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对儿童生长发育落后、身材矮小、消瘦、肥胖、性早熟、青春期延迟、多饮、多尿、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引起的低钙、低磷血症和骨质松、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肌无力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向 Ta 提问
-
甲状腺ca是什么意思
甲状腺ca是甲状腺癌的英文缩写,其病理类型包括乳头状癌(常见、多见于儿童和年轻女性、恶性程度低、预后好)、滤泡状癌(占比15%-20%、中年女性多见、可血行转移、早期手术效果好)、髓样癌(占比3%-10%、来源于C细胞、可淋巴和血行转移、恶性程度居中)、未分化癌(占比5%-10%、多见于老年、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临床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部分有压迫症状、髓样癌可有特殊表现;诊断方法有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性核素治疗、内分泌治疗,不同患者治疗方案有差异,家族遗传病史人群是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 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及特点 乳头状癌:最为常见,约占甲状腺癌的60%-70%,多见于儿童和年轻女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较好,通过手术等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长期生存。 滤泡状癌:约占甲状腺癌的15%-20%,常见于中年女性。肿瘤生长速度较乳头状癌稍快,可发生血行转移,如转移至肺、骨等部位,早期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髓样癌:约占甲状腺癌的3%-10%,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能分泌降钙素等。可发生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其恶性程度介于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之间。 未分化癌:约占甲状腺癌的5%-10%,多见于老年患者,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极差,常在短期内出现局部侵犯和远处转移等情况。 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以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部分患者可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压迫症状。 髓样癌患者还可能出现腹泻、颜面潮红、低钙血症等由于肿瘤细胞分泌降钙素等活性物质引起的表现。 甲状腺癌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癌常用的筛查和诊断方法,可观察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血流等情况,帮助判断结节的良恶性;CT和MRI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如是否侵犯气管、食管、颈部大血管等。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术前明确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重要方法,通过抽取结节内的细胞进行病理检查,以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 甲状腺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是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等。 放射性核素治疗:适用于乳头状癌、滤泡状癌等,术后服用放射性碘-131,可清除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和转移灶。 内分泌治疗: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风险,同时维持甲状腺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会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甲状腺癌患者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的特点,手术范围和术后治疗的选择要更加谨慎;女性患者可能还需要考虑生育等问题对治疗的影响。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属于甲状腺癌的高危人群,更应定期进行甲状腺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2025-10-20 14:58:43 -
低密度甲状腺结节是什么意思
低密度甲状腺结节是影像学检查发现的甲状腺内密度低于周围正常组织的病变,超声检查中其回声低于周围组织,需结合边界、形态等判断良恶性,考虑病因有多种,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育龄女性、老年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发现后需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制定诊疗计划。 超声检查相关指标及意义 在超声检查中,甲状腺结节的回声情况是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正常甲状腺组织有相对均匀的回声表现,而低密度甲状腺结节提示其内部的组成成分可能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不同。例如,从组织学角度看,可能是结节内含有较多的液体成分、胶质成分或者细胞排列等情况与周围正常组织有差异,导致超声回声表现为低密度。 低密度甲状腺结节的进一步评估 性质判断:虽然低密度提示结节有其特定的超声特征,但仅依据低密度不能明确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需要结合其他超声表现,如结节的边界是否清晰、形态是否规则、有无钙化、纵横比等情况综合判断。一般来说,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有微小钙化、纵横比大于1的结节,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无钙化、纵横比小于1的结节,良性的可能性较大,但这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诊。 病因考虑:引起甲状腺出现低密度结节的原因有多种。