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儿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展开
  • 体温38.3算发烧吗

    体温38.3℃属于低热,不同人群情况不同,儿童需观察精神等状态,物理降温或及时就医;成年人要找发热原因,对症处理或及时就医;老年人因机体衰退需特别关注,观察症状及时就医并适度护理。 一、体温38.3算发烧 体温38.3℃属于发烧,医学上称为低热。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36℃-37℃左右,可因测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为36.3℃-37.2℃,直肠温度正常范围为36.5℃-37.7℃,腋下温度正常范围为36.0℃-37.0℃。当腋下温度达到37.3℃-38℃时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二、不同人群体温38.3℃的情况及处理 (一)儿童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其基础体温可能较成人略高。对于儿童体温38.3℃,首先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果儿童精神状态尚可,饮食正常,没有明显的哭闹不安等不适,可以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解开衣物,适当少穿点衣服,利于散热;用温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但如果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哭闹不止、拒绝进食等情况,即使体温38.3℃也需要及时就医。因为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低热也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如感染性疾病等,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诊断。 (二)成年人 成年人如果体温38.3℃,首先要查找发热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普通感冒引起的低热,在没有明显不适症状时,可以先通过多休息、多喝温水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恢复。如果是因为感染其他病原体,如细菌感染引起的低热,可能还会伴有相应感染部位的症状,如呼吸道感染可能有咳嗽、咳痰等症状,此时除了对症处理低热外,可能还需要根据感染情况考虑是否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但一般不急于使用退烧药,可先尝试物理降温等方法。如果成年人持续低热不退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胸痛、腹痛、头痛剧烈等,也需要及时就医,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三)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当体温38.3℃时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低热可能是一些潜在疾病的信号,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要注意观察老年人是否有咳嗽、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同时,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基础疾病等都会影响其对低热的耐受情况。如果老年人出现低热,应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病情变化可能比较快,需要医生全面评估其身体状况,查找发热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在护理老年人低热时,要注意保暖适度,避免因过度保暖而加重散热不良,但也不能让老年人着凉。

    2025-10-20 14:16:26
  • 睡醒出汗

    睡醒出汗的原因可能是生理因素、疾病或药物副作用,诊断需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包括针对病因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和老年人需要特别关注。 1.原因: 生理因素:在睡眠中,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减缓,体温会下降。当身体从睡眠中醒来时,新陈代谢可能会突然增加,导致体温上升,从而引起出汗。此外,睡眠时的环境温度过高、穿着过多或盖过厚的被子也可能导致睡醒出汗。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睡醒出汗,如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导致出汗异常。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降压药等,可能会引起出汗过多的副作用。 2.诊断: 详细的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睡眠情况、出汗的频率、程度、时间等,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咳嗽、心悸等。 身体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实验室检查:根据需要,医生可能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测定等,以确定是否有潜在的疾病。 3.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睡醒出汗是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治疗该疾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结核病需要抗结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需要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等。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确保睡眠环境舒适,避免穿着过多或过厚的衣物。此外,适当的运动、饮食调整和心理调适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药物治疗:如果睡醒出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一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镇静药等。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注意可能的副作用。 其他治疗方法:一些中医方法,如艾灸、中药调理等,也可能对改善睡醒出汗有一定的帮助,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睡醒出汗可能与生理因素有关,但也需要排除潜在的疾病。如果出汗过多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可能会出现多汗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如果出汗过多影响睡眠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老年人:老年人的汗腺功能可能会减退,容易出现睡醒出汗的情况。此外,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特别关注出汗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总之,睡醒出汗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如果出汗过多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并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调适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和出汗情况。

    2025-10-20 14:16:09
  • 发热的症状表现及其发展过程是什么

    发热症状表现分早期有畏寒寒战,体温上升期分骤升型(数小时内迅升至39℃及以上伴寒战,常见肺炎链球菌肺炎、疟疾等)和缓升型(渐进式上升数天才达高峰多无寒战,常见伤寒等且皮肤多苍白干燥),高热期体温达高峰维持相对稳定,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心跳加快,伴头痛头晕等,儿童可现惊厥,退热期分骤退(数小时内快速回落至正常伴大量出汗,多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疟疾等)和渐退(经数天逐步降至正常,出汗多需补水防脱水);发热发展过程是体温上升期经神经-体液调节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高热期体温达调定点水平维持产热散热平衡,退热期体温调定点回降至正常水平通过增强散热降温;特殊人群中儿童发热更易惊厥需密切留意精神状态,老年人发热体温波动不典型且调节功能欠佳需注重补液监测电解质,妊娠期女性发热需谨慎处理以防对胎儿不良影响,有基础疾病者发热可能加重基础疾病需及时就医评估。 一、发热的症状表现 1.早期阶段:部分患者初始可出现畏寒、寒战,此为体温上升前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所致。 2.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攀升至39℃及以上,常伴寒战,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疟疾等疾病。 缓升型:体温呈渐进式上升,经数天才达高峰,多无明显寒战,常见于伤寒等病症。此期患者皮肤多苍白、干燥,因外周血管收缩致散热减少。 3.高热期:体温达高峰后维持相对稳定,机体产热与散热于较高水平达成平衡。患者皮肤潮红、灼热,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增快,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不适等表现,儿童还可能出现惊厥情况。 4.退热期: 骤退:体温于数小时内快速回落至正常,常伴随大量出汗,多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疟疾等。 渐退:体温经数天逐步降至正常,如风湿热等病症。此期患者出汗较多,需注重补充水分,以防脱水。 二、发热的发展过程 1.体温上升期: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表现为畏寒、寒战及体温上升。 2.高热期:体温达调定点水平并维持,机体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达成平衡,出现相应的皮肤、循环、神经等系统表现。 3.退热期:体温调定点回降至正常水平,机体通过增强散热来降低体温,表现为出汗及体温下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发热时更易出现惊厥,需密切留意精神状态,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发热时体温波动可能不典型,且机体调节功能欠佳,需注重补液并监测电解质情况。 妊娠期女性:发热需谨慎处理,以防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有基础疾病者:发热可能加重基础疾病,需及时就医评估,以采取相应诊疗措施。

