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焯明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幼承祖父家学,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长子广东省名中医邓中炎教授、留美博士后钱新华教授等,在公立三甲中医院儿科门诊急诊病房及我院中医科工作十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现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广州市优秀青年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展开
  • 人参花的功效

    人参花有多种功效,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可调节免疫功能,影响多种免疫细胞;对心血管系统有益,能扩张血管、降血压、改善心肌供血供氧;还具抗疲劳功效,能提高能量代谢、增加糖原储备及合成ATP,不同人群使用需注意相关事项。 抗氧化作用 人参花中含有多种抗氧化成分,如皂苷等。研究表明,这些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细胞的氧化损伤过程。例如,有体外实验发现人参花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减少细胞内丙二醛(MDA)的生成,而丙二醛是脂质过氧化的产物,其含量降低意味着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得到增强。对于不同年龄层的人群,抗氧化作用都有助于预防因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发生,比如随着年龄增长,氧化损伤可能导致皮肤衰老加快,抗氧化的人参花可能对延缓皮肤衰老有一定帮助;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其体内自由基产生增多,人参花的抗氧化功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由基对身体的损害。 调节免疫功能 人参花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它可以影响免疫系统中的多种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研究显示,人参花提取物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其免疫监视和杀伤功能;还能促进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能力。在不同性别方面,免疫调节作用对男女都有益处,比如对于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生理阶段免疫功能可能会有波动,人参花的免疫调节功效有助于维持免疫平衡;对于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阶段,适当的免疫调节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考虑是否适用;对于有病史的人群,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因为人参花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会对这类疾病产生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人参花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益处。它可以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从而起到一定的降血压作用。动物实验发现,给予实验动物人参花提取物后,其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人参花还能够改善心肌的供血供氧情况,增加心肌细胞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摄取。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心血管系统随着年龄变化有不同的特点,老年人心血管功能逐渐衰退,人参花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能有助于维持其心血管健康;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人参花的心血管调节功效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健康维护手段;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使用人参花需要咨询医生,因为其可能与一些心血管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等情况。 抗疲劳作用 人参花具有抗疲劳的功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的能量代谢有关,能够增加肌肉组织中糖原的储备,同时促进机体的能量物质如ATP的合成。有研究通过小鼠负重游泳实验来评估抗疲劳能力,结果显示服用人参花提取物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小鼠。不同年龄层的人群都可能面临疲劳问题,比如年轻人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可能会感到疲劳,人参花的抗疲劳功效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疲劳状态;对于体力劳动者,人参花的抗疲劳作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对于儿童,一般不建议随意使用来抗疲劳,应通过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等自然方式来维持体力。

    2025-10-13 13:00:08
  • 黑花生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黑花生具有多种益处,其含有的花青素可抗氧化延缓衰老;不饱和脂肪酸等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富含的营养成分能增强免疫力;某些成分可保护肝脏;含有的铁、铜等矿物质能促进造血功能,不同人群可因其自身情况适当摄入黑花生以获取相应益处。 一、抗氧化与延缓衰老 黑花生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C的20倍、维生素E的50倍。多项研究表明,花青素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例如,有研究通过细胞实验发现,花青素可以显著降低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如丙二醛(MDA)的水平,同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进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抗氧化都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机能,延缓衰老相关症状的出现。 二、改善心血管健康 黑花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尤其是亚油酸。亚油酸能够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显示,长期食用富含亚油酸的食物可以使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以及中老年人等心血管健康风险较高的群体,通过合理摄入黑花生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维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此外,黑花生中的钾元素含量也较为丰富,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对于调节血压有一定的帮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三、增强免疫力 黑花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是构成免疫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等参与多种免疫相关的代谢过程,矿物质如锌等对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发挥有着重要作用。有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补充黑花生提取物能够增强动物的免疫器官指数,如脾脏和胸腺的重量增加,同时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良好的免疫力都有助于抵御疾病的侵袭,比如经常熬夜、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不利于免疫力维持的人群,通过摄入黑花生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可以补充营养,提升免疫力。 四、保护肝脏 黑花生中的某些成分具有一定的保护肝脏的作用。研究表明,黑花生中的营养物质可以减轻肝脏的氧化应激损伤,还能够促进肝脏的代谢功能。例如,有实验发现黑花生提取物可以降低肝脏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这些酶水平的降低通常提示肝脏细胞损伤的减轻。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饮酒、服用可能损伤肝脏药物的人群,适当摄入黑花生可能有助于保护肝脏健康,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个人的病史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五、促进造血功能 黑花生中含有铁、铜等矿物质,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铜也参与造血相关的代谢过程。研究发现,充足的铁和铜摄入有助于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对于贫血患者或者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孕妇等对造血功能有较高需求的人群,黑花生可以作为补充造血所需营养的食物之一,但如果是严重贫血等情况,还需要结合专业的医疗治疗。例如,孕妇在孕期需要充足的造血原料来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适当食用黑花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促进造血功能。