从年龄因素来看,不同年龄段发生甲状腺结节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在儿童时期,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需要更谨慎评估;对于成年人,常见的原因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伴发的结节、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等。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摄入碘异常(过多或过少)、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等都可能增加甲状腺结节发生的风险。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生甲状腺结节包括低密度甲状腺结节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时期发现低密度甲状腺结节,由于儿童甲状腺处于发育阶段,且甲状腺癌在儿童中的恶性程度可能相对较高等因素,需要更加重视。应进一步进行详细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穿刺活检等,以明确结节性质,因为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可能性相对成人更高,所以早期准确评估和干预非常关键。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发现低密度甲状腺结节时,需要考虑妊娠对甲状腺功能及结节的影响。妊娠期间甲状腺激素需求增加,甲状腺结节可能会有相应变化。同时,若结节考虑为恶性,需要权衡妊娠与治疗的关系,因为甲状腺癌的治疗可能涉及手术等,而妊娠期间手术有一定风险,需要多学科会诊来综合决策。 老年人群:老年人发现低密度甲状腺结节,要考虑到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甲状腺癌的进展可能相对缓慢等特点。但也不能忽视恶性的可能,需要综合评估结节的各项超声特征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比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差、预期寿命较短的老年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保守观察,而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患者,则可能需要积极进一步明确结节性质。 总之,发现低密度甲状腺结节后,需要由专业医生结合多种因素进行全面评估,以制定合适的后续诊疗计划。
2025-10-20 14:57:54 -
血糖仪怎么校正
血糖仪校正有使用配套校正液校正和通过自身菜单校正两种常见方法,使用配套校正液校正需做好准备工作并按步骤操作,通过自身菜单校正要进入校正菜单并选择校正选项,同时需注意环境因素、试纸保存和定期校正等事项。 一、使用配套校正液校正 1.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血糖仪处于关机状态(不同品牌血糖仪开关机操作略有不同,一般可通过电源键等操作)。准备好配套的校正液,注意校正液的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的校正液。 清洁双手,可用肥皂水洗净后擦干,避免手上的杂质等影响校正和检测结果。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协助下做好手部清洁,因为儿童可能会有较多的手部活动导致污染。 2.操作步骤 取出校正试纸(如果是需要插入试纸的血糖仪),将校正液按照说明书要求的量滴加到试纸上(不同血糖仪滴加量可能不同,有的是1-2滴等)。 血糖仪会自动识别校正液并进行校正程序,此时不要触碰血糖仪或试纸,等待血糖仪完成校正提示。对于老年患者,要耐心解释操作步骤,确保其能配合操作。 二、通过血糖仪自身菜单进行校正 1.进入校正菜单 打开血糖仪电源,找到血糖仪的设置菜单选项(一般通过方向键等操作进入)。不同品牌血糖仪进入设置菜单的方式不同,例如有的可能是长按某个按键进入。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儿童操作可能不熟练,需要家长在旁协助找到设置菜单,但要注意引导儿童观察正确的操作流程,培养其健康意识。 2.选择校正选项 在设置菜单中找到“校正”或“校准”相关选项并进入。然后根据血糖仪提示输入校正码等信息(如果需要输入校正码的话)。校正码一般可以在血糖仪包装盒或者试纸包装盒上找到。 对于患有糖尿病且伴有认知障碍的老年患者,在输入校正码等操作时,家属要在旁仔细协助,确保输入准确,避免因认知问题导致校正错误。 三、注意事项 1.环境因素 校正和检测血糖时,要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温度一般建议在10-35℃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可能影响血糖仪的准确性。例如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将血糖仪放在室外后立即进行校正,应先让血糖仪适应室内温度后再操作。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进行血糖仪的校正和检测,防止儿童因不适而哭闹影响操作。 2.试纸保存 试纸要保存在干燥、阴凉处,未开封的试纸一般按照包装盒上的保存条件保存,开封后的试纸要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完,并且要密封好。对于糖尿病患者中的老年人,要提醒其注意试纸的保存情况,避免因忘记保存条件导致试纸失效,进而影响校正和检测结果。 3.定期校正 一般建议定期对血糖仪进行校正,例如每周至少校正一次,或者按照血糖仪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校正。对于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且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地校正血糖仪,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在更换新的试纸批号时,也需要重新进行校正,因为不同批号的试纸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2025-10-20 14:55:58 -
缺钙抽搐的表现
肌肉痉挛与抽搐因缺钙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起,不同人群及诱发因素下有不同表现,儿童婴儿期有特殊表现且影响骨骼等发育,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影响骨骼生长与运动能力,成人女性孕期哺乳期、老年人易缺钙有相应表现,寒冷刺激、运动过度会诱发缺钙人群肌肉抽搐。 神经系统相关表现 感觉异常:患者可能会有口唇、手指、脚趾等部位的麻木感、刺痛感,这是因为缺钙影响了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末梢的感觉异常。例如,在缺钙初期,可能首先出现指尖、口唇周围的轻度麻木,随着缺钙加重,麻木范围可能扩大,刺痛感也会更明显。 精神症状:严重缺钙时可能会出现精神方面的改变,如烦躁不安、易激动、焦虑等。儿童可能表现为夜间睡眠不安稳,容易惊醒、哭闹等。这是由于钙对神经系统的稳定作用减弱,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升高,从而影响了精神状态。