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焯明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幼承祖父家学,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长子广东省名中医邓中炎教授、留美博士后钱新华教授等,在公立三甲中医院儿科门诊急诊病房及我院中医科工作十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现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广州市优秀青年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展开
  • 女人胃寒的症状有哪些

    女人胃寒会有胃部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胀满不适等胃部不适症状,还会出现食欲改变、消化不良等消化功能症状,伴有怕冷、手足不温、大便异常等全身伴随症状,不同年龄女性胃寒体现不同,年轻女性因饮食不规律易出现,中年女性因生活压力等胃寒影响生活质量,老年女性胃寒会加重脾胃衰退等,女性胃寒患者需注意保暖、调整饮食、保持规律作息,年轻女性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预防胃寒。 一、胃部不适相关症状 女人胃寒时常见胃部有冷痛之感,这种疼痛往往遇寒则加重,得温可缓解。比如进食寒凉食物后,胃部疼痛立刻明显加剧,而喝些热水、用暖水袋热敷胃部后,疼痛能有所减轻。还可能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的情况,患者自觉胃部像有气团阻滞,胀闷不舒。 二、消化功能相关症状 1.食欲改变:胃寒会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食欲减退,女人可能表现为不想进食,或者进食量明显减少。这是因为胃寒使得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抑制,食物不能正常地被消化和腐熟。 2.消化不良: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表现,比如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胀,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出现嗳气、反酸等症状。嗳气时能感觉到有气体从胃内向上冒出,反酸则是胃内酸性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等不适。 三、全身伴随症状 1.怕冷表现:由于胃寒,身体的阳气受到一定影响,女人可能会有怕冷的表现,比常人更易感觉寒冷,尤其是在季节变化、气温较低的时候,这种怕冷的感觉会更加明显,可能会比其他人多穿衣物来保暖。 2.手足不温:手部和脚部经常处于寒冷状态,即使在较温暖的环境中,也可能出现手足冰凉的情况,这与胃寒导致阳气不足,不能很好地温煦四肢有关。 3.大便异常:胃寒可能引起大便溏稀,大便不成形,质地较软,排便次数可能会增多。这是因为脾胃虚寒,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湿下注肠道导致大便溏稀。 四、不同年龄及生活方式下的体现 1.年轻女性:若年轻女性长期饮食不规律,喜爱吃冷饮、寒凉水果等,如大量食用冰淇淋、刚从冰箱拿出的西瓜等,更容易出现胃寒症状。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因为胃寒影响营养吸收,导致面色偏白、精神状态欠佳等情况。 2.中年女性:中年女性往往承担较多生活压力,可能存在作息不规律的情况,再加上饮食上可能不太注意,比如经常在外就餐,饮食结构不合理等,胃寒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地影响生活质量,除了胃部不适外,可能会出现疲劳、月经周期受影响等情况,因为脾胃与女性的气血生成、月经等密切相关,胃寒影响脾胃功能后,可能会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影响月经的正常周期和经量等。 3.老年女性:老年女性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胃寒情况若长期存在,会进一步加重脾胃功能的衰退。除了上述胃部及全身症状外,可能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因为消化吸收功能差,影响了对营养物质的摄取,还可能导致体质更虚弱,容易反复感冒等,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差会影响整体的免疫力。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女性胃寒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胃部和腹部的保暖,避免受寒加重胃寒症状。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冰镇水果等,可适当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生姜等,有助于温胃散寒。同时,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过度劳累也会影响脾胃功能。年轻女性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尽量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胃寒的发生。

