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对儿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诊治有一定水平,擅长婴幼儿过敏性胃肠病,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腹泻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性腹痛、再发性呕吐、胰腺炎、排便异常以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诊治。 向 Ta 提问
1989年6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目前是广东优生优育儿童营养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热心社会公益工作,积极参与义诊、儿科知识的讲座,多方面为儿童服务。
展开- 
                        无症状发烧原因有哪些多种因素可导致无症状发烧,感染性因素有病毒、细菌、支原体感染等,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环境因素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在特殊时期也易出现无症状发烧情况需关注。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无症状发烧,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结核病早期,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低热,无明显咳嗽、咳痰等典型结核症状,结核杆菌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很多感染者在疾病初期可能没有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而仅表现为发烧。 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也可引起无症状发烧,支原体感染后,部分患者先出现发烧,体温可呈中度热,随后可能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多见,且存在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的感染情况。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疾病早期,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低热等无症状发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多系统损害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好发于育龄女性,其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也可能以无症状发烧为首发表现,例如白血病,在白血病早期,可能出现低热,这是由于肿瘤细胞释放致热物质等原因引起,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早期表现有所差异,但发烧是常见的非特异性表现之一。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可出现低热等表现,且部分患者初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其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体温轻度升高而无其他典型的心慌、手抖等症状。 环境因素: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可能出现暂时紊乱,导致无症状发烧,例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人体散热困难,可能出现体温轻度升高,这种情况通过脱离高温环境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对于老年人、儿童等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的人群,更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出现这种情况。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性因素导致无症状发烧的情况相对较多,且儿童对体温变化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需要密切观察;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感染后可能症状不典型,更易出现无症状发烧的情况,同时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较多,需要特别注意与基础疾病引起的症状相鉴别;女性在生理期前后或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体温调节,也可能出现无症状发烧情况,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2025-10-20 14:04:28
- 
                        手脚发热可能是何种病症的表现内分泌代谢疾病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因甲状腺激素分泌亢进致代谢加速产热多伴多汗心慌等女性高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因糖皮质激素过多有手脚发热及向心性肥胖等成人多见;感染性疾病里结核病由结核杆菌感染致低热盗汗等儿童及免疫力低者易感染,慢性肾盂肾炎因泌尿系统慢性感染有手脚发热伴尿频尿急尿痛等多见于女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更年期综合征因雌激素波动致自主神经失调有手脚发热伴潮热等见于45至55岁女性;其他疾病中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因自身免疫反应有手脚发热伴关节症状等女性高发,白血病因异常白细胞增殖有手脚发热伴贫血出血反复感染等儿童及青壮年多见。 一、内分泌代谢疾病相关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亢进使机体代谢加速,产热增多,可表现为手脚发热,常伴多汗、心慌、体重减轻、食欲亢进等。其机制是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全身组织,提高基础代谢率,导致产热增加。多见于中青年人群,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 2.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由于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影响机体代谢,可出现手脚发热,还伴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等表现。其发病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异常分泌相关,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成人多见。 二、感染性疾病相关 1.结核病:结核杆菌感染引发的结核病,尤其是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毒素可致机体免疫反应激活,出现手脚发热,多为低热,还伴有盗汗、咳嗽、乏力、咯血等症状。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结核杆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慢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统慢性感染,炎症刺激可导致机体出现炎症反应性发热,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手脚发热,常伴尿频、尿急、尿痛、腰酸等症状。多见于女性,与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及细菌逆行感染等因素有关。 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 1.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波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出现手脚发热,常伴潮热、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等。这是由于雌激素减少影响了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调节,多见于45~55岁左右的女性。 四、其他疾病相关 1.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关节及周围组织炎症,炎症因子释放可引起机体发热反应,部分患者表现为手脚发热,同时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2.白血病: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异常增殖的白细胞影响机体代谢,可出现手脚发热,常伴贫血(面色苍白、乏力)、出血(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反复感染等症状。儿童及青壮年相对多见,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2025-10-20 14:04:25
- 
