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霞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抽动障碍,癫痫,小儿常见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抽动障碍,癫痫,小儿常见疾病的诊治。展开
  • 癫痫发作症状有哪些

    癫痫发作分为全面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包括强直、阵挛、失神、肌阵挛、失张力发作;部分性发作又分单纯部分性发作(运动性、感觉性、自主神经性、精神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伴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和自动症),不同年龄癫痫患者发作症状有差异,发现类似表现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阵挛发作:主要是肌肉呈节律性收缩和松弛交替出现,多发生于婴幼儿,发作时肢体出现有规律的抽动,可能从某一肢体开始逐渐扩展,脑电图检查可见相应的痫性放电改变。 失神发作: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和突然终止的意识丧失,正在进行的活动突然停止,双眼凝视,呼之不应,可伴有简单的自动性动作,如眨眼、咂嘴等,发作持续数秒后迅速恢复,患儿在学龄前较为常见,脑电图上有特征性的3Hz棘慢波综合。 肌阵挛发作:表现为快速、短暂、触电样肌肉收缩,可累及单个肌肉或肌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有遗传背景的儿童或青少年,发作时可能导致患者手中物品掉落或身体晃动,脑电图可见多棘慢波等痫样放电。 失张力发作:又称无动性发作,是由于双侧部分或全身肌肉张力突然丧失,导致患者不能维持原有的姿势,出现猝倒、头下垂或肢体下垂等表现,可见于各年龄组,脑电图可记录到相应的痫性放电。 部分性发作 单纯部分性发作 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抽搐,常见于一侧口角、眼睑、手指或足趾等部位,抽搐可从局部开始,按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顺序逐渐扩展,如从手指扩展到手腕、前臂、上臂等,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 感觉性发作:多表现为躯体感觉或特殊感觉异常,如一侧肢体的麻木感、针刺感,或视觉性(如闪光、黑矇等)、听觉性(如耳鸣等)、嗅觉性(如闻到不愉快气味等)、味觉性(如口中有异味等)异常,发作时患者意识清楚。 自主神经性发作: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如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瞳孔散大、腹痛、呕吐等,多见于儿童,脑电图在发作期可记录到相应脑区的痫性放电。 精神性发作:较少见,可表现为各种精神症状或认知障碍,如情感异常(恐惧、焦虑等)、记忆障碍(似曾相识、陌生感等)、思维障碍(思维不连贯等)等,发作时患者意识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复杂部分性发作:主要特征是发作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嗜睡等情况,同时可伴有精神症状和自动症,自动症表现为反复咂嘴、咀嚼、舔舌、搓手、游走、奔跑等无目的的动作,常见于颞叶癫痫患者,脑电图在颞叶等相应脑区可见痫性放电。 不同年龄的癫痫患者发作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癫痫患者的发作症状可能更具多样性和不典型性,而成年人癫痫患者的发作症状相对可能更具特异性,但总体都符合上述发作类型的基本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有人出现类似癫痫发作的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

    2025-10-11 12:53:34
  • 手指麻木怎么办

    手指麻木常见原因有颈椎病、腕管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针对不同原因有相应应对措施,如颈椎病要改善姿势、物理治疗;腕管综合征要减少手腕过度活动、佩戴支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要控制血糖、营养神经,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老年人更应重视。 一、明确手指麻木的常见原因 手指麻木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颈椎病、腕管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等原因压迫神经根,导致手指麻木,常见于长期低头工作、伏案学习等人群;腕管综合征多因手腕部长期过度活动,使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多见于频繁使用手腕的人群,如程序员、木工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则是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损伤周围神经所致,常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 二、针对不同原因的应对措施 (一)颈椎病相关手指麻木 1.改善姿势:对于长期低头工作或学习的人群,要定时改变姿势,每工作或学习30-40分钟左右,就起身活动颈部,做一些简单的颈部伸展运动,如抬头、左右转动颈部等,以缓解颈椎的压力,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2.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的方式,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在颈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年龄较大的人群进行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 (二)腕管综合征相关手指麻木 1.减少手腕过度活动:避免长时间重复性的手腕动作,如长时间打字、织毛衣等。工作中可定时休息,活动手腕,做手腕的屈伸、旋转等动作,缓解腕管内神经的受压情况。对于女性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手腕进行家务劳动等。 2.佩戴支具:可以佩戴手腕支具,将手腕固定在中立位,限制手腕的过度活动,减轻正中神经受压,年龄较小的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支具,特殊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手指麻木 1.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控制饮食,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以延缓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要在医生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严格控制血糖,保证正常生长发育。 2.营养神经治疗: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可遵医嘱使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但儿童患者使用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方式。 三、就医建议 如果手指麻木症状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如麻木范围扩大、伴有手部无力、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颈椎X线、CT或MRI检查、肌电图检查、血糖检测等,明确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老年人出现手指麻木时要更加重视,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2025-10-11 12:51:49
  • 脑干受损后主要表现