    2025-10-13 13:23:04
  • 颈椎病艾灸穴位

    颈椎病艾灸疗法,包括常用穴位(大椎穴、风池穴、肩井穴的位置及作用)、艾灸操作要点(艾灸方法有温和灸、悬灸及艾灸频率)和注意事项(禁忌人群有皮肤破损处、孕妇、高热患者及安全提示如观察皮肤反应、艾灸后保暖等)。 一、常用艾灸穴位介绍 (一)大椎穴 1.位置: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2.作用: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艾灸大椎穴对于颈椎病引起的颈部僵硬、疼痛等有一定缓解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艾灸大椎穴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颈部炎症的消退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颈椎病患者,艾灸大椎穴都能起到一定的改善颈部不适的作用,尤其对于因长期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颈部气血不畅的人群效果较为明显。 (二)风池穴 1.位置: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2.作用:风池穴与颈部经络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艾灸风池穴能缓解颈椎病导致的头痛、头晕、颈部酸胀等症状。它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改善颈部的气血供应。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可能更容易因气血不足等因素引发颈椎病相关症状,艾灸风池穴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艾灸风池穴可以辅助缓解因颈椎退变等引起的颈部及头部不适。 (三)肩井穴 1.位置:在肩部,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2.作用:肩井穴对于颈椎病引起的肩部及上肢的放射性疼痛等有缓解作用。艾灸肩井穴能疏通肩部及颈部的经络气血,减轻肩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不同年龄的患者,艾灸肩井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肩部及颈部的气血运行,对于有长期肩部劳累等生活方式的人群,艾灸肩井穴可以起到预防和缓解颈椎病相关肩部症状的作用。 二、艾灸操作要点 (一)艾灸方法选择 1.温和灸: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将艾条点燃后,距离所选穴位皮肤约2-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皮肤较为娇嫩,距离可适当近一些,但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避免烫伤;对于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要注意控制距离和时间,防止烫伤。 2.悬灸:类似温和灸,医者手持艾条在穴位上方进行悬起熏灸,操作时要保持艾条与皮肤的距离相对稳定,保证艾灸的温热效应传递到穴位深层。 (二)艾灸频率 一般来说,每周可艾灸2-3次,一个疗程可根据病情持续1-2周左右。但具体频率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体质等因素调整。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艾灸频率不宜过高,避免过度耗伤正气;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艾灸频率,但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注意事项 (一)禁忌人群 1.皮肤破损处:如果颈部皮肤有破损、溃疡等情况,不宜在该部位进行艾灸,以免引起感染等不良后果。 2.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艾灸,因为艾灸可能会对子宫产生一定的刺激,引发宫缩等情况,威胁胎儿安全。 3.高热患者:高热患者本身体温调节功能异常,艾灸可能会加重发热症状,所以不宜进行艾灸。 (二)安全提示 艾灸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皮肤发红、起疱等情况,要立即停止艾灸。对于儿童,家长要全程陪同,确保艾灸安全;对于老年患者,要帮助其调整舒适的艾灸姿势,防止艾灸过程中发生意外摔倒等情况。同时,艾灸后要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受寒,以免影响艾灸效果。

