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儿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展开
  • 产后发热的原因及处理原则

    产后发热常见原因有感染性的产褥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乳腺感染及非感染性的泌乳热、脱水热,处理时感染性需明确病原体选抗生素并局部处理如排空乳汁、清宫等,非感染性泌乳热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脱水热及时补水,特殊人群中哺乳期选对婴儿影响小的药且保持乳腺通畅,高龄需密切监测病情,有基础病史者兼顾基础病控制。 一、产后发热的常见原因 (一)感染性因素 1.产褥感染:是产后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多由病原体入侵生殖道引起,病原体包括需氧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分娩过程中生殖道黏膜损伤、产后出血、宫腔操作等均易导致细菌感染,引发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从而出现发热症状。 2.泌尿系统感染: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若不注意会阴清洁等,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病原体为大肠杆菌等,可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3.乳腺感染:多见于哺乳期产妇,多因乳汁淤积、乳头破损等导致细菌侵入乳腺组织,引起乳腺炎,出现发热、乳房红肿热痛等症状。 (二)非感染性因素 1.泌乳热:多见于产后24~48小时内,因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体温可升至38~39℃,一般持续数小时后自行恢复,属生理现象。 2.脱水:产后因出汗较多,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可导致脱水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通过补充水分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二、产后发热的处理原则 (一)感染性发热的处理 1.明确病原体: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分泌物培养等检查明确感染病原体,针对性选择抗生素治疗,如为产褥感染,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合适抗生素,如针对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可选用广谱抗生素等。 2.局部处理:若为乳腺感染,需排空乳汁,局部热敷等促进炎症吸收;若为宫腔感染,必要时进行清宫等操作清除感染灶。 (二)非感染性发热的处理 1.泌乳热: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意休息,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多数可自行缓解。 2.脱水热:及时补充水分,通过口服或静脉补液等方式纠正脱水状态,体温可恢复正常。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哺乳期产妇: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药物对乳汁的影响,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注意保持乳腺通畅,避免乳汁淤积加重感染风险。 2.高龄产妇: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产后发热时需更密切监测病情,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积极抗感染治疗,防止感染扩散引发严重并发症。 3.有基础病史产妇:如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产后发热时需兼顾基础病的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加强感染灶的控制,预防感染加重对基础病的不良影响。

    2025-10-20 14:06:35
  • 身上发冷,不发烧,体温不高是怎么回事

    身上发冷但不发烧可能由环境因素(寒冷刺激)、生理因素(饥饿状态、运动后)、疾病因素(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感染早期)、心理因素(紧张、焦虑)引起,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各因素影响下表现有差异,儿童、老年人等各有特点。 一、环境因素 寒冷刺激: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如冬季穿着过少、长时间待在低温环境里,皮肤受到寒冷刺激,会通过神经传导让身体产生发冷的感觉,但此时体温可能暂时不高。例如在寒冷的户外未做好保暖措施时,就容易出现身上发冷但不发烧的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寒冷的耐受度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受寒冷环境影响出现身上发冷;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也较易因寒冷而身上发冷。 二、生理因素 饥饿状态:长时间未进食导致身体处于饥饿状态时,机体能量供应不足,会出现身上发冷的感觉。比如减肥人群过度节食,或者长时间未进餐的劳动者等,在饥饿时会有身上发冷但体温正常的表现。对于儿童来说,若正餐摄入不足,饥饿时也可能出现身上发冷情况,需及时补充能量。 运动后:剧烈运动后身体会大量出汗,汗液蒸发会带走热量,此时会感觉身上发冷,但体温可能处于正常范围。不同性别在运动后的表现可能有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运动后身体调节机制类似,但女性在特殊生理周期时,运动后的体温调节可能会稍有不同。 三、疾病因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会出现身上发冷、体温不高的情况,还可能伴有乏力、嗜睡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引起重视;成年人患病后会影响生活质量。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携氧能力下降,组织器官供氧不足,机体产热减少,会出现身上发冷但体温正常的现象,同时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贫血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导致贫血,老年人则可能与慢性疾病等有关。 感染早期:某些感染性疾病在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身上发冷,还未出现发烧症状。例如病毒感染初期,人体免疫系统开始反应,可能先出现身上发冷,随后体温逐渐升高。不同年龄段感染后的表现有差异,儿童感染初期可能更易出现精神状态改变等情况,需密切观察。 四、心理因素 紧张、焦虑:当人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血管收缩等生理变化,可能出现身上发冷但体温不高的情况。不同性别在面对紧张焦虑时的生理反应可能相似,但性格特点等因素会影响其表现程度。例如考试前紧张的学生可能会感觉身上发冷。

