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雄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癫痫等疾病诊断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曾先后在澳大利亚、香港、加拿大学习神经发育、小儿神经、神经心理。从事小儿神经与发育行为障碍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与省市级科研项目1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发育与行为儿科学》及《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诊疗规范》等专著及教材;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科普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与行为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残联儿童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孤独症康复教育协会理事,广州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专家委员会成员,广州地区妇女儿童保健专家库成员。《Neuropsychiatry (London)》杂志副主编,《教育生物学杂志》,《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

展开
个人擅长
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癫痫等疾病诊断治疗。展开
  • 大脑供血不足有哪些症状

    大脑供血不足会引发多种症状及不同影响因素,包括出现头晕头痛(不同年龄人群因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等影响表现不同)、视力模糊(长期用眼过度者或老年人更易出现)、精神状态异常(年轻人不规律生活或老年人有相关病史时更明显)、肢体麻木无力(中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或长期缺乏运动者易出现)、语言障碍(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老人或长期烟酒人群易发生)。 一、头晕头痛 表现情况:大脑供血不足时,患者常出现头晕症状,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可能只是头部昏沉感,重者会有天旋地转的眩晕感。同时,头痛也是常见症状,疼痛部位多不固定,可为胀痛、刺痛等多种形式。 影响因素: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人若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引发大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头痛;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时,更易出现该症状,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血管状态,进而影响脑部供血。 二、视力模糊 表现情况:大脑供血不足可影响眼部的血液供应,导致患者出现视力模糊的症状,表现为看东西不清楚,可能出现视野缺损等情况。 影响因素:对于长期处于用眼过度状态的人群,如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工作的人,本身用眼负担重,再加上大脑供血不足,视力模糊症状可能更易出现;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眼部血管和脑部血管都可能出现退变,大脑供血不足时更易波及眼部,导致视力模糊。 三、精神状态异常 表现情况: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困倦、嗜睡等情况,也有部分人会表现为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比如原本工作效率高的人,突然变得容易疲劳,难以集中精力完成工作任务。 影响因素:年轻人如果生活不规律,经常昼夜颠倒,大脑供血不足时精神状态异常会更明显;老年人基础代谢减缓,脑部供血不足对神经功能影响更易体现在精神状态上,且有痴呆等病史的老年人,大脑供血不足可能加重精神状态的异常。 四、肢体麻木无力 表现情况:大脑供血不足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肢体的调控,出现肢体麻木,常见于单侧肢体,如手指、面部等部位,还可能伴有肢体无力,表现为拿东西不稳、行走时步态不稳等。 影响因素: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时,血管病变基础更严重,大脑供血不足时更容易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的情况;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本身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大脑供血不足时肢体相关症状可能更突出。 五、语言障碍 表现情况:严重的大脑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清、言语不利,甚至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例如说话时词汇表达不流畅,语句逻辑混乱。 影响因素: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老年人,大脑供血不足时语言障碍发生风险相对较高;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人群,血管受损情况更严重,大脑供血不足时语言障碍更易出现。

