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焯明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幼承祖父家学,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长子广东省名中医邓中炎教授、留美博士后钱新华教授等,在公立三甲中医院儿科门诊急诊病房及我院中医科工作十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现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得“广州市优秀青年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疾病、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及地贫、疳积、黄疸等小儿杂病,以及小儿“治未病”调养。展开
  • 中医怎么治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在中医范畴属“心悸”“胸痹”等,依辨证论治有不同证型及对应治法,还有针灸推拿、传统功法等辅助疗法,且老年、儿童、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中医治疗综合,病情重时需结合西医相关治疗手段。 心气不足证:症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等,治以补益心气,方用保元汤加减。研究表明,保元汤中的黄芪等药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心律等作用,可改善心脏功能。 心阴亏虚证:表现为心悸怔忡、心烦失眠、潮热盗汗等,治以滋阴养心,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天王补心丹中的生地等药物有滋养阴血、宁心安神之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阴亏虚相关症状。 心血瘀阻证: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如刺、面色晦暗等,治以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血府逐瘀汤中的桃仁、红花等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助于改善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血瘀阻状态。 阳气亏虚证:出现心悸喘息、形寒肢冷、水肿尿少等,治以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真武汤中的附子等药物有温阳散寒、化气行水之功,可减轻心脏瓣膜病患者的阳气亏虚及水湿内停表现。 中医其他疗法辅助治疗 针灸推拿:针灸可选取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起到调节心气、疏通经络的作用。有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内关穴等对改善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有一定帮助。推拿可采用按揉心前区、摩腹等手法,促进气血流通,但推拿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整手法力度等。 传统功法锻炼:如太极拳等传统功法,可增强体质、调节气血运行。适量练习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中医治疗时需综合考虑。用药方面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针灸推拿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在功法锻炼上,要选择更为舒缓的方式,如缓慢的太极拳动作,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身体耐受为准,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儿童患者:儿童心脏瓣膜病相对较少见,中医治疗需谨慎。一般以调理为主,针灸推拿等操作要非常轻柔,且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传统功法锻炼不建议儿童过早进行高强度的练习,主要以简单的身体活动、促进气血流通的小游戏等为主,同时要定期监测心脏情况,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综合干预。 女性患者:女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在不同生理时期(如经期、孕期、哺乳期)有不同注意事项。经期时,活血化瘀类药物使用需谨慎,避免经量过多;孕期要特别注意中药的使用安全性,防止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哺乳期用药也需考虑药物对乳汁及婴儿的影响,中医治疗要在保证母亲病情得到合理控制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婴儿健康,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心脏瓣膜病的中医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其他辅助疗法,并充分考虑不同特殊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干预,以达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但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需结合西医的相关治疗手段,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等。

    2025-10-13 12:57:53
  • 夜里睡着后出一身都是汗是怎么回事

    盗汗可因生理性因素致,调整睡眠环境等可改善;也可由病理性因素如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感染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致,需相应检查明确;还可能因药物因素(如抗抑郁药等)或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等致自主神经紊乱)致,药物因素需咨询医生调整用药,精神心理因素需心理评估干预。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盗汗 睡眠环境温度过高、穿着过厚或盖被过暖时,人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调节体温,从而出现夜里睡着后一身汗的情况。例如儿童新陈代谢旺盛且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若睡前活动量较大,更易因上述环境因素出现夜间出汗。此情况通过调整睡眠环境(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18~25℃较为合适)、减少衣物和被褥即可改善。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盗汗 1.感染性疾病: 结核杆菌感染:如肺结核,除盗汗外常伴有低热(体温多在37.3~38℃)、咳嗽、乏力等症状。结核杆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感染。 其他感染:某些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发热性疾病,在体温下降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盗汗表现,但通常会伴随原发感染的典型症状,如细菌感染常伴局部炎症表现等。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可出现多汗包括盗汗,同时还可能有心慌、消瘦、食欲亢进等表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可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如血清TSH、甲状腺激素测定等)明确。 其他内分泌疾病:如嗜铬细胞瘤等,也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盗汗,但相对较为少见,需通过相应内分泌检查来排查。 3.肿瘤性疾病: 某些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出现盗汗症状,例如淋巴瘤等。肿瘤细胞释放的异常物质可能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引发盗汗。一般还会伴随肿瘤相关的其他表现,如淋巴瘤可能有淋巴结肿大、消瘦等表现,需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等进一步明确。 4.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除盗汗外还可能有关节疼痛、面部红斑等表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通过自身抗体检测、自身免疫相关指标检查等可辅助诊断。 三、药物因素导致的盗汗 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等可能引起盗汗副作用,若正在服用此类药物且出现盗汗情况,需考虑药物因素,可咨询医生是否调整用药方案。 四、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盗汗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盗汗现象。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因精神心理因素易出现此类情况。可通过心理评估等方式了解精神心理状态,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对于盗汗情况,若为生理性因素导致,调整睡眠环境等多可改善;若考虑病理性因素,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以明确病因进而针对性处理。对于儿童盗汗,要注意其体温变化及生长发育情况,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对于老年人群盗汗,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及时排查可能的健康问题。

