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媛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发育迟缓,癫痫,抽动症等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发育迟缓,癫痫,抽动症等疾病的治疗。展开
  • 脑梗前的症状有哪些

    脑梗前可能出现多种相关症状,包括短暂性眼前发黑(多见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老年有基础疾病者易发生)、肢体短暂无力或麻木(中老年人风险高,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说话不清(有相关病史人群易出现,长期大量饮酒增加几率)、眩晕(中老年人高发,颈椎病、动脉粥样硬化者易引发)、头痛(脑部血管异常致颅内压等改变,有偏头痛史及长期精神压力大人群易出现)、精神状态改变(老年人易受影响,有脑部基础疾病病史者风险高)。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症状 (一)短暂性眼前发黑 部分脑梗前可能出现单眼短暂性失明或视物模糊,这是因为供应眼部血液的血管短暂缺血所致,多见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管粥样硬化,更容易发生血管狭窄导致短暂缺血。 (二)肢体短暂无力或麻木 一侧肢体突然出现无力,持物掉落,或者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如针刺感等,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至数小时可缓解。这种情况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出现,但中老年人风险更高,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血管病变风险,进而诱发此类症状。 二、言语障碍相关症状 (一)说话不清 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可能是大脑语言中枢相关血管短暂缺血引起。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有脑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等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长期大量饮酒的生活方式会损害血管内皮,增加脑梗前言语障碍的发生几率。 三、头晕相关症状 (一)眩晕 突然出现严重的眩晕感,伴有恶心、呕吐,这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平衡功能失调导致。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尤其是患有颈椎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颈部病变可能压迫血管影响脑部供血,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四、其他常见症状 (一)头痛 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与平常头痛不同,可能是搏动性头痛等,这是因为脑部血管异常导致颅内压或血管舒缩功能改变引起。有偏头痛病史的人群在脑梗前更易出现头痛症状加重等情况,长期精神压力大的生活方式会促使血管痉挛,增加头痛及脑梗前风险。 (二)精神状态改变 表现为性格突然改变,如原本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或者情绪异常激动、抑郁等,这与脑部供血改变影响神经功能有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神经功能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受脑部供血变化影响出现精神状态改变,有脑部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2025-09-26 11:34:38
  • 桥脑腔隙性脑梗死严重吗

    桥脑腔隙性脑梗死大多病情不特别严重,但需具体分析,一般病灶小致症状轻,不同人群有差异,年龄、性别对其严重程度本质无大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会影响,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预后好,患者需配合治疗控危险因素降复发风险。 一、一般情况 桥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类型,病灶较小,通常是脑内小血管闭塞引起的小范围脑组织缺血坏死。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头痛、头晕、轻度的肢体无力(如一侧肢体轻度的乏力、活动不灵活)、轻度的感觉异常(如面部或肢体的轻微麻木感)等。这是因为桥脑虽重要,但腔隙病灶局限,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相对有限。 二、不同人群的差异 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发生桥脑腔隙性脑梗死时,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更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等,但如果能及时规范治疗,多数也可得到较好的转归;而年轻患者发生桥脑腔隙性脑梗死,往往是因为存在某些特殊的血管因素,如血管畸形、血液高凝状态等,需要积极查找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相对来说如果病因能得到有效控制,病情也可能较为可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病情严重程度有本质不同,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血管状态有一定影响,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激素因素对血管的作用。 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本身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度运动等,发生桥脑腔隙性脑梗死时,病情相对更易控制,康复预后也可能更好;反之,如果患者有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血管的健康状态,导致病情有加重的风险或影响康复。 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且控制不佳,发生桥脑腔隙性脑梗死时,病情相对更复杂,因为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影响脑血管的状态,增加病情复发等风险。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稳定,会使脑内小血管更容易破裂或闭塞,从而影响桥脑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变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血管病变加重,也会对桥脑腔隙性脑梗死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总体而言,大多数桥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但也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病情复发等不良情况的发生风险。

    2025-09-26 11:28:50
  • 脑出血说话有点不清楚怎么回事

    脑出血后说话不清楚是因影响语言中枢相关区域致神经传导异常,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有不同特点,康复需针对人群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关注心理状态促进恢复。 相关神经传导与语言功能的关系 语言的产生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神经传导过程。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需要通过神经纤维准确传导到相应的肌肉等效应器来完成语言表达,同时也需要将外界的语言刺激通过神经传导传递到语言中枢进行理解。脑出血破坏了这一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使得语言相关的神经信号传递出现异常,从而导致说话不清楚。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的特点 年龄方面:老年人发生脑出血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变。老年人出现说话不清楚时,恢复相对较缓慢,且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和康复干预。而儿童发生脑出血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其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中,对语言中枢等的影响可能会更严重,且康复潜力与成人有所不同。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说话不清楚的不同,但不同性别的基础疾病发生率可能有差异,比如男性可能更易有高血压等与脑出血相关的基础病,这会影响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及后续说话不清楚的恢复等情况。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脑出血的风险高,也就更易出现说话不清楚的情况。例如,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脑出血的可能性。而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相对发生脑出血导致说话不清楚的风险较低。 病史方面: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血压控制不佳时容易引发脑出血。既往有过脑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脑出血的概率增加,且再次出血后说话不清楚等神经功能缺损可能更严重。如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患者,发生脑出血后语言障碍往往恢复更困难。 康复相关考虑 对于脑出血后说话不清楚的患者,康复治疗是重要的环节。在康复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老年人康复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儿童康复要注重在不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康复训练,通过语言训练、理疗等多种手段促进语言中枢功能的恢复,改善说话不清楚的状况。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语言障碍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尤其是对于注重社交的人群,积极的心理干预有助于康复。

