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静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生长发育落后、身材矮小、消瘦、肥胖、性早熟、青春期延迟、多饮、多尿、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引起的低钙、低磷血症和骨质松、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肌无力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对儿童生长发育落后、身材矮小、消瘦、肥胖、性早熟、青春期延迟、多饮、多尿、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引起的低钙、低磷血症和骨质松、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肌无力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展开
  • 糖尿病患者的咨询

    糖尿病诊断依据血糖相关指标,饮食需合理控碳水、均衡分配三餐选高纤维食物,运动按年龄选合适方式,要防并发症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儿童糖尿病注重营养均衡等,孕妇糖尿病严格控血糖,老年糖尿病防低血糖等,应劝导戒烟限酒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一、糖尿病诊断指标及意义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PG):空腹状态下(禁食8~10小时)血糖值≥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餐后2小时血糖值≥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6.5%可辅助诊断糖尿病。这些指标能帮助明确患者是否患病及病情控制程度。 二、血糖管理的饮食与运动原则 饮食控制:需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根据患者体重、活动量等计算每日总热量,均衡分配三餐,如早餐可占1/5,午餐和晚餐各占2/5,选择高纤维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等),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取,保证营养均衡以维持血糖稳定。 运动锻炼:根据年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运动方式,中青年患者可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老年患者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运动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但需注意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三、并发症预防要点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多种并发症,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眼部方面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预防视网膜病变;肾脏方面监测尿蛋白等指标,防范糖尿病肾病;神经系统要关注感觉异常等情况,预防神经病变。同时要控制血压、血脂在目标范围内,因为高血压、高血脂会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四、特殊人群糖尿病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需注重营养均衡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避免过度限制饮食导致营养不良,运动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活动,且家长需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协助管理。 孕妇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至关重要,高血糖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等,需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饮食、必要时的胰岛素治疗来平稳控制血糖,定期产检监测母婴状况。 老年糖尿病:由于老年患者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更易发生低血糖风险,因此在血糖管理中要避免过度降糖,用药需谨慎,同时要关注其心理健康,鼓励家人给予陪伴和支持,维持良好生活状态。 五、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及应对 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糖尿病病情,应劝导患者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胰岛素作用;酗酒可干扰血糖代谢,导致血糖波动。建议患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血糖的稳定控制。

    2025-10-28 13:48:21
  • 糖尿病前期意味着什么

    糖尿病前期是血糖处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间的中间状态包含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减低,有进展为糖尿病及伴随其他代谢疾病风险,受年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影响,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运动管理、体重控制)、定期监测血糖,老年人运动需适中并留意药物禁忌,儿童青少年要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来应对。 一、定义阐释 糖尿病前期是血糖水平处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中间状态,包含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减低(IGT)两种情况。其中,空腹血糖处于6.1~7.0mmol/L范围,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范围时,即属于糖尿病前期范畴。 二、潜在风险体现 1.进展为糖尿病风险: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长期随访显示每年约有5%~10%会逐步进展为2型糖尿病,相较于血糖完全正常人群,其发展为糖尿病的概率显著增高。 2.伴随其他代谢疾病风险:此类人群往往伴随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风险提升,因血糖代谢异常会影响脂质代谢等,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几率。 三、相关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中老年人更易出现糖尿病前期,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胰腺β细胞功能也可能衰退,从而提升糖尿病前期发生风险。 2.生活方式因素:高热量饮食(如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缺乏运动、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是重要诱因,肥胖会导致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发血糖代谢紊乱。 3.遗传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糖尿病前期的概率高于无家族史人群,遗传易感性会增加个体在相同生活方式下发生血糖异常的可能性。 四、应对干预方向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整: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保持营养均衡且热量适中。 运动管理: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调节血糖。 体重控制:肥胖患者需减轻体重5%~10%,这对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有显著效果。 2.定期监测:建议每6个月检测一次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在5.7%~6.4%之间提示处于糖尿病前期,通过定期监测能及时掌握血糖变化情况。 3.特殊人群关注 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同时需留意药物使用禁忌,避免服用可能影响血糖的药物。 儿童青少年:家长应引导其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肥胖,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如减少高糖饮料、油炸食品摄入,鼓励参与户外活动等。

    2025-10-28 13:47:28
  • 饿的低血糖怎么办

    当出现饿的低血糖情况时,要立即补充碳水化合物,选择合适食物,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补充后要保持安静状态休息,不同人群休息有差异;之后再次评估血糖情况,用血糖仪监测,特殊人群有监测重点;还要预防再次发生低血糖,需合理饮食规划和调整生活方式。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由于其对血糖变化较为敏感,且吞咽能力等与成人有别,选择糖果时要注意避免过大的糖果导致窒息风险,可选择小块的水果糖等。而老年人在选择补充食物时,要考虑牙齿咀嚼情况等,如果牙齿不好,可能更适合饮用白糖水等液态的碳水化合物补充形式。 休息观察 保持安静状态:在补充碳水化合物后,应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运动可能会加快身体对血糖的消耗,不利于血糖的稳定恢复。比如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保持身体放松。 不同人群休息差异:儿童在休息时需要有成人在旁看护,确保其舒适且没有其他异常情况发生。老年人休息时要注意周围环境安全,避免因低血糖导致头晕等情况发生跌倒等意外,可选择在有扶手的椅子上休息等。 再次评估血糖情况 使用血糖仪监测:如果条件允许,在补充碳水化合物一段时间后(通常15-20分钟后),使用血糖仪再次监测血糖水平。正常血糖值范围一般为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如果血糖仍低于正常范围,可考虑再次补充碳水化合物。例如再次食用15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食物。 特殊人群监测重点: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低血糖患者,由于其血糖控制目标可能与正常人不同,所以在监测血糖时要更加关注自身基础的血糖控制情况,遵循医生制定的个性化血糖监测目标。同时,儿童和老年人在监测血糖时,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确保监测结果可靠,以便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预防再次发生低血糖 合理饮食规划:平时要注意规律饮食,按时进餐,保证每餐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例如每天定时三餐,每餐主食量要合适,一般成年人每餐主食可选择50-100克左右的谷类食物等。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要根据自身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空腹,尤其是一些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长时间工作的人群,要注意及时补充能量。运动时也要注意合理安排,避免在空腹时进行剧烈运动,如果在运动前血糖偏低,可适当补充一些碳水化合物后再运动。儿童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和合理的作息,避免因贪玩等原因导致饮食不规律引发低血糖。老年人要注意定期体检,关注自身血糖等健康指标变化,根据身体情况调整生活方式。