    2025-10-20 14:06:34
  • 生气后睡觉的危害是什么

    生气后睡觉有诸多危害,会影响睡眠质量、加重心脏负担、影响消化系统功能、不利于情绪调节与恢复,还会对儿童生长发育及情绪管理产生特殊影响,所以人们应尽量在情绪平稳后再入睡。 一、影响睡眠质量 生气后睡觉可能导致入睡困难,因为生气会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大脑皮层处于相对亢奋的状态,难以迅速进入深度睡眠。例如,相关研究表明,情绪激动后立即入睡的人群,其睡眠的深度和持续时间都会受到影响,睡眠中容易出现多梦等情况,进而影响休息效果,无法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修复和调整。 二、加重心脏负担 生气时人体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此时睡觉,心脏需要在已经处于较高负荷的情况下继续工作,长期如此可能增加心脏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生气后睡觉可能进一步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血管事件。例如,有研究对长期情绪波动后睡眠情况与心血管事件的关联进行追踪,发现情绪激动后睡眠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高于情绪平稳后睡眠者。 三、影响消化系统功能 生气会干扰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睡觉过程中,胃肠道本应处于相对放松和正常消化的状态,但生气后的应激状态会影响这一过程,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胃痛、胃胀等问题。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胃炎患者,生气后睡觉会加重病情,影响溃疡的愈合等。研究显示,情绪不良且睡眠时的人群,其胃肠道消化功能指标如胃排空速度等会出现异常变化。 四、不利于情绪调节与恢复 生气后睡觉并不能有效缓解情绪的负面影响,情绪可能在睡眠中仍处于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状态,甚至可能导致醒来后情绪更加烦躁、焦虑等。对于女性群体,由于其情绪相对更为敏感,生气后睡觉可能会使情绪问题持续更久,影响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例如,有针对不同性别在情绪波动后睡眠对情绪影响的对比研究,发现女性在生气后睡眠对情绪的缓解作用相对男性更弱。 五、对儿童的特殊影响 儿童生气后睡觉,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生长激素在深度睡眠时分泌旺盛,而生气后睡眠质量不佳会干扰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同时,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生气后睡觉不能很好地处理情绪问题,可能导致日后情绪管理困难等问题。比如,有研究观察不同情绪状态下儿童睡眠与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发现生气后睡眠的儿童在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的增长速度上相对较慢。 总之,生气后睡觉存在多方面的危害,人们应尽量在情绪平稳后再入睡,以维护身体健康和良好的情绪状态。

