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焯明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幼承祖父家学,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长子广东省名中医邓中炎教授、留美博士后钱新华教授等,在公立三甲中医院儿科门诊急诊病房及我院中医科工作十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现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广州市优秀青年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展开
  • 感冒按摩可以用什么穴位

    常用感冒按摩穴位有风池穴(后颈部凹陷处,按揉可缓解头痛头晕等)、合谷穴(手背第2掌骨桡侧中点,按揉可改善发热鼻塞等)、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按揉可缓解鼻塞流涕等),按摩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脏腑等起疏风解表等作用,按摩时要注意皮肤状况,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按摩需谨慎,如儿童要轻柔且观察反应、老年人力度适中且有基础病谨慎、孕妇慎选穴位并专业评估,按摩后症状无改善加重需及时就医。 一、常用感冒按摩穴位及操作 (一)风池穴 1.位置:位于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2.操作:用双手拇指按揉双侧风池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1-3分钟。风池穴能疏风解表,对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有缓解作用,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操作,但儿童操作时力度要轻柔。 (二)合谷穴 1.位置: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操作:用拇指指尖垂直按揉合谷穴,成人可适当用力,儿童则轻柔按揉,每次按揉1-3分钟。合谷穴有疏风解表、行气活血的功效,对感冒引起的发热、鼻塞等有一定改善作用,不同年龄人群操作时需注意力度适配。 (三)迎香穴 1.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2.操作:用双手食指或中指按揉迎香穴,可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状,操作时力度适中,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进行,儿童操作需轻柔。 二、按摩对感冒的作用机制及注意事项 (一)作用机制 按摩上述穴位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起到疏风解表、调和气血的作用,从而缓解感冒相关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按摩穴位可以影响神经末梢和神经反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身体对抗感冒病毒。 (二)注意事项 1.皮肤状况:如果按摩部位皮肤有破损、炎症等情况,不宜进行按摩,避免加重皮肤损伤和感染。 2.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感冒按摩时要特别注意力度,避免用力过大引起不适。同时,要观察儿童在按摩过程中的反应,如有哭闹等不适表现应及时停止。儿童感冒可能病情变化较快,如果按摩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感冒按摩时,要注意按摩力度适中,因为老年人皮肤相对松弛,骨质也较疏松。如果老年人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按摩时要谨慎,最好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防止因按摩不当引发其他不适。 孕妇:孕妇感冒按摩时要谨慎选择穴位,一些穴位如合谷穴等在孕期按摩可能有引发流产等风险,应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避免自行盲目按摩。

    2025-10-13 11:32:04
  • 风热型荨麻疹的症状有哪些

    风热型荨麻疹有皮肤表现、全身症状及瘙痒症状。皮肤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及周围的鲜红红斑;全身症状有部分患者伴38℃左右发热、口渴,中医舌象可见舌红苔黄;瘙痒剧烈,搔抓后风团增多增大,夜间可能加重。 风团:是风热型荨麻疹最典型的皮肤症状,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多突然发作,成批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风团的发生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有关,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失常,引发风团。例如,在儿童中,风热型荨麻疹引起的风团可能更为突兀,由于儿童皮肤较为娇嫩,风团可能更易凸显且瘙痒感相对更明显,这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风热刺激的反应更为敏感有关。 红斑:风团周围常伴有红斑,红斑的颜色鲜红,是由于风热之邪蕴结于肌肤,导致局部气血瘀滞、脉络扩张而出现的红色斑片。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红斑的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成年人的红斑可能相对边界较清晰,而老年人由于皮肤老化,红斑可能边界稍显模糊,但本质都是风热之邪在皮肤的外在表现。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这是因为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正邪相争,导致机体发热。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风热型荨麻疹引起的发热可能相对更易波动,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过高可能会引发惊厥等不良后果,所以对于儿童风热型荨麻疹出现发热时,更要注重观察和适当护理。 口渴:风热之邪易伤津液,患者可出现口渴的症状,想要饮水以缓解体内津液不足的情况。成年人可能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口渴的感觉,而儿童可能通过哭闹、频繁索要饮品等方式来体现口渴,这与儿童自身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有关,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儿童的表现来判断是否存在口渴等全身症状。 舌红苔黄:从中医舌象来看,风热型荨麻疹患者舌质红,舌苔黄,这是风热之邪在体内的典型舌象表现。通过观察舌象可以辅助判断病情的寒热属性,舌红苔黄提示体内有风热之邪,气血运行偏亢。 瘙痒症状 瘙痒剧烈:患者常自觉皮肤瘙痒剧烈,搔抓后风团可增多、增大,瘙痒感在夜间可能会加重,这可能与夜间人体的神经敏感度相对升高有关。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瘙痒都会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成年人可能会因为瘙痒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儿童则可能因为瘙痒而哭闹不安,影响其正常的休息和生长发育,所以对于风热型荨麻疹引起的瘙痒,需要采取适当措施进行缓解,如避免过度搔抓等。

