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雄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癫痫等疾病诊断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曾先后在澳大利亚、香港、加拿大学习神经发育、小儿神经、神经心理。从事小儿神经与发育行为障碍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

  主持及参与国家级与省市级科研项目1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发育与行为儿科学》及《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诊疗规范》等专著及教材;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科普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与行为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残联儿童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孤独症康复教育协会理事,广州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广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专家委员会成员,广州地区妇女儿童保健专家库成员。《Neuropsychiatry (London)》杂志副主编,《教育生物学杂志》,《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

展开
个人擅长
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癫痫等疾病诊断治疗。展开
  • 老人脑出血导致昏迷怎么治疗

    老年人脑出血需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疗与护理,一般治疗要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和营养支持;用甘露醇、呋塞米降低颅内压;调控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的血压;脑出血量较大等情况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防治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护理。 一、一般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老人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老年人脑出血后生命体征的稳定至关重要,血压过高可能加重出血,过低则可能影响脑灌注。 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老人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呕吐物等,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有效通气和氧供。对于老年人,呼吸道管理不当可能导致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营养支持:给予鼻饲等方式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满足机体代谢需求。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营养状况对恢复影响较大。 二、降低颅内压 甘露醇:通过静脉滴注甘露醇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甘露醇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但需注意其可能对肾功能等产生影响,老年人肾功能相对较弱,使用时需密切监测。 呋塞米:可与甘露醇联合使用,增强脱水降颅压效果,同样要关注对老年人电解质等的影响。 三、调控血压 一般认为当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需要降压治疗,应选用对脑血流影响小的降压药物,如拉贝洛尔等。老年人血压调节功能差,降压过度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需谨慎调整血压。 四、手术治疗 适应证选择:如脑出血量较大(幕上脑出血量>30ml,幕下脑出血量>10ml)、出现脑疝前期症状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老年人,需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手术耐受能力等。 手术方式:常见的有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等。手术可以清除血肿,减轻颅内高压,但手术本身对老年人也是一种创伤,需要充分权衡利弊。 五、并发症防治 肺部感染:定期翻身、拍背,鼓励咳痰,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老年人免疫力低,肺部感染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应激性溃疡:可使用抑酸药物预防,如奥美拉唑等,老年人胃肠道功能较弱,应激性溃疡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问题。 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等预防措施,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老年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较高。 六、康复护理 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护理,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针灸、高压氧等综合康复手段。康复护理对于老年人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但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

    2025-10-11 12:32:37
  • 脑梗死后遗症的表现

    脑梗死后遗症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瘫痪、肌张力异常)、认知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功能障碍(包括失语症)、吞咽功能障碍(包括吞咽困难)、感觉障碍(包括偏身感觉减退或异常),不同年龄、性别、病史、生活方式的患者表现及影响各有差异,且部分后遗症可引发并发症。 肌张力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发僵、活动受限,像痉挛性瘫痪患者常出现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降低则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时阻力减小。年龄较小的患儿若出现脑梗死后遗症,肌张力异常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运动功能发展,需要特别关注其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的变化。 认知障碍 记忆力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近期记忆力减退,难以记住新发生的事情,比如刚说过的话、刚做过的事很快就遗忘。这是由于脑部负责记忆的区域受损,影响了记忆的存储和提取功能。不同性别在认知障碍的表现上可能没有明显特异性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会增加,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记忆力等认知功能的减退。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完成某项任务,容易被外界干扰打断。这与脑部神经细胞受损导致的神经信号传递异常有关,影响了大脑对注意力的调控功能。对于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长期的血管病变会进一步加重对认知功能区域的损害,从而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障碍表现。 语言功能障碍 失语症:可表现为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流畅表达)、感觉性失语(能发音,但不能理解他人和自己的语言)、命名性失语(能说出物品用途,但不能正确说出名称)等多种类型。这是因为脑部语言中枢受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功能。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酗酒者,其脑血管病变风险更高,更容易导致语言中枢受损出现语言功能障碍。 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困难:患者在进食或饮水时出现困难,可能表现为吞咽费力、食物反流、呛咳等情况。这是由于脑部神经受损影响了吞咽相关肌肉的协调运动。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吞咽功能随年龄增长有所减退,若发生脑梗死后遗症,吞咽困难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整,如给予糊状食物等易吞咽的食物。 感觉障碍 偏身感觉减退或异常:患者一侧身体出现感觉减退,对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不敏感,或者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这是因为脑部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影响了感觉信号的传递。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患有脑血管畸形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脑梗死后遗症导致的感觉障碍可能会更复杂,需要综合评估其感觉功能的变化来制定康复方案。