    2025-10-20 14:06:33
  • 正常睡觉时间是多少

    不同人群正常睡觉时间不同,婴幼儿需较长睡眠,儿童随年龄增长睡眠时长递减,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各有相应睡眠时长建议;生活方式、年龄、特殊人群等会影响正常睡觉时间,要保持规律作息、依年龄特点调整、特殊人群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睡眠。 儿童:3-5岁儿童每天应保证10-13小时的睡眠;6-13岁儿童睡眠时长建议为9-11小时。儿童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充足睡眠能保障身体正常生长、提高免疫力以及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比如,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的儿童在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表现会相对较差。 青少年:14-17岁青少年每天需要睡8-10小时。青少年时期身体仍在发育,同时面临学习等压力,充足睡眠有助于其身心的良好发展。若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情绪调节、学习效率等。 成年人:18-60岁成年人一般建议每天睡7-9小时。成年人保证充足睡眠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保障心血管健康、稳定免疫系统功能等。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例如,长期睡眠缺乏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影响新陈代谢,进而增加患代谢性疾病的几率。 老年人: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长约为7-8小时。老年人睡眠质量可能会有所下降,保证充足且质量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如促进身体修复、调节心理状态等。但老年人睡眠也不宜过长,过长睡眠可能与一些健康问题相关。 影响正常睡觉时间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打乱生物钟,影响正常睡觉时间。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例如,每天固定23点左右上床,早上7点左右起床,长期坚持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生物钟。此外,白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改善睡眠,但应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影响入睡。 年龄相关:不同年龄阶段对睡眠时长的需求不同,如婴幼儿因身体发育快需要更长睡眠,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长逐渐减少,老年人睡眠时长相对稳定但质量可能有变化,这些都需要根据自身年龄特点来调整睡眠安排,以满足身体需求。 特殊人群:孕妇在孕期睡眠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一般建议保证充足睡眠,但要注意采取舒适的睡眠姿势,如左侧卧位等,以保障自身和胎儿健康;患有睡眠障碍疾病(如失眠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的人群,其正常睡觉时间和睡眠质量会受到影响,这类人群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可能需要通过改善睡眠环境、进行心理疏导或借助一些医疗手段来调整睡眠,但要避免自行滥用药物等不当行为。

    2025-10-20 14:06:13
  • 睡眠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晚7~9小时睡眠且最佳入睡时间在22:00~23:00之间,儿童各阶段睡眠时长及入睡时间有差异,新生儿按需喂养睡眠,婴儿4个月~1岁建议18:00~21:00固定入睡,幼儿1~3岁入睡时间在19:00~21:00,学龄儿童6~13岁建议20:00~22:00入睡,青少年因生物钟延迟建议21:00~23:00入睡,老年人多早睡早起建议20:00~22:00入睡且避免白天过长午睡,特殊人群有睡眠障碍的遵医嘱调整作息、避免睡前用电子设备,孕期女性和慢性病患者依自身状况维持规律睡眠。 一、成年人睡眠最佳时间参考 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晚获得7~9小时的睡眠时长,最佳入睡时间通常在22:00~23:00之间。人体生理节律中,褪黑素分泌在22点左右开始增加,此激素有助于诱导睡眠,维持睡眠周期的正常运转。若长期作息不规律,易打乱生物钟,引发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如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 二、儿童睡眠最佳时间差异 (一)新生儿(0~3个月) 新生儿每天需14~17小时睡眠,因无固定生物钟,按需喂养与睡眠即可,家长可逐渐引导建立初步作息规律。 (二)婴儿(4个月~1岁) 此阶段婴儿需12~15小时睡眠,建议在18:00~21:00之间固定入睡时间,帮助建立稳定生物钟,睡前可通过轻柔安抚等方式营造睡眠氛围。 (三)幼儿(1~3岁) 幼儿需11~14小时睡眠,入睡时间可维持在19:00~21:00,保证充足睡眠促进身体发育与大脑认知发展。 (四)学龄儿童(6~13岁) 学龄儿童需10~13小时睡眠,建议入睡时间在20:00~22:00,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学习状态与身心健康。 三、青少年睡眠最佳时间特点 青少年因生物钟延迟效应,建议入睡时间在21:00~23:00,需保证7~9小时睡眠时长。若入睡过晚,易导致睡眠不足,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情绪状态及身体生长发育。 四、老年人睡眠最佳时间调整 老年人睡眠模式改变,多表现为早睡早起,建议入睡时间在20:00~22:00,保证5~7小时睡眠即可。需注意避免白天过长午睡(一般不超过1小时),以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五、特殊人群睡眠注意事项 有睡眠障碍的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作息,优先保证规律作息时间。同时,应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孕期女性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睡眠,保证充足休息;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则需在遵循医嘱的基础上,维持规律睡眠以利于病情控制。

    2025-10-20 14:06: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