    2025-10-11 12:39:43
  • 脑供血不足的表现是什么

    脑供血不足会引发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精神行为异常、肢体感觉运动异常等表现,且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等也会对这些表现产生影响。 一、头晕头痛 表现情况:脑供血不足时常见头晕,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程度不一,部分人还会伴有头痛,疼痛性质多样,如胀痛、刺痛等。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若出现脑供血不足导致的头晕头痛,可能会表现得较为烦躁不安,因为无法准确表达身体不适;老年人脑供血不足时头晕头痛可能更易被忽视,且可能与其他老年病症状相混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相关的头晕头痛,这是因为身体代谢紊乱、血管弹性降低等因素影响了脑部血液供应。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本身血管状态不佳,更易发生脑供血不足进而出现头晕头痛症状。 二、视物模糊 表现情况: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不清等表现,严重时可能会有一过性黑矇,即眼前突然发黑、视物不见,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可缓解。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脑供血不足导致视物模糊可能影响其学习和活动,因为视物不清会干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老年人视物模糊可能与眼部本身的退行性变有关,而脑供血不足会加重这一情况,因为脑部供血不足会影响视觉中枢等相关部位的功能。生活方式上,长期过度用眼、长时间在光线不佳环境下用眼的人群,脑供血不足时更易出现明显视物模糊。有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本身眼部血管易受影响,再加上脑供血不足,视物模糊情况可能更严重。 三、精神行为异常 表现情况: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也有部分人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等,还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脑供血不足导致精神行为异常可能表现为学习效率下降、对周围事物兴趣降低等;老年人则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逐渐衰退的表现,如近期记忆明显减退,以前的事情记得清楚但刚发生的事很快忘记。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脑供血不足时精神行为异常更易发生。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脑供血不足时精神行为异常的表现可能更复杂,需要更细致评估。 四、肢体感觉运动异常 表现情况:可出现肢体麻木,多发生在单侧肢体,如手指、面部等部位,还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表现为持物掉落、行走不稳等,严重时可出现一侧肢体瘫痪。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肢体感觉运动异常可能影响其精细动作发展和行走能力;老年人肢体感觉运动异常可能导致跌倒风险增加,因为肢体无力或麻木会影响平衡和肢体协调。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肢体活动少的人群,脑供血不足时肢体感觉运动异常更易出现。有脑血管畸形等病史的人群,脑供血不足时肢体感觉运动异常的表现可能更突出,需要密切关注肢体功能变化。

    2025-10-11 12:38:35
  • 脑梗死后遗症有哪些

    脑梗死后遗症多样,包括运动功能障碍(约60%-80%患者遗留,与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及年龄大恢复弱有关)、认知障碍(约20%-30%患者出现,既往有基础病史及年龄大易加重)、言语障碍(约30%-40%患者出现,与梗死部位是否涉语言中枢有关,年龄大恢复难)、吞咽障碍(约15%-25%患者存在,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年龄大易发生且重)、感觉障碍(约10%-20%患者有,既往有家族史及年龄大恢复慢)、情绪障碍(约20%-30%患者出现,女性因激素等因素、年龄大易产生)。 认知障碍 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等。患者可能难以记住近期发生的事情,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在完成复杂任务时会出现困难。临床研究发现,约20%-30%的脑梗死患者会出现认知障碍,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这些基础病会进一步损伤脑部血管及神经,影响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正常运作,年龄较大的患者认知功能本身处于衰退趋势,脑梗死更易加重这种衰退。 言语障碍 可表现为失语(不能准确表达或理解语言)、构音障碍(发音不清)等。失语患者可能无法流利说出想要表达的内容,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他人话语含义;构音障碍患者则是发音器官协调运动出现问题,导致说话含混不清。大约30%-40%的脑梗死患者会出现言语障碍,其发生与梗死部位是否涉及语言中枢有关,不同性别在言语障碍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但年龄较大患者由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退变,言语障碍恢复相对较难。 吞咽障碍 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患者在进食或饮水时可能会出现吞咽不畅,甚至食物或水误入气管引发呛咳,这会增加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约15%-25%的脑梗死患者会存在吞咽障碍,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因长期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更容易出现吞咽障碍,年龄较大患者吞咽相关的肌肉和神经功能减退,吞咽障碍更易发生且程度可能更重。 感觉障碍 包括偏身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患者患侧身体对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的感知能力下降,或者出现异常的感觉过敏现象。约10%-20%的脑梗死患者会有感觉障碍,既往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患者可能因遗传等因素,在脑梗死发生后更易出现感觉障碍,年龄较大患者感觉系统本身功能有所下降,感觉障碍恢复相对缓慢。 情绪障碍 常见有抑郁、焦虑等。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等表现。研究显示,约20%-30%的脑梗死患者会出现情绪障碍,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出现情绪障碍,年龄较大患者由于身体功能的衰退和疾病带来的不适,更容易产生情绪方面的问题。