    2025-10-13 12:55:10
  • 夜间咳嗽是寒咳还是肺热咳嗽

    夜间咳嗽需区分寒咳与肺热咳嗽,寒咳多因外感风寒,夜间明显、声重、痰稀白等;肺热咳嗽因热邪蕴积,夜间咳、痰黄稠等,还需注意不同人群及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鉴别,儿童和成人有不同注意事项,可依中医病机及咳嗽表现等综合区分。 一、寒咳与肺热咳嗽导致夜间咳嗽的特点区分 (一)寒咳相关特点 1.病因及诱因:多因外感风寒之邪,比如夜间着凉,尤其是气温较低时未做好保暖,机体受寒气侵袭,肺卫功能失调引发咳嗽。常见于体质偏寒、平素喜好寒凉食物且夜间保暖不佳的人群,年龄上儿童因自身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因夜间着凉引发寒咳。 2.咳嗽表现:夜间咳嗽较为明显,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恶寒(怕冷)无汗、舌淡红、苔薄白等症状。比如儿童患寒咳时,夜间可能会频繁咳嗽,咳出的痰液清晰如水样或白色泡沫状。 (二)肺热咳嗽相关特点 1.病因及诱因:往往是由于体内热邪蕴积,或外感风热之邪入里化热,导致肺热壅盛。饮食上偏好辛辣、油腻、温热性食物,如过多食用油炸食品、辣椒等,夜间身体内热蓄积,易引发肺热咳嗽。体质偏热的人群更易出现,儿童若日常摄入热性食物较多,夜间也容易出现肺热咳嗽情况。 2.咳嗽表现:夜间咳嗽可能伴有咳痰黄稠,不易咳出,咽干口燥、口渴、面红、舌红苔黄、脉数等表现。例如儿童肺热咳嗽时,夜间咳嗽可能较剧烈,痰液黏稠呈黄色,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烦躁等症状。 二、从中医理论角度的鉴别依据 (一)寒咳的中医病机 中医认为寒邪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发为咳嗽。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肺气的正常宣发,所以表现为咳嗽声重、痰液稀薄色白等一系列寒象表现。 (二)肺热咳嗽的中医病机 肺热咳嗽是因为邪热壅肺,肺失清肃,热邪煎灼津液,使痰液变得黏稠发黄。热邪内盛则会出现咽干口燥、面红、舌红苔黄等热象表现。 三、不同人群夜间咳嗽需注意的事项 (一)儿童人群 儿童夜间出现咳嗽时,若考虑寒咳,要注意夜间睡眠时的保暖,可适当增加被褥,但避免过热。如果是肺热咳嗽,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温热性食物,如炸鸡、辣条等。同时要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咳嗽程度等,若咳嗽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喘息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二)成人人群 成人若夜间咳嗽,对于寒咳人群,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夜间睡眠环境温度不宜过低。肺热咳嗽人群要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导致体内热象加重。若咳嗽影响睡眠等日常生活,也应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四、与其他可能导致夜间咳嗽疾病的鉴别 (一)与支气管炎的鉴别 支气管炎也可引起夜间咳嗽,支气管炎导致的咳嗽可能有其自身特点,如听诊可闻及肺部有啰音等,但从中医角度鉴别仍需结合寒咳、肺热咳嗽的特点来综合判断,同时通过相关影像学等检查进一步明确是否为支气管炎等疾病。 (二)与肺炎的鉴别 肺炎也会出现夜间咳嗽,肺炎患者除了咳嗽外,可能伴有高热、呼吸困难等更严重的症状,通过胸部X线或CT等检查可明确肺炎的诊断,而从中医寒咳、肺热咳嗽角度鉴别时,仍要依据咳嗽、咳痰等表现结合其他伴随症状来区分。