    2025-10-13 11:31:22
  • 肝郁的表现是什么

    肝郁会在情绪、身体等多方面引发诸多表现,情绪上有抑郁焦虑倾向、易激惹;身体上胁肋部不适、消化功能紊乱、女性月经不调;还会出现睡眠障碍以及舌质舌苔改变等情况,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各表现上有不同体现。 情绪易激惹: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稍不如意就容易发脾气、生气。这可能与肝脏的疏泄功能失调,导致气机不畅,影响情志的调节有关。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熬夜等会加重这种情绪易激惹的表现,有既往精神心理疾病史的人群更需关注肝郁引发的情绪变化。 身体方面 胁肋部不适:胁肋部是肝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肝郁时常见胁肋部胀满、疼痛,疼痛可走窜不定,时轻时重。从解剖学角度,肝经经过胁肋区域,当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阻滞,就会出现胁肋部的不适症状。不同性别都可能出现,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更容易因肝郁出现胁肋部的异常感觉,有胁肋部既往病史的人群肝郁时症状可能更明显。 消化功能紊乱: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肝脏疏泄功能影响脾胃的运化,肝郁则脾胃运化失司。例如,肝郁导致肝气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受到阻碍。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出现肝郁易影响消化功能,老年人脾胃功能本身较弱,肝郁时消化功能紊乱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肝郁会加重消化方面的不适。 月经不调:女性肝郁时常见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或多或少、经期乳房胀痛等。这是因为肝主疏泄与女性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肝郁影响气血的运行和冲任二脉的调节,从而导致月经方面的异常。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如青春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尚未完全稳定,围绝经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波动较大,都更容易因肝郁出现月经不调,有月经不调既往史的女性肝郁时症状可能加重。 其他表现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睡眠浅等。肝脏与睡眠有一定关联,肝郁会影响心神的安宁,导致睡眠异常。从中医理论角度,肝血不足、肝气郁结等都会干扰睡眠的正常节律。儿童睡眠障碍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老年人睡眠本身相对较少,肝郁引发的睡眠障碍会进一步影响其生活质量,有睡眠障碍既往史的人群肝郁会加重睡眠问题。 舌质与舌苔改变:可见舌质淡红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等。通过中医舌诊可以辅助判断肝郁情况,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反映了体内气血和脏腑功能的状态,肝郁时气血运行不畅等会导致舌质舌苔出现相应改变,但这需要专业中医师进行准确判断,不同个体由于体质等差异,舌质舌苔的具体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

