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健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矮小、性早熟、甲亢、甲低、肥胖、糖尿病、低血糖、肾上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性发育障碍、代谢性肝病、脑白质病、骨骼畸形及骨质疏松、尿崩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广州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矮小、性早熟、甲亢、甲低、肥胖、糖尿病、低血糖、肾上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性发育障碍、代谢性肝病、脑白质病、骨骼畸形及骨质疏松、尿崩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的诊治。展开
  • 糖尿病可以喝茶叶吗

    糖尿病患者可适量喝茶叶,不同绿茶、红茶、乌龙茶各有特点;饮用时要避免添加大量糖或蜂蜜,注意饮用时间,老年、合并胃肠道疾病及服药的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相关事项。 绿茶:绿茶富含茶多酚等成分。有研究表明,茶多酚可能对血糖代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调节机体的糖代谢过程。例如,相关动物实验发现,茶多酚可以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等方式,对血糖产生调控作用,但这一作用在人体中的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不过从现有的一些观察性研究来看,适量饮用绿茶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可能有潜在益处。 红茶:红茶经过发酵等工艺,其中的成分相对绿茶有所不同。有研究发现红茶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对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作用,而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良好的血管内皮功能有助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不过,红茶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对于一些对咖啡因敏感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适量饮用,因为过量咖啡因可能会影响睡眠等,而睡眠不佳又可能间接影响血糖控制。 乌龙茶: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研究显示,乌龙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敏感性是影响血糖控制的重要因素,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可以使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更高效,从而更好地调节血糖水平。 饮用茶叶的注意事项 避免添加大量糖或蜂蜜:糖尿病患者如果在茶叶中添加大量糖或蜂蜜来调味,会使摄入的糖分急剧增加,严重影响血糖的控制,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过大,长期如此会加重糖尿病病情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注意饮用时间:不要在餐前大量饮茶,因为茶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而且可能会导致餐前饱腹感,影响正常的进食量和进食节奏,进而干扰血糖的规律变化。可以在两餐之间适量饮茶,比如早餐后1-2小时或者午餐后2-3小时等时间段,这样相对来说对血糖的影响较小。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多器官功能减退,包括胃肠道功能和肝肾功能等。在饮茶时要更加注意适量,因为过多饮茶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对于肝肾功能的代谢也可能会有一定影响。而且老年患者对咖啡因的耐受性可能较差,更容易出现因咖啡因引起的心慌、手抖等不适症状,所以更要严格控制茶叶的饮用量和浓度。 合并有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胃溃疡、胃炎等胃肠道疾病,那么要谨慎饮茶。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加重胃肠道不适症状。比如绿茶相对来说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可能相对较强一些,这类患者可能更适合选择发酵程度较高的红茶等,并且要注意饮茶的浓度不宜过高,最好在饭后一段时间适量饮用。 服用某些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如含铁剂、钙剂等药物时,要注意避免同时饮茶。因为茶叶中的鞣酸等成分会与这些药物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不易被吸收的复合物,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进而影响药物的治疗作用。所以在服药前后一段时间内最好不要饮茶,可以间隔1-2小时后再适量饮茶。

    2025-10-11 13:35:10
  • 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哪些表现

