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童矮小、性早熟、甲亢、甲低、肥胖、糖尿病、低血糖、肾上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性发育障碍、代谢性肝病、脑白质病、骨骼畸形及骨质疏松、尿崩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广州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展开-
女性甲状腺结节的症状吃什么食物好
女性甲状腺结节常见颈部肿块、吞咽困难等症状,依甲状腺功能分甲亢型和甲减型有不同表现,适宜食物包括含碘食物(按需摄入)、富含维生素(A、C)食物、富含蛋白质(瘦肉、豆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食物,孕期及老年女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饮食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女性甲状腺结节常见症状 女性甲状腺结节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颈部肿块、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如果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型结节,还可能有怕热、多汗、心慌、手抖、体重减轻等症状;若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型结节,可能有怕冷、乏力、水肿、记忆力减退等表现。 二、适宜的食物 1.含碘食物: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对于甲状腺结节患者,需根据甲状腺功能及结节情况合理摄入碘。如果是单纯性甲状腺结节且甲状腺功能正常,可适当摄入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等。但如果是桥本甲状腺炎伴甲状腺结节,要控制碘的过量摄入,因为过量碘可能加重甲状腺炎症。例如,海带中每100克含碘量较高,适量食用可补充碘元素,但需注意不要长期大量食用。 2.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甲状腺周围组织的健康有一定益处。胡萝卜中每100克含维生素A约4010微克视黄醇当量,菠菜中每100克含维生素A约2920微克视黄醇当量,可通过炒菜等方式食用,保证营养吸收。 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柑橘、草莓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帮助机体抵御氧化应激,对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身体整体健康有好处。柑橘中每100克含维生素C约33毫克,草莓中每100克含维生素C约47毫克,可直接食用或制作成果汁等,但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摄入量。 3.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瘦肉:如鸡肉、牛肉等。蛋白质是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组织修复。鸡肉每100克含蛋白质约20.2克,牛肉每100克含蛋白质约20克左右,可采用炖、煮等方式烹饪,减少油脂摄入,如炖煮鸡肉时选择去皮鸡肉,炖煮牛肉时选择瘦牛肉部分。 豆类及其制品:豆腐、豆浆等。豆类富含植物蛋白,豆腐每100克含蛋白质约8.1克,豆浆每100毫升含蛋白质约1.8克左右,适合各种年龄段的女性,尤其是素食者或对肉类摄入有顾虑的人群,可作为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如早餐喝豆浆搭配全麦面包。 4.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全谷物:燕麦、糙米等。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对于女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维持肠道健康很重要。燕麦每100克含膳食纤维约10.6克,糙米每100克含膳食纤维约3.4克,可将燕麦煮成粥,糙米煮饭,增加饮食中的膳食纤维含量。 蔬菜:芹菜、西兰花等。芹菜每100克含膳食纤维约1.2克,西兰花每100克含膳食纤维约1.6克,可通过清炒、凉拌等方式食用,如清炒西兰花,既能补充膳食纤维,又能保留蔬菜的营养成分。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孕期女性发现甲状腺结节,在饮食上要更加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含碘食物的摄入,因为孕期碘摄入不足或过量都可能影响胎儿甲状腺发育;对于老年女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选择烹饪方式更温和的食物,保证营养的充分吸收,同时密切关注甲状腺功能变化,根据情况调整饮食中相关营养物质的摄入比例。
2025-10-11 13:59:55 -
熬夜会低血糖吗
熬夜可能导致低血糖,其机制与影响肝脏糖异生、激素分泌紊乱等有关,不同人群如成年人、儿童青少年、有基础疾病者受影响有差异,可通过合理作息、饮食调整及特殊人群特别关注来预防熬夜引发的低血糖。 一、熬夜可能引发低血糖的机制 人体的血糖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身体会通过内分泌系统等机制来维持血糖的稳定。而熬夜时,身体的生物钟被打乱,代谢过程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熬夜可能影响肝脏的糖异生功能,肝脏是维持血糖稳定的重要器官,它可以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以保证血糖水平。但熬夜状态下,肝脏的这种糖异生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葡萄糖产生减少。另一方面,熬夜时人体的活动量通常会减少,身体对葡萄糖的消耗也会相应改变,若同时饮食摄入不足,就容易引发低血糖。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熬夜的人群,其体内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分泌会出现紊乱,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失衡,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的激素,当胰岛素分泌相对增多或胰高血糖素分泌相对减少时,就可能使血糖降低。 二、不同人群熬夜出现低血糖的差异 成年人:成年人如果只是偶尔熬夜且本身没有基础疾病,可能不一定会马上出现低血糖,但长期熬夜的成年人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会增加。比如一些经常熬夜工作的人群,由于作息不规律,饮食也往往不规律,更容易在熬夜过程中或熬夜后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等。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代谢功能相对还不完善。熬夜对他们血糖调节的影响更为明显。长期熬夜可能会干扰他们正常的生长激素分泌等,进而影响血糖代谢。而且儿童和青少年如果熬夜后饮食摄入不足,发生低血糖的概率较高,低血糖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大脑发育,因为大脑发育需要稳定的血糖供应来维持正常的脑功能,低血糖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对于本身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熬夜更容易引发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如果熬夜,可能会影响降糖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效果,同时自身的血糖调节机制更加脆弱。