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
向 Ta 提问
幼承祖父家学,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长子广东省名中医邓中炎教授、留美博士后钱新华教授等,在公立三甲中医院儿科门诊急诊病房及我院中医科工作十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现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广州市优秀青年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展开-
湿气的症状有哪些
湿气重会在成年人和儿童身上引发多方面症状,成年人可表现为身体困倦沉重、消化系统不适、舌苔异常、肢体关节重着疼痛、皮肤油腻或起湿疹等;儿童可能出现精神疲倦、消化系统症状突出、舌苔厚腻、偶有关节不适或皮肤湿疹等情况,不同人群表现各有特点且有一定发生率。 一、身体困倦与沉重感 成年人表现:湿气较重的成年人常感觉身体困倦,即使经过充足休息仍难以恢复精力,如同身体被沉重的东西拖累,行动较为迟缓。从中医角度来看,湿邪阻滞气机,影响了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正常代谢,使得身体的活力被抑制。例如,一项针对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人群的研究发现,约7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沉重、困倦感。 儿童情况:儿童若体内有湿气,可能表现为精神状态不佳,相较于同龄孩子更易疲倦,玩耍时活力不如平时,可能较早出现乏力表现。这是因为儿童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外界湿邪影响,湿困脾胃则会影响气血生化,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 二、消化系统症状 成年人表现:湿气影响脾胃功能时,成年人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看到食物没有明显的饥饿感。还可能伴有腹胀,尤其是进食后腹胀更为明显,肚子像胀满了气一样。部分人会出现大便黏腻不爽,粪便不易冲净,总是感觉排不干净。这是由于湿气困阻脾胃,导致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水湿与糟粕混杂而下。研究表明,有湿气问题的人群中,约80%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上述症状。 儿童情况:儿童湿气重时,消化系统症状可能更突出,比如有的儿童会出现吐奶、腹泻,大便稀溏且带有不消化的奶瓣等情况。因为儿童脾胃稚嫩,湿气入侵后更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三、舌苔异常 成年人表现:湿气重的成年人舌苔通常表现为厚腻,舌苔像一层污垢一样覆盖在舌面上,且多为白腻或黄腻苔。白腻苔多提示寒湿,黄腻苔往往与湿热相关。通过观察舌苔可以辅助判断体内湿气情况,这是中医诊断湿气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中医临床中发现,湿气患者中有60%-70%会出现舌苔厚腻的表现。 儿童情况:儿童湿气重时,舌苔也可能出现厚腻现象,与成年人类似,但儿童的舌苔变化可能更迅速,需要家长密切观察。比如在潮湿季节,儿童若出现舌苔厚腻,往往提示体内有湿气影响。 四、肢体关节症状 成年人表现:湿气重的成年人可能会出现肢体关节的重着疼痛,感觉关节沉重、酸痛,尤其是在阴雨天气时症状容易加重。这是因为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点,容易阻滞经络气血,导致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比如一些长期在潮湿环境工作的人群,约50%会出现关节的重着疼痛不适。 儿童情况:儿童湿气重时一般较少出现明显关节症状,但如果是先天性体质较弱或长期处于潮湿生活环境,也可能偶尔出现关节的沉重不适感,但相对成年人来说发生率较低。 五、皮肤症状 成年人表现:部分湿气重的成年人会出现皮肤油腻的情况,面部、背部等部位容易出油,严重时可能导致脂溢性皮炎等皮肤问题。另外,有的人会出现湿疹,皮肤瘙痒、起红疹,且疹块多湿润渗出。这是因为湿气内蕴,影响了皮肤的代谢和气血滋养,使得皮肤的水油平衡失调,防御能力下降。研究显示,湿气相关皮肤问题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30%-40%。 儿童情况:儿童湿气重时皮肤可能出现湿疹等情况,尤其是婴儿期的宝宝,若护理不当处于潮湿环境,更容易出现皮肤湿疹,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瘙痒等,需要家长注意保持儿童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环境加重症状。
2025-10-13 13:32:51 -
阴虚火旺是怎么引起的
阴虚火旺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先天禀赋因素方面有些人先天属阴虚之体易埋下隐患;情志因素方面长期情志不舒等会耗伤阴液;饮食因素方面过食辛辣燥热等会损伤阴液;房室劳倦因素方面性生活不节制等会耗伤肾阴;病后失调因素方面患病后阴液耗伤未及时补充易致阴虚火旺,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在各因素中存在不同表现及影响。 一、先天禀赋因素 具体情况:有些人先天体质就属于阴虚之体,这与遗传等先天因素有关。比如家族中有阴虚体质的遗传倾向,那么后代出生时就可能具备阴虚的体质基础,为日后阴虚火旺的发生埋下隐患。在不同年龄阶段,若先天禀赋不足,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变化,更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先天禀赋阴虚,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一些相关的潜在问题;成年人若先天阴虚,到了一定年龄后,由于身体阴阳平衡的调节能力变化,也易引发阴虚火旺。