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
向 Ta 提问
幼承祖父家学,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长子广东省名中医邓中炎教授、留美博士后钱新华教授等,在公立三甲中医院儿科门诊急诊病房及我院中医科工作十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现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广州市优秀青年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展开-
寒性体质怎么办
改善寒性体质可从饮食调节、生活起居、运动锻炼、中医调理四方面入手。饮食上选温热性食物、避寒凉食物;生活中注意保暖、规律作息;运动要选适合方式且运动后防着凉;中医可通过艾灸、中药调理,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饮食调节 1.选择温热性质食物:多摄入羊肉、牛肉、桂圆、红枣等温热性食物。羊肉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有温中补虚等作用,研究表明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寒性体质人群的畏寒等表现;桂圆可补益心脾,红枣能补中益气,它们都有助于温暖身体。对于女性寒性体质者,红枣桂圆汤是不错的选择,能补充气血,缓解因寒性体质导致的手脚冰凉等情况。儿童寒性体质者可适当食用少量温性食物,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食用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 2.避免寒凉食物:像西瓜、梨、苦瓜等寒凉食物应尽量少吃。西瓜虽水分多,但性寒凉,过多食用会加重寒性体质人群的寒症;梨也属凉性,可能会让身体更寒。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寒性体质人群,更要严格控制寒凉食物的摄入,以免刺激胃肠道,加重不适。 二、生活起居 1.注意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腰部、腹部、脚部等部位的保暖。腰部受寒可能影响肾脏功能,腹部着凉易引起肠胃不适,脚部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保暖不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老年人寒性体质者对寒冷更敏感,要格外注意保暖,可穿戴保暖性能好的衣物和鞋袜。儿童寒性体质者活动量相对较大但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要随时关注其保暖情况,及时增减衣物。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阳气的恢复。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加重寒性体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作息要求不同,成年人一般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如幼儿可能需要12-14小时,规律作息对所有寒性体质人群维持身体正常机能都很重要,有睡眠障碍病史的寒性体质人群更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睡眠。 三、运动锻炼 1.选择适合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慢跑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太极拳则注重阴阳调和,有助于改善寒性体质。运动频率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一般每周进行3-5次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患有关节疾病的寒性体质人群,要选择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方式,如游泳等;女性寒性体质者在经期要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轻柔的运动。 2.运动后注意事项: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液,避免着凉。运动使身体出汗后,毛孔张开,此时着凉容易让寒气入侵身体,加重寒性体质。老年人运动后身体恢复较慢,更要注意保暖和休息,儿童运动后要补充适量水分,但要避免饮用过凉的水。 四、中医调理 1.艾灸:可选择关元、气海、命门等穴位进行艾灸。关元穴能培补元气、调理脾胃,气海穴有补气理气的作用,命门穴可补肾壮阳。艾灸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艾灸需谨慎,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儿童进行艾灸要特别小心,避免接触艾灸器具,可由专业医师操作合适的艾灸方式。 2.中药调理: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如金匮肾气丸等(具体药物需遵医嘱)。中药调理需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论治,不同年龄、性别、病史的寒性体质人群用药不同。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人群在使用中药调理时要密切关注自身肝肾功能变化,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
2025-10-13 13:18:40 -
湿气重原因