例如,服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的糖尿病患者,熬夜时可能导致药物作用与血糖代谢不同步,从而引发低血糖,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三、预防熬夜导致低血糖的措施 合理安排作息: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期熬夜。对于需要熬夜工作或学习的人群,要尽量在熬夜前后合理补充营养,保证足够的能量摄入。 饮食调整:在熬夜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面包、饼干等,以维持血糖水平。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进食高糖食物,以免引起血糖波动过大。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家长要监督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熬夜时也能有适当的营养补充。 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糖尿病患者等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熬夜前应咨询医生,调整降糖药物的使用方案,并且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儿童和青少年有熬夜情况时,家长除了关注营养补充外,还要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头晕、乏力等疑似低血糖症状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补充糖分。 总之,熬夜有可能会导致低血糖,不同人群受到的影响有所不同,通过合理安排作息、调整饮食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熬夜引发的低血糖问题。
2025-10-11 13:54:40 -
口干舌燥什么原因
口干舌燥可由生理性、病理性及药物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水分摄入不足(环境高温、运动后、未及时饮水等致水分丢失多而摄入不足)和空气干燥(干燥环境致口腔水分蒸发快);病理性因素有口腔疾病(如舍格伦综合征、口腔慢性炎症等)和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神经系统疾病等致唾液分泌减少或口渴中枢异常);药物因素是某些药物副作用致唾液分泌减少,老年人因代谢能力问题更易出现,使用相关药物时需关注并可调整用药。 一、生理性因素 (一)水分摄入不足 情况阐述:当人体处于环境温度较高、剧烈运动后或长时间未饮水等状态时,机体水分通过皮肤蒸发、呼吸等途径丢失增加,而摄入的水分不能及时补充,就会导致口腔唾液分泌减少,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例如,在炎热的夏季,人体出汗较多,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儿童活泼好动,若在玩耍时未及时补水,更易发生;老年人因口渴感减退,也较易出现水分摄入不足的情况。 (二)空气干燥 情况阐述:在空气湿度较低的环境中,如冬季使用暖气或空调时,室内空气干燥,会使口腔内水分蒸发加快,从而引发口干舌燥。不同性别在这方面差异不大,但老年人皮肤和黏膜相对更干燥,受空气干燥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长期处于这种干燥环境中的人群,需注意通过使用加湿器等方式来增加空气湿度以缓解口干舌燥。 二、病理性因素 (一)口腔疾病 情况阐述:如患有舍格伦综合征,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包括唾液腺,导致唾液分泌显著减少,出现严重的口干舌燥,还可能伴有眼干等症状。对于儿童,若患有某些先天性口腔腺体发育异常的疾病,也可能影响唾液分泌而出现口干舌燥。此外,口腔内的慢性炎症,如牙周炎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口腔的正常生理状态,导致患者感觉口干舌燥。 (二)全身性疾病 情况阐述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会使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口渴中枢产生口渴感,同时高血糖会导致尿量增多,进一步丢失水分,从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均可出现此症状,儿童糖尿病患者可能还伴有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 干燥综合征:除了前面提到的舍格伦综合征属于干燥综合征的范畴外,其他类型的干燥综合征也会因唾液腺受损,唾液分泌减少而出现口干舌燥,常伴有眼干、皮肤干燥等表现。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患者可能出现多汗、怕热,同时也可能伴有口干舌燥的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影响到下丘脑口渴中枢时,可能会导致口渴感异常,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对于老年人群,本身脑血管疾病风险较高,若发生神经系统病变,更需密切关注口干舌燥等伴随症状。 三、药物因素 情况阐述: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口干舌燥。例如,一些抗组胺药、抗抑郁药、降压药等,可能会引起唾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口干舌燥的不良反应。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口干舌燥副作用。在使用可能导致口干舌燥的药物时,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若症状严重可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11 13:52:28 -
甲状腺和淋巴结的区别
甲状腺位于颈部前下方呈“H”形,重20-25g,可随吞咽移动,功能是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影响生长代谢等;淋巴结遍布全身,直径0.2-0.5cm,是免疫组成部分,能滤过淋巴液等参与免疫。甲状腺相关疾病有甲亢、甲减、结节等,不同年龄表现不同;淋巴结相关疾病有淋巴结炎、结核、转移癌等,生活方式等影响其发生。 一、解剖位置与形态方面的区别 甲状腺:甲状腺位于颈部前下方,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呈“H”形,由左右两个侧叶和中间的峡部组成,正常成人甲状腺重量约20-25g,表面光滑,柔软,在吞咽时可随喉部上下移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甲状腺大小有差异,一般女性甲状腺略大于男性,儿童甲状腺相对较小但会随生长发育逐渐增大。 淋巴结:淋巴结遍布全身,一般直径多在0.2-0.5cm之间,呈豆形,沿淋巴管分布,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浅表淋巴结通常可以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触摸到,深部淋巴结需借助影像学检查才能发现。不同年龄人群淋巴结情况不同,儿童的淋巴结相对较软、活动度较好,而成人淋巴结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但在有炎症等情况时会发生变化。 