    2025-10-28 13:46:22
  • 吃什么可以降低血糖

    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等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助控血糖,绿叶蔬菜升糖指数低且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豆类含植物蛋白等可延缓血糖上升,蓝莓含成分能调节血糖但需控量,糖尿病孕妇需精准控各类食物摄入,儿童糖尿病患者要选低升糖指数食物并按方案把控饮食结构。 一、全谷物类 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波动。例如燕麦,多项研究表明,食用燕麦后,受试者的血糖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摄入精制谷物者。全谷物中的β-葡聚糖等成分能增加肠道黏性,减缓糖分释放进入血液的速度,对血糖控制有益,尤其适用于一般糖尿病患者日常主食替代部分精制米面。 二、蔬菜类 (一)绿叶蔬菜 如菠菜、生菜等,富含膳食纤维且升糖指数低。多项研究证实,长期摄入绿叶蔬菜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其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不增加额外糖分负担,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糖食物的摄入,适合各类糖尿病患者作为日常餐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豆类及豆制品类 (一)黑豆、红豆等 豆类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能延缓血糖上升。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均发现,食用豆类可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以黑豆为例,其中的膳食纤维和低聚糖等成分协同作用,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糖尿病患者可将其纳入蛋白质摄入来源之一,替代部分红肉等食物。 四、低糖水果类 (一)蓝莓 蓝莓中含有的花青素等成分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适量食用蓝莓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但需注意控制食用量,因其仍含有一定糖分,一般建议每次食用量控制在适量范围,如每日约100-150克,特殊人群如糖尿病孕妇等需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调整摄入量。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糖尿病孕妇 糖尿病孕妇在选择降血糖食物时,需更精准控制全谷物、蔬菜、豆类、水果的摄入量与种类。例如全谷物应选择加工度低的,蔬菜需保证充足摄入以维持饱腹感和营养均衡,豆类可作为优质蛋白来源但要计算好碳水化合物含量,水果优先选择低糖品种且分餐食用,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营养需求同时稳定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影响母婴健康。 (二)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血糖食物时,应挑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全谷物可选择燕麦片等适合儿童口感的形式,蔬菜要多样化摄入以获取全面营养,豆类可做成豆浆等儿童易接受的形式,同时需避免高糖、高油食物,确保在满足生长需求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血糖,家长需严格把控儿童的饮食结构,遵循医生或营养师制定的个性化饮食方案。

    2025-10-28 13:44:41
  • 刺梨干果能降血糖吗

    刺梨干果含多种成分可能影响血糖代谢但具体机制待探动物实验见其提取物可降血糖人体研究样本小需更多临床证实糖尿病患者食用需遵医嘱并监测血糖孕妇哺乳期女性及儿童不建议自行食用刺梨干果降血糖相关问题应遵专业医生建议。 刺梨干果的成分与潜在降血糖作用 刺梨干果中含有多种成分,例如维生素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有研究表明,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血糖代谢产生影响。部分研究发现,刺梨干果中的一些活性物质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抗氧化应激状态,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不过,目前关于刺梨干果降血糖的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现有研究多是基于动物实验或体外细胞实验。 动物实验中的相关表现 在动物实验里,给糖尿病模型动物喂食刺梨干果提取物后,观察到部分动物的血糖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模型大鼠中,喂食刺梨干果提取物一段时间后,其空腹血糖水平相较于未喂食组有所降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动物实验不能完全等同于人体实验,因为动物的生理结构和代谢特点与人类有一定差异。 人体研究的初步情况 目前有限的人体研究显示,少量人群在适量食用刺梨干果后,血糖有一定波动,但这并不能确凿地证明刺梨干果具有明确且稳定的降血糖作用。由于人体研究样本量通常较小,且个体差异较大,所以还需要更多大规模、设计严谨的人体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刺梨干果对人体血糖的影响。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如果考虑食用刺梨干果来辅助调节血糖,首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刺梨干果不能替代正规的降糖药物治疗。患者在食用刺梨干果期间,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和降糖治疗方案。同时,不同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情况等不同,对刺梨干果的反应也可能不同。例如,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在食用刺梨干果前需要咨询医生,因为其肝肾功能状态可能影响对刺梨干果中成分的代谢。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属于特殊人群,目前关于刺梨干果对她们以及胎儿、婴儿的影响还不明确。所以这类人群不建议自行食用刺梨干果来降血糖,如需调节血糖相关问题,应先咨询妇产科医生和内分泌科医生,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自身和胎儿、婴儿的健康安全。 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儿童食用刺梨干果能安全有效地降血糖,而且儿童对食物成分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和复杂,所以不建议儿童食用刺梨干果来期望降血糖,如有血糖相关问题,应遵循儿科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正规的诊疗。

    2025-10-28 13:43:2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