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
向 Ta 提问
幼承祖父家学,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长子广东省名中医邓中炎教授、留美博士后钱新华教授等,在公立三甲中医院儿科门诊急诊病房及我院中医科工作十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现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广州市优秀青年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展开-
下肢静脉曲张只需一味中药,是真的吗
下肢静脉曲张不能仅靠一味中药解决,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轻度可改善生活方式缓解,中重度需综合治疗,如穿医用弹力袜、手术等,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也需依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 在特殊人群方面,例如孕妇由于身体生理变化,更容易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此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应对,避免盲目使用单一中药治疗而影响母婴健康;老年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单纯依赖一味中药,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总之,下肢静脉曲张不能仅依靠一味中药来解决,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和个体的具体情况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
2025-10-16 10:20:35 -
冬虫草全蝎胶囊的功效与作用
冬虫草全蝎胶囊未获充分循证医学验证和广泛认可,非正规药品,不建议依赖其达健康功效,应遵循科学规范方法维护健康,特殊人群更需谨慎,疾病治疗要依正规诊断由专业医生用规范药物,健康维护靠健康生活方式。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功能尚未成熟,更不应随意尝试这类未经证实的产品,以免对其生长发育造成潜在的不良影响;孕妇在孕期身体状况特殊,任何可能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的物质都需谨慎对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健康管理;老年人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或身体机能衰退的情况,更需要通过正规的医疗保健途径来维护健康,而不是依赖未经验证的产品。
2025-10-16 10:20:25 -
中医是如何治疗黄褐斑的
黄褐斑治疗有内治法、外治法、针灸治疗、其他疗法等。内治法分肝郁气滞型用逍遥散加减、肝肾不足型用六味地黄丸等加减、脾虚湿蕴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法有中药面膜、中药熏洗;针灸治疗包括体针和耳针;其他疗法有穴位注射、食疗辅助。治疗需综合,个体情况不同方案异,患者要心情舒畅、避免日晒,特殊人群需谨慎。 肝郁气滞型:多与情志不遂相关,女性较为常见。表现为色斑色褐如尘烟,伴有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等症状。治以疏肝理气,可选用逍遥散加减。现代研究表明,逍遥散中的药物成分具有调节内分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肝郁气滞导致的黄褐斑问题。 肝肾不足型:常见于久病、年老体衰者,男女均可发病。色斑褐黑,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治以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类药物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对肝肾不足引起的黄褐斑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脾虚湿蕴型: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色斑灰褐,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治以健脾利湿,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参苓白术散中的药物能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水湿代谢,改善脾虚湿蕴引发的黄褐斑状况。 外治法 中药面膜:将中药研成粉末,加水或其他介质调成糊状,敷于面部。例如,可用白术、白及、白茯苓等中药制成面膜,白术含有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等作用,能减轻色斑;白及有收敛、美白肌肤的功效;白茯苓能淡化色斑、润泽肌肤。通过面膜敷面,药物直接作用于面部皮肤,发挥美白祛斑的效果。 中药熏洗:用中药煎水后熏蒸面部,使药物通过皮肤腠理渗透吸收。如选用当归、川芎、红花等中药,当归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川芎能行气活血,红花可活血通经,通过熏洗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有助于色斑的消退。 针灸治疗 体针:选取局部穴位和远端穴位相结合的方法。局部穴位可选颧髎、迎香等,远端穴位可选合谷、太冲等。颧髎、迎香位于面部色斑附近,针刺局部穴位可调节面部气血运行;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远端取穴能从整体调节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现代研究证实,针灸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对黄褐斑起到治疗作用。 耳针:选取耳穴中的内分泌、肝、肾、脾等穴位。通过刺激耳穴,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内分泌穴与人体内分泌调节相关,肝、肾、脾穴分别对应肝、肾、脾的功能,刺激耳穴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途径,改善机体的内分泌状态和脏腑功能,进而减轻黄褐斑。 其他疗法 穴位注射:选用当归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注射于面部穴位或相关经络穴位。药物通过穴位进入体内,发挥活血化瘀、营养肌肤的作用。当归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肌肤提供营养,有助于色斑的淡化。 食疗辅助:一些食物也可辅助治疗黄褐斑,如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橙子、柠檬等,维生素C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坚果类等,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肌肤免受自由基损伤。但食疗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黄褐斑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不同个体的病情、体质等因素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差异。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日晒,因为日晒会加重黄褐斑的病情。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治疗黄褐斑时需更加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或治疗方式。
2025-10-13 13:35:46 -
肾阳虚和肾阴虚的症状是什么
