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对儿童生长发育落后、身材矮小、消瘦、肥胖、性早熟、青春期延迟、多饮、多尿、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引起的低钙、低磷血症和骨质松、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肌无力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向 Ta 提问
-
引起甲减的原因
甲减的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损伤(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桥本甲状腺炎多见,自身抗体攻击滤泡细胞致激素分泌减少)、甲状腺破坏(手术切除、放射性碘治疗、炎症性疾病致甲状腺组织受损或功能受影响)、碘摄入异常(碘缺乏或过量干扰激素合成代谢)、药物因素(部分药物抑制合成或干扰代谢引发甲减)、垂体病变(垂体相关问题影响TSH分泌致激素减少),特殊人群中儿童因先天或孕期缺碘等,妊娠期女性易因自身免疫等引发,老年人常见自身免疫病等且症状不典型需关注。 一、自身免疫性损伤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引起甲减最常见的病因,其中桥本甲状腺炎最为多见。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自身产生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自身抗体攻击甲状腺滤泡细胞,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受损,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减少。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中,自身抗体的持续存在会逐步破坏甲状腺组织,进而引发甲减。 二、甲状腺破坏 1.手术切除:因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等疾病接受甲状腺全部或大部分切除术时,甲状腺组织被大量切除,剩余甲状腺组织无法满足机体对甲状腺激素的需求,可引起甲减。 2.放射性碘治疗: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过量的放射性碘会破坏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治疗后一定时间内可能出现甲减。 3.炎症性疾病:如亚急性甲状腺炎,疾病恢复期甲状腺组织受到炎症损伤,甲状腺滤泡细胞功能受损,可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甲减。 三、碘摄入异常 1.碘缺乏: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碘缺乏地区人群由于饮食中碘摄入不足,甲状腺激素合成原料缺乏,可引发甲减。例如,在一些远离海洋且饮食中碘含量低的地区,甲减患病率相对较高。 2.碘过量:长期大量摄入含碘药物(如胺碘酮)或高碘食物(如过量海带等),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代谢,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引发甲减。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影响甲状腺功能导致甲减。例如,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使用过量时,会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胺碘酮因含碘量高,长期服用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的正常代谢;锂剂等药物也可通过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等机制引发甲减。 五、垂体病变 垂体肿瘤、垂体手术、放疗等可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TSH不足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从而引发甲减。例如,垂体腺瘤压迫垂体组织,影响TSH分泌,进而使甲状腺功能受影响出现甲减。 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先天性甲状腺发育异常、母亲孕期碘缺乏等可导致儿童甲减,儿童甲减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需重视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筛查。 妊娠期女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孕期碘代谢变化等易引发甲减,妊娠期甲减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并及时干预。 老年人: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手术或放疗后等是老年人甲减的常见原因,老年人甲减症状常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乏力、反应迟钝等,需加强对老年人甲状腺功能的关注。
2025-10-28 14:41:42 -
糖尿病人能吃玉米面馒头吗
糖尿病人能吃玉米面馒头,但需注意营养成分、对血糖影响、食用量及搭配、不同年龄段和合并其他病史时的食用建议。玉米面含膳食纤维等营养,食用量要控,可与其他主食交换、搭配食物,不同年龄段食用有别,合并其他病史要综合考量。 玉米面富含膳食纤维,每100克玉米面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6.2克,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缓。同时,玉米面还含有一定量的B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对血糖的影响及食用注意事项 血糖反应情况:糖尿病人可以吃玉米面馒头,但需要注意食用量。因为玉米面属于谷类主食,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一般来说,适量食用玉米面馒头引起的血糖升高幅度相对精制米面制作的馒头要小一些,但如果过量食用,仍会导致血糖升高。例如,有研究表明,同等重量下,食用玉米面馒头后血糖上升速度比精制白面馒头慢约30%左右,但如果一次食用过多,血糖也会超出正常范围。 食用量的把握:糖尿病人食用玉米面馒头时,可根据自身的血糖控制情况、身体活动量等因素来确定食用量。一般建议将玉米面馒头作为主食的一部分,与其他主食(如大米、白面等)进行交换。例如,每天食用玉米面馒头的量可控制在相当于25-50克主食碳水化合物的量。同时,食用玉米面馒头时,最好搭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豆类等)和蔬菜一起食用,这样可以进一步延缓血糖的上升速度。 不同年龄段糖尿病人的食用建议 成年人糖尿病人:成年人糖尿病人食用玉米面馒头时,要严格按照上述的食用量和搭配原则进行。如果是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成年人,每天玉米面馒头的摄入量可适当在上述范围内调整;如果是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成年人,可能需要适当增加主食摄入量,但其中玉米面馒头的比例可根据个人血糖情况进行调整。 儿童糖尿病人:儿童糖尿病人食用玉米面馒头需要更加谨慎。由于儿童的身体代谢特点与成年人不同,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儿童糖尿病人食用玉米面馒头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并且要密切监测食用后的血糖变化。