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美国堪萨斯儿童医院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在读博士。

  参与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攻方向为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及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检查和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展开
  • 大便带血警惕哪些病

    多种原因可导致大便带血,如痔疮表现为内痔无痛性便血、外痔一般无便血但特殊情况有疼痛;肛裂有鲜红少量便血伴排便周期性剧痛;结直肠息肉有鲜红少量血附粪便表面;结直肠癌中老年人多见近年年轻化,有多种症状及高危人群;溃疡性结肠炎有黏液脓血便伴腹痛腹泻易反复发作;细菌性痢疾儿童及青壮年多见,有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及不洁饮食史;阿米巴痢疾儿童及青少年多见,有暗红色果酱样便伴腹痛腹泻及腥臭味及不洁饮食接触史。 一、痔疮 相关情况:痔疮是导致大便带血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内痔通常表现为无痛性便血,便血颜色鲜红,多在排便后滴沥而下,有时粪便表面会附有鲜血,严重时可能呈喷射状出血。外痔一般不会有便血症状,但如果发生血栓性外痔等情况,可能伴有疼痛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例如,长期久坐的人群,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易引发痔疮导致大便带血。 二、肛裂 相关情况:肛裂引起的大便带血,便血颜色鲜红,量一般较少,同时伴有排便时剧烈疼痛,疼痛呈周期性,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有短暂缓解,随后又可能出现剧烈疼痛。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便秘患者因干结粪便容易损伤肛管皮肤引发肛裂从而出现大便带血,女性在妊娠后由于腹腔压力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增加肛裂发生几率导致大便带血。 三、结直肠息肉 相关情况:结直肠息肉也会导致大便带血,便血颜色鲜红,一般量不多,常附着在粪便表面。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几率进而引起大便带血。 四、结直肠癌 相关情况:结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大便带血颜色可为鲜红、暗红或果酱样,同时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变细等症状。有结直肠息肉病史、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更需警惕结直肠癌导致的大便带血。 五、溃疡性结肠炎 相关情况: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大便带血常伴有黏液脓血便,同时还会有腹痛、腹泻等症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自身免疫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均可能参与其发病,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导致大便带血。 六、细菌性痢疾 相关情况:细菌性痢疾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大便带血常为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是由于痢疾杆菌感染引起肠道炎症导致大便带血,有不洁饮食史的人群易患此病。 七、阿米巴痢疾 相关情况:阿米巴痢疾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大便带血多为暗红色果酱样便,伴有腹痛、腹泻,有腥臭味,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肠道引起,有不洁饮食接触史的人群容易发病导致大便带血。

    2025-09-29 12:21:53
  • 十二指肠炎怎么治疗

    十二指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针对病因治疗。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避免刺激、规律进食并戒烟限酒,作息要保证充足睡眠;药物治疗有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和胃黏膜保护剂(铋剂、铝碳酸镁);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需采用四联疗法根除。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会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加重炎症。同时,要规律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儿童患者应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影响身体恢复;老年患者则需注意饮食易消化,防止因胃肠功能较弱导致消化不良加重病情。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应戒烟限酒,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损伤十二指肠黏膜,不利于炎症的消退。 作息方面:保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睡眠时长要求不同,一般成年人需要7-8小时睡眠,儿童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老年患者也应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胃肠的正常蠕动,不利于十二指肠炎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常用的有奥美拉唑等。胃酸过多会持续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导致炎症难以恢复,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为十二指肠黏膜的修复创造良好的环境。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但总体都能起到抑制胃酸的作用。 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通过阻断组胺H受体来抑制胃酸分泌,其作用机制与质子泵抑制剂有所不同,但同样可以降低胃酸对十二指肠黏膜的刺激,适用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十二指肠炎患者。 2.胃黏膜保护剂 铋剂:像枸橼酸铋钾等,可在十二指肠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挡胃酸、胃蛋白酶等对黏膜的侵蚀,促进黏膜修复。儿童患者使用时需谨慎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使用时要密切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铝碳酸镁:能中和胃酸,同时吸附胆汁,对十二指肠黏膜有保护作用,适用于各年龄、性别患者,可缓解因胃酸过多或胆汁反流引起的十二指肠炎相关症状。 三、针对病因治疗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如果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不同年龄患者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考虑其安全性和适用性,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抗生素;老年患者要注意抗生素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例如,对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抗生素多选择阿莫西林等相对安全的药物,而老年患者可能根据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组合。

    2025-09-29 12:21:11
  • 慢性胰腺炎如何预防

    要预防慢性胰腺炎,需避免危险因素,包括戒酒、预防胆道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控制脂肪摄入)、适度运动;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加强体检频率和针对性,早期发现异常情况以早治。 一、避免危险因素 1.戒酒:酒精是引发慢性胰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胰腺反复炎症损伤,进而发展为慢性胰腺炎。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应坚决戒酒,以降低患病风险。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过量饮酒都对胰腺健康危害极大,及时戒酒能有效减少胰腺受到的损害。 2.预防胆道疾病:胆道结石、蛔虫等胆道疾病可引起胰管梗阻,导致胰腺炎反复发作进而发展为慢性胰腺炎。积极防治胆道疾病至关重要,如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胆道结石等问题。对于患有胆道疾病的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以减少对胰腺的不良影响。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胆道健康,因为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增加胆道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等富含营养的食物。这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为胰腺的正常运作提供良好的营养基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营养的需求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支持日常活动,而老年人则要注重营养的均衡和易于消化吸收。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因为高脂肪饮食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液,增加胰腺负担。过量的脂肪摄入可能导致胰管内脂质沉积,引发胰管梗阻等问题,从而增加慢性胰腺炎的发病几率。对于患有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严格控制脂肪摄入,以降低对胰腺的不良影响。 2.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有助于维持胰腺的正常功能。但运动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差异,年轻人可以选择较为剧烈的运动方式来保持活力,而老年人则应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慢走等,以避免对关节等造成损伤。通过适度运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也有利于胰腺的血液供应和代谢。 三、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腹部超声等检查项目,以便早期发现胰腺及胆道等相关器官的异常情况。对于有慢性胰腺炎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更要加强体检的频率和针对性。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预防慢性胰腺炎的发生和进展。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体检的侧重点可能不同,年轻人可侧重于筛查遗传性因素相关的胰腺问题,老年人则要重点关注胆道和胰腺的退行性变化等情况。