    2025-10-13 12:58:30
  • 中医怎么治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在中医范畴属“心悸”“胸痹”等,依辨证论治有不同证型及对应治法,还有针灸推拿、传统功法等辅助疗法,且老年、儿童、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中医治疗综合,病情重时需结合西医相关治疗手段。 心气不足证:症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等,治以补益心气,方用保元汤加减。研究表明,保元汤中的黄芪等药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心律等作用,可改善心脏功能。 心阴亏虚证:表现为心悸怔忡、心烦失眠、潮热盗汗等,治以滋阴养心,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天王补心丹中的生地等药物有滋养阴血、宁心安神之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阴亏虚相关症状。 心血瘀阻证: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如刺、面色晦暗等,治以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血府逐瘀汤中的桃仁、红花等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助于改善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血瘀阻状态。 阳气亏虚证:出现心悸喘息、形寒肢冷、水肿尿少等,治以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真武汤中的附子等药物有温阳散寒、化气行水之功,可减轻心脏瓣膜病患者的阳气亏虚及水湿内停表现。 中医其他疗法辅助治疗 针灸推拿:针灸可选取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起到调节心气、疏通经络的作用。有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内关穴等对改善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有一定帮助。推拿可采用按揉心前区、摩腹等手法,促进气血流通,但推拿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整手法力度等。 传统功法锻炼:如太极拳等传统功法,可增强体质、调节气血运行。适量练习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中医治疗时需综合考虑。用药方面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针灸推拿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在功法锻炼上,要选择更为舒缓的方式,如缓慢的太极拳动作,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身体耐受为准,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儿童患者:儿童心脏瓣膜病相对较少见,中医治疗需谨慎。一般以调理为主,针灸推拿等操作要非常轻柔,且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传统功法锻炼不建议儿童过早进行高强度的练习,主要以简单的身体活动、促进气血流通的小游戏等为主,同时要定期监测心脏情况,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综合干预。 女性患者:女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在不同生理时期(如经期、孕期、哺乳期)有不同注意事项。经期时,活血化瘀类药物使用需谨慎,避免经量过多;孕期要特别注意中药的使用安全性,防止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哺乳期用药也需考虑药物对乳汁及婴儿的影响,中医治疗要在保证母亲病情得到合理控制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婴儿健康,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心脏瓣膜病的中医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其他辅助疗法,并充分考虑不同特殊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干预,以达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但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需结合西医的相关治疗手段,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等。

    2025-10-13 12:57:53
  • 夜里睡着后出一身都是汗是怎么回事

    盗汗可因生理性因素致,调整睡眠环境等可改善;也可由病理性因素如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感染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致,需相应检查明确;还可能因药物因素(如抗抑郁药等)或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等致自主神经紊乱)致,药物因素需咨询医生调整用药,精神心理因素需心理评估干预。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盗汗 睡眠环境温度过高、穿着过厚或盖被过暖时,人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调节体温,从而出现夜里睡着后一身汗的情况。例如儿童新陈代谢旺盛且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若睡前活动量较大,更易因上述环境因素出现夜间出汗。此情况通过调整睡眠环境(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18~25℃较为合适)、减少衣物和被褥即可改善。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盗汗 1.感染性疾病: 结核杆菌感染:如肺结核,除盗汗外常伴有低热(体温多在37.3~38℃)、咳嗽、乏力等症状。结核杆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感染。 其他感染:某些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发热性疾病,在体温下降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盗汗表现,但通常会伴随原发感染的典型症状,如细菌感染常伴局部炎症表现等。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可出现多汗包括盗汗,同时还可能有心慌、消瘦、食欲亢进等表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可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如血清TSH、甲状腺激素测定等)明确。 其他内分泌疾病:如嗜铬细胞瘤等,也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盗汗,但相对较为少见,需通过相应内分泌检查来排查。 3.肿瘤性疾病: 某些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出现盗汗症状,例如淋巴瘤等。肿瘤细胞释放的异常物质可能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引发盗汗。一般还会伴随肿瘤相关的其他表现,如淋巴瘤可能有淋巴结肿大、消瘦等表现,需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等进一步明确。 4.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除盗汗外还可能有关节疼痛、面部红斑等表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通过自身抗体检测、自身免疫相关指标检查等可辅助诊断。 三、药物因素导致的盗汗 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等可能引起盗汗副作用,若正在服用此类药物且出现盗汗情况,需考虑药物因素,可咨询医生是否调整用药方案。 四、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盗汗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盗汗现象。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因精神心理因素易出现此类情况。可通过心理评估等方式了解精神心理状态,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对于盗汗情况,若为生理性因素导致,调整睡眠环境等多可改善;若考虑病理性因素,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以明确病因进而针对性处理。对于儿童盗汗,要注意其体温变化及生长发育情况,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对于老年人群盗汗,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及时排查可能的健康问题。