肾阳虚在男性可表现为生殖系统性欲减退等、腰膝酸软冷痛、畏寒怕冷等;女性可表现为月经不调、腰膝酸软冷痛、畏寒怕冷等。肾阴虚在男性可表现为生殖系统遗精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女性可表现为月经不调、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不同人群症状表现及轻重程度有别,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 一、肾阳虚的症状 (一)男性方面 1.生殖系统相关:可能出现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等症状。从临床研究来看,肾阳虚男性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紊乱,导致性激素水平异常,进而影响生殖功能。例如部分肾阳虚男性患者血清睾酮水平可能降低,影响性欲和勃起功能。 2.腰膝部位:腰膝酸软冷痛较为常见。肾主骨,肾阳虚则温煦功能减弱,骨骼失于温养,所以会出现腰膝部位的酸软冷痛,且这种疼痛在受凉或劳累后往往会加重。 3.全身机能:畏寒怕冷,肢体不温,精神萎靡。肾阳虚衰,机体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所以患者会有怕冷的表现,即使在温暖环境中也感觉肢体不温,同时阳气不足导致精神不振,出现精神萎靡的状态。还可能有小便清长、夜尿多等表现,因为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导致小便排泄异常。 (二)女性方面 1.生殖系统相关:月经不调较为常见,可能出现月经量少、月经推迟,严重时甚至闭经。这与肾阳不足,冲任二脉失于温煦,气血生化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盈有关。还可能出现宫寒不孕的情况,因为胞宫失于温煦,不利于受精卵着床。 2.腰膝部位:腰膝酸软冷痛,原理同男性,肾主骨,肾阳虚则腰膝失养。 3.全身机能:畏寒怕冷,四肢冰凉,精神疲倦。同样是因为肾阳虚衰,温煦功能减退,导致全身机能低下,出现畏寒、精神疲倦等表现,也可能伴有白带清稀量多等症状,这是因为肾阳虚导致带脉失约,湿浊下注。 二、肾阴虚的症状 (一)男性方面 1.生殖系统相关:可能出现遗精、早泄等症状。肾阴亏虚,虚火扰动精室,导致遗精、早泄。临床研究发现,部分肾阴虚男性患者可能存在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2.腰膝部位:腰膝酸软,这是因为肾阴虚则骨髓失养,腰为肾之府,所以出现腰膝酸软。 3.全身机能:五心烦热,即手足心发热、胸中烦热,还可能有潮热盗汗,午后或夜间有发热、出汗的情况。肾阴不足,虚热内生,所以出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同时还可能伴有头晕耳鸣,因为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不能上荣于耳,导致耳鸣;头目失养则头晕。 (二)女性方面 1.生殖系统相关:月经不调,可能表现为月经量少、色红,月经提前等。肾阴不足,血海空虚,或虚热扰动血海,导致月经周期和经量异常。 2.腰膝部位:腰膝酸软,原因同男性,肾阴不足,骨髓失养。 3.全身机能: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与男性类似,肾阴亏虚,虚热内生。还可能出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肾阴不足,不能上荣头目则头晕耳鸣,心神失养则失眠多梦。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肾阳虚和肾阴虚的症状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轻重程度。例如,老年人群由于机体机能衰退,肾阳虚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年轻女性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肾阴虚的症状;有慢性病史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可能会影响肾脏功能,从而更容易出现肾阳虚或肾阴虚的症状。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等,出现相关症状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鉴别和处理,因为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用药等干预措施需要特别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优先考虑非药物的调理方式,如适当调整生活方式等。
2025-10-13 13:34:10 -
针灸时间越长越好吗
针灸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其时长一般依病情、穴位、个体差异等定,常规20-30分钟。过长有风险,如致局部组织损伤、影响患者耐受性。合理时长由病情(轻重病时长不同)、穴位(不同穴位特点及解剖结构影响时长)、个体差异(体质、性格等影响)确定。 一、针灸时长的一般原则 针灸治疗的时长通常是根据病情、穴位、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的。一般来说,常规的针灸单次治疗时间多在20-30分钟左右。这是因为过长时间的针灸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从中医理论角度,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有其自身规律,长时间持续刺激可能打破这种平衡。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皮肤等组织长时间受针具刺激可能会出现不适反应,如局部皮肤可能因长时间压迫等出现缺血、损伤等情况。 二、过长针灸时间的潜在风险 1.局部组织损伤风险 对于皮肤来说,过长时间的针灸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出现淤血、红肿加重等情况。例如,一些皮肤较为敏感的患者,若针灸时间超过40分钟,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明显的淤血点,这是因为针具长时间刺激局部血管,影响了血液循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从肌肉组织方面,过长时间的针灸可能引起肌肉疲劳过度。肌肉长时间处于被针具刺激的紧张状态,会影响肌肉的正常代谢,可能导致乳酸堆积等情况,患者会感觉局部肌肉更加酸痛,反而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2.患者耐受性问题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耐受性不同。儿童由于身体各组织器官发育尚未完全,对针灸刺激的耐受能力较差,过长时间的针灸可能会让儿童产生恐惧、不适等情绪,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而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耐受性也相对较弱,过长时间的针灸可能会使老年人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甚至可能引发晕厥等情况。 对于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过长时间的针灸可能会影响其血压、心率等指标。因为针灸刺激可能会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对于心脑血管功能相对脆弱的患者,这种应激反应可能导致血压波动过大、心率失常等不良后果。 三、合理针灸时长的确定因素 1.病情因素 对于病情较轻的病症,如一般的感冒引起的轻度头痛、身体酸痛,针灸时间可能控制在20分钟左右即可。而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针灸时间可能会适当延长,但一般也不会超过40分钟,并且会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随时调整。 病情严重程度不同,针灸时长也有差异。急性发作的病症可能需要相对精准控制针灸时间,以快速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而慢性病症可能需要循序渐进地增加刺激时间,但也会在安全范围内。 2.穴位因素 不同穴位的特点不同,针灸时间也有所区别。例如,一些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如臀部的环跳穴等,针灸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但一般也不超过30分钟;而一些皮薄肉少部位的穴位,如面部的睛明穴等,针灸时间则相对较短,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以免对局部组织造成过度刺激。 穴位的深浅等解剖结构因素也会影响针灸时间。深层穴位的针灸时间一般会比浅层穴位短一些,因为深层穴位周围的组织更复杂,过长时间刺激可能引发更多不良后果。 3.个体差异因素 年轻体壮的人群耐受性较好,针灸时间可以在常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也不会盲目延长。而体质虚弱的人群,针灸时间则需要相对缩短,避免过度消耗正气。 不同性格的患者对针灸刺激的反应不同,性格较为急躁的患者可能对较长时间的针灸耐受性较差,而性格相对沉稳的患者可能能耐受稍长一些的针灸时间,但总体还是要以患者的舒适感为主要衡量标准。
2025-10-13 13: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