    2025-10-13 13:22:12
  • 肾亏的症状有哪些

    肾阴虚常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等表现,肾阳虚则有腰膝冷痛、畏寒怕冷、四肢发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黧黑、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大便溏泄、小便清长或夜尿多等症状。 一、肾阴虚的常见症状 1.腰膝酸软:肾阴虚时,肾脏阴液不足,无法濡养腰膝部位,表现为腰膝部位持续酸软无力,尤其在活动后可能加重,中青年人群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易引发此症状,因熬夜耗伤阴液,劳累过度加重肾脏负担。 2.头晕耳鸣:肾阴亏虚不能上荣头目,会出现头晕现象,同时耳窍失于阴液滋养可致耳鸣,多见于长期精神压力大、频繁用脑人群,精神压力大易耗伤阴精,影响肾脏阴液对头部及耳部的滋养。 3.失眠多梦: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导致心肾不交,出现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常见于长期焦虑、思虑过度人群,焦虑思虑易暗耗阴血,进而影响肾阴,引发心肾不交的睡眠异常。 4.五心烦热:表现为手足心、心胸部位自觉发热,是肾阴亏虚,虚热内生所致,更年期女性因体内激素变化,阴液相对不足,较易出现五心烦热症状。 5.潮热盗汗:午后或夜间出现身体发热如潮水般,且伴有入睡后出汗,醒后汗止,多因肾阴亏损,虚热内扰,逼津外泄引起,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阴液渐亏,潮热盗汗发生率相对较高。 6.男子遗精早泄: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扰动精室,可出现遗精、早泄等表现,有频繁手淫史或性生活不节制人群易出现此类症状,手淫及过度性生活耗伤肾阴,导致相火妄动。 7.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肾阴亏虚,冲任二脉失于滋养,可出现月经量少、经期延后甚至闭经,若虚火扰动冲任,也可能导致崩漏,育龄期女性因月经周期受肾阴影响明显,此症状较易显现。 二、肾阳虚的常见症状 1.腰膝冷痛:肾阳虚衰,温煦功能减弱,腰部及膝关节部位失于温养,出现冷痛,遇寒加重,老年人群阳气渐衰,肾阳虚情况相对多见,寒冷季节更易诱发腰膝冷痛。 2.畏寒怕冷:全身或局部怕冷,对寒冷刺激敏感,是肾阳不足,机体温煦功能低下的表现,体质虚弱人群,尤其女性,阳气本相对较弱,更易出现畏寒怕冷。 3.四肢发凉:手脚等肢体末端血液循环受肾阳温煦影响,出现发凉,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人群,血液循环本就相对缓慢,肾阳虚时更易加重四肢发凉症状。 4.精神萎靡:肾阳不足,机体功能活动减退,表现为精神不振、疲倦乏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过度消耗体力人群,易因肾阳虚出现精神萎靡。 5.面色苍白或黧黑:肾阳不足,不能推动气血上荣于面,面色可呈现苍白或黧黑,久病体弱人群,肾脏阳气受损,面色改变较明显。 6.男子阳痿早泄:肾阳亏虚,宗筋失于温煦,可出现阴茎勃起困难、早泄等性功能障碍,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人群,更易损伤肾阳导致此类问题。 7.女子宫寒不孕: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可出现宫寒,影响受孕,备孕女性若肾阳亏虚,宫寒可能成为不孕的因素之一,经期受寒等生活方式易加重肾阳虚致宫寒。 8.大便溏泄: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出现大便稀溏,消化不良人群,尤其本身有脾胃虚弱基础者,肾阳虚易加重大便溏泄。 9.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可出现小便量多且清,夜间排尿次数增多,老年人群肾气渐衰,肾阳虚时夜尿多现象较常见。

    2025-10-13 13:20:10
  • 喝什么去体内湿气最有效

    可通过饮食调理、茶饮、运动、生活习惯来祛湿。饮食上有红豆薏米粥、冬瓜汤、绿豆汤等祛湿;茶饮有陈皮茶、荷叶茶、蒲公英茶等祛湿;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代谢祛湿,如不同人群选适合运动;生活习惯要避免潮湿环境、注意保暖来祛湿。 一、饮食调理祛湿 (一)红豆薏米粥 红豆和薏米都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薏米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促进新陈代谢;红豆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可帮助排出体内湿气。制作时将红豆和薏米提前浸泡数小时,然后一同炖煮至软烂即可。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对于湿气较重且脾胃功能较好的人较为适宜,但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大量食用,以免加重虚寒症状。 (二)冬瓜汤 冬瓜是药食两用的食材,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作用。冬瓜中水分含量高,且含有的葫芦巴碱等成分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帮助排出多余水分和湿气。可将冬瓜切块煮汤,也可搭配排骨等食材,味道鲜美且祛湿效果佳。一般人群适用,尤其适合夏季湿气重时食用,对于水肿、湿热体质者有一定益处,但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摄入量。 (三)绿豆汤 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绿豆中含有蛋白质、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能帮助身体排出湿气。煮绿豆汤时,将绿豆洗净后加水煮沸,转小火煮至绿豆开花即可。一般人群可饮用,但体质虚寒者不宜过多饮用,以免引起肠胃不适。 二、茶饮祛湿 (一)陈皮茶 陈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陈皮中含有的挥发油等成分能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腹胀,帮助湿气排出。取适量陈皮用开水冲泡,可反复冲泡。一般人群均可饮用,尤其适合脾胃气滞、湿气较重且伴有消化不良的人,但阴虚燥咳者不宜饮用。 (二)荷叶茶 荷叶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祛湿利水的作用。荷叶中含有荷叶碱等成分,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湿气。将荷叶洗净后切丝,用开水冲泡即可。一般人群适用,尤其适合暑湿季节或湿热体质者,但气血虚者不宜饮用。 (三)蒲公英茶 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的功效。蒲公英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等成分,对湿热引起的湿疹、黄疸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用蒲公英泡茶,一般人群均可饮用,但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三、运动祛湿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帮助排出湿气。例如慢跑,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能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促进汗液排出,从而帮助去除体内湿气。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年轻人可选择较为激烈的运动方式,如打篮球、游泳等;老年人则适合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避免运动过度导致身体不适。运动时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进行,避免在过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运动,以免加重湿气侵入。 四、生活习惯祛湿 (一)避免潮湿环境 居住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尤其是在梅雨季节等潮湿时期,可使用除湿器、空调的除湿功能等来降低室内湿度。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人群,如地下室居住者等,更要注意保持环境干燥,否则容易导致湿气侵入体内,引发身体不适。 (二)注意保暖 中医认为,寒邪容易与湿邪相结合,加重体内湿气。因此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脚部等部位的保暖。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不同年龄的人群对寒冷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和儿童等体质较弱者要更加注重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2025-10-13 13:19:30
  • 针灸原理及作用

