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焯明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幼承祖父家学,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长子广东省名中医邓中炎教授、留美博士后钱新华教授等,在公立三甲中医院儿科门诊急诊病房及我院中医科工作十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现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广州市优秀青年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展开
  • 治前列腺湿热的中成药

    三种药物均有清热、利湿、通淋功效,可改善前列腺湿热相关症状。清热通淋丸由爵床等组成,儿童避免使用、孕妇禁用,有基础病史者遵医嘱;八正胶囊由瞿麦等组成,儿童不建议用、孕妇禁用,有消化道溃疡等病史者需评估后谨慎用;热淋清颗粒主要成分是头花蓼,儿童不建议用、孕妇谨慎用,有肝肾疾病等病史者监测肝肾功能后遵医嘱使用。 一、清热通淋丸 1.药物组成与功效原理:主要由爵床、苦参、白茅根、硼砂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通淋的功效。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清热燥湿,利尿通淋来改善前列腺湿热引起的相关症状,相关研究表明其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前列腺的炎症反应。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一般成年男性适用,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儿童由于其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使用可能会带来未知风险,孕妇使用可能影响胎儿,所以儿童应避免使用,孕妇禁用,在使用时需遵循医生指导,若有基础病史如肝肾疾病等,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二、八正胶囊 1.药物组成与功效原理:由瞿麦、车前子(炒)、扁蓄、大黄、滑石、川木通、栀子、甘草、灯心草组成,具有清热、利尿、通淋的功效。能通过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来缓解前列腺湿热导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研究发现其对前列腺局部的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减轻湿热下注引起的前列腺炎症。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年男性常见适用人群,儿童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使用八正胶囊可能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故儿童不建议使用,孕妇禁用,有基础病史如消化道溃疡等患者,由于大黄等成分可能刺激胃肠道,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变化。 三、热淋清颗粒 1.药物组成与功效原理:主要成分是头花蓼,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的功效。其作用在于清除下焦湿热,对于前列腺湿热引起的不适有改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热淋清颗粒能改善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湿热蕴结导致的前列腺充血水肿等情况。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年男性适用,儿童因为其特殊的生理阶段,使用热淋清颗粒的安全性缺乏足够研究数据支持,所以儿童不建议使用,孕妇用药需要格外谨慎,可能影响胎儿健康,有肝肾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监测肝肾功能,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加重病情。

    2025-10-16 12:25:05
  • 脾肾阳虚怎么解释

    脾肾阳虚是脾肾阳气亏虚温煦失职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由久病耗伤阳气、久居寒冷环境、年老体衰等病因引发,有畏寒肢冷等阳虚共性表现及脾阳虚、肾阳虚特定表现,不同人群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受其影响存在差异。 一、脾肾阳虚的定义及中医理论基础 脾肾阳虚是中医辨证中的一种病理状态,指脾肾阳气亏虚,温煦失职,虚寒内生,涉及脾与肾两脏阳气不足的病理变化。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主藏精、主水液代谢及人体生长发育,脾肾阳气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多种因素导致脾肾阳气亏虚时,就会出现脾肾阳虚的病理表现。 二、病因分析 1.久病耗伤阳气: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肠炎、慢性肾炎等,疾病迁延不愈,耗伤脾肾阳气,从而引发脾肾阳虚。 2.久居寒冷环境: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人体阳气易被耗损,尤其影响脾肾之阳,导致脾肾阳虚。 3.年老体衰: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阳气渐衰,脾肾阳气也会随之不足,易出现脾肾阳虚的状况。 三、症状表现 1.阳虚共性表现:畏寒肢冷、面色晄白、神疲乏力等,因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所致。 2.脾阳虚表现:腹胀、泄泻、食欲减退等,脾主运化,阳气亏虚则运化失常,出现消化功能紊乱相关症状。 3.肾阳虚表现:腰膝酸软冷痛、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等,肾主腰膝、生殖及水液代谢,阳气不足则相应功能受影响。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1.年龄因素:年老体弱者阳气本虚,更易出现脾肾阳虚;儿童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不当,也可能因阳气不足导致脾肾阳虚,影响生长发育。 2.性别因素:女性因生理特点,若素体阳虚或经期、产后调护不当,更易出现宫寒等肾阳虚表现,进而影响脾肾阳气。 3.生活方式:长期劳累、熬夜、贪凉饮冷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损伤脾肾阳气,增加脾肾阳虚发生风险;过度安逸、缺乏运动也不利于阳气的生发,易导致阳气亏虚。 4.病史因素: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病史者,机体长期处于耗损状态,脾肾阳气易受损,更易出现脾肾阳虚病理状态。 综上,脾肾阳虚是脾肾阳气亏虚,温煦失职,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涉及多方面病因及多样症状表现,且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受其影响存在差异。

