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雄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癫痫等疾病诊断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曾先后在澳大利亚、香港、加拿大学习神经发育、小儿神经、神经心理。从事小儿神经与发育行为障碍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与省市级科研项目1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发育与行为儿科学》及《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诊疗规范》等专著及教材;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科普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与行为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残联儿童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孤独症康复教育协会理事,广州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专家委员会成员,广州地区妇女儿童保健专家库成员。《Neuropsychiatry (London)》杂志副主编,《教育生物学杂志》,《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

展开
个人擅长
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癫痫等疾病诊断治疗。展开
  • 乙型脑炎的症状是什么

    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症状分初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初期起病急,体温升高等;极期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等;恢复期体温下降,症状逐日好转,重症有恢复期症状;后遗症期患病6个月后留精神神经症状,儿童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成年也应重视,疑似需及时就医。 初期:病程通常为1-3天,起病较急,体温在1-2天内升至39-40℃,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精神倦怠或嗜睡,少数患者可表现为烦躁不安。此阶段小儿可能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 极期:病程为4-10天,除初期症状加重外,主要有以下表现。 高热:体温可高达40℃以上,且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一般发热持续7-10天,体温越高,病情越重。 意识障碍:包括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小儿患者较常见,意识障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病情相关,一般持续1周左右,重者可长达1个月以上。 惊厥或抽搐: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多见于病情重的患者,可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等引起,表现为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可发展为肢体阵挛性抽搐,甚至全身抽搐,持续时间长短不一,频繁抽搐可导致发绀,甚至呼吸暂停。 呼吸衰竭:是乙型脑炎最严重的表现和主要死亡原因,多见于重症患者,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等,晚期可出现外周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先快后慢,呼吸幅度由浅变深再变浅,出现发绀,但呼吸节律整齐。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常出现病理反射阳性,如巴氏征等,还可伴有脑膜刺激征,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有肢体强直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若病变累及脊髓,可出现膀胱和直肠麻痹(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小儿患者多有前囟隆起。 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一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重症患者可能有反应迟钝、痴呆、失语、多汗、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瘫痪或扭转痉挛等恢复期症状,大多在半年内恢复。 后遗症期: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精神神经症状者称为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失语、瘫痪及癫痫等,如后遗症症状持久不愈,可成为永久性后遗症,不同年龄患者后遗症表现有所差异,小儿患者相对更易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等特点,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需密切关注病情发展;对于成年患者,也应重视各期症状变化,一旦出现疑似乙型脑炎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断治疗。

    2025-10-11 12:13:27
  • 老年脑萎缩可以治好吗

    老年脑萎缩目前难完全治愈,但可通过多种措施延缓病情等,如针对基础疾病干预、调整生活方式、开展康复训练,还需关注特殊人群用药安全、家属关怀及定期体检调整方案。 一、发病机制与现状 老年脑萎缩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脑组织体积缩小、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的神经退行性改变。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以及脑外伤、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随着年龄增加,脑萎缩的发生率会逐渐升高。 二、治疗措施及效果 针对基础疾病的干预:如果老年脑萎缩是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引起,积极控制这些基础疾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脑萎缩的进展。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通过规范的降压治疗,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有助于减少对脑血管的损害,从而可能延缓脑萎缩相关的病情发展。对于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合理用药等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也有利于保护脑部血管及神经组织。 生活方式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老年脑萎缩患者很重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取,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对脑部功能的维护有一定益处。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坚持一定时间(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对延缓脑萎缩进展可能有帮助。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脑部供血,酗酒会直接损害神经细胞,所以戒烟限酒能减少对脑部的进一步伤害。 康复训练:对于已经出现认知、运动等功能障碍的老年脑萎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症状。比如针对认知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记忆力训练、定向力训练等;针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平衡训练、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等,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脑萎缩患者多为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用药安全,避免使用可能对脑部神经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因为老年脑萎缩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良好的心理支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进行康复训练。并且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定期带患者进行体检,根据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11 12:11:45
  • 脑梗康复治疗有哪些项目能快速恢复

    脑梗康复包括运动疗法通过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训练防挛缩萎缩促恢复,物理因子治疗中经颅磁刺激可刺激神经细胞活动改善功能,功能性电刺激助瘫痪肌肉恢复,作业疗法开展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提自理能力,言语治疗针对言语障碍训练恢复功能,心理干预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信心,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注意运动强度循序渐进等,儿童患者康复需个体化轻柔化并关注心理发展。 一、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脑梗康复的重要项目,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被动或主动活动患肢关节,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研究表明规范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可维持关节正常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肌力训练可采用助力运动、抗阻运动等方式,增强肌肉力量,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能力,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肌力训练能有效提升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加速康复进程。 二、物理因子治疗 1.经颅磁刺激:属于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通过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可刺激神经细胞活动,促进神经可塑性改变,有研究证实其能改善脑梗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对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2.功能性电刺激:利用电流刺激肌肉收缩,模拟正常运动模式,帮助瘫痪肌肉恢复运动功能,临床应用中可辅助改善肢体运动障碍。 三、作业疗法 通过针对性的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活动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该疗法能提高患者的上肢精细动作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使患者逐步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相关研究显示规范的作业疗法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水平。 四、言语治疗 针对脑梗后出现的言语障碍,如失语、构音障碍等,通过言语训练方法,包括发音训练、词汇理解与表达训练、会话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言语功能,临床研究表明早期介入言语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言语交流能力,促进康复进程。 五、心理干预 脑梗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可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信心。研究发现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康复治疗,对康复效果有正向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易出现心理问题,需重点关注并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 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患者:康复训练时需注意运动强度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整训练方案,同时关注心血管等基础疾病的影响,确保康复过程安全; 儿童脑梗患者: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康复治疗需更注重个体化和轻柔化,运动疗法等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重点促进神经功能的正常发育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关注心理发展,给予更多心理安抚和支持。