    2025-10-11 12:37:18
  • 失眠和神经衰弱

    失眠和神经衰弱是两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原因复杂,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中断、早醒、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可能由心理、生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引起。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首选,如心理治疗、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1.失眠的定义和症状:失眠是指难以入睡、维持睡眠或早醒,导致白天感到疲劳、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中断、早醒、睡眠时间不足等。 2.神经衰弱的定义和症状:神经衰弱是一种由于长期的紧张和压力,导致大脑和躯体功能紊乱的神经症。症状包括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焦虑、紧张、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3.失眠和神经衰弱的原因:失眠和神经衰弱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等。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抑郁等;生理因素如疼痛、呼吸问题、药物副作用等;环境因素如噪音、光线、温度等;生活方式因素如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饮食不当等。 4.失眠和神经衰弱的诊断:失眠和神经衰弱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来确定。医生可能会询问你的睡眠习惯、生活方式、情绪状态等,以及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来排除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5.失眠和神经衰弱的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行为疗法、放松训练、饮食调整等。药物治疗包括苯二氮类药物、非苯二氮类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6.预防失眠和神经衰弱:预防失眠和神经衰弱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调整生活方式、减轻压力、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创建一个安静、舒适、黑暗和凉爽的睡眠环境;避免在晚上摄入咖啡因、饮料和烟草;避免在晚上进行剧烈的运动或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学会放松和减压,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 7.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时需要特别注意。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药物治疗,可尝试非药物治疗方法。儿童的睡眠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可能需要专业的儿童睡眠专家进行评估和治疗。老年人的睡眠问题可能与健康问题有关,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 总之,失眠和神经衰弱是常见的睡眠障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非药物治疗方法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药物。特殊人群在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遵循医生的建议。

    2025-10-11 12:36:06
  • 运动后头痛什么原因

    运动后头痛原因多样,包括血管性因素如血压变化、血管扩张,神经调节因素如神经递质变化、颈部肌肉紧张,还有脱水、温度变化、偏头痛患者运动诱发等,不同人群运动后头痛情况不同,有基础病史人群风险更高,运动时需注意。 血管性因素: 血压变化:运动时身体代谢加快,心率增快,血压会有所波动。对于部分人群,运动后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可能引发头痛。例如,高血压患者在剧烈运动后,血压急剧上升,可能导致脑血管灌注压改变,从而引起头痛。一般来说,正常血压人群运动后血压会在合理范围内波动,但若本身有血压调节机制异常,就易出现头痛。 血管扩张:运动时身体需氧量增加,为满足需求,血管会扩张以增加血液供应。如果头部血管扩张过度,可能刺激周围的痛觉感受器,进而引发头痛。比如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时,头部血管扩张较为明显,部分人就可能出现头痛症状。 神经调节因素: 神经递质变化:运动过程中,体内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等会发生变化。5-羟色胺对血管张力和神经疼痛传导有调节作用,当运动后其水平异常时,可能影响头痛发生。研究表明,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体内5-羟色胺浓度的改变与部分人运动后头痛相关。 颈部肌肉紧张:运动时颈部肌肉活动较多,若姿势不当或运动强度过大,颈部肌肉容易紧张。颈部肌肉紧张可能牵扯到头部的神经、血管,导致头痛。例如长时间低头运动或运动中颈部过度扭转,会使颈部肌肉紧张,进而引发头痛。 其他因素: 脱水:运动时大量出汗,若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身体会出现脱水情况。脱水会导致血液容量减少,脑供血相对不足,可能引起头痛。一般运动后每丢失1%的体重水分,就可能出现头痛等不适症状。 温度变化:运动时身体产热增加,若运动环境温度过高,身体散热困难,可能导致头部血管扩张,引发头痛;而运动后突然处于温度较低环境,头部血管收缩,也可能引起头痛。比如在炎热天气下运动后进入空调房,就可能因温度变化出现头痛。 偏头痛患者运动诱发:对于有偏头痛病史的人群,运动可能是偏头痛的诱发因素之一。有研究显示,约10%-30%的偏头痛患者会因运动诱发偏头痛发作,出现运动后头痛症状。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运动后头痛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年轻人运动强度较大时更易因血管扩张、脱水等出现头痛;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运动后更易头痛;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突然运动,身体不适应,也容易出现运动后头痛。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偏头痛等的人群,运动后头痛的风险更高,这类人群运动时需特别注意,运动前应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运动过程中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出现头痛等不适及时停止运动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11 12:34:5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