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
向 Ta 提问
幼承祖父家学,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长子广东省名中医邓中炎教授、留美博士后钱新华教授等,在公立三甲中医院儿科门诊急诊病房及我院中医科工作十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现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广州市优秀青年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展开-
颈椎病针灸哪些穴位
颈椎病可通过针灸颈部局部穴位(天柱穴、风池穴)、上肢相关穴位(曲池穴、外关穴)、背部相关穴位(大椎穴、肩井穴)来缓解症状,不同穴位有不同作用,特殊人群针灸需注意,长期伏案等人群可配合针灸预防和缓解颈椎病。 一、颈部局部穴位 1.天柱穴 位置:在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作用: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灸天柱穴对颈椎病引起的颈部僵硬、疼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能疏通颈部膀胱经气血,改善颈部肌肉紧张状态。有研究表明,针刺天柱穴可调节颈部肌肉的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减轻肌肉痉挛。 2.风池穴 位置: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针灸风池穴对于颈椎病导致的头晕、头痛、颈部酸痛等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它可以疏通头部与颈部的气血通道,调节颈部及头部的气血运行,缓解颈项部的经络阻滞。临床研究发现,针刺风池穴能降低颈部血管的阻力,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从而减轻颈椎病相关的头晕等症状。 二、上肢相关穴位 1.曲池穴 位置: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作用:曲池穴属手阳明大肠经,颈椎病若伴有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针灸曲池穴有较好的调理作用。它能疏通上肢经络气血,对于改善上肢的麻木、无力等情况有帮助。从经络理论来讲,手阳明大肠经与颈部经络有一定关联,针刺曲池穴可通过经络传导调节颈部及上肢的气血。现代研究显示,针刺曲池穴能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功能,对缓解颈椎病上肢症状有一定的神经调节作用。 2.外关穴 位置: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作用:外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针灸外关穴对于颈椎病引起的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有缓解作用。它可以疏通三焦经气血,打通上肢经络,改善上肢的气血运行状态。有研究表明,针刺外关穴能促进上肢神经的传导功能恢复,减轻神经受压引起的症状。 三、背部相关穴位 1.大椎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针灸大椎穴对颈椎病有整体调节作用。它能调节全身阳气,疏通督脉气血,对于颈椎病导致的颈项强痛、发热、恶寒等症状有改善作用。从中医理论看,督脉主一身之阳气,大椎穴是督脉上的重要穴位,针刺大椎穴可调节颈部及全身的阳气运行,改善颈部的气血循环。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大椎穴能调节机体的炎症反应,对于颈椎病局部的炎症刺激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肩井穴 位置: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作用:肩井穴属足少阳胆经,针灸肩井穴对于颈椎病引起的肩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等有缓解作用。它可以疏通肩部及颈部的气血,缓解肩部肌肉的紧张。有研究表明,针刺肩井穴能放松肩部肌肉,降低肌肉紧张度,改善肩部及颈部的气血流通。特殊人群方面,孕妇应禁针肩井穴,因为肩井穴部位针刺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等情况,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老年人针灸时要注意手法轻柔,因为老年人肌肉、骨骼等组织相对脆弱,避免因手法过重导致局部损伤。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伏案工作者容易患颈椎病,平时可适当配合针灸上述穴位来预防和缓解症状,工作中要注意定时活动颈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有颈椎病病史的人群,在针灸治疗时要告知医生病情,以便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调整针灸的穴位和手法等。
2025-10-13 13:24:25 -
吃姜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