二、功能方面的区别 甲状腺:甲状腺主要功能是合成、储存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起着重要作用。它能促进蛋白质合成,调节糖代谢和脂肪代谢,还影响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功能。不同年龄人群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有差异,在儿童时期,甲状腺激素对骨骼生长和脑发育至关重要,若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在成年女性,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还会影响月经周期等。 淋巴结: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参与免疫反应。当身体某个部位受到病原体感染时,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会被激活,进行免疫应答,对抗病原体,此时可能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现象。不同性别在淋巴结免疫功能上没有本质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如经常运动的人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好,淋巴结的免疫应答可能更高效;而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淋巴结的免疫功能可能会出现异常。 三、与疾病关联方面的区别 甲状腺相关疾病:常见疾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出现心悸、多汗、消瘦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导致代谢率降低,出现乏力、畏寒、黏液性水肿等;还有甲状腺结节,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结节如胶质结节等,恶性结节多为甲状腺癌。不同年龄人群甲状腺疾病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甲状腺癌相对少见,但恶性程度可能较高;老年人群甲状腺疾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淋巴结相关疾病:淋巴结疾病包括淋巴结炎,多由周围组织感染引起,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等;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还有淋巴结转移癌,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淋巴结,如乳腺癌可转移至腋窝淋巴结,肺癌可转移至纵隔淋巴结等。不同性别在淋巴结疾病的易感性上无明显特定差异,但生活方式如是否接触有害物质等会影响淋巴结疾病的发生,有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出现淋巴结转移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2025-10-11 13:49:18 -
糖尿病患者如何保护足部
糖尿病患者需通过每天检查足部、保持清洁、选合适鞋袜、避免受伤、控制血糖、定期就医检查等来预防足部病变,每天查足及时发现问题,用温水肥皂轻柔清洗擦干保持干燥,选宽松透气鞋和吸汗棉袜,不赤足防外伤并正确修剪指甲,严格控血糖,至少每年全面检查足部,不适及时就医。 一、每天检查足部 具体做法:糖尿病患者应每天仔细检查双脚,包括脚底、脚趾缝等部位。通过观察是否有伤口、红肿、水疱、鸡眼、胼胝等情况来及时发现足部问题。例如,若发现脚部有微小伤口却未及时察觉,可能会因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滋生而导致感染加重。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家长要协助其每天检查足部,因为儿童可能不太能准确描述足部的不适感受。 二、保持足部清洁 具体做法: 清洁方式:用温水(水温不宜过高,37~40℃为宜)清洗足部,可使用温和的中性肥皂。清洗时要轻柔,避免用力搓揉。例如,过高的水温可能会烫伤皮肤,而用力搓揉可能会损伤脚部皮肤。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皮肤感觉可能减退,更要注意水温的把控。 清洁后处理:清洗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之间的部位要擦干,保持足部干燥。因为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真菌,引发足部真菌感染。 三、选择合适的鞋袜 选鞋要求: 鞋子宽松度:应选择宽松、舒适、合脚的鞋子,避免鞋子过小挤压脚部。例如,穿着过紧的鞋子会影响脚部血液循环,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足部缺血、缺氧,增加足部病变的风险。对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定期检查鞋子是否合适,及时更换合适尺码的鞋子。 鞋子透气性: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如布鞋、运动鞋等,让脚部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减少脚部出汗过多而引起的不适。 选袜要求:选择吸汗、柔软的棉质袜子,每天更换。避免穿尼龙袜等不透气的袜子,防止脚部出汗后无法及时散发而造成脚部问题。 四、避免足部受伤 具体做法: 防止外伤:不要赤足行走或赤脚穿鞋,防止被异物刺伤。在进行家务劳动或户外活动时,要注意保护足部。对于糖尿病足患者,即使足部感觉减退,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感觉减退并不意味着不会受伤,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伤害。 修剪指甲:定期修剪脚趾甲,但要注意修剪方式,应将指甲修剪成平齐的形状,避免修剪过短或过深损伤甲沟。如果自己修剪不方便,可请家人协助修剪。 五、控制血糖 重要性: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足部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可以从根本上减少足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患者要遵循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例如,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促进足部伤口的愈合,降低感染的概率。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尤为重要,因为高血糖不仅会影响自身足部健康,还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六、定期就医检查 检查频率: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检查,一般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足部检查,包括足部感觉、血管搏动等方面的检查。医生可以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方法评估足部神经病变情况,通过超声多普勒等检查评估足部血管情况。如果出现足部不适等情况,要及时就医,不要拖延。对于患有多年糖尿病且有足部病变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增加就医检查的频率。
2025-10-11 13: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