                        产妇发热怎么办呢产妇发热需初步判断原因,常见产褥感染、乳汁淤积、上呼吸道感染等,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处理,如产褥感染就医用药等,要监测体温并一般护理,产妇是特殊人群,发热时要注意自身及婴儿状况,保持良好状态。 一、初步判断发热原因 产妇发热首先要明确可能的原因,常见原因有产褥感染、乳汁淤积、上呼吸道感染等。产褥感染多与产后身体抵抗力下降、细菌入侵生殖道有关;乳汁淤积常见于乳汁分泌过多、乳腺管不通畅时,乳汁淤积易引发细菌滋生导致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则可能因产妇接触外界病原体等引起。 二、不同原因下的处理措施 产褥感染:若考虑产褥感染,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等进行相应处理,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具体用药需遵循专业医生指导。产妇要注意休息,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感染进一步加重。 乳汁淤积:如果是乳汁淤积导致的发热,首先要让婴儿多吸吮患侧乳房,尽量排空乳汁,也可以通过热敷等方式促进乳腺管通畅。热敷时温度要适宜,一般控制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热敷数次。同时要注意正确的哺乳姿势,防止再次发生乳汁淤积。 上呼吸道感染: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症状较轻时,产妇要多休息、多饮水,注意保暖。如果发热伴有较明显的不适,如头痛、咳嗽等,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是否需要进行适当处理,但要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三、监测体温及一般护理 体温监测:要密切监测产妇体温变化,若体温在38.5℃以下,可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毛巾擦拭产妇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如果体温超过38.5℃,需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药物等进一步处理。 一般护理:产妇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摄入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5%-65%为宜。 四、特殊人群提示(以产妇为例) 产妇属于特殊人群,在发热期间要特别注意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是剖宫产的产妇,要注意手术切口的情况,若发热同时伴有手术切口红肿、渗液等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以防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于母乳喂养的产妇,发热时要权衡是否继续哺乳,一般来说,若不是严重的细菌感染等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可继续哺乳,但要注意佩戴口罩,防止将病原体传染给婴儿。同时要关注婴儿的情况,若婴儿出现异常,如发热、吃奶差等,也要及时就医。 2025-10-20 14:04:02
- 
                        c反应蛋白测定c反应蛋白测定是检测血液中c反应蛋白水平的医学检查,c反应蛋白升高通常提示身体存在感染或炎症,但不是特异性诊断指标,还可用于监测疾病进展、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疾病活动度等,其结果解读需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和患者具体情况,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的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与成人不同,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解读。 c反应蛋白测定是一种医学检查,用于检测血液中c反应蛋白的水平。c反应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当身体发生炎症或感染时,它的水平会升高。 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如下: 辅助诊断感染:c反应蛋白升高通常提示身体存在感染,但它并不是特异性的诊断指标,因为许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c反应蛋白升高。 监测疾病进展:在感染或炎症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的进展情况。 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高水平的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它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风险标志物。 评估疾病活动度: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中,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度。 需要注意的是,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如果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异常,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或评估,以明确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c反应蛋白测定的注意事项如下: 检查前: 不需要特殊准备,但应告知医生近期的用药情况。 某些情况下,如感染、手术、创伤等,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会升高,检查前应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检查时: c反应蛋白测定通常在医院或诊所进行,医生会抽取一定量的血液进行检测。 检查过程中应放松心情,配合医生的操作。 c反应蛋白测定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c反应蛋白在儿童中的正常参考范围可能与成人不同,且儿童的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更容易受到感染、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在解读儿童的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的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相对较高,且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可能不够准确。在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并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 孕妇:c反应蛋白测定在孕妇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之,c反应蛋白测定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它只是辅助诊断的工具之一。在解读检查结果时,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2025-10-20 14:03:38
- 
                        酒后多久可以吃退烧药饮酒后退烧药服用时间有一般原则,成年人至少间隔24小时,儿童因器官发育未熟需更谨慎且间隔通常至少48小时,饮酒后发热未达用药间隔时可采用非药物干预,如成年人多饮水、儿童少量多次饮水及物理降温(体温未超38.5℃时),超38.5℃且过间隔时间再用退烧药。 一、饮酒后退烧药服用时间的一般原则 通常来说,饮酒后建议间隔至少24小时再考虑服用退烧药。这是因为酒精需要一定时间通过人体代谢排出体外,酒精会影响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过程,若在饮酒后较短时间内服用退烧药,可能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还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例如,酒精会干扰某些退烧药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异常,从而影响退烧效果或引发如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 二、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成年人 成年人饮酒后服用退烧药,除了遵循上述至少间隔24小时的原则外,还需注意自身的身体状况。如果饮酒量较大,身体代谢酒精的时间可能会相对延长,这时候更要适当延长等待服用退烧药的时间,确保酒精尽可能多地排出体外。同时,在服用退烧药期间,应避免再次饮酒,以免进一步影响药物效果和加重身体的不适。 (二)儿童 儿童饮酒后若需要使用退烧药,情况更为特殊。儿童的肝脏、肾脏等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酒精和药物的代谢能力比成年人弱很多。一般不建议儿童饮酒,若儿童因特殊情况(如误食含酒精的物质等)后需要使用退烧药,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而且饮酒后儿童服用退烧药的时间间隔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以及饮酒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通常间隔时间可能要比成年人更长,一般至少间隔48小时,并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因为儿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相对更高,需要特别谨慎。 三、非药物干预在饮酒后发热时的应用 在饮酒后发热但还未到可以安全服用退烧药的时间间隔内,可以采用非药物干预的方法来缓解发热症状。例如,对于成年人,可以通过适当多饮水来促进酒精和体内热量的代谢,多喝水能增加尿量,有助于酒精排出体外,同时也能帮助身体散热。对于儿童,同样可以适当少量多次饮水,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饮水过多引起呕吐等不适。另外,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但擦拭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儿童着凉。物理降温适用于饮酒后发热体温未超过38.5℃的情况,若体温超过38.5℃且已过了安全的用药间隔时间,再考虑使用退烧药。 2025-10-20 14:0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