人体湿气重受多因素影响,环境方面气候潮湿、居住环境潮湿易致湿气;饮食上过度食生冷、嗜食肥甘厚味会损伤脾胃致湿气积聚;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熬夜会使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失调引发湿气;体质上脾虚、阳虚体质者自身运化水湿能力弱易内生湿气。 一、环境因素 1.气候影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如南方的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人体易受湿气侵袭。研究表明,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60%且持续较长时间时,人体皮肤的屏障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更易让湿气侵入体内。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和皮肤防护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潮湿环境中更容易出现湿气重的情况,比如长时间待在潮湿的儿童房,就可能导致身体不适。而对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潮湿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也较易受湿气影响。 2.居住环境:居住环境过于潮湿,如房屋地势低洼、通风不良等,会使人体长时间处于潮湿氛围中。例如,一些老旧小区的地下室改造的住房,通风条件差,空气不流通,湿度常年偏高,居住者很容易出现湿气重的表现。 二、饮食因素 1.过食生冷:经常食用生冷食物,如大量生食瓜果、喝过多冰镇饮料等,会损伤脾胃阳气。脾胃是运化水湿的重要脏器,脾胃阳气受损后,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弱,水湿就会在体内积聚。对于女性而言,由于生理特点,相对更易因过食生冷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湿气重。儿童如果过量食用冰淇淋等生冷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进而出现湿气重的情况,比如可能出现腹胀、大便黏腻等症状。 2.嗜食肥甘厚味:长期摄入过多油腻、甜腻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会加重脾胃的运化负担。脾胃无法正常运化这些过多的营养物质,就会转化为痰湿等病理产物,从而导致湿气重。在一些生活节奏较快的人群中,由于饮食不规律且常选择这类食物,更容易出现湿气重的问题。 三、生活方式因素 1.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身体的气血运行不畅,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减弱,进而导致湿气在体内堆积。现代人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多人久坐不动,尤其是办公室人群,每天大部分时间处于坐着的状态,运动量极少,这是导致湿气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儿童来说,如果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也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增加湿气重的风险;老年人如果运动量过少,身体的新陈代谢减慢,同样容易出现湿气重的情况。 2.熬夜:经常熬夜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物钟,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其中也包括脾胃的功能。脾胃功能失调后,水湿的代谢就会出现障碍,从而引发湿气重。年轻人由于生活习惯不规律,经常熬夜追剧、玩游戏等,是熬夜的主要人群,这使得他们成为湿气重的高发群体之一。 四、体质因素 1.脾虚体质:本身脾胃虚弱的人,运化水湿的能力不足,水湿容易在体内停滞。脾虚的形成可能与先天体质有关,也可能是后天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对于儿童,如果先天脾胃功能较弱,或者后天喂养不当,就容易出现脾虚,进而湿气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脾虚的情况较为常见,这也是老年人湿气重相对较多的一个原因。 2.阳虚体质:阳气不足的人,温煦功能减弱,推动水湿代谢的能力下降,也容易导致湿气内生。阳虚体质的形成可能与遗传、长期处于寒冷环境等因素有关。在寒冷地区生活的人群,由于长期受寒冷刺激,更容易出现阳虚体质,从而湿气重的情况相对较多。
2025-10-13 13:17:49 -
舌苔上有一层白色的物质是什么
舌苔上的白色物质即舌苔,正常时薄白湿润,由多种物质组成且有保护作用;异常白色舌苔常见于口腔卫生不良致食物残渣细菌堆积、念珠菌感染(特定人群易患)、消化系统问题(不同年龄人群因相应原因易出现)、长期吸烟、处于特定环境及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情况,发现异常时不同人群需采取相应措施,要综合个体多方面因素判断原因并应对。 一、正常舌苔情况 正常情况下,舌苔是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一般呈现薄白而湿润的状态,这是因为口腔黏膜不断有代谢产物更新,且通过咀嚼、说话等口腔活动以及唾液的清洗作用,维持着相对清洁且薄白的状态,这种正常舌苔对口腔有一定保护作用,能缓冲食物等对舌黏膜的机械刺激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正常舌苔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都保持在薄白湿润的基本特征,生活方式上正常饮食、口腔卫生习惯良好的人群更容易维持正常舌苔状态。 二、异常白色舌苔的常见情况及原因 1.口腔卫生不良 若不注意口腔清洁,食物残渣、细菌等容易在舌面上堆积,导致舌苔增厚变白。比如长期不刷牙、不漱口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口腔清洁意识相对较弱,若家长未及时帮助其清洁口腔,也容易因口腔卫生不良出现白色厚苔;女性如果长期佩戴义齿等,也可能因义齿周围清洁不易导致舌苔异常变白。 2.念珠菌感染(鹅口疮相关) 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等。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口腔内环境容易受念珠菌侵袭,表现为舌面上出现白色斑膜,类似白色的物质,擦去斑膜后可见潮红基底。