对于婴幼儿来说,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缺钙对其精神行为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长期缺钙还可能影响智力发育和认知功能。 不同人群的表现特点 儿童 婴儿期:除了上述的无热惊厥、手足抽搐外,还可能出现颅骨软化,表现为颅骨变薄、按压有乒乓球感,这是因为婴儿的骨骼正在发育,缺钙影响了骨骼的正常钙化。前囟门可能增大、闭合延迟。如果喉痉挛发生在婴儿期,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严重时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处理。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除了肌肉抽搐等表现外,可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骨骼畸形,如鸡胸、漏斗胸、O型腿、X型腿等。同时,在运动方面可能会出现运动能力发育迟缓,比如学走路的时间比正常儿童晚等情况,这是因为骨骼的发育异常影响了肢体的正常功能和运动。 成人 女性:在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容易缺钙,孕期缺钙可能会出现小腿抽搐频繁,尤其是在夜间,还可能影响胎儿的骨骼发育。哺乳期女性缺钙除了自身出现肌肉抽搐等表现外,还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导致婴儿出现缺钙相关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钙流失增加,容易缺钙,除了肌肉抽搐外,还可能出现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骨折的风险也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髋部骨折等,而缺钙是导致骨质疏松进而容易骨折的重要因素之一。 诱发因素下的表现特点 寒冷刺激:在寒冷环境中,缺钙人群更容易出现肌肉抽搐。比如在冬季,儿童穿着较少时,腿部肌肉受到寒冷刺激,加上缺钙,就会频繁发生小腿肌肉痉挛。这是因为寒冷刺激会引起肌肉的应激性收缩,而缺钙使肌肉的兴奋性增高,两者共同作用导致抽搐发作。 运动过度:运动量大时,身体出汗较多,钙会随着汗液流失,如果本身存在缺钙情况,运动后更容易出现肌肉抽搐。例如长跑后,腓肠肌痉挛的发生率会增加,这是因为运动导致钙的消耗增加,而缺钙使得肌肉不能正常舒张和收缩,从而引发抽搐。
2025-10-20 14:54:54 -
糖耐量异常最终都会是糖尿病吗
糖耐量异常不一定最终都发展为糖尿病,其转归受生活方式(饮食、运动)、遗传、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控制相关基础疾病等措施预防其进展为糖尿病,需个体针对性长期坚持采取措施。 影响糖耐量异常转归的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如果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会加重胰岛负担,增加向糖尿病转化的风险;而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如均衡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蔬菜、全谷物等,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降低发展为糖尿病的几率。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健康饮食模式的糖耐量异常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速度明显慢于饮食不控制者。 运动:缺乏运动的糖耐量异常者,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胰岛素抵抗可能逐渐加重,更容易发展为糖尿病;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经常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快走等)的糖耐量异常人群,其血糖控制相对更好,向糖尿病转化的可能性降低。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遗传史,那么糖耐量异常者发展为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较高。例如,有研究发现,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异常个体,其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比无家族遗传史者高2-3倍。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胰岛功能逐渐衰退,细胞功能下降,糖耐量异常者在老年阶段发展为糖尿病的概率相对较高。一般来说,中老年糖耐量异常者比年轻糖耐量异常者更易进展为糖尿病。 基础疾病因素:如果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会相互影响,加重对血糖代谢的不良影响,增加向糖尿病转化的可能性。例如,高血压和高血脂会协同作用,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胰岛素的信号传导等,促使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发展。 预防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的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方面: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个人的身高、体重、活动量等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例如,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的比例。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荞麦等,延缓血糖上升速度。 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2-3次的哑铃练习等,增强肌肉量,提高代谢能力。 定期监测:糖耐量异常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及时了解血糖变化情况,一旦发现血糖向糖尿病方向发展,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控制相关基础疾病:对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糖耐量异常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通过合理的降压、调脂治疗,改善身体的代谢环境,降低向糖尿病转化的风险。 总之,糖耐量异常者不一定都会发展为糖尿病,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阻止其进展为糖尿病,但需要个体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长期坚持。
2025-10-20 14:5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