吃姜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包括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能缓解恶心呕吐;坏处有过量食用刺激胃肠道、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影响凝血功能。 一、吃姜的好处 1.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姜中的姜辣素等成分能刺激胃肠道黏膜,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助于增强食欲、帮助消化。有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姜可以缓解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例如,对于一些因胃肠蠕动缓慢导致消化不良的人群,在饮食中添加少量姜,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胃肠功能。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因饮食不规律出现轻度消化不良,可在烹饪食物时少量添加姜来辅助改善;成年人中,长期有消化不良问题且无严重胃肠道疾病的人群,适当食用姜也可能带来消化功能的改善,但需注意个体差异。 2.抗炎抗氧化作用:姜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氧化特性。其含有的姜酚等物质能够抑制体内炎症因子的产生,起到抗炎效果。同时,姜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例如,在一些针对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研究中发现,姜的摄入与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有一定关联。 对于有慢性炎症倾向的人群,如患有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从饮食角度适当增加姜的摄入可能对炎症控制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不能替代正规治疗;对于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氧化应激增加,适当吃姜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 3.缓解恶心呕吐:姜对恶心呕吐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尤其是孕期恶心呕吐和晕车晕船引起的恶心。研究显示,姜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功能来减轻恶心感。比如,孕妇在孕期出现轻度恶心呕吐时,可通过饮用姜茶等方式来缓解症状,但严重的妊娠呕吐仍需就医处理。 对于孕妇这一特殊人群,若出现轻度恶心呕吐,可在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下适当食用姜来缓解,但要注意食用量;对于易晕车晕船的人群,在出行前适当摄入姜制品可能有助于减轻恶心不适,但效果因人而异。 二、吃姜的坏处 1.刺激胃肠道:过量食用姜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姜辣素过多会使胃肠道黏膜受到过度刺激,引起胃部不适、烧心、腹痛等症状。尤其是本身就有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胃炎的人群,过量吃姜可能会加重病情。例如,有胃溃疡病史的人,大量食用姜后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进而刺激溃疡面,引起疼痛等不适。 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患者、胃炎患者等,应严格控制姜的摄入量,避免因过量食用加重病情;对于一般人群,也应注意适量食用姜,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2.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虽然姜引起过敏反应相对较少,但仍有部分人可能对姜过敏。过敏症状可能包括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食用姜,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在食用姜之前应谨慎,可先少量尝试,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3.影响凝血功能:姜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于一些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的人群,过量食用姜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例如,正在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物的患者,若大量食用姜,可能会干扰药物的凝血抑制作用,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的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食用姜,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姜的摄入量;一般人群也应注意不要过量食用姜,尤其是本身有出血倾向或正在服用影响凝血药物的人群需特别注意。
2025-10-13 13:23:42 -
女人胃寒的症状有哪些
女人胃寒会有胃部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胀满不适等胃部不适症状,还会出现食欲改变、消化不良等消化功能症状,伴有怕冷、手足不温、大便异常等全身伴随症状,不同年龄女性胃寒体现不同,年轻女性因饮食不规律易出现,中年女性因生活压力等胃寒影响生活质量,老年女性胃寒会加重脾胃衰退等,女性胃寒患者需注意保暖、调整饮食、保持规律作息,年轻女性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预防胃寒。 一、胃部不适相关症状 女人胃寒时常见胃部有冷痛之感,这种疼痛往往遇寒则加重,得温可缓解。比如进食寒凉食物后,胃部疼痛立刻明显加剧,而喝些热水、用暖水袋热敷胃部后,疼痛能有所减轻。还可能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的情况,患者自觉胃部像有气团阻滞,胀闷不舒。 二、消化功能相关症状 1.食欲改变:胃寒会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食欲减退,女人可能表现为不想进食,或者进食量明显减少。这是因为胃寒使得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抑制,食物不能正常地被消化和腐熟。 