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静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生长发育落后、身材矮小、消瘦、肥胖、性早熟、青春期延迟、多饮、多尿、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引起的低钙、低磷血症和骨质松、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肌无力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对儿童生长发育落后、身材矮小、消瘦、肥胖、性早熟、青春期延迟、多饮、多尿、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引起的低钙、低磷血症和骨质松、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肌无力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展开
  • 糖尿病可以吃白菜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白菜,其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且热量低、升糖指数低;不同人群食用白菜有注意事项,一般患者宜清淡烹饪,老年患者可做得软烂适量搭配,儿童患者要控量并注意烹饪口味引导健康饮食。 营养成分:白菜富含膳食纤维,每100克白菜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0.8克左右。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对血糖的影响较小。同时,白菜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C等)和矿物质,能够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且热量较低,每100克白菜的热量约为17千卡,不会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 对血糖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关键在于控制血糖的上升速度,白菜的低升糖指数特点使其成为合适的选择。升糖指数(GI)是衡量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白菜的GI值相对较低,食用后血糖不会迅速升高。研究表明,食用白菜等低GI食物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维持血糖的稳定状态。 不同人群食用白菜的注意事项 一般糖尿病患者:可以正常食用白菜,但要注意烹饪方式,建议采用清炒、凉拌等清淡的烹饪方法,避免加入过多的油、糖等调料,以免影响血糖。例如清炒白菜,只需少量的油和盐进行调味,既能保留白菜的营养成分,又不会对血糖产生较大影响。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老年患者可能伴有胃肠功能减退的情况,在食用白菜时可以将白菜做得更软烂一些,便于消化吸收。同时,要注意适量食用,保证饮食的均衡,可与其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等)搭配食用,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在食用白菜时,要注意根据其年龄和身体状况控制食用量。家长可以将白菜制作成孩子喜欢的口味,如搭配一些儿童喜爱的调味料,但同样要避免高油高糖的烹饪方式,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其血糖的控制和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2025-10-10 09:51:12
  • 低血糖最忌三种食物,是真的吗

    低血糖需留意高糖快吸食物、精细面食类和酒精类,但不能绝对禁忌,要根据个人情况合理调整饮食,低血糖发作时可选缓慢释放糖分食物平稳升血糖,特殊人群要在专业指导下饮食管理以维持血糖稳定。 一、高糖快吸食物需谨慎 高糖快吸食物进入人体后会使血糖迅速升高,随后又可能快速下降,容易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加重低血糖相关的不适。例如普通的含糖汽水,其中的糖分能很快被人体吸收,引发血糖的急剧变化。对于糖尿病患者等本身血糖调节存在一定问题的人群,这种血糖的大幅波动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风险,因为他们的身体对血糖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二、精细面食类要留意 精细面食在消化过程中比较快,会使血糖上升速度加快,但维持时间相对较短。像白面包,食用后血糖很快升高又很快下降,容易引发低血糖后的血糖快速回落情况。对于儿童来说,过量食用精细面食可能影响其正常的饮食结构和营养均衡,而且儿童的血糖调节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更易受到此类食物的影响,导致血糖不稳定。 三、酒精类需警惕 酒精会干扰肝脏的糖异生过程,影响血糖的正常生成,从而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长期饮酒或者短时间内大量饮酒的人,低血糖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对于女性而言,由于身体代谢等方面的特点,饮酒后更容易出现血糖异常的情况;老年人肝脏功能有所减退,对酒精代谢能力下降,饮酒后发生低血糖的危害也更大。 不过,不能简单地绝对认为低血糖就完全禁忌这三类食物,而是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调整饮食。比如低血糖发作时,可以选择一些缓慢释放糖分的食物来平稳提升血糖,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自身血糖变化和身体状况来科学安排饮食,以维持血糖的稳定。特殊人群如孕妇、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更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饮食管理,确保身体健康。