    2025-09-29 12:19:42
  • 恶心想吐打嗝怎么办

    恶心想吐打嗝可能由饮食、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多种原因引起,可先通过调整饮食方式、深呼吸等物理方法缓解,若长时间不缓解或伴有严重症状如剧烈腹痛等应及时就医,不同人群需据自身特点采取合适应对措施。 一、可能的原因及初步应对 恶心想吐打嗝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饮食因素,过快进食、过量食用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等);也可能是胃肠道功能紊乱、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肝胆疾病等。首先要先观察自身情况,若只是偶尔出现,可先尝试一些简单的非药物方法来缓解。 (一)调整饮食方式 1.减慢进食速度:如果是因为进食过快导致的恶心想吐打嗝,放慢进食速度,细嚼慢咽,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空气。比如每餐吃饭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每口食物尽量咀嚼15-20次再下咽。 2.避免食用特定食物:如果是食用产气食物后出现的情况,短期内避免再次大量摄入此类食物。例如,减少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的摄入。对于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胃炎患者,还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过冷过热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不适。 二、物理缓解方法 1.深呼吸:可以深吸一口气,然后缓慢呼出,重复几次。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适用,通过深呼吸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胃肠道的不适。比如静坐时,先深深吸一口气,让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呼出,每次深呼吸持续5-10秒,重复5-10次。 2.弯腰喝水法:对于成人,可以尝试弯腰90度,喝几口温水,利用重力作用可能会缓解打嗝等不适。但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安全,避免弯腰过程中发生摔倒等意外。儿童的话可以由家长轻轻帮助保持身体前倾姿势,少量饮用温水。 3.按压穴位:比如按压内关穴,内关穴位于手腕掌侧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用拇指按压内关穴,适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1-3分钟。不过儿童的穴位敏感度和承受力与成人不同,按压时力度要轻柔,避免造成不适。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不建议自行按压穴位,以免操作不当。 三、就医情况判断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长时间(一般超过1-2小时)仍不能缓解,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剧烈腹痛、呕吐物带血、黑便、持续高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比如本身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出现恶心想吐打嗝且症状持续不缓解,就需要尽快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儿童出现长时间的恶心想吐打嗝,家长更要重视,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及时带孩子到儿科就诊,排查是否有胃肠道感染等疾病。 总之,对于恶心想吐打嗝的情况,先通过调整饮食、物理方法等初步缓解,若情况未改善或伴有严重症状则应及时就医。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充分考虑年龄、基础病史等因素来保障健康。

    2025-09-29 12:18:34
  • 大便隐血的原因有什么

    大便隐血可能由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结肠癌、直肠息肉、痔疮等)、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及食物、药物因素引起,不同疾病有不同相关病因及发病人群特点等。 十二指肠溃疡:多因胃酸分泌过多等原因使十二指肠黏膜受损,病变部位的血管破损出血可引发大便隐血。在消化性溃疡中十二指肠溃疡也较为常见,发病机制与胃溃疡有相似之处,各年龄段、性别都可能罹患,不良生活习惯是诱因之一。 胃癌:胃部的癌细胞生长侵袭,破坏周围组织血管,引起出血导致大便隐血。胃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食用腌制食物等有关,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相对女性发病率可能稍高,有家族胃癌病史者风险增加。 结肠癌:结肠部位的肿瘤生长过程中会破坏血管造成出血,从而出现大便隐血现象。结肠癌的发生与结肠息肉恶变、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相关,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有结肠息肉病史者需密切关注。 直肠息肉:直肠黏膜上的息肉,其表面的血管较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导致大便隐血。直肠息肉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通常通过内镜检查可发现,部分息肉有恶变可能。 痔疮:痔疮患者排便时,干结的大便摩擦痔核,导致痔核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混入大便中可出现大便隐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久坐、便秘等生活方式易诱发痔疮,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盆腔压力增加也易患痔疮。 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进而引起大便隐血。该疾病可发生于儿童及成人,发病原因包括自身免疫因素、药物等,女性与男性发病情况因具体病因不同而有差异。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凝血因子也可能出现异常,容易发生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大便隐血。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显著性别差异,有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影响发病。 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消化道等部位的出血,导致大便隐血。血友病主要影响男性,女性为携带者,发病与遗传基因缺陷有关,自幼发病。 其他原因 食物因素:大量食用动物血、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后,铁在肠道内经过消化吸收等过程,可能会导致大便隐血试验出现假阳性结果。不同年龄人群食用相关食物后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大便隐血可恢复正常。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出血,导致大便隐血。不同年龄、性别服用此类药物者都可能发生,有基础疾病需长期服药者更需注意药物对胃黏膜的影响,在服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大便情况。

    2025-09-29 12:15: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