    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病变,感觉神经病变有疼痛、麻木、过敏、温度觉异常;运动神经病变有肌力减弱、肌肉萎缩;自主神经病变在心血管系统表现为静息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消化系统有胃排空延迟、便秘或腹泻,泌尿生殖系统有排尿障碍,出汗异常。 感觉异常 麻木:患者常感觉四肢远端麻木,像戴了手套或穿了袜子一样,对触觉、痛觉等感觉减退。这种麻木感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患者对物体的感知和日常活动,如无法准确感知手中物品的形状、质地等。对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麻木症状出现的概率更高。 过敏:部分患者会出现感觉过敏,即对本来正常强度的刺激产生过强的感觉,如轻微的触摸就会让患者感觉疼痛难忍。这可能与神经纤维受损后发生的异常放电有关。 温度觉异常:患者对温度的感知出现障碍,可能无法准确辨别冷热,容易被烫伤或冻伤。比如在冬天,患者可能感觉不到水温的高低,不小心就会被热水烫伤。 运动神经病变表现 肌力减弱:糖尿病运动神经病变会导致肌肉力量逐渐减弱,早期可能表现为上下楼梯费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行走困难、持物无力等。长期的肌力减弱会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行动不便的情况,因为其本身肌肉功能也在逐渐衰退。 肌肉萎缩:由于运动神经受损,相应支配的肌肉得不到正常的神经冲动刺激,会逐渐出现萎缩,以四肢远端肌肉较为明显。肌肉萎缩进一步加重肌力减弱的情况,形成恶性循环。 自主神经病变表现 心血管系统 静息性心动过速:患者在休息状态下心率超过100次/分钟,这是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了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中,静息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直立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突然站立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这会导致患者站立时出现头晕、黑矇,甚至跌倒,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本身血压调节功能就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增加跌倒受伤的风险。 消化系统 胃排空延迟:患者出现早饱、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进食后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这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营养摄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进一步影响血糖的控制,因为进食后血糖升高的时间和幅度发生改变。 便秘或腹泻:部分患者会出现便秘,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干结;也有患者出现腹泻,多为顽固性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呈稀水样。这是由于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了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出现消化系统的自主神经病变。 泌尿生殖系统 排尿障碍:男性患者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女性患者可能出现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男性糖尿病患者,勃起功能障碍可能对其心理和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出汗异常:可表现为多汗或无汗,多汗多见于上半身,无汗多见于下半身,这是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了汗腺的分泌功能。在炎热环境下,多汗可能导致患者不适,而无汗则使患者散热困难,容易出现体温调节异常。

    2025-10-11 13:34:08
  • 糖前期多久变成糖尿病

    糖前期发展为糖尿病时间不固定,受年龄、生活方式、体重、遗传等因素影响,可通过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定期监测延缓转化,儿童和老年糖前期人群有其特殊注意事项。 影响糖前期向糖尿病转化的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胰岛功能会逐渐减退,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来说,糖前期向糖尿病转化的风险可能更高。例如,老年人身体代谢调节能力下降,对血糖的调控能力减弱,更容易从糖前期发展为糖尿病。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的糖前期人群,摄入过多的能量会加重胰岛负担,加速向糖尿病发展。比如,经常大量食用甜食、油炸食品的人,血糖波动较大,不利于血糖的控制,更容易从糖前期进展为糖尿病。 运动因素:缺乏运动的糖前期人群,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难以有效被利用和消耗,也会增加向糖尿病转化的几率。而经常保持适度运动的人,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前期向糖尿病转化的风险。 体重因素:超重或肥胖的糖前期人群,体内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从而更易发展为糖尿病。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越高的糖前期人群,其向糖尿病转化的速度可能越快。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糖前期人群遗传易感性增加,相对更容易从糖前期发展为糖尿病。例如,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自身基因决定了其胰岛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相同的环境因素影响下,更易出现血糖异常进展为糖尿病。 延缓糖前期向糖尿病转化的措施 健康饮食:采用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模式,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多吃蔬菜、全谷物、瘦肉、鱼类等食物,减少精制糖、油炸食品、红肉等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500克左右的蔬菜摄入,选择糙米、燕麦等全谷物作为主食的一部分。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比如,每周坚持5天,每天进行30分钟的快走运动。 控制体重:通过健康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BMI18.5-23.9kg/m2)。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前期人群,减轻5%-10%的体重就可能显著改善血糖情况,降低向糖尿病转化的风险。 定期监测:糖前期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便及时发现血糖变化,调整生活方式或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措施。一般建议每3-6个月监测一次血糖。 特殊人群方面,例如儿童糖前期患者,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特别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儿童糖前期往往与肥胖、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密切相关,家长应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引导儿童多吃健康食物、减少含糖饮料摄入、增加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等,以延缓向糖尿病转化的进程,保障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而老年糖前期人群,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等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和身体的耐受情况,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健康管理。