    2025-10-11 12:26:31
  • 睡前做哪些动作防中风

    通过适度颈部运动、足部拉伸动作、呼吸调节动作、眼部放松动作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身体状态、降低中风风险,不同年龄人群进行相应动作各有好处。 一、适度颈部运动 具体动作:坐在床上,缓慢地转动颈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转动5-10圈。 科学依据:颈部血管是脑部血液供应的重要通道,适度颈部运动可促进颈部血管的血液循环,减少血管内斑块形成的风险,从而降低中风发生几率。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颈部适度运动的人群,颈部血管弹性较好,血流更顺畅。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中老年人,颈部运动能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颈部血管受压情况;对于有颈部疾病史的人群,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颈部运动,可辅助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但需注意运动幅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运动加重颈部损伤。 二、足部拉伸动作 具体动作:平躺在床上,将一只脚的脚底贴住墙壁,然后缓慢弯曲另一只腿的膝关节,同时伸直贴墙的那条腿,保持15-30秒后换另一侧。 科学依据:足部的血管与全身血液循环相连,足部拉伸动作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进而影响全身血液循环状态。足部血液循环改善后,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易引发中风危险因素的人群,足部拉伸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年轻人若长期久坐,进行足部拉伸可缓解下肢血液淤积,中老年人进行足部拉伸则能更好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降低中风相关风险。 三、呼吸调节动作 具体动作:仰卧在床上,双手放在腹部,缓慢进行深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呼吸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 科学依据:深呼吸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减轻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中风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放松状态下能减少身体应激反应对血管的不良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通过呼吸调节来改善身体状态,老年人进行深呼吸能稳定情绪,降低因情绪波动引发中风的风险;年轻人通过呼吸调节缓解日常工作学习带来的压力,维持血管正常功能。 四、眼部放松动作 具体动作:坐在床边,闭上眼睛,然后缓慢地转动眼球,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转动10-15圈。 科学依据:眼部与脑部神经有密切联系,眼部放松动作可通过神经传导调节脑部血管状态。研究发现,经常进行眼部放松的人,脑部血管紧张度相对较低,血液循环更稳定。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眼部放松还可间接减少因糖尿病引发眼部病变进而影响脑部血管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进行眼部放松都有一定益处,儿童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后可通过眼部放松缓解眼部疲劳,中老年人则可预防因眼部问题导致的脑部血管相关病变。