    脑干受损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轻者嗜睡、重者昏迷,儿童表现因年龄有差异)、瞳孔变化(中脑受损可致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异常,儿童需密切观察)、眼球运动障碍(脑干内神经核团及传导束受损致眼球运动受限,影响儿童视觉与运动协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共济失调,影响儿童运动发育与平衡等)、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呼吸节律异常、循环改变,儿童呼吸循环调节中枢脆弱需密切监测)、体温调节障碍(脑干内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致体温异常,儿童易大幅波动需维持体温稳定)。 瞳孔变化 中脑受损时可出现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异常。正常瞳孔直径约3-4mm,对光反射灵敏。中脑受损可能导致动眼神经核团受累,出现一侧或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如脑疝早期可出现患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也可能出现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等情况。对于儿童,脑干受损引起的瞳孔变化更需密切观察,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 眼球运动障碍 脑干内有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及传导束,脑干受损会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常见的有眼球垂直或水平运动受限,如中脑顶盖区病变可引起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如Parinaud综合征,表现为上视不能、会聚不能等;脑桥病变可引起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如周围性眼肌麻痹,表现为眼球向病变侧水平运动不能等。儿童脑干受损时眼球运动障碍可能影响其视觉功能及整体的运动协调,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 运动障碍 1.肢体瘫痪:脑干内的皮质脊髓束受损可导致肢体瘫痪,表现为病变对侧或双侧肢体的运动障碍,如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等。如果是双侧脑干受损,可能出现四肢瘫。儿童脑干受损引起的肢体瘫痪会影响其运动发育,比如婴儿可能无法正常抬头、坐立等,较大儿童可能出现行走困难等情况。 2.共济失调:脑干内的神经传导通路参与共济运动的调节,脑干受损可能导致共济失调,表现为肢体协调动作障碍,如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等。在儿童中,共济失调会影响其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准确性,对日常生活活动和运动技能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脑干是呼吸、循环中枢所在部位,脑干受损可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呼吸方面可出现呼吸节律异常,如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呼吸暂停等;循环方面可出现血压、心率的改变,严重时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儿童脑干受损时呼吸循环功能不稳定,因为儿童的呼吸循环调节中枢相对更脆弱,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进行支持治疗。 体温调节障碍 脑干内的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可导致体温调节障碍,出现体温异常,如高热或低体温。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脑干受损后更容易出现体温的大幅波动,高热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惊厥等并发症,低体温则可能影响其整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暖或降温措施来维持体温稳定。

