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
向 Ta 提问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美国堪萨斯儿童医院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在读博士。
参与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攻方向为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及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检查和治疗。
展开-
胃溃疡吃什么水果好
胃溃疡患者可以吃木瓜、石榴等温和水果,有助于缓解症状、增强免疫力,但应避免食用过酸等水果,同时注意饮食清淡。 胃溃疡患者可以吃一些温和的水果,如木瓜、石榴、桂圆、荔枝、葡萄等。这些水果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胃黏膜,缓解胃溃疡引起的胃痛、胃胀等症状。此外,这些水果还具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的功效,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胃溃疡患者应避免食用过酸、过甜、过凉的水果,如柠檬、山楂、柿子、李子等,以免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溃疡的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胃溃疡患者在食用水果时应适量,避免过量食用导致消化不良。同时,胃溃疡患者还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此外,胃溃疡患者还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促进病情的早日康复。
2025-07-01 13:59:06 -
胃肠炎和肠炎的区别
肠炎和胃肠炎是常见肠胃道疾病,症状相似但在症状、病因、治疗方面存在区别。具体为: 一、症状: 1.肠炎通常有明显腹泻,粪便稀水或带黏液、血丝等,同时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胃肠炎更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痛,腹泻相对较少。 二、病因: 1.肠炎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如诺如病毒、沙门菌、大肠杆菌等。 2.胃肠炎可由细菌、病毒、真菌、化学刺激、放射线等因素引发,其中病毒感染最常见,像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 三、治疗: 1.肠炎主要针对病原体治疗,消除病原体,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2.胃肠炎患者通常只需卧床休息并饮用足量水分,若严重呕吐或腹泻,需进行静脉补液,呕吐剧烈时可加用止吐药。 总结概括提示:本文详细阐述了肠炎和胃肠炎在症状、病因和治疗方面的差异,有助于人们准确区分这两种疾病。
2025-07-01 13:57:41 -
拉肚子后可以吃蛋糕吗
拉肚子后不建议吃蛋糕,因为蛋糕高脂肪、高糖分,不易消化,会加重胃肠道负担,还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肠道不适。 拉肚子后不建议吃蛋糕。 拉肚子即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蛋糕属于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腹泻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恢复。此外,蛋糕中还含有大量的奶油、巧克力等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肠道不适。 对于拉肚子的患者,建议饮食清淡,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同时,可以适量补充一些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腹泻时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腹泻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乳糖不耐受或过敏的人群,食用蛋糕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如腹胀、腹痛、腹泻等。因此,这类人群应避免食用蛋糕。
2025-07-01 13:54:59 -
放屁很响是什么原因
出现放屁响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产气过多: 1.在吃饭时一直说话,会使胃内进入过多空气从而出现放屁情况。 2.吃饭吃得太快,会导致胃肠道来不及及时消化,气体被排出体外,进而引起放屁。 二、胃肠疾病: 1.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都会引发放屁现象。 2.肠道受到感染时,有害细菌进入机体肠道,容易产生更多气体,导致肠道排气增多且声音响亮。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吃饭时注意不要吃得太快,也不要边吃饭边说话,要做到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减少容易产气类食物的摄入。如果发生肠道感染,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明确感染源,并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总结概况提示:本文主要阐述了放屁响的原因包括产气过多以及胃肠疾病,还给出了相应的日常注意事项和应对肠道感染的建议。
2025-07-01 13:53:27 -
一直放屁是怎么回事
一直放屁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如饮食习惯、消化问题、肠道菌群失衡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肠道内的气体产生和排放,从而导致频繁放屁的症状。 具体来说,饮食习惯中摄入过多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豆类、洋葱、西兰花等,会增加肠道内气体的产生。同时,消化问题如消化不良、肠道蠕动缓慢等也可能导致气体在肠道内滞留过久,进而引发放屁现象。此外,肠道菌群失衡也可能与频繁放屁有关,当肠道内的有害菌增多时,它们会产生更多的气体,从而导致放屁增多。 为了缓解频繁放屁的症状,建议调整饮食习惯,减少易产生气体的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的摄入,以促进肠道蠕动。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适当进行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肠道健康。如症状持续不改善,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
2025-07-01 13: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