    2025-10-13 11:29:49
  • 牙齿松动是缺钙还是肾虚

    牙齿松动与缺钙、肾虚及其他因素有关,缺钙会因影响牙齿坚固性致松动,中医认为肾虚可通过肾主骨理论关联牙齿松动,其他因素包括牙周疾病、外伤、咬合异常、年龄因素,发现牙齿松动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口腔保健措施。 牙齿松动与肾虚的关系 从中医角度来看,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肾虚可能与牙齿松动相关。中医理论中认为,肾虚会影响骨骼的功能,进而波及牙齿。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肾虚概念较为宽泛,包括肾阴虚、肾阳虚等不同证型。例如,肾阴虚时,可能出现牙齿松动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肾阳虚时,可能有牙齿松动伴畏寒怕冷、夜尿频多等表现。不过,从现代医学角度,目前对于肾虚与牙齿松动的具体关联机制还在进一步探索中,更多是基于中医理论的认识。 其他导致牙齿松动的因素 牙周疾病:是导致牙齿松动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牙周炎会使牙周组织遭到破坏,包括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等,从而支撑牙齿的力量减弱,引起牙齿松动。比如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导致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刺激牙周组织,引发炎症,逐渐破坏牙周支持结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受到牙周疾病影响,儿童若口腔卫生不良也可能出现轻度的牙周问题导致牙齿松动,成年人则更常见中重度的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 外伤:牙齿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情况时,会直接导致牙齿松动,甚至可能使牙齿脱落。例如运动中受到碰撞、意外摔倒等情况都可能造成牙齿外伤。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在玩耍时、成年人在运动或意外事故中都有发生牙齿外伤的可能。 咬合异常:长期的咬合不良,如牙齿错位、磨牙等情况,会使牙齿承受异常的咬合力,时间久了会导致牙齿松动。比如有夜磨牙习惯的人,牙齿长期受到过大的咬合力,容易出现松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习惯单侧咀嚼、有磨牙习惯的人更容易出现咬合异常相关的牙齿松动。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牙龈会逐渐萎缩,牙槽骨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吸收,这是一种生理退化现象,会导致牙齿的稳固性下降,出现松动情况。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易出现因年龄相关的牙周组织退变导致的牙齿松动。 当发现牙齿松动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和相关的健康评估,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或干预措施。对于儿童,要注重口腔卫生的培养和合理的营养摄入,保证钙等营养物质的充足,预防牙齿松动;对于成年人,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及时处理咬合异常等问题;老年人则要加强口腔保健,定期看牙医,维护牙周健康。

    2025-10-13 11:29:06
  • 女人艾灸小肚子的功效

    艾灸小肚子有暖宫散寒、调理月经、促进产后恢复、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不过孕妇、皮肤敏感者、经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孕妇腹部艾灸需谨慎,皮肤敏感者要控距离时间防烫伤,经期女性要注意温度时间防月经量异常等。 一、暖宫散寒 艾灸小肚子可通过温热刺激,促进腹部血液循环,对于因寒邪凝滞胞宫导致的小腹冷痛等症状有改善作用。科学研究表明,艾灸特定穴位(如关元、气海等小腹部穴位)能使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加快血液流动,从而驱散体内寒邪。尤其对于女性因受寒引起的月经不调,如月经量少、月经推迟且伴有小腹冷痛的情况,艾灸小肚子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二、调理月经 1.改善月经周期 艾灸小肚子能对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调节作用,有助于调整月经周期。有研究发现,艾灸相关腹部穴位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使激素分泌趋于平衡。对于月经周期不规律,提前或延后超过7天的女性,坚持艾灸小肚子可能有助于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 2.缓解痛经 对于痛经女性,艾灸小肚子可起到温经止痛的效果。痛经多与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有关,艾灸产生的温热效应能促进气血运行,消散瘀血,从而减轻痛经症状。临床观察显示,艾灸后部分痛经女性的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 三、促进产后恢复 女性产后身体较为虚弱,艾灸小肚子可以帮助温养身体,促进恶露排出。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恶露不尽时,艾灸小腹部穴位能借助温热刺激和经络传导,加速子宫收缩,促进恶露排出,有利于产后身体的恢复。同时,对于产后因气血亏虚、经络不畅导致的小腹不适等情况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四、增强免疫力 艾灸小肚子通过激发人体的正气,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艾灸相关穴位可使免疫细胞活性增强,抗体产生增多,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于经常容易感冒、体质较弱的女性,艾灸小肚子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御外邪能力,减少患病几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腹部艾灸需谨慎,尤其是怀孕早期,艾灸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怀孕中晚期如需艾灸小肚子,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艾灸强度,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皮肤敏感者:部分女性皮肤较为敏感,艾灸时要注意控制艾灸的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若艾灸后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艾灸,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3.经期女性:经期女性艾灸小肚子时要注意艾灸的温度和时间,避免艾灸过度导致月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对于月经量过多的女性,经期艾灸小肚子需格外谨慎。

    2025-10-13 11:28: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