    2025-10-10 09:50:11
  • 糖尿病人可以吃木糖醇食品吗

    糖尿病人可适量吃木糖醇食品,因其甜度与蔗糖相近且升糖指数低,代谢不需胰岛素参与,但也不能无限制吃,长期大量摄入可能转化为脂肪致体重增加;肾功能不全糖尿病人需谨慎,儿童糖尿病人要监测血糖并遵医嘱,正常人和糖尿病人食用时都要将其热量算入每日总热量,保持总热量平衡以维持血糖稳定和健康。 木糖醇对血糖的影响 研究表明,木糖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正常情况下,摄入木糖醇后,血糖升高幅度较小。有临床研究显示,健康人及糖尿病人食用含木糖醇的食品后,其血糖、胰岛素和C-肽水平的变化与食用等热量的碳水化合物有所不同,木糖醇引起的血糖和胰岛素反应较蔗糖温和。不过,糖尿病人也不能无限制地食用木糖醇食品,因为虽然其升糖作用相对较弱,但长期大量摄入木糖醇,也可能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又会对糖尿病的病情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食用木糖醇食品的注意事项 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木糖醇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人来说,过量摄入木糖醇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这类患者在选择木糖醇食品时,应咨询医生或营养师,根据自身肾功能情况来控制摄入量。 儿童糖尿病人:儿童糖尿病人在食用木糖醇食品时,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饮食的量和种类都需要更加精准的把控,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含有木糖醇的食品摄入,避免因摄入不当影响血糖稳定和正常生长发育。 正常人群与糖尿病人的共性注意: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糖尿病人,在食用木糖醇食品时,都应将其热量计算在每日总热量摄入中。要把木糖醇看作是一种能量来源,与其他碳水化合物等热量食物一样,遵循均衡饮食的原则,保持总热量的平衡,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血糖稳定以及整体健康状况

    2025-10-10 09:48:07
  • 甲减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吗

    甲减遗传方式多样,多数原发性甲减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甲减非典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先天性甲减部分类型有遗传因素参与,少数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其他遗传方式,有甲减家族史人群需遗传咨询,女性备孕及儿童疑先天性甲减需相应检查及管理。 多数原发性甲减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原发性甲减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如桥本甲状腺炎)相关的甲减有一定遗传倾向,但并非典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甲减的发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易感性涉及多个基因,并非单一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决定。例如,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甲减的易感性有关,但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典型情况。 先天性甲减的遗传情况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先天性甲减)中的部分类型有遗传因素参与,其中少数先天性甲减是由于甲状腺发育相关基因缺陷等引起,存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情况。比如,甲状腺转录因子-1(TITF-1)基因突变等导致的先天性甲减可能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但先天性甲减也有其他遗传方式,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多种情况,并非所有先天性甲减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对于有甲减家族史的人群,无论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甲减还是先天性甲减,在生育等情况时都需要进行遗传咨询等。对于女性患者,如果有备孕计划,需要监测甲状腺功能等指标,因为孕期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胎儿发育影响较大,尤其是先天性甲减相关的遗传因素可能在孕期对胎儿甲状腺发育产生影响。在儿童时期,如果考虑先天性甲减可能与遗传有关,需要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等检查来明确病因,以便更好地进行临床管理和遗传咨询等工作。

    2025-10-10 09:46:52
  • 验血尿酸要空腹吗,还需要验小便吗

    验血尿酸最好空腹,因饮食会影响结果准确性;有时需验小便,通过检测小便尿酸等可辅助判断尿酸排泄等情况,对尿酸相关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及制定治疗方案等有重要意义,不同人群验小便意义类似,对特定病史人群更是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 一、验血尿酸是否要空腹 一般来说,验血尿酸最好空腹。因为饮食会影响血尿酸水平,进食后尤其是进食高嘌呤食物后,会使血尿酸暂时性升高,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建议空腹8-12小时后进行血尿酸检测,这样能更准确地反映体内血尿酸的基础水平。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急诊等,即使没有空腹也可以进行血尿酸检测,但非空腹状态下的检测结果参考价值可能会相对受限。 二、是否需要验小便 有时候需要验小便,即进行尿常规中尿尿酸相关项目的检测等。验小便对于尿酸相关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检测尿液中的尿酸含量等情况,可以辅助判断尿酸的排泄情况等。如果血尿酸升高,同时检测小便尿酸,可以帮助区分是尿酸生成过多型还是排泄减少型高尿酸血症等。比如,尿酸排泄减少型高尿酸血症患者,往往小便中尿酸排泄量低于正常;而尿酸生成过多型患者,小便中尿酸排泄量可能在正常或偏高范围。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验小便的意义类似,但在儿童等特殊人群中,验小便对于评估肾脏功能以及尿酸代谢等情况也有重要作用,因为儿童的尿酸代谢特点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通过小便检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尿酸相关的代谢状况。对于有痛风病史、高尿酸血症等病史的人群,验小便更是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监测小便尿酸等情况,可以更好地调整饮食、药物等治疗措施,以维持尿酸在合适水平,减少痛风等相关疾病的发作风险等。

    2025-10-10 09:45:4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