性别方面,一般来说并无绝对的性别差异导致先天禀赋直接引发阴虚火旺,但个体差异中可能存在不同情况。生活方式上,如果家族中有阴虚体质的遗传,在后天生活中若不注意调整,也会促使阴虚火旺更容易发生。 二、情志因素 具体情况: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抑郁或焦虑等情志不舒的情况,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情绪易紧张焦虑,肝郁化火,进而耗伤阴液,导致阴虚火旺。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的人面临的情志问题不同,儿童可能因家庭环境等因素出现情绪问题相对较少,但成年人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的中青年,情志因素导致阴虚火旺的情况较多见。性别方面,女性相对更易受情志影响,如在月经周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情绪波动大,更易出现情志相关的阴虚火旺。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会加重情志因素对身体的影响,进而引发阴虚火旺。 三、饮食因素 具体情况:过食辛辣燥热之品,如经常大量食用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食物,或者长期酗酒等,会损伤人体阴液。例如长期嗜酒的人,酒精的燥热之性容易耗伤体内阴液,导致阴虚火旺。在年龄方面,儿童若饮食不节,过多食用辛辣等不当食物,也可能影响身体阴阳平衡;成年人饮食不规律、偏好辛辣燥热食物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性别上,并无特定性别因饮食因素更易引发,但个体饮食习惯不同有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高热量、辛辣饮食的生活方式是导致饮食因素引发阴虚火旺的重要原因。 四、房室劳倦因素 具体情况:性生活不节制,或者过度劳累等,都会耗伤肾阴。比如频繁性生活的人,会损耗肾脏阴精,导致肾阴亏虚,进而虚火内生,引发阴虚火旺。对于不同年龄,青少年若过早有不节制的房室生活,会严重影响身体发育,导致阴虚火旺;成年人过度房室劳倦也易出现这种情况。性别方面,男性若不注意房室劳倦,更易出现肾阴耗伤;女性过度劳累等也会影响肾阴,导致阴虚火旺。生活方式上,长期过度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房室劳倦对身体的影响,从而引发阴虚火旺。 五、病后失调因素 具体情况:患某些疾病后,如热病后期,机体阴液耗伤未得到及时补充,就容易导致阴虚火旺。例如患有温热病后,经过治疗,热邪虽去,但阴液已伤,若调理不当,就会出现阴虚火旺的表现。在年龄上,儿童患病后若调理不当,更易出现阴液耗伤;成年人病后失调也较常见。性别上无明显特定差异,但个体病后恢复情况因性别有一定不同。生活方式中,病后不注意休息、继续劳累等会加重病后失调导致阴虚火旺的情况。
2025-10-13 13:30:05 -
老是胃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胃热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饮食方面过食辛辣油腻、过度饮酒会加重脾胃负担或损伤脾胃致胃热内生;情志上长期压力大、情绪紧张或暴怒伤肝可影响脾胃或肝脏疏泄致胃热;体质上阴虚体质者阴液不足阳气偏亢、湿热体质者湿热蕴结脾胃会引发胃热;疾病方面胃部疾病及其他脏腑疾病累及脾胃可导致胃热;年龄上儿童饮食不节、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易出现胃热,性别上特殊时期如经期、孕期女性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出现胃热。 一、饮食因素 (一)过食辛辣油腻 长期大量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加重脾胃的运化负担,导致脾胃积热,从而出现胃热的情况。从中医角度看,辛辣食物多属温热之性,过多摄入会使体内阳气过盛,热邪蕴结于胃。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高油高辣饮食的人群,出现胃热相关不适症状的概率明显高于饮食清淡的人群。 (二)过度饮酒 酒精具有温热性质,过量饮酒会损伤脾胃,导致胃热内生。酒精进入人体后,需要通过脾胃等脏腑进行代谢,大量饮酒会使脾胃功能失调,热邪在胃部积聚。临床观察发现,经常酗酒的人更容易出现胃脘部灼热、口干口苦等胃热表现。 二、情志因素 (一)长期压力过大、情绪紧张 当人体长期处于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的状态时,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横逆犯胃,就会导致胃热。比如,现代社会中,很多上班族由于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容易出现胃热相关症状,如胃脘胀痛、嘈杂反酸等。 (二)暴怒伤肝 突然的暴怒会使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炎,侵犯胃部,引发胃热。中医理论认为“怒则气上”,暴怒会导致气火上逆,影响胃部的正常功能,出现胃热的一系列症状。 三、体质因素 (一)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人,体内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偏亢,虚热内生,上炎于胃,就会出现胃热的表现。阴虚体质者常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胃脘灼热等症状。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阴液逐渐亏虚,更容易出现胃热相关问题。 (二)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体内湿热之邪较重,湿与热相互搏结,蕴结于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胃热内生。这类人群常表现为身重困倦、胃脘部灼热胀满、舌苔黄腻等症状。 