一般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活动量等因素来确定玉米面馒头的合适食用量,确保在满足身体能量需求的同时,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合并其他病史糖尿病人的食用考量 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人: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人食用玉米面馒头时,除了关注血糖外,还要注意其中的钠含量等情况。玉米面本身钠含量不高,但如果在制作馒头过程中添加了过多的盐,则可能不利于血压的控制。所以,这类病人在选择玉米面馒头时,最好选择低盐制作的,并且仍然要控制食用量,以综合管理血糖和血压。 合并高血脂的糖尿病人:合并高血脂的糖尿病人食用玉米面馒头时,要考虑其脂肪含量等对血脂的影响。玉米面本身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但如果在储存或制作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脂肪含量可能会升高。所以这类病人在食用玉米面馒头时,同样要注意适量,并且选择健康的制作方式,同时结合自身血脂情况来合理安排饮食。
2025-10-28 14:40:40 -
糖尿病眼睛模糊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眼睛模糊多由眼部并发症引起,需先明确病因,关键是控制血糖,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眼部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分别进行激光、手术等处理,还需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早期发现病变并治疗。 一、明确病因 糖尿病患者眼睛模糊可能由多种眼部并发症引起,常见的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高血糖损伤视网膜血管所致,而白内障则与血糖波动影响晶状体代谢有关。不同病因导致的眼睛模糊,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二、控制血糖是关键 1.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年轻患者如果平时活动量少,应增加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快走等。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血糖可能有波动,更要注意生活方式的稳定。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饮食上要控制总热量,根据年龄、性别、体重和活动量制定个性化食谱,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合理搭配,多吃蔬菜,控制主食量,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有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遵循已有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不能随意更改,因为血糖的稳定是避免眼部并发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药物治疗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调整不能使血糖达标,需要使用降糖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例如,对于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肝肾功能异常,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等;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药物对肝肾的影响以及低血糖风险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 三、针对眼部并发症的处理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激光治疗:如果处于病变的一定阶段,可能需要进行激光治疗。激光可以封闭视网膜的无灌注区等病变区域,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激光治疗的风险和获益需要综合评估。年轻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相对较好,但也需要关注治疗后的恢复情况;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全身状况对激光治疗的承受能力。 手术治疗:在病情较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等手术。手术的选择和实施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眼部病变程度、全身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 2.白内障 手术治疗:当白内障影响视力到一定程度时,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要特别注意术前控制血糖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一般要求空腹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术后恢复上可能有差异,年轻患者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快,但也需要注意避免眼部感染等并发症;老年患者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眼部恢复情况以及全身状况的变化。 四、定期眼科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眼底检查等相关眼部检查。对于有眼部并发症高危因素的患者,如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要缩短检查间隔。通过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眼部病变,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眼睛模糊等症状进一步加重。
2025-10-28 14:39:36 -
尿酸高怎么能降下来