2.消化不良: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表现,比如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胀,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出现嗳气、反酸等症状。嗳气时能感觉到有气体从胃内向上冒出,反酸则是胃内酸性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等不适。 三、全身伴随症状 1.怕冷表现:由于胃寒,身体的阳气受到一定影响,女人可能会有怕冷的表现,比常人更易感觉寒冷,尤其是在季节变化、气温较低的时候,这种怕冷的感觉会更加明显,可能会比其他人多穿衣物来保暖。 2.手足不温:手部和脚部经常处于寒冷状态,即使在较温暖的环境中,也可能出现手足冰凉的情况,这与胃寒导致阳气不足,不能很好地温煦四肢有关。 3.大便异常:胃寒可能引起大便溏稀,大便不成形,质地较软,排便次数可能会增多。这是因为脾胃虚寒,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湿下注肠道导致大便溏稀。 四、不同年龄及生活方式下的体现 1.年轻女性:若年轻女性长期饮食不规律,喜爱吃冷饮、寒凉水果等,如大量食用冰淇淋、刚从冰箱拿出的西瓜等,更容易出现胃寒症状。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因为胃寒影响营养吸收,导致面色偏白、精神状态欠佳等情况。 2.中年女性:中年女性往往承担较多生活压力,可能存在作息不规律的情况,再加上饮食上可能不太注意,比如经常在外就餐,饮食结构不合理等,胃寒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地影响生活质量,除了胃部不适外,可能会出现疲劳、月经周期受影响等情况,因为脾胃与女性的气血生成、月经等密切相关,胃寒影响脾胃功能后,可能会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影响月经的正常周期和经量等。 3.老年女性:老年女性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胃寒情况若长期存在,会进一步加重脾胃功能的衰退。除了上述胃部及全身症状外,可能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因为消化吸收功能差,影响了对营养物质的摄取,还可能导致体质更虚弱,容易反复感冒等,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差会影响整体的免疫力。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女性胃寒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胃部和腹部的保暖,避免受寒加重胃寒症状。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冰镇水果等,可适当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生姜等,有助于温胃散寒。同时,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过度劳累也会影响脾胃功能。年轻女性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尽量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胃寒的发生。
2025-10-13 13:23:04 -
颈椎病艾灸穴位
颈椎病艾灸疗法,包括常用穴位(大椎穴、风池穴、肩井穴的位置及作用)、艾灸操作要点(艾灸方法有温和灸、悬灸及艾灸频率)和注意事项(禁忌人群有皮肤破损处、孕妇、高热患者及安全提示如观察皮肤反应、艾灸后保暖等)。 一、常用艾灸穴位介绍 (一)大椎穴 1.位置: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2.作用: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艾灸大椎穴对于颈椎病引起的颈部僵硬、疼痛等有一定缓解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艾灸大椎穴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颈部炎症的消退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颈椎病患者,艾灸大椎穴都能起到一定的改善颈部不适的作用,尤其对于因长期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颈部气血不畅的人群效果较为明显。 (二)风池穴 1.位置: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2.作用:风池穴与颈部经络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艾灸风池穴能缓解颈椎病导致的头痛、头晕、颈部酸胀等症状。它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改善颈部的气血供应。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可能更容易因气血不足等因素引发颈椎病相关症状,艾灸风池穴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艾灸风池穴可以辅助缓解因颈椎退变等引起的颈部及头部不适。 (三)肩井穴 1.位置:在肩部,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2.作用:肩井穴对于颈椎病引起的肩部及上肢的放射性疼痛等有缓解作用。艾灸肩井穴能疏通肩部及颈部的经络气血,减轻肩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不同年龄的患者,艾灸肩井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肩部及颈部的气血运行,对于有长期肩部劳累等生活方式的人群,艾灸肩井穴可以起到预防和缓解颈椎病相关肩部症状的作用。 二、艾灸操作要点 (一)艾灸方法选择 1.