    2025-10-11 12:22:48
  • 癫痫发作的前兆

    癫痫发作前有感觉异常、情绪精神及自主神经方面的前兆。感觉异常包括视觉(看到闪光等)、嗅觉(闻到特殊气味)、躯体感觉(身体某部位麻木刺痛等);情绪精神方面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及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改变;自主神经方面有面色改变、出汗异常、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等),不同人群各前兆表现有差异需关注。 嗅觉方面:少数患者会闻到一些不存在的特殊气味,如烧焦味、腥味等。这是因为大脑颞叶等相关区域的异常放电影响了嗅觉感知系统,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出现,若有癫痫病史的人闻到异常气味需警惕癫痫发作前兆。 躯体感觉方面:可能会有身体某部位的麻木感、刺痛感等,比如手部、面部或腿部出现异样的感觉。这是由于大脑感觉皮层受到异常电活动的影响,对于有癫痫病史且存在脑部损伤等情况的人群,更应关注躯体感觉的细微变化,因为这类人群癫痫发作前兆的躯体感觉异常可能更频繁或更明显。 情绪和精神方面前兆 焦虑抑郁情绪:部分癫痫患者在发作前会出现情绪上的改变,如莫名的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等。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癫痫病灶的异常放电会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平衡,进而导致情绪变化。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情绪易激惹等,成年人则可能更明显地感受到情绪的低落或烦躁,有癫痫病史且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情绪方面的前兆可能更为突出。 认知改变: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短暂减退等情况。这是因为大脑的认知功能区域受到异常电活动的干扰,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能发生,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若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况,家长要结合其是否有癫痫相关病史来综合判断,对于有脑部发育异常等基础疾病的儿童,认知方面的前兆更需重视。 自主神经方面前兆 面色改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或潮红。这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受到癫痫发作前兆的影响,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群都可能出现,比如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的人,自主神经调节本就相对较弱,面色改变的前兆可能更易被忽略。 出汗异常:发作前可能出现大量出汗或出汗减少的情况。自主神经系统中的汗腺分泌受到大脑异常电活动的影响,有癫痫病史且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出汗方面的前兆会更明显,例如一些因脑部肿瘤等疾病引发癫痫的患者,自主神经方面的前兆可能较为突出。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这是因为大脑对内脏器官的调节区域受到异常放电影响,儿童可能会突然说肚子不舒服,成年人可能会感觉胃部不适等,对于有癫痫病史且胃肠道本身就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胃肠道方面的前兆需要与胃肠道疾病本身的症状相鉴别,避免延误对癫痫发作前兆的识别。

    2025-10-11 12:19:22
  • 癫痫治好会复发吗

    癫痫治好后存在复发可能,约30%-40%患者会复发,复发与病因、治疗依从性、发作类型及首次发作情况相关,可通过规范治疗、定期复诊、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复发,不同患者复发风险和预防措施有差异。 复发的相关因素 病因方面:如果癫痫是由明确的脑部病变引起,如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等,在原发病未彻底去除的情况下,复发风险较高。例如脑肿瘤导致的癫痫,若肿瘤未完全切除或有残留,癫痫复发几率会增加。对于儿童患者,若因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引发癫痫,其复发可能性也相对较大,因为先天性脑发育异常通常难以完全根治。 治疗依从性方面:患者不规律服药是导致复发的重要因素。有些患者在癫痫发作控制后自行减药、停药,血药浓度无法维持稳定,就容易引发癫痫复发。比如成人患者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忘记按时服药,儿童患者家长未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服药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复发。一般来说,治疗依从性越好,复发概率越低。 发作类型及首次发作情况:全面性发作等某些发作类型相对更容易复发。首次发作后就立即开始规范治疗的患者,复发风险相对首次发作后未及时治疗的患者要低。比如首次癫痫发作后及时开始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患者,复发率可能比首次发作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开始治疗的患者低。 预防复发的措施 规范治疗:一旦确诊癫痫,应到正规医院接受规范治疗,根据癫痫的类型、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并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例如对于女性癫痫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用药需更加谨慎,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同时控制癫痫发作,降低复发风险。 定期复诊: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监测血药浓度等指标。通过定期复诊,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复发的因素并进行干预。比如儿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代谢等情况不断变化,定期复诊可以确保药物治疗方案适应其生长发育需求,减少复发可能。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诱发癫痫发作的因素。例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成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睡眠,儿童睡眠时间相对更长;避免过度疲劳,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过度疲劳都可能诱发癫痫;避免饮酒,酒精会降低癫痫发作阈值,增加复发风险;对于有光敏性癫痫的患者,要避免长时间观看闪烁的灯光等。 总之,癫痫治好后有复发的可能,但通过规范治疗、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措施,可以降低复发的几率。不同年龄、性别、病因的患者其复发风险和预防措施也有一定差异,需要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指导。

    2025-10-11 12:15: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