四、疾病因素 (一)胃部疾病 某些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会影响胃部的正常功能,导致胃热产生。例如,慢性胃炎患者由于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可能会出现胃热、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研究发现,约有一定比例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热表现。 (二)其他脏腑疾病累及 如肝胆疾病,胆囊炎、肝炎等,肝胆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关联,肝胆疾病可能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胃热。例如,胆囊炎发作时,可能会出现胁肋胀痛、胃脘部灼热等胃热相关症状,这是因为肝胆湿热横逆犯胃所致。 五、年龄与性别因素 (一)年龄 儿童时期,若饮食不节,如过度食用零食等,容易损伤脾胃,出现胃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脾胃功能逐渐衰退,阴液亏虚,更容易出现胃热情况。比如,老年女性由于绝经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加上脾胃功能减弱,胃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性别 一般来说,在相同的生活环境和饮食等因素影响下,男女出现胃热的概率并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胃热发生。例如,孕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改变,可能会出现胃热、恶心呕吐等不适。
2025-10-13 13:28:06 -
如何调理肝胆失和
调理肝胆失和可通过保证充足规律睡眠、适度进行适合自身的有氧运动来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合理搭配多摄入疏肝理气食物并减少刺激油腻高糖食物且遵循规律进餐,通过保持心情舒畅、培养兴趣爱好调节情志,还可进行穴位按摩太冲穴等及在医生指导下中药调理。 一、生活方式调整 1.保证充足睡眠:肝胆的代谢修复主要在夜间11点至凌晨3点进行,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肝胆正常生理功能。成年人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通过泡温水澡、喝热牛奶等方式助眠,尤其患有肝胆疾病或肝胆失和倾向者,充足睡眠对调理至关重要。 2.适度运动: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肝胆的气机不畅状况。但需注意,老年人运动时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儿童运动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温和运动方式,如亲子散步等,避免过度消耗体力影响生长发育。 二、饮食调理 1.合理膳食结构:多摄入疏肝理气的食物,常见的有芹菜、茼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柑橘、香橼、佛手等蔬菜瓜果,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调节肝胆功能。同时,应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以及高糖食物(如甜品、含糖饮料等)的摄入,这类食物会加重肝胆代谢负担,不利于肝胆失和的调理。例如,长期高油饮食可能导致脂肪肝,进而加重肝胆失和的情况。 2.遵循饮食规律: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规律的饮食节奏有助于维持肝胆正常的分泌和排泄功能。早餐要丰富营养,可包含谷类、蛋类、奶类等;午餐合理搭配荤素;晚餐不宜过饱,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对于患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或肝胆病史的人群,更要严格遵循饮食规律,防止加重病情。 三、情志调节 1.保持心情舒畅:肝胆失和常与情绪压抑、焦虑等密切相关,应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情绪,如听舒缓的音乐、进行冥想、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等。例如,每天抽出15~20分钟进行冥想,专注于呼吸,能帮助舒缓紧张情绪,改善肝胆气机。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更易出现情志波动,需格外注重情绪调节;老年人若长期情绪低落,也会影响肝胆功能,家人应多给予关心陪伴。 2.培养兴趣爱好:参与书法、绘画、园艺等活动,转移注意力,缓解精神压力。这些活动能让人身心放松,促进气血调和,对调理肝胆失和有积极作用。儿童可通过绘画等兴趣培养来释放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特殊病史人群如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进行情志调节时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结合其他治疗方式。 四、中医传统疗法辅助 1.穴位按摩: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每日按揉3~5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能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胆俞穴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按摩或艾灸胆俞穴可辅助调理肝胆功能,但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避免儿童、皮肤敏感者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烫伤。儿童进行穴位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孕妇则应避免对腹部相关穴位过度刺激。 2.中药调理(需在医生指导下):可根据个体情况,在中医师辨证论治下使用一些具有疏肝利胆作用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如逍遥散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尤其要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禁忌,如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中药时的安全性把控。