温和灸: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将艾条点燃后,距离所选穴位皮肤约2-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皮肤较为娇嫩,距离可适当近一些,但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避免烫伤;对于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要注意控制距离和时间,防止烫伤。 2.悬灸:类似温和灸,医者手持艾条在穴位上方进行悬起熏灸,操作时要保持艾条与皮肤的距离相对稳定,保证艾灸的温热效应传递到穴位深层。 (二)艾灸频率 一般来说,每周可艾灸2-3次,一个疗程可根据病情持续1-2周左右。但具体频率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体质等因素调整。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艾灸频率不宜过高,避免过度耗伤正气;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艾灸频率,但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注意事项 (一)禁忌人群 1.皮肤破损处:如果颈部皮肤有破损、溃疡等情况,不宜在该部位进行艾灸,以免引起感染等不良后果。 2.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艾灸,因为艾灸可能会对子宫产生一定的刺激,引发宫缩等情况,威胁胎儿安全。 3.高热患者:高热患者本身体温调节功能异常,艾灸可能会加重发热症状,所以不宜进行艾灸。 (二)安全提示 艾灸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皮肤发红、起疱等情况,要立即停止艾灸。对于儿童,家长要全程陪同,确保艾灸安全;对于老年患者,要帮助其调整舒适的艾灸姿势,防止艾灸过程中发生意外摔倒等情况。同时,艾灸后要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受寒,以免影响艾灸效果。
2025-10-13 13:22:12 -
肾亏的症状有哪些
肾阴虚常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等表现,肾阳虚则有腰膝冷痛、畏寒怕冷、四肢发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黧黑、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大便溏泄、小便清长或夜尿多等症状。 一、肾阴虚的常见症状 1.腰膝酸软:肾阴虚时,肾脏阴液不足,无法濡养腰膝部位,表现为腰膝部位持续酸软无力,尤其在活动后可能加重,中青年人群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易引发此症状,因熬夜耗伤阴液,劳累过度加重肾脏负担。 2.头晕耳鸣:肾阴亏虚不能上荣头目,会出现头晕现象,同时耳窍失于阴液滋养可致耳鸣,多见于长期精神压力大、频繁用脑人群,精神压力大易耗伤阴精,影响肾脏阴液对头部及耳部的滋养。 3.失眠多梦: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导致心肾不交,出现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常见于长期焦虑、思虑过度人群,焦虑思虑易暗耗阴血,进而影响肾阴,引发心肾不交的睡眠异常。 4.五心烦热:表现为手足心、心胸部位自觉发热,是肾阴亏虚,虚热内生所致,更年期女性因体内激素变化,阴液相对不足,较易出现五心烦热症状。 5.潮热盗汗:午后或夜间出现身体发热如潮水般,且伴有入睡后出汗,醒后汗止,多因肾阴亏损,虚热内扰,逼津外泄引起,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阴液渐亏,潮热盗汗发生率相对较高。 6.男子遗精早泄: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扰动精室,可出现遗精、早泄等表现,有频繁手淫史或性生活不节制人群易出现此类症状,手淫及过度性生活耗伤肾阴,导致相火妄动。 7.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肾阴亏虚,冲任二脉失于滋养,可出现月经量少、经期延后甚至闭经,若虚火扰动冲任,也可能导致崩漏,育龄期女性因月经周期受肾阴影响明显,此症状较易显现。 二、肾阳虚的常见症状 1.腰膝冷痛:肾阳虚衰,温煦功能减弱,腰部及膝关节部位失于温养,出现冷痛,遇寒加重,老年人群阳气渐衰,肾阳虚情况相对多见,寒冷季节更易诱发腰膝冷痛。 2.畏寒怕冷:全身或局部怕冷,对寒冷刺激敏感,是肾阳不足,机体温煦功能低下的表现,体质虚弱人群,尤其女性,阳气本相对较弱,更易出现畏寒怕冷。 3.四肢发凉:手脚等肢体末端血液循环受肾阳温煦影响,出现发凉,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人群,血液循环本就相对缓慢,肾阳虚时更易加重四肢发凉症状。 4.精神萎靡:肾阳不足,机体功能活动减退,表现为精神不振、疲倦乏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过度消耗体力人群,易因肾阳虚出现精神萎靡。 5.面色苍白或黧黑:肾阳不足,不能推动气血上荣于面,面色可呈现苍白或黧黑,久病体弱人群,肾脏阳气受损,面色改变较明显。 6.男子阳痿早泄:肾阳亏虚,宗筋失于温煦,可出现阴茎勃起困难、早泄等性功能障碍,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人群,更易损伤肾阳导致此类问题。 7.女子宫寒不孕: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可出现宫寒,影响受孕,备孕女性若肾阳亏虚,宫寒可能成为不孕的因素之一,经期受寒等生活方式易加重肾阳虚致宫寒。 8.大便溏泄: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出现大便稀溏,消化不良人群,尤其本身有脾胃虚弱基础者,肾阳虚易加重大便溏泄。 9.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可出现小便量多且清,夜间排尿次数增多,老年人群肾气渐衰,肾阳虚时夜尿多现象较常见。
2025-10-13 1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