    针灸原理基于中医经络腧穴学说及现代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其作用包括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产生镇痛效应及调节免疫系统儿童针灸需谨慎精准浅刺孕妇要避开腹部腰骶部敏感穴位老年人针刺手法轻柔侧重补益类穴位且注意耐受情况。 一、针灸原理 针灸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经络腧穴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存在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当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失常时会出现疾病,针刺穴位可激发经气,调整经络气血的运行状态,使机体恢复平衡。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发挥作用,例如针刺可刺激神经末梢,促使神经递质释放,进而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并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与修复能力。 二、针灸作用 (一)调节脏腑功能 针灸可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对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例如针刺足三里穴,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腹胀等有调理作用;针刺内关穴可调节心脏功能,对心悸、胸闷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这是因为穴位刺激通过经络传导影响脏腑的气血运行,从而调整脏腑的生理功能。 (二)疏通经络 经络阻滞是导致疼痛、麻木等病症的重要原因,针灸通过针刺穴位可疏通经络。如肩周炎患者,通过针刺肩髃、肩髎等肩部穴位,能疏通肩部经络,改善经络气血不畅引起的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针刺环跳等穴位可疏通下肢经络,缓解下肢的疼痛、麻木等不适。 (三)调和气血 气血失调是多种疾病的发病基础,针灸能调和气血。对于气血亏虚引起的面色萎黄、乏力等,针刺相关补益穴位可促进气血生成;对于气血瘀滞导致的痛经、瘀血阻滞的痹症等,针刺能促进气血运行,消散瘀血。其机制在于针刺激发经气,推动气血在经络中正常运行,恢复气血的平衡状态。 (四)镇痛效应 针灸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当机体受到疼痛刺激时,针刺穴位可激活体内内源性镇痛系统,促使内啡肽等镇痛物质释放,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发挥镇痛效果。例如牙痛患者针刺合谷穴,能有效缓解疼痛;术后疼痛患者通过针刺相关穴位也可减轻疼痛程度。 (五)调节免疫系统 针灸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研究显示,针灸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对于免疫力低下易反复感冒的人群,定期针刺相关穴位可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针灸也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平衡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针灸时需格外谨慎,由于儿童骨骼、肌肉等组织发育尚未完善,穴位选择应精准,针刺深度要浅,避免过度刺激。例如小儿消化不良时可选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但针刺深度需控制在适宜范围,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减少其因紧张不配合带来的风险。 (二)孕妇 孕妇针灸需避开腹部、腰骶部等敏感部位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等,以防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或早产。若孕妇有特殊疾病需要针灸治疗,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严格把握穴位选择和针刺手法。 (三)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经络气血相对不足,针灸时针刺手法应轻柔,穴位选择可侧重补益类穴位,如关元、气海等,以温补气血、调养脏腑。同时要注意针刺过程中老年人的耐受情况,避免因针刺引起不适。

    2025-10-13 13:19: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