    2025-10-11 13:30:30
  • 低血糖有什么危害

    低血糖对不同人群有诸多危害,对神经系统可影响大脑能量供应、致长期反复低血糖致不可逆损伤;对心血管系统可致心脏节律异常、影响心血管供血;对婴幼儿及儿童可影响生长发育、致神经系统发育特殊风险;对老年人可增跌倒风险、加重基础疾病。 长期反复低血糖对神经系统的潜在危害:对于糖尿病患者等长期存在血糖波动的人群,长期反复的低血糖可能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例如,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逐渐下降,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速度变慢等情况,类似阿尔茨海默病样的认知损害表现。这是因为反复的低血糖会引起神经细胞凋亡、神经纤维变性等病理改变,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心血管系统影响 对心脏节律的影响: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导致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等。例如,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这是因为儿茶酚胺作用于心脏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脏节律异常。研究表明,低血糖发作时,心电图上常可观察到ST-T改变以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波形变化。 对心血管系统供血的影响:低血糖时,机体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可能会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而冠状动脉等重要血管的供血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本身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因为外周血管收缩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可能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 对婴幼儿及儿童的特殊危害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婴幼儿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低血糖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低血糖时,身体的能量代谢紊乱,会影响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正常代谢和利用,从而阻碍身高、体重的增长以及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例如,长期反复的低血糖可能导致儿童的智力发育迟缓,因为大脑的正常发育需要稳定的葡萄糖供应,低血糖会干扰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过程。 对神经系统发育的特殊风险: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低血糖对其神经系统的损害更为严重。除了可能导致上述的认知功能损害外,还可能影响神经髓鞘的形成。神经髓鞘对于神经信号的快速传导至关重要,低血糖引起的髓鞘形成异常可能会导致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运动协调能力下降等。 对老年人的特殊危害 增加跌倒风险:老年人低血糖时,可能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这些症状会明显增加老年人跌倒的风险。一旦跌倒,可能会导致骨折、颅脑损伤等严重后果。例如,老年人在低血糖发作时,平衡能力下降,容易失去重心而摔倒,而骨折等损伤对于老年人来说恢复较为困难,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加重基础疾病: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低血糖会使这些基础疾病进一步加重。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低血糖引起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对于糖尿病老年患者,反复的低血糖可能会导致糖尿病病情的不稳定,加快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如加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的发展。

    2025-10-11 13:28:37
  • 小黄米糖尿病人能吃吗

    糖尿病人能食用小黄米,但其营养成分与升糖特性需关注,食用时要控制量,避免吃小米粥,搭配其他食物,特殊人群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食用时也有相应注意事项,要合理调整以控制血糖水平。 小黄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约70%左右,主要为淀粉。从升糖指数(GI)来看,小黄米的GI值相对适中,约在70-80之间。一般来说,GI值低于55为低GI食物,55-70为中等GI食物,高于70为高GI食物,所以小黄米属于中等GI食物。糖尿病患者食用后,血糖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相较于一些高GI食物,其升高幅度相对较缓。 从碳水化合物的组成来看,小黄米中的淀粉属于缓慢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相对较慢,这使得血糖不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有一定的好处。 糖尿病人食用小黄米的注意事项 控制食用量:糖尿病患者食用小黄米时要注意控制摄入量。一般建议将小黄米作为主食的一部分,与其他低GI食物搭配食用。例如,可将小黄米与荞麦、燕麦等杂粮按一定比例混合煮饭。以每餐为例,小黄米的摄入量可控制在50-100克左右(生重),具体量可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身体活动量以及药物治疗情况等进行调整。如果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好,身体活动量较大,可以适当增加一点摄入量;反之,则需要适当减少。 烹饪方式影响:小黄米的烹饪方式也会影响其对血糖的影响。煮小米粥时,由于小米中的淀粉更容易糊化,血糖生成指数会相对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小米粥,而选择煮干饭的方式。煮干饭时,要注意煮至合适的软硬程度,既保证口感,又能相对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 搭配其他食物:在食用小黄米时,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优质蛋白质食物等。例如,搭配菠菜、西兰花等绿叶蔬菜,以及瘦肉、鱼虾等。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蛋白质也有助于稳定血糖。比如,一顿饭中,小黄米搭配100克左右的瘦肉和200克左右的绿叶蔬菜,这样的搭配可以使餐食的营养更均衡,同时有助于控制血糖上升的速度。 特殊人群的情况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在食用小黄米时更要注意烹饪方式和摄入量。因为老年患者的胃肠蠕动较慢,煮干饭时要煮得更软烂一些,便于消化吸收。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对血糖变化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所以更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小黄米的食用量。 合并其他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肾病,由于需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那么在食用小黄米时要注意控制总量,因为小黄米也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要避免蛋白质摄入过多加重肾脏负担。如果合并有高血脂,由于小黄米含有一定量的脂肪,也要注意控制摄入量,避免脂肪摄入过多导致血脂升高,加重病情。 总之,糖尿病人可以食用小黄米,但需要在食用量、烹饪方式以及搭配食物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需求,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2025-10-11 13:26: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