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焯明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幼承祖父家学,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长子广东省名中医邓中炎教授、留美博士后钱新华教授等,在公立三甲中医院儿科门诊急诊病房及我院中医科工作十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现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广州市优秀青年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展开
  • 湿热症的表现有哪些

    湿热蕴结典型表现为发热持续午后明显且伴身重困倦,消化道有脘腹胀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粘腻不爽或腹泻,舌苔黄腻脉濡数;儿童患湿热症可现烦躁不安、皮肤湿疹;女性患者有带下量多、月经异常;长期处潮湿环境或饮食偏嗜辛辣油腻人群湿热症表现更突出症状更明显。 一、典型症状表现 1.发热相关表现:湿热蕴结人体时,发热多呈现热势持续,午后热象较为明显的特点,这是因为午后阳气渐衰,湿邪与热邪相合,加重了体内的热势;同时可伴有身重困倦之感,表现为肢体沉重、精神倦怠、乏力等,这是由于湿邪阻滞气机,影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身体功能活动受碍。 2.消化道相关表现:在消化系统方面,可见脘腹胀满,即腹部胀满不适,食后加重;食欲减退,对食物缺乏兴趣;恶心呕吐,常感觉胃部不适,有想吐的感觉;大便粘腻不爽,粪便质地粘腻,排便时黏着马桶,不易擦拭干净,且有排便不尽感,总觉得大便排不净;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质地偏稀但粘腻。 3.舌苔脉象表现:舌苔多表现为黄腻苔,即舌苔颜色发黄且质地油腻;脉象常见濡数,濡脉提示有湿邪,数脉表明有热象,两者结合体现了湿热内蕴的病理状态。 二、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1.儿童群体:儿童患湿热症时,除了上述消化道及全身发热困倦等表现外,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这与儿童脏腑娇嫩、湿热扰心有关;部分儿童可出现皮肤湿疹,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伴有瘙痒,是因为湿热外溢肌肤所致。 2.女性群体:女性患者若出现湿热症,可能有带下量多,即阴道分泌物增多,且质地黄稠、有异味,这是由于湿热下注于胞宫及阴器,影响了带脉的正常功能;还可能伴有月经异常,如月经周期紊乱、经色偏红等情况。 3.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饮食偏嗜人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人体易受湿邪侵袭,再加上饮食上偏嗜辛辣油腻食物,容易助湿生热,此类人群湿热症表现往往更为突出,症状出现的频率可能更高,且病情相对较重,如消化道症状更明显,发热等全身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等。

    2025-10-16 11:49:08
  • 湿热有什么症状

    湿热侵袭人体可致身体困重,消化道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黏腻不爽或腹泻,皮肤发湿疹、痤疮,泌尿系统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女性带下量多色黄黏稠伴阴部瘙痒,男性阴囊潮湿瘙痒。 一、身体表现方面 湿热侵袭人体时,常表现为身体困重感,如肢体困重、头重如裹,活动时感觉不轻快,这是因为湿邪阻滞气机,热邪又有黏滞特性,共同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身体有沉重不适感,尤其在阴雨潮湿天气或环境下可能更明显,这与湿邪易阻遏阳气、阻碍气血流通相关。 二、消化道症状方面 1.胃脘部不适:可见脘腹胀满,进食后胀满感加重,因湿热蕴结中焦,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气机阻滞,出现腹部饱胀不适;还可能有食欲不振,不想进食,或虽有食欲但进食后易出现消化不良的表现。 2.肠道症状:大便多表现为黏腻不爽,排便时感觉粪便黏在马桶上不易冲净,同时可能伴有排便不尽感,总觉得大便排不彻底;部分人还可能出现腹泻,大便稀溏但质地黏稠,气味臭秽,这是由于湿热下注大肠,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所致。 三、皮肤症状方面 湿热之邪若外发于皮肤,可引发多种皮肤问题,比如容易出现湿疹,皮肤表现为红斑、丘疹,伴有剧烈瘙痒,且渗出倾向较明显;也可能出现痤疮,表现为面部、胸背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等损害,颜色偏红,部分脓疱可能有黄白色分泌物,这与湿热蕴结肌肤,导致气血不畅、热毒蕴结有关。 四、泌尿系统症状方面 湿热侵袭泌尿系统时,常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量少但颜色短黄,尿液混浊,这是因为湿热下注膀胱,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导致膀胱开合失常,出现排尿异常的表现。 五、女性特殊表现方面 女性若有湿热情况,可能出现带下量多,白带颜色发黄、质地黏稠,有明显异味,同时可能伴有阴部瘙痒等不适,这是由于湿热下注于带脉,影响带脉的约束功能,导致带下异常。 六、男性特殊表现方面 男性湿热较明显时,可能出现阴囊潮湿的情况,阴囊部位感觉潮湿多汗,且可能伴有阴囊瘙痒等不适,这与肝经湿热下注,影响阴囊局部的气血津液代谢有关。