    2025-10-13 12:53:44
  • 男士晚上睡觉出汗是怎么回事

    男士晚上睡觉出汗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及其他因素。生理性因素有环境温度过高、被褥过厚;病理性因素包括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感染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等);其他因素有药物因素、精神心理因素。若频繁出汗或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生理性因素 1.环境温度过高:男士睡觉时所处环境温度较高,如室内温度超过25℃,人体为了散热,就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来调节体温。例如,在炎热的夏季,若没有良好的降温措施,晚上睡觉很容易出汗。一般通过改善睡眠环境,如使用空调将室温调节至舒适范围(20-24℃左右),出汗情况可得到缓解。 2.被褥过厚:穿着过厚的睡衣或盖的被子过厚,会影响身体热量的散发,导致身体通过出汗来散热。建议根据室温选择合适厚度的被褥,以保持身体处于舒适的热环境中。 二、病理性因素 1.感染性疾病 结核杆菌感染:结核病是引起男士夜间出汗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尤其是肺结核。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夜间盗汗。除了出汗外,还常伴有咳嗽、咳痰、低热、乏力等症状。通过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或CT检查、痰液结核菌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如布鲁氏菌病等,也可能导致夜间出汗。这类感染通常还会伴随相应感染部位的特异性症状,如布鲁氏菌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等表现,需要通过相关病原体检测来明确诊断。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率增高,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出现多汗症状,夜间出汗较为常见。患者还常伴有心慌、手抖、多食、消瘦等表现。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等)可确诊。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尤其是出现低血糖时,可能会有夜间出汗的情况;此外,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能导致汗腺分泌异常,引起夜间出汗。糖尿病患者除出汗异常外,还会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通过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3.肿瘤性疾病 某些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等,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汗腺分泌,导致夜间出汗。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等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病理活检等可明确肿瘤的性质和类型。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夜间出汗,如退烧药(服用后通过出汗来降低体温)、抗抑郁药等。如果正在服用可能引起出汗的药物,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对汗腺的调节,导致夜间出汗。例如,一些工作压力大的男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晚上睡觉易出现出汗情况。通过心理评估等可帮助判断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程度,可通过心理调节、放松训练等方式来改善出汗状况。 如果男士晚上睡觉出汗情况频繁出现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消瘦、胸痛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3 12:51:01
  • 大腿根潮湿是因为湿气吗

    大腿根潮湿原因复杂,非仅因湿气。生理性因素有体温调节(高温、运动、厚不透气衣物致出汗潮湿,各年龄段均可能)和激素影响(青春期雄激素致汗腺活跃潮湿);病理性因素包括股癣(真菌感染致潮湿,各性别各年龄段有风险)、湿疹(过敏等致潮湿,各年龄性别可患)、多汗症(原发性或继发其他疾病致潮湿,各年龄段性别可能出现)。 一、生理性因素 1.体温调节 大腿根部位汗腺分布相对较密集,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剧烈运动后或者穿着过厚不透气的衣物时,为了维持体温恒定,身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从而导致大腿根潮湿。例如,在炎热的夏天,长时间行走后大腿根部位往往会有汗液分泌,出现潮湿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引起的,与湿气并无直接关联。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这些情况出现大腿根潮湿,儿童活泼好动,更容易在运动后出现该部位潮湿;成年人在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时也会有类似表现;老年人如果活动量稍大,也可能因体温调节相对较弱而出现大腿根潮湿。 2.激素影响 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雄激素分泌增加,会使汗腺分泌活跃,可能导致大腿根等部位相对容易潮湿。这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现象,和湿气概念不同。 二、病理性因素 1.股癣 由真菌感染引起,常见于腹股沟部位,除了潮湿外,还可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真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长繁殖,大腿根部位相对密闭、潮湿的环境为真菌滋生提供了条件,从而引发股癣导致潮湿,这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大腿根潮湿,与传统观念中的“湿气”概念不同,但确实是导致该部位潮湿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性别都可能患病,男性由于会阴部生理结构特点,相对女性更容易患股癣;儿童如果接触了被真菌污染的物品等也可能感染股癣出现大腿根潮湿;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有患股癣的风险。 2.湿疹 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可发生在大腿根部位。湿疹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过敏、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湿疹患者局部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表现,导致大腿根潮湿。例如,接触某些过敏物质(如化纤材质的内裤)可能诱发大腿根湿疹,出现潮湿症状,这是病理性的皮肤问题导致的潮湿,和所谓的“湿气”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不同年龄、性别都可患病,儿童可能因接触新的衣物材质等过敏而患湿疹出现大腿根潮湿;成年人因生活环境、接触物质等因素也易患湿疹;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也可能发生湿疹导致大腿根潮湿。 3.多汗症 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如果大腿根部位患有多汗症,会出现异常的潮湿情况。多汗症可能是原发性的,也可能是由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起的继发性多汗症。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基础代谢率增高,往往会出现多汗症状,包括大腿根部位,这是病理性的多汗导致的潮湿,与传统的“湿气”概念不同。不同年龄段、性别都可能出现多汗症相关的大腿根潮湿,儿童如果患有原发性多汗症也会有此表现;成年人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时会出现该部位潮湿;老年人如果患有内分泌相关疾病也可能出现多汗导致大腿根潮湿。

    2025-10-13 12:49:1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