    2025-09-26 11:27:54
  • 神经衰弱的药物有哪些

    抗焦虑抑郁类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改善脑内5-羟色胺水平缓解相关症状儿童青少年慎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能调节两种递质水平需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改善睡眠类药物中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如佐匹克隆助眠起效快成瘾风险低老年人需注意,苯二氮类有成瘾风险一般不首选短期低剂量用于特定成年患者特殊人群禁用或谨慎;辅助营养神经类药物维生素B族可辅助改善神经衰弱但起辅助作用需考虑个体情况特殊人群需医生评估后合理应用。 一、抗焦虑抑郁类药物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此类药物通过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改善脑内5-羟色胺水平,缓解神经衰弱伴随的焦虑、抑郁情绪。常见药物如帕罗西汀等,适用于成年神经衰弱患者存在明显焦虑抑郁症状者,但儿童青少年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因可能影响其心理发育等。 2.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能同时调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对神经衰弱的情绪及躯体不适等症状有改善作用,例如文拉法辛等,使用时需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病史等因素,如老年人可能对药物代谢有影响,需监测相关指标。 二、改善睡眠类药物 1.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如佐匹克隆等,可作用于γ-氨基丁酸受体,帮助患者改善睡眠状况,起效较快且成瘾风险相对较低,适用于成年神经衰弱伴睡眠障碍者,但对于老年人需注意其可能导致的次日困倦、认知功能短暂影响等情况,用药后需避免从事驾驶等危险操作。 2.苯二氮类药物:虽地西泮等可用于改善睡眠,但此类药物有成瘾风险,一般不作为首选,仅在短期、低剂量用于严重睡眠障碍且无药物依赖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禁用或需极度谨慎使用,因其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婴儿健康。 三、辅助营养神经类药物 维生素B族等营养神经药物可作为辅助治疗,通过补充机体所需维生素,参与神经细胞的代谢等过程,可能对神经衰弱有一定辅助改善作用,但需明确其主要起辅助作用,不能替代针对症状的核心药物治疗,使用时需考虑个体的维生素缺乏情况及基础病史等,如本身有维生素B族代谢相关疾病的患者使用需遵循专业指导。特殊人群中,孕妇、哺乳期女性使用维生素B族需确保在医生评估后合理应用,以保障母婴健康。

    2025-09-26 11:26:46
  • 睡觉容易醒是为什么

    睡觉容易醒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睡眠环境、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药物和物质、健康问题、年龄因素和个人差异等。 1.睡眠环境:噪音、光线、温度不适宜,床铺不舒适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容易醒来。 2.生活方式:作息不规律、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过度饮食或饮酒、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干扰睡眠。 3.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入睡困难和睡眠中断。 4.生理因素:疼痛、不适、呼吸问题、消化问题等生理状况可能影响睡眠。 5.药物和物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咖啡因、尼古丁等物质的摄入可能影响睡眠。 6.健康问题:某些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可能导致睡眠中断。 7.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质量可能下降,睡眠时间可能缩短,并且更容易醒来。 8.个人差异:每个人的睡眠需求和习惯不同,有些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醒来。 如果经常出现睡觉容易醒的情况,可以考虑以下方法来改善睡眠: 1.创建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黑暗、凉爽和舒适的睡眠环境。 2.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帮助身体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3.避免刺激性物质:减少睡前咖啡因、烟草和酒精的摄入,避免在晚上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4.管理压力和焦虑:通过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减轻心理压力。 5.适度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但避免在睡前过度运动。 6.注意饮食:避免晚餐过饱或过晚进食,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7.管理疼痛和不适:如果有身体上的疼痛或不适,及时就医治疗。 8.限制午睡时间:午睡时间过长可能影响晚上的睡眠。 9.避免晚上使用电子设备:在睡前至少30分钟内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10.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睡眠问题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以咨询医生或专业的睡眠专家,他们可以进行评估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等,睡眠问题可能需要特别关注和处理。在这些情况下,最好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人员的建议。此外,如果睡眠问题伴随其他症状,如白天嗜睡、疲劳、记忆力下降等,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

    2025-09-26 11:25:3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