    2025-10-13 12:55:10
  • 夜间咳嗽是寒咳还是肺热咳嗽

    夜间咳嗽需区分寒咳与肺热咳嗽,寒咳多因外感风寒,夜间明显、声重、痰稀白等;肺热咳嗽因热邪蕴积,夜间咳、痰黄稠等,还需注意不同人群及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鉴别,儿童和成人有不同注意事项,可依中医病机及咳嗽表现等综合区分。 一、寒咳与肺热咳嗽导致夜间咳嗽的特点区分 (一)寒咳相关特点 1.病因及诱因:多因外感风寒之邪,比如夜间着凉,尤其是气温较低时未做好保暖,机体受寒气侵袭,肺卫功能失调引发咳嗽。常见于体质偏寒、平素喜好寒凉食物且夜间保暖不佳的人群,年龄上儿童因自身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因夜间着凉引发寒咳。 2.咳嗽表现:夜间咳嗽较为明显,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恶寒(怕冷)无汗、舌淡红、苔薄白等症状。比如儿童患寒咳时,夜间可能会频繁咳嗽,咳出的痰液清晰如水样或白色泡沫状。 (二)肺热咳嗽相关特点 1.病因及诱因:往往是由于体内热邪蕴积,或外感风热之邪入里化热,导致肺热壅盛。饮食上偏好辛辣、油腻、温热性食物,如过多食用油炸食品、辣椒等,夜间身体内热蓄积,易引发肺热咳嗽。体质偏热的人群更易出现,儿童若日常摄入热性食物较多,夜间也容易出现肺热咳嗽情况。 2.咳嗽表现:夜间咳嗽可能伴有咳痰黄稠,不易咳出,咽干口燥、口渴、面红、舌红苔黄、脉数等表现。例如儿童肺热咳嗽时,夜间咳嗽可能较剧烈,痰液黏稠呈黄色,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烦躁等症状。 二、从中医理论角度的鉴别依据 (一)寒咳的中医病机 中医认为寒邪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发为咳嗽。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肺气的正常宣发,所以表现为咳嗽声重、痰液稀薄色白等一系列寒象表现。 (二)肺热咳嗽的中医病机 肺热咳嗽是因为邪热壅肺,肺失清肃,热邪煎灼津液,使痰液变得黏稠发黄。热邪内盛则会出现咽干口燥、面红、舌红苔黄等热象表现。 三、不同人群夜间咳嗽需注意的事项 (一)儿童人群 儿童夜间出现咳嗽时,若考虑寒咳,要注意夜间睡眠时的保暖,可适当增加被褥,但避免过热。如果是肺热咳嗽,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温热性食物,如炸鸡、辣条等。同时要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咳嗽程度等,若咳嗽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喘息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二)成人人群 成人若夜间咳嗽,对于寒咳人群,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夜间睡眠环境温度不宜过低。肺热咳嗽人群要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导致体内热象加重。若咳嗽影响睡眠等日常生活,也应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四、与其他可能导致夜间咳嗽疾病的鉴别 (一)与支气管炎的鉴别 支气管炎也可引起夜间咳嗽,支气管炎导致的咳嗽可能有其自身特点,如听诊可闻及肺部有啰音等,但从中医角度鉴别仍需结合寒咳、肺热咳嗽的特点来综合判断,同时通过相关影像学等检查进一步明确是否为支气管炎等疾病。 (二)与肺炎的鉴别 肺炎也会出现夜间咳嗽,肺炎患者除了咳嗽外,可能伴有高热、呼吸困难等更严重的症状,通过胸部X线或CT等检查可明确肺炎的诊断,而从中医寒咳、肺热咳嗽角度鉴别时,仍要依据咳嗽、咳痰等表现结合其他伴随症状来区分。

    2025-10-13 12:53:4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