    2025-10-11 12:10:29
  • 癫痫小发作的特征

    癫痫小发作又称失神发作,其特征包括发作时意识障碍短暂、有典型失神发作表现,发作频率因人而异,脑电图有典型3Hz棘-慢综合波改变,且对儿童和成年患者影响不同,儿童可能影响学习认知和心理发育,成年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工作需规范治疗控制发作。 一、发作时的表现 1.意识障碍短暂 患者会突然发生短暂的意识丧失,通常持续数秒,一般不超过30秒。例如,正在进行的活动会突然停止,如正在说话时突然中断、正在手中拿物时物品掉落等。在儿童群体中,可能表现为突然发呆,眼神空洞,呼之不应,但很快能恢复正常活动,不过可能会频繁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婴幼儿来说,可能表现为突然的动作停止,持续几秒钟后又继续原来的活动,但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有异常的短暂发呆现象。 2.典型的失神发作表现 眼部表现:患者的双眼可能会凝视前方,眼睑眨动可能会有异常,比如出现眼睑颤动等情况。 面部表现:面部表情可能变得呆板,没有明显的表情变化。 肢体表现:肢体动作可能停止,比如正在行走的儿童可能突然站在原地不动,正在玩耍的儿童手中的玩具可能停在半空中。 二、发作的频率 癫痫小发作的频率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每天发作数次甚至数十次,而有些患者发作频率相对较低。在儿童患者中,发作频率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睡眠状况、身体疲劳程度等。如果儿童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癫痫小发作的频率增加。 三、脑电图特征 1.典型的脑电图改变 在发作期脑电图上会出现特征性的3Hz棘-慢综合波。这是癫痫小发作的一个重要诊断依据。通过脑电图检查,可以捕捉到这种异常的脑电活动,对于诊断癫痫小发作具有关键作用。在儿童脑电图检查中,如果发现有典型的3Hz棘-慢综合波,结合患者的临床发作表现,基本可以确诊为癫痫小发作。 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 1.儿童患者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癫痫小发作可能会影响其学习和认知功能。频繁的失神发作可能导致儿童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而且,长期的癫痫小发作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育产生影响,导致儿童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对于儿童癫痫小发作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干预,以减少对其生长发育各方面的不良影响。 2.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如果频繁出现癫痫小发作,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例如,在驾驶、操作机械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中,突然的失神发作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意外事故。所以成年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以控制发作频率,保障自身的安全和正常生活、工作。

    2025-10-11 12:09:16
  • 人脑中的多巴胺与内啡肽有何区别

    多巴胺是单胺类神经递质由酪氨酸经酶促反应合成,主要由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等部位产生,参与运动控制、奖励与动机、情绪调节,其水平受多种因素调节且不同人群有相应差异;内啡肽属内源性阿片肽由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经前体蛋白加工而来,由垂体、下丘脑等部位神经元合成且广泛分布,有疼痛调节、情绪改善功能,其分泌受运动等因素影响且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时反应有差异。 一、定义与化学结构 1.多巴胺: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化学结构为3,4-二羟基苯乙胺,由酪氨酸经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 2.内啡肽:属于内源性阿片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通过基因编码的前体蛋白加工而来。 二、产生部位 1.多巴胺:主要由中脑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ventraltegmentalarea(VTA)等部位产生,还分布于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等区域。 2.内啡肽:由垂体、下丘脑等部位的神经元合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多个脑区广泛分布,如脊髓、脑干等部位也有内啡肽存在。 三、功能作用差异 1.多巴胺的主要功能 运动控制: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参与调节运动,帕金森病患者因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会出现运动迟缓、震颤等症状。 奖励与动机:VTA-伏隔核多巴胺通路与奖赏机制相关,参与药物成瘾、进食、性等行为的动机调控。 情绪调节:与情绪的稳定和愉悦感产生有关,多巴胺功能异常可能与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相关。 2.内啡肽的主要功能 疼痛调节:内啡肽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传递,产生镇痛作用,运动、疼痛等刺激可促进内啡肽分泌。 情绪改善:能带来愉悦感和放松情绪,运动时内啡肽分泌增加可缓解压力和焦虑,例如长时间运动后常出现的“欣快感”与内啡肽有关。 四、调节因素及人群差异 1.多巴胺的调节与人群 多巴胺水平受神经递质间相互作用、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影响多巴胺受体)等因素调节。老年人多巴胺分泌减少,可能出现运动功能减退等问题,需关注其运动能力和认知情绪变化;儿童时期多巴胺系统尚在发育中,某些神经发育障碍可能涉及多巴胺调节异常。 2.内啡肽的调节与人群 内啡肽分泌受运动、疼痛、应激等因素影响,运动时适度的体力活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时内啡肽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儿童运动时需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以合理促进内啡肽分泌来改善情绪和缓解轻度疼痛,但要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老年人运动也可通过内啡肽分泌起到改善情绪和辅助缓解慢性疼痛的作用,但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方案。

    2025-10-11 12:07:2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