尿酸高可通过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使BMI达正常范围来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要低嘌呤、控量且每日饮水2000ml以上,未通过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整达标的可在医生评估下用别嘌醇等降尿酸药物,孕妇优先非药物干预且用药需多科评估,老人要综合肾功能选影响小方案并监测,儿童罕见高尿酸需专业评估优先非药物,还需每3-6个月定期检测血尿酸及肾功能等指标以让尿酸长期维持在目标范围。 一、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帮助尿酸排泄。运动时需注意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长,避免过度运动造成关节损伤。 2.控制体重: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体质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超重或肥胖者通过适度减重可改善尿酸代谢情况,建议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平稳减重,避免快速减重导致尿酸短时间内显著波动。 二、饮食管理 1.低嘌呤饮食: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等)、部分海鲜(沙丁鱼、凤尾鱼等)、浓肉汤等。鼓励食用低嘌呤食物,如各类新鲜蔬菜(白菜、芹菜、黄瓜等)、大部分水果(苹果、香蕉、梨等)、全谷物(燕麦、糙米等)。 2.控制饮食量: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即可,减少热量过剩对尿酸代谢的不良影响。 3.保证水分摄入: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以促进尿液生成,帮助尿酸随尿液排出体外,可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避免饮用含糖饮料、酒精(尤其是啤酒),酒精会抑制尿酸排泄且自身代谢会产生尿酸,加重尿酸高的状况。 三、药物干预(仅提药物名称) 若通过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整后尿酸仍未达标,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如肾功能、尿酸水平等)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确定用药方案,患者不可自行随意使用降尿酸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尿酸高时优先通过非药物干预来控制,如调整饮食结构、适度活动等,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若必须用药需在妇产科医生和风湿免疫科医生共同评估下进行。 2.老年人:需综合考虑肾功能等状况,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降尿酸方案,同时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尿酸水平,根据身体状况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 3.儿童:儿童尿酸高非常罕见,若出现需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如调整饮食中嘌呤摄入等,避免随意使用降尿酸药物,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使用风险需充分考量。 五、定期监测 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同时关注肾功能等相关指标变化,以便及时根据尿酸控制情况调整生活方式或治疗方案,确保尿酸长期维持在目标范围内(一般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360μmol/L)。
2025-10-28 14:38:13 -
血糖高的人会自愈吗
不同类型血糖高情况中应激性血糖升高应激因素去除后可能恢复但非自愈,1型糖尿病因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无法自愈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部分早期经生活方式干预可暂时控制但非自愈且肥胖是诱因,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需严格遵医疗方案,老年人血糖高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等,健康生活方式是管理基础但无法使病理性血糖高自愈尤其1型糖尿病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一、不同类型血糖高的情况及自愈可能性 (一)应激性血糖升高 某些应激状态下可出现短暂血糖升高,如严重创伤、大手术、急性感染等。此类情况中,当应激因素去除后,血糖有可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但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愈”,而是应激因素解除后机体代谢恢复相对稳定的结果。例如,严重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血糖可逐渐回归正常范围,但需关注潜在的代谢基础,若本身存在代谢紊乱倾向,仍可能再次出现血糖异常。 (二)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此类患者无法自愈,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以维持血糖稳定。儿童及青少年中1型糖尿病较为常见,若不及时规范治疗,会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三)2型糖尿病 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分泌功能,但存在胰岛素抵抗及分泌相对不足。部分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如极低热量饮食、规律且适量的运动等,可使血糖暂时控制在正常范围,表现为临床症状缓解,但这并非疾病自愈。因为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的病理基础仍存在,随着时间推移,多数患者最终仍需借助药物(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肥胖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诱发因素,肥胖患者通过长期维持健康体重、良好生活方式,可能延缓疾病进展,但难以彻底摆脱疾病状态。 二、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一)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若出现血糖高,尤其是1型糖尿病,必须严格遵循医疗方案进行治疗,不可寄希望于自愈。需密切监测血糖,规律注射胰岛素,并配合合理饮食与运动,以保障正常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 (二)老年人 老年人血糖高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等情况。部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因机体代偿能力下降等因素,血糖异常表现不典型,但同样不能自愈。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降糖方案,兼顾血糖控制与避免低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生活方式对血糖高的影响及意义 无论何种类型的血糖高,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管理血糖的基础。对于有血糖升高倾向或已诊断为糖尿病的人群,保持均衡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摄入比例)、规律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维持健康体重等,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稳定血糖水平。但需明确,生活方式干预虽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代谢状态,却无法使病理性血糖高的情况自愈,尤其对于1型糖尿病等绝对胰岛素缺乏的情况,生活方式干预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2025-10-28 14:3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