    2025-10-20 14:16:08
  • 身体一阵一阵发热怎么回事

    身体一阵一阵发热的原因有感染、内分泌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药物反应及其他,如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采取适当治疗措施,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疾病。 1.感染 感染是导致阵热的常见原因,如感冒、肺炎、扁桃体炎等。感染会引起身体的炎症反应,导致体温升高。 建议:如果怀疑感染,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液检查、胸部X光等检查,以确定感染的部位和原因。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感染时更容易出现高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体温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特别关注。 2.内分泌失调 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导致身体代谢率增加,引起阵热。 建议:如果怀疑内分泌失调,应就医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等相关检查。确诊后,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 特殊人群提示:孕妇在怀孕期间可能出现生理性的甲状腺功能亢进,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监测和治疗。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可能导致阵热,常伴有多汗、心悸、手抖等症状。 建议:可以寻求心理医生或神经内科医生的帮助,进行评估和治疗。一些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良好的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也有助于缓解症状。 特殊人群提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女性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更年期前后。此外,长期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加重症状。 4.药物反应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抑郁药等,可能引起阵热等副作用。 建议:如果正在服用某种药物,且出现阵热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特殊人群提示: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可能较为敏感,更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自行增减药量。 5.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身体一阵一阵发热还可能与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有关。 建议:如果阵热持续时间较长、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或原因不明,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相关检查,以排除潜在的严重疾病。 特殊人群提示: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癌症患者、艾滋病患者等,更容易发生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应特别注意身体状况。 总之,身体一阵一阵发热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025-10-20 14:15:45
  • 发烧可以冰敷吗

    发烧时冰敷有可行情况与禁忌情况,中低热且非特殊人群可冰敷,选血管丰富部位,每次10-15分钟,体温过高、婴幼儿、老年人及特定疾病患者不宜冰敷,还可配合多饮水、温水擦浴等方式降温且需注意规范配合。 一、发烧时冰敷的可行性及正确操作 (一)可行情况及原理 当体温处于中低热水平,比如体温在38.5℃以下时,冰敷是一种可行的物理降温方式。其原理是利用冰的低温传导作用,带走身体表面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例如,有研究表明,通过局部冰敷可以使皮肤表面温度降低,进而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机体散热增加。 (二)正确操作方法 1.准备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将冰块包裹起来,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 2.冰敷的部位通常选择额头、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以额头为例,每次冰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15分钟即可,间隔一段时间后可再次冰敷。 二、发烧时冰敷的禁忌情况及原因 (一)体温过高时不宜冰敷 当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上升时,单纯冰敷可能效果不佳。因为此时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仅通过局部冰敷难以快速有效地降低体温,需要结合其他更有效的降温措施。 (二)特殊人群不适合冰敷的情况 1.婴幼儿: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皮肤较为娇嫩,冰敷可能会导致局部血管过度收缩,影响血液循环,甚至可能引起体温骤降等不良情况。而且婴幼儿不太能配合冰敷操作,容易因不舒适而哭闹不安。 2.老年人:老年人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皮肤感觉也较为迟钝,冰敷可能会导致局部冻伤,且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弱,冰敷后体温可能不容易回升,甚至可能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 3.患有血液循环障碍、雷诺综合征等疾病的人群:这类人群本身血管状态不佳,冰敷会进一步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加重病情。 三、发烧时其他降温方式及与冰敷的配合 (一)其他常见降温方式 1.多饮水:发烧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热,多饮水可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通过尿液排出热量,辅助降温。一般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每天饮水量可在1500-2000毫升左右。 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全身,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部位,通过温水的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擦浴时间可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 (二)与冰敷的配合 如果采用冰敷,可与其他降温方式配合使用。例如,在冰敷额头的同时,配合多饮水以及温水擦浴颈部、腋窝等部位,这样能从多个途径帮助降低体温,提高降温效果。但需要注意各种方式之间的时间间隔和操作规范,确保降温过程安全有效。

    2025-10-20 14:15:4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