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童矮小、性早熟、甲亢、甲低、肥胖、糖尿病、低血糖、肾上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性发育障碍、代谢性肝病、脑白质病、骨骼畸形及骨质疏松、尿崩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广州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展开-
高血糖吃什么干果
高血糖人群可选择糖分含量较低、对血糖影响较小的巴旦木、杏仁、开心果、腰果和核桃等干果食用,但需控制摄入量,并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食用。 1.巴旦木 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E、镁、钾等营养素,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2.杏仁 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E,对血糖控制有益。 3.开心果 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E、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有助于调节血糖。 4.腰果 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对血糖控制有一定帮助。 5.核桃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维生素E等营养素,对血糖控制有益。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干果对血糖控制有一定帮助,但它们仍然含有一定的糖分,因此高血糖人群在食用时需要控制摄入量,避免过量食用导致血糖升高。此外,高血糖人群在选择干果时,还应注意选择无添加糖、低盐、低油的产品,并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食用。
2025-05-22 16:11:51 -
糖尿病会传染吗吗
糖尿病不会传染,其主要通过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表现为血糖升高。预防糖尿病需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均衡、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 糖尿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长期高血糖等,也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为了预防糖尿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2.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3.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前期病变。 4.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应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 总之,糖尿病不会传染,但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体检来预防。如果对糖尿病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医疗机构。
2025-05-22 16:08:39 -
甲状腺弥漫性改变原因
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有可能是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还有可能是甲状腺癌。 一、桥本甲状腺炎: 1.这是一种常见的弥漫性甲状腺疾病。 2.可通过去医院做甲状腺激素检查来辅助诊断,如果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过氧化物酶抗体较高,则可考虑是桥本甲状腺炎。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 1.弥漫性甲状腺病变可能与之有关。 2.若检查显示T3和T4降低,TSH升高,就可以考虑甲状腺功能减退。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 1.弥漫性甲状腺病变也可能与甲亢相关。 2.当T3和T4升高,TSH降低时,则可考虑甲状腺机能亢进。 四、甲状腺癌: 1.也是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可能情况之一。 2.可通过甲状腺穿刺检查来明确。 此外,甲状腺弥漫性病变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总之,当出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以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05-22 16:04:16 -
正常人的血糖是多少
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正常人这两种血糖值有标准范围;血糖常用于诊断糖尿病等;血糖增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就医。 一、血糖的分类: 1.空腹血糖是重要指标之一。 2.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也是重要的参考。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一般小于6.1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一般小于7.8mmol/L。 二、血糖的临床意义: 1.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2.可判断糖尿病的控制程度和病情。 三、血糖增高的原因: 1.生理性增高常见于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后。 2.病理性血糖增高可见于内分泌和代谢疾病、药物影响以及肝脏和胰腺疾病等。 血糖有其特定的分类和正常范围,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而血糖增高的原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一旦发现血糖异常,需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诊治。
2025-05-22 15:59:51 -
葡萄糖高是血糖高吗
葡萄糖高通常意味着血糖高,因为血糖检查主要就是检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主要有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这两种情况。 一、空腹血糖:进行空腹血糖检查时,要求患者禁食水8小时及以上,到第二天早上抽取静脉血来测定血糖值。若空腹血糖数值超过7mmol/L,有可能提示患上了糖尿病,此时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餐后2小时血糖:测量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计时,然后在两小时后检测血糖值。当血糖值达到或超过11.1mmol/L,也可能提示存在糖尿病,同样建议患者进行后续检查。当患者的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都高于正常标准时,应尽快在医生指导下明确诊断,并积极开展治疗。 总之,对于血糖的检测和异常情况要重视,一旦发现血糖异常,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维护身体健康。
2025-05-22 15: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