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者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也容易发生念珠菌感染导致舌苔异常变白。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增加念珠菌感染风险,出现舌苔白色物质增多等情况。 3.消化系统问题 当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时,也可能反映在舌苔上出现白色厚腻苔。例如患有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疾病时,食物消化吸收不畅,可能导致舌苔白腻。不同年龄人群消化系统问题导致舌苔异常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饮食不规律等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进而出现白腻苔;中年女性如果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也容易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伴舌苔白腻;老年人消化系统功能衰退,更易受消化系统疾病影响出现舌苔白色改变。 4.其他因素 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焦油等物质会附着在舌面上,使舌苔变白增厚。长期处于潮湿、不通风环境中的人群,也可能因口腔内环境利于细菌等滋生而出现舌苔白色物质增多。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舌苔异常变白,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功能等受到影响,口腔内环境改变,容易出现白色舌苔等口腔表现。 当发现舌苔上白色物质异常时,不同人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婴幼儿出现疑似鹅口疮的白色舌苔情况,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因为婴幼儿自身抵抗力弱,鹅口疮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进食等;老年人出现舌苔异常变白且伴有其他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排查是否有全身性疾病;女性孕期出现舌苔异常要在医生指导下处理,因为涉及到胎儿安全等问题,需谨慎用药等。总之,舌苔上白色物质情况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年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其原因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2025-10-13 13:16:27 -
孩子气血不足怎么办
改善孩子气血不足可从多方面调理,饮食上选择红枣、桂圆、猪肝、菠菜等补气血食材,采用煮粥、炖汤等温和方式烹饪;生活起居中保证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充足睡眠,安排每天1-2小时适度户外活动;中医调理可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或中药调理;婴幼儿阶段要关注乳母营养及婴儿辅食添加,较大儿童则综合多方面调理以促健康成长。 一、饮食调理 1.食材选择: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具有补气血功效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猪肝、菠菜等。红枣富含铁元素等营养成分,每100克红枣中铁含量约2.3毫克左右,可促进血红蛋白合成,有助于改善气血不足情况;猪肝每100克含铁量约22.6毫克,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适量食用猪肝能为孩子补充铁元素以助气血生成;菠菜每100克含铁约2.9毫克,其丰富的铁能参与气血相关物质合成。可以将这些食材合理搭配做成菜肴,例如红枣桂圆粥,取适量红枣、桂圆、大米一起煮粥,红枣、桂圆均有补气血的作用,通过煮粥的方式让孩子食用,能从饮食上为孩子补充营养,辅助改善气血不足状况。 2.烹饪方式:烹饪这些食材时尽量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如煮粥、炖汤等。炖汤时可将上述补气血食材与鸡肉、排骨等一起炖煮,让营养更好地融合,方便孩子食用吸收。 二、生活起居 1.睡眠方面: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学龄前儿童一般需要10-13小时左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气血的恢复与调养,孩子在睡眠过程中身体各器官进行自我修复与能量补充等生理活动,有利于改善气血不足情况。 2.活动方面:适度安排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如每天安排1-2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孩子在阳光照射下活动,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孩子体内维生素D合成,间接有助于气血相关物质代谢等,且适度运动锻炼可以促进孩子身体血液循环,辅助改善气血不足,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温和运动为主,如散步等。 三、中医调理(需遵医嘱) 1.穴位按摩:可选择一些补气血相关的穴位进行按摩,如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按摩该穴位可以起到一定调理气血作用,按摩时力度要适中,每天可适当按摩几次,每次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以孩子感觉舒适为宜。 2.中药调理:如果孩子气血不足情况较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一些适合儿童的补气血中药制剂,但必须严格遵医嘱,中药制剂的使用要根据孩子具体体质等情况精准调配,如一些常见的补气血中药方剂经临床验证对部分儿童气血不足有一定改善作用,但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 四、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婴幼儿阶段的孩子出现气血不足情况,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更应谨慎调理。