    2025-10-16 11:48:47
  • 中医治疗哮喘可以断根吗

    中医治疗哮喘难断根,其机制是调理脏腑等,因哮喘是异质性疾病且诱因多所以难断根,不同人群治疗有不同情况及注意事项,儿童要谨慎、成年要结合生活方式等、老年要兼顾基础病等。 中医治疗哮喘的机制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等方法来缓解症状。例如,在缓解期常采用健脾、补肾等治法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哮喘发作。有研究表明,中医的扶正固本疗法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气道的高反应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彻底根治哮喘。 哮喘的疾病特点决定难以断根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状态是持续存在的潜在因素。而且哮喘的诱发因素众多,包括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气候变化、呼吸道感染等,很难完全避免所有诱因。即使在症状缓解期,气道的炎症基础可能仍然存在,一旦遇到合适的诱因就可能复发。 不同人群中医治疗哮喘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哮喘患者的中医治疗需更加谨慎。中医的穴位贴敷等外治法在儿童哮喘缓解期有一定应用,但要注意药物的刺激程度以及贴敷时间等,避免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选用中药调理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法。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在中医治疗哮喘时,要结合自身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比如有吸烟习惯的患者,需要强调戒烟,因为吸烟是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病史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有过敏史的成年患者,在调理脏腑的同时要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 老年患者:老年哮喘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中医治疗哮喘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在用药方面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中药,并且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青壮年有所不同。

    2025-10-16 11:47:56
  • 肝火旺女人脸上症状

    肝火旺可致粉刺痤疮好发于T区呈红色丘疹脓疱等皮损,面色潮红因气血运行失畅午后或情绪波动时明显,色斑暗沉因气血不畅代谢废物堆积易生黄褐斑且女性更易受影响,还会出现眼部问题如分泌物多红肿等且睡眠不佳加重形成恶性循环,特殊人群中生理期女性需调情绪,孕期女性宜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更年期女性需心理调适与适度运动来维护肝脏功能稳定减轻面部相关症状。 一、粉刺痤疮 肝火旺时,体内湿热之邪易上蒸于面部,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引发粉刺痤疮。研究表明,肝郁化火、肝经湿热等肝火旺相关证型与面部痤疮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好发于T区(额头、鼻周)等油脂分泌旺盛区域,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等形态的皮损。 二、面色潮红 肝主疏泄,若肝火旺则气血运行失畅,易出现面部无故潮红现象。中医理论中提及“肝经有热,上冲头面则面红”,现代研究也发现,肝火旺可通过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面部血管扩张,尤其在午后或情绪波动时,潮红表现更为明显。 三、色斑暗沉 肝主藏血,肝火旺会影响肝脏的疏泄与藏血功能,致使气血不畅,代谢废物堆积于面部肌肤,进而引发色斑暗沉。其中,黄褐斑与肝火旺关系密切,肝郁气滞、肝火上炎可导致气血瘀滞、颜面失养,出现黄褐斑等色素沉着问题,且女性因生理周期、情绪等因素更易受肝火旺影响而加重色斑暗沉。 四、眼部问题 肝开窍于目,肝火旺时易上炎于目,出现眼部分泌物增多、眼睛红肿等表现。同时,肝火扰动心神,影响睡眠质量,长期睡眠不佳又会进一步加重肝火旺,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黑眼圈加重,眼部周围肌肤暗沉无光泽。 特殊人群提示 女性处于生理期、孕期或更年期时,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更易受肝火旺影响出现面部症状。生理期女性需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肝郁化火;孕期女性应谨慎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优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清淡饮食)缓解肝火旺;更年期女性因内分泌紊乱,肝火旺表现可能更突出,需注重心理调适与适度运动,以维护肝脏功能稳定,减轻面部相关症状。

    2025-10-16 11:47:16
  • 冬季晚上睡觉出汗是怎么回事

    冬季晚上睡觉出汗可因生理性因素如室内温度过高或盖被过厚致人体散热出汗,也可由病理性因素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发,儿童需警惕感染性疾病等,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疾病,女性更年期因激素变化易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出汗需调节情绪或就医评估激素水平。 一、生理性因素 冬季晚上睡觉出汗可能首先考虑生理性原因,常见情况如下: 1.环境因素:若室内温度过高或盖被过厚,人体为维持体温平衡,会通过出汗散热,这种情况调整室内温度、减少盖被后出汗可缓解。例如,冬季部分家庭因取暖设备使用导致室温偏高,人体通过皮肤出汗来调节体温。 二、病理性因素 某些疾病也可导致冬季晚上睡觉出汗,常见如下: 1.感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除夜间出汗外,常伴有低热、乏力、咳嗽、咳痰等症状,尤其午后低热较为典型,这是因为结核杆菌感染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夜间出汗。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可出现多汗症状,除夜间睡觉出汗外,还常伴有心慌、消瘦、食欲亢进等表现。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夜间睡眠时出汗,这类患者往往还伴有情绪波动大、失眠等表现。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冬季夜间出汗需警惕感染性疾病,如结核,同时要注意排除衣物被褥过厚等生理性因素。若儿童除出汗外还伴有发育迟缓、低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疾病。 2.老年人:老年人冬季睡觉出汗要关注基础疾病,如是否患有甲亢、结核等,同时老年人自主神经功能调节能力下降,也易出现夜间出汗情况,若出汗伴随体重明显变化、不适持续不缓解等,需及时就诊明确原因。 3.女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夜间出汗,可表现为潮热汗出,同时可能伴有情绪烦躁等,需注意调节情绪,必要时就医评估激素水平。

    2025-10-16 11:46: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