    2025-10-11 12:50:04
  • 现在脑子里嗡嗡嗡的响是什么原因

    脑子里嗡嗡嗡响即耳鸣,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导致。生理性因素包括年龄相关的听觉系统退行性变化,以及噪声暴露、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过度疲劳与压力等生活方式因素;病理性因素有耳部疾病如外耳、中耳、内耳病变,还有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等。出现耳鸣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同时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需密切关注。 一、生理性因素 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听觉系统会发生退行性变化。例如,内耳的毛细胞会逐渐减少,听觉神经功能也会减退,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耳鸣。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0%会受到耳鸣困扰。 生活方式 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噪声会损伤内耳的毛细胞和听觉神经,从而引发耳鸣。比如在噪声强度超过85分贝的环境中暴露8小时以上,就可能导致耳鸣风险增加。 咖啡因和酒精摄入:过量饮用咖啡或摄入大量酒精可能影响耳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例如,每天大量饮用咖啡的人,耳鸣发生率可能高于不常饮用者。 过度疲劳与压力:长期过度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或压力过大时,身体的自主神经功能会失调,可能影响耳部的血液供应和神经调节,进而出现耳鸣。比如长期熬夜加班的人群,耳鸣的发生率会有所上升。 二、病理性因素 耳部疾病 外耳病变: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等堵塞外耳道,会影响声音的传导,从而引发耳鸣。当耵聍完全堵塞外耳道时,约有80%的人会出现耳鸣症状。 中耳病变:中耳炎、中耳积液等中耳疾病会引起中耳传音结构的功能障碍,导致耳鸣。例如,急性中耳炎患者中约有50%会伴有耳鸣症状。 内耳病变: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内耳疾病是引起耳鸣的常见原因。梅尼埃病患者除了有耳鸣症状外,还伴有眩晕、听力下降等表现;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发病后约有70%会出现耳鸣。 全身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会影响耳部的血液供应。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0%会出现耳鸣,血压控制不佳时耳鸣症状可能加重。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与耳鸣相关。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50%会出现耳鸣,高血糖会损伤耳部的神经和血管。 神经系统疾病:脑供血不足、听神经瘤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与听觉相关的神经传导,从而导致耳鸣。听神经瘤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单侧耳鸣,随着肿瘤增大还会出现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 如果出现脑子里嗡嗡嗡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耳部检查和全身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合理控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更要密切关注耳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就医。

    2025-10-11 12:48:57
  • 面瘫是怎么回事

    面瘫分为中枢性与周围性,周围性常见病因有病毒感染、受凉、自主神经不稳,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等,中枢性由脑血管意外等累及面神经核以上致对侧眼裂以下面瘫,诊断靠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周围性早期用糖皮质激素等加康复,中枢性针对原发病,儿童、老年人、孕期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面瘫是因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可分为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病变部位在面神经核以上,多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等引发;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类型为贝尔面瘫,常与病毒感染(如疱疹病毒)、受凉、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因素相关。 二、病因解析 (一)周围性面瘫常见病因 1.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病毒侵袭面神经,引发神经炎症水肿,导致面神经功能障碍。2.受凉:面部受冷风直吹等,可引起面神经血管痉挛,影响神经血供,进而诱发面瘫。3.自主神经功能不稳:机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时,面神经局部营养血管痉挛,致使神经缺血水肿,引发面瘫。 (二)中枢性面瘫常见病因 多由脑血管意外(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脑外伤等病变累及面神经核以上部位所致,使得对侧眼裂以下面部肌肉出现瘫痪。 三、临床表现 (一)周围性面瘫表现 患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进食时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可伴有患侧耳后疼痛等症状。 (二)中枢性面瘫表现 仅出现眼裂以下面部肌肉瘫痪,患侧额纹存在、眼裂能闭合,而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常伴有原发病相关表现,如脑血管意外患者可能有肢体活动障碍等。 四、诊断要点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如有无受凉、感染等诱因)、全面体格检查(观察面部肌肉运动情况等),结合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等)以明确病因及病变部位,区分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瘫。 五、治疗原则 (一)周围性面瘫 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遵医嘱应用相关药物减轻神经水肿),配合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族等),同时可开展康复治疗,包括面部肌肉按摩、理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二)中枢性面瘫 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血管意外患者需进行改善脑循环等相应治疗,面瘫症状多随原发病的治疗有所改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面瘫可能与感染等因素相关,发病后需及时就医,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安全方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脑血管病等,发生面瘫时需重视原发病控制,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三)女性孕期 孕期发生面瘫时,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多采用非药物的康复等干预手段,同时需密切监测母婴状况。

    2025-10-11 12:47: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