热情况,需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判断并处理。 一、正常体温范围及判定标准 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为36.3℃~37.2℃,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即36.6℃~37.7℃,腋窝温度相对较低,正常范围通常是36.0℃~37.0℃。一般来说,当腋窝温度≥37.3℃,或者口腔温度≥37.5℃,直肠温度≥37.8℃时,可判定为发烧。 二、37.3℃属于低热范畴 37.3℃如果是腋窝温度,处于低热范围。此时需要结合自身情况进一步判断,比如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像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如果没有明显不适,可能是由于一些生理性因素导致,比如剧烈运动后、进食后、女性排卵期等,这些情况引起的体温轻度升高,通常在去除相关因素后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 三、不同人群37.3℃的关注要点 (一)儿童人群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相比成人更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体温波动。37.3℃对于儿童来说,也要留意是否有因感染等原因导致的潜在发热情况。如果是婴幼儿,还需观察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一旦有感染等情况,体温可能会有变化且需要更谨慎对待,若伴随精神萎靡、食欲差等表现,需及时就医检查。 (二)成人人群 成人37.3℃的低热情况,如果是因劳累、轻度感染初期等引起,可先通过休息、多喝温水等方式观察体温变化。但如果是持续存在或者伴有其他明显不适,如咳嗽咳痰、尿频尿急等,也要考虑感染性疾病等可能,需要进一步排查原因。 (三)老年人群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体温调节功能也可能有所下降。37.3℃的低热情况需要关注是否存在潜在的感染,比如肺部感染等,老年人感染后有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体温变化外,可能仅表现为精神差、食欲减退等,所以需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一般状况,必要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 四、应对低热的一般措施 (一)物理降温方法 对于体温37.3℃的情况,如果没有明显不适,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比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辅助降温。 (二)观察与休息 要注意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良好的恢复环境。同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以及自身症状的发展情况,如果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且没有其他不适,通常无需过于担忧;但如果体温有上升趋势或者出现其他明显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处理。
2025-10-20 14: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