    2025-10-16 12:24:29
  • 中药仙鹤草的功效与作用

    仙鹤草含仙鹤草素等成分具显著止血功效可促血液凝固增强血小板黏附聚集缩短出血时间对老年人等血管脆性增加易出血人群可发挥辅助作用,其提取物能抑制炎症因子减轻炎症反应且对常见致病菌有抑制效果对免疫力相对低下等有炎症感染风险人群可助抵御病菌侵袭,还可能调节心血管系统改善血液循环对中老年等心血管健康需关注群体有潜在调节作用为相关病症辅助干预提供线索,且能调节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提高免疫功能对长期生活方式不规律致免疫功能下降人群可能有改善作用但需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合理应用。 一、止血作用及相关机制 仙鹤草中含有的仙鹤草素等成分具有显著的止血功效,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促进血液凝固来实现。多项实验研究表明,仙鹤草素能增强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缩短出血时间。例如,相关动物实验显示,给予实验动物仙鹤草提取物后,其凝血时间明显缩短,这为其应用于各种出血性病症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老年人等血管脆性增加易出现出血情况的人群,仙鹤草的止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发挥辅助作用,但需注意个体差异及相关病症的具体情况。 二、抗炎抗菌功效 研究发现,仙鹤草提取物对多种炎症因子具有抑制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同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在临床应用中,对于存在炎症感染风险的人群,如免疫力相对低下者,仙鹤草的抗炎抗菌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抵御病菌侵袭,但应基于科学评估来合理考虑其应用,不可盲目依赖。 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现有研究显示,仙鹤草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调节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例如,部分研究表明其可能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有助于维持血管正常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心血管状况不同,对于中老年人群等心血管健康需关注的群体,仙鹤草的相关作用需结合具体研究数据进一步考量,但其对心血管的潜在调节作用为相关病症的辅助干预提供了科学线索。 四、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仙鹤草能够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于长期生活方式不规律,如长期熬夜等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的人群,仙鹤草的免疫调节特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作用,但仍需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来合理应用,确保其在增强免疫力方面的作用符合循证医学要求。

    2025-10-16 12:24:09
  • 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手脚冰凉可因生理因素中儿童发育未完善、女性经期孕期激素致血管舒缩变化,疾病因素中贫血致供氧不足、甲减代谢低、雷诺综合征血管痉挛,生活方式因素中久坐使循环慢、节食致热量不足引发,特殊人群里儿童要注意保暖营养,女性经期孕期需保暖饮食,老年人要监测基础病、适度保暖运动。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手脚冰凉 1.末梢循环特点:人体四肢的血液供应相对较少,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善,四肢血量少于内脏器官,保暖能力较弱,更易出现手脚冰凉;女性体内雌激素会影响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在某些生理阶段(如经期、孕期)可能因血管舒缩功能变化导致手脚冰凉。 二、疾病相关因素引发的手脚冰凉 1.贫血:当发生贫血时,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致使组织器官供氧不足,身体为维持基本代谢,会优先保证重要脏器供血,相对减少四肢末梢的血液供应,从而出现手脚冰凉,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等类型。 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不足,全身机能处于相对低下状态,进而表现出手脚冰凉,同时还可能伴有乏力、畏寒、反应迟钝等表现。 3.雷诺综合征:因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小动脉痉挛,在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手指或脚趾血管痉挛,出现手脚冰凉、发白,随后转为发紫、发红的典型表现。 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导致的手脚冰凉 1.久坐不动:长期久坐会使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尤其会影响四肢末梢的血液回流,造成手脚部位血液供应相对不足,引发手脚冰凉。 2.节食减肥:过度节食会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身体能量储备减少,产热不够,无法满足机体正常的体温维持需求,从而出现手脚冰凉。 四、特殊人群的手脚冰凉情况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需注意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减衣物,避免长时间待在寒冷环境中,同时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以维持正常代谢产热。 2.女性:经期前后及孕期要特别注意保暖,可适当增加衣物,饮食上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避免因激素变化及营养摄入等因素加重手脚冰凉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手脚冰凉可能是循环功能不佳的表现,需定期体检监测基础疾病状况,注意保暖的同时,避免因过度保暖导致其他不适,日常可适当进行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2025-10-16 12:23:26
  • 活血化瘀是什么意思

    活血化瘀是中医针对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的治法,中医认为气血正常运行维系脏腑组织功能,气血受阻成瘀会有相应表现,现代医学视角下其涉及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调节血液流变学,老年人需医生评估安全辅助治疗,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特殊病史人群需专业人员制定个性化方案谨慎考量。 一、活血化瘀的定义及中医理论基础 活血化瘀是中医针对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所采用的治法。中医认为,人体气血需正常运行以维持脏腑组织功能,当因外伤、寒凝、气滞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时,会形成瘀血,出现诸如局部刺痛、肿块固定、舌质紫暗等表现,活血化瘀即通过药物或疗法促使瘀血消散、气血恢复通畅。例如,《素问·调经论》中提及“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体现了气血与疾病发生的关联,而活血化瘀正是针对气血瘀滞状态的调理方法。 二、现代医学视角下的活血化瘀机制 从现代医学角度,活血化瘀涉及多方面生理病理调节。其一,可改善微循环,研究表明某些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能扩张微血管,增加微血管血流量,如相关实验发现中药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能改善微循环障碍状态;其二,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多项体外及动物实验证实活血化瘀药物可通过影响凝血相关因子发挥抗血栓效应;其三,参与血液流变学调节,能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指标,使血液处于更利于流动的状态,利于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三、不同人群中活血化瘀的相关考量 (一)老年人 老年人常因血管老化、代谢减缓等易出现瘀血倾向,如患有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时,可在医生评估下通过符合循证的活血化瘀方法辅助治疗,但需注意药物或疗法的安全性及个体差异,避免过度活血化瘀导致出血等风险。 (二)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涉及活血化瘀相关干预,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式,如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适度的中医推拿等方法促进气血流通,需严格避免不恰当使用可能影响儿童正常生理发育的活血化瘀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三)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已有出血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人群,在考虑活血化瘀相关措施时需格外谨慎,应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由专业医疗人员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因活血化瘀导致原有病情加重。

    2025-10-16 12:22: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