婴幼儿气血不足多与喂养不当等因素有关,如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气血不足可能会影响乳汁质量间接影响婴儿气血状况,此时要关注乳母的营养摄入等情况,乳母应保证自身饮食中富含补气血相关营养,如多食用红枣、桂圆等食物,以保证乳汁中营养供给,对于婴儿可适当添加含铁等营养丰富的辅食,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等,且要注意辅食添加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等原则,保证婴儿营养摄入以改善可能存在的气血不足情况,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儿食用辅食后的反应等情况。对于较大儿童出现气血不足,要结合其日常饮食、活动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调理,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2025-10-13 13:15:33 -
柴胡舒肝丸的作用有哪些
柴胡舒肝丸有疏肝理气、消胀止痛、改善情绪相关不适的作用,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使用时需特殊提示,儿童一般不建议用,孕妇需谨慎,老年人需遵医嘱,有基础疾病者用前应咨询医生。 一、疏肝理气 柴胡舒肝丸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其所含的柴胡等药物成分能够对肝脏的气机起到调理作用。从中医理论角度来看,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会出现胁肋胀痛等不适,而柴胡舒肝丸通过调理气机,可缓解因肝气不舒导致的胸胁胀闷等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其成分可能对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等功能产生影响,从而有助于恢复肝脏正常的气机运行。 二、消胀止痛 1.缓解气滞引起的胀痛:对于因气滞导致的胃脘部胀满疼痛等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当人体存在气滞时,气的运行不畅,会在体内某些部位积聚,进而引发疼痛和胀满感。柴胡舒肝丸中的药物能够发挥作用,促进气机的通畅,减轻这种因气滞带来的胀痛症状。例如,一些患者因情绪不佳等原因出现胃脘胀满、疼痛,服用柴胡舒肝丸后,气滞得到缓解,胀满疼痛的症状会有所减轻。 2.针对胁肋疼痛等:对于胁肋部位因肝气不舒引起的疼痛也有一定的止痛效果。肝气郁结可导致胁肋部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疼痛,柴胡舒肝丸通过疏肝理气的作用,改善胁肋部的气血状态,从而缓解疼痛。 三、对情绪相关不适的改善 1.调节因情绪导致的身体不适:很多时候,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肝脏的气机,进而引发身体的一系列不适。柴胡舒肝丸能够通过疏肝理气的作用,间接对因情绪不畅引起的身体不适进行调节。比如,当人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时,可能会出现胁肋胀痛、胃脘不适等,服用柴胡舒肝丸后,随着气机的调畅,身体因情绪引发的不适也会得到改善。 2.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从中医整体观念来看,肝与情志密切相关,肝气舒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柴胡舒肝丸通过调理肝脏气机,可能对改善因肝郁引起的情绪低落、烦躁等有一定帮助,但这是基于中医理论中肝与情志的关系,其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现代医学研究来阐释。 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柴胡舒肝丸的药物成分可能会对儿童尚未成熟的脏器产生影响,且儿童对药物的代谢、耐受等与成人不同,所以一般不建议低龄儿童使用柴胡舒肝丸,若有相关不适,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更适合儿童的治疗方式。 2.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体内的生理状态与常人不同,柴胡舒肝丸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孕妇应谨慎使用柴胡舒肝丸,必须使用时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3.老年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使用柴胡舒肝丸时需要更加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老年人的具体身体状况(如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等)来确定是否使用以及合适的用药方案,以避免因药物代谢问题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4.有基础疾病者:如果患者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使用柴胡舒肝丸时,需要密切关注药物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药物与柴胡舒肝丸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影响基础疾病的治疗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所以这类患者使用柴胡舒肝丸前应咨询医生,由医生评估用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2025-10-13 13: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