2025-10-13 13:27:14 -
薏米炒熟泡水喝去湿气吗
薏米炒熟泡水喝对去湿气有一定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水液代谢等,正确饮用方法是适量冲泡,饮用时有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其祛湿效果对轻中度湿气重有一定改善且因人而异,与运动、饮食调理、药物祛湿等方法相比各有特点,运动更积极主动,饮食调理搭配食材可增强效果,严重湿气重时药物祛湿相对快但需谨慎。 一、薏米炒熟泡水喝对去湿气的作用机制 薏米本身具有一定利湿的功效,炒熟后其性质相对平和一些。薏米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的一些活性物质在经过炒制后,其祛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利用。从中医角度来看,薏米性凉,生用祛湿作用偏凉性,而炒熟后可以减弱其寒性,更适合大多数人饮用。其祛湿原理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体的水液代谢,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湿气。现代研究也发现薏米中含有的某些成分能够调节人体的代谢功能,对于水湿代谢异常导致的身体困倦、舌苔厚腻等湿气重的表现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相对温和的。 二、薏米炒熟泡水喝的正确饮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正确饮用方法:将适量炒熟的薏米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浸泡一段时间后即可饮用。一般每次使用薏米的量可以控制在10-15克左右,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2.注意事项 不同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饮用薏米水时要注意适量,避免因过量饮用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因为老年人的胃肠蠕动相对缓慢,过多的薏米可能会加重胃肠负担。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一般不建议过早过多饮用薏米炒熟泡水。如果儿童有湿气重的表现,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避免自行盲目饮用。 女性:女性在特殊时期如孕期、经期等要谨慎饮用。孕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状态,过多饮用薏米水可能会对子宫产生一定影响;经期女性饮用过多寒凉性质相对减弱但仍有一定寒性的薏米水,可能会导致宫寒等问题,引起痛经等不适。 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果本身有严重的脾胃虚寒等情况,饮用薏米炒熟泡水可能会加重不适症状,这类人群不适合饮用。同时,饮用薏米水去湿气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不能期望立即看到明显效果,需要长期坚持饮用,并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 三、薏米炒熟泡水喝去湿气的效果评估及与其他祛湿方法的比较 1.效果评估:薏米炒熟泡水喝对于轻中度的湿气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对于严重的湿气重情况,单纯依靠薏米炒熟泡水可能效果不佳。其效果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的人饮用后的反应不同。一般来说,对于因生活方式不当导致的轻度湿气重,如长期久坐、饮食偏油腻等引起的身体困倦、舌苔厚等,饮用薏米炒熟泡水可能会有一定的改善。 2.与其他祛湿方法比较 运动祛湿: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来帮助身体排出湿气,相比薏米炒熟泡水,运动祛湿是一种更积极主动的方式,而且对身体的整体健康更有益。例如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慢跑、瑜伽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对于祛湿的效果可能比单纯饮用薏米水更显著,但运动需要长期坚持。 饮食调理:除了薏米外,还有其他食物也有祛湿作用,如红豆、茯苓等。与这些食物搭配进行饮食调理,祛湿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如红豆薏米粥,相比单纯的薏米炒熟泡水,多种祛湿食材搭配能增强祛湿功效。而药物祛湿则是在湿气重比较严重且通过生活方式调理效果不佳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药物祛湿的效果相对较快,但药物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谨慎使用。
2025-10-13 13: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