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
向 Ta 提问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美国堪萨斯儿童医院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在读博士。
参与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攻方向为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及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检查和治疗。
展开-
拉肚子变好的症状有哪些
拉肚子好转时会出现排便频率恢复正常、粪便性状改善、腹痛缓解、全身症状改善(乏力减轻、精神状态好转),若伴有发热则体温恢复正常等情况,使身体逐步恢复正常状态。 粪便性状改善 质地方面:拉肚子时粪便通常比较稀薄,呈水样或者稀糊状。而拉肚子变好时,粪便质地会逐渐变稠,接近正常的成形便状态。例如原本像水一样的粪便会变得有一定成型度,不再是稀水样。对于婴儿,正常粪便质地也有其特点,拉肚子好转时粪便质地会朝着婴儿正常粪便质地方向发展,比如从很稀的糊状变为稍稠的糊状且成型。 颜色方面:正常粪便颜色多为黄色或褐色。拉肚子时粪便颜色可能会出现异常,比如因肠道感染等原因可能变为绿色、黑色等。当拉肚子变好时,粪便颜色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黄色或褐色范围。不同年龄人群粪便正常颜色虽有细微差异,但总体都遵循这个规律,如儿童粪便颜色也会随拉肚子好转回归正常的黄褐等颜色。 腹痛缓解 拉肚子时往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可能是腹部隐痛、绞痛等。当拉肚子变好时,腹痛症状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对于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表现腹痛,拉肚子好转时这种因拉肚子引起的哭闹等腹痛相关表现会减少。成人则能明显感觉到腹部疼痛逐渐缓解,不再有那种难受的腹痛感。 全身症状改善 乏力减轻:拉肚子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等,会引起乏力症状。当拉肚子变好时,身体水分和电解质紊乱得到纠正,乏力感会逐渐减轻。比如原本因为拉肚子感觉浑身没力气,走几步路就累,随着拉肚子好转,这种乏力感会慢慢消失,能够恢复正常的活动状态。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会出现这样的全身乏力改善情况,儿童会表现出能更活跃地玩耍等,成人则能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状态。 精神状态好转:拉肚子时身体不适会影响精神状态,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烦躁等情况。拉肚子变好后,精神状态会逐渐恢复正常,变得精神饱满、情绪稳定。例如原本拉肚子时精神很差,总是无精打采,拉肚子好转后会变得活泼有精神,儿童会更愿意互动交流,成人会恢复正常的精神面貌去处理日常事务。 体温恢复正常(若伴有发热情况) 如果拉肚子是由感染等原因引起且伴有发热,当拉肚子变好时,体温也会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正常体温范围一般成人腋下体温为36-37℃,儿童体温因年龄略有不同,婴儿腋下体温36-37.2℃等。当拉肚子是因为肠道感染等导致发热,随着拉肚子情况改善,感染得到控制,体温会逐步下降至正常,儿童也会遵循这样的体温恢复过程,避免因发热过高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低龄儿童,更要关注体温变化,拉肚子好转时体温恢复正常能减少对其身体各器官的潜在损害。
2025-10-16 13:14:29 -
什么是胃平滑肌瘤
胃平滑肌瘤是起源于胃平滑肌组织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胃体及胃窦部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年人居多,病因未完全明确,多数无症状,肿瘤大时可有隐痛等症状,可通过胃镜、超声胃镜、CT及MRI等诊断,较小无恶变倾向者可内镜下治疗,较大等情况需手术治疗,良性者预后好,恶变则预后差,早期诊断治疗很重要。 胃平滑肌瘤的发病情况 人群分布: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年人居多,男性和女性发病比例无明显显著差异。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食、喜食腌制食物等)、长期精神压力大、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患胃平滑肌瘤,但这并非绝对的致病因素,只是增加了发病风险。 病因机制: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基因突变以及局部的微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导致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形成胃平滑肌瘤。 胃平滑肌瘤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情况: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胃镜检查或其他腹部手术中偶然发现。这是因为肿瘤较小时,对胃黏膜及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小,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 有症状情况: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上腹部隐痛、腹胀、消化不良等。如果肿瘤发生溃疡、出血,可能会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若肿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等表现,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胃平滑肌瘤的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平滑肌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胃内肿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情况,还可以在胃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肿瘤的性质。例如,胃镜下可见胃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多完整。 超声胃镜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起源于胃壁的哪一层,以及肿瘤的内部结构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CT及MRI检查:可以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是否有周围组织的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计划有帮助。 胃平滑肌瘤的治疗 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无恶变倾向的胃平滑肌瘤,可考虑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如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等。这种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 手术治疗:如果肿瘤较大、有恶变倾向或内镜下治疗困难时,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胃部分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胃平滑肌瘤的预后 胃平滑肌瘤是良性肿瘤,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通常较好。但如果肿瘤发生恶变,预后则会相对较差。所以,对于胃平滑肌瘤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
2025-10-16 13:12:17 -
消化道溃疡会不会自愈
消化道溃疡有一定自愈可能,但受溃疡类型、病因、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较小、表浅且由短暂因素引起的溃疡可能自愈,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的溃疡难自愈,自愈有胃黏膜自我修复机制,不过即使认为可自愈也需观察,怀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溃疡不应忽视检测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更需谨慎对待,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一、影响消化道溃疡自愈的因素 溃疡类型 较小的、表浅的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在某些情况下有自愈的可能性。例如,部分因应激等短暂因素导致的轻度十二指肠溃疡,若去除应激因素,有自愈的可能。但对于较大的溃疡、深度较深的溃疡,自愈的几率相对较低。 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的消化道溃疡相对成人更有可能在去除病因后自愈,但也需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消化道溃疡自愈可能性相对较低,且更易出现并发症。 病因 如果是由短暂的饮食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轻度溃疡,在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后有自愈可能。比如短期内因大量饮酒、进食刺激性食物导致的轻度胃黏膜损伤引起的小溃疡,避免继续饮酒和刺激性食物摄入,可能自愈。 若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溃疡,一般很难自愈,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导致溃疡难以自行修复。 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的身体状况不同,比如本身有良好的免疫功能、胃肠修复能力较强的人,相对更有可能让较小的溃疡自愈。而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的患者,消化道溃疡自愈的可能性降低,且更容易出现溃疡不愈合、并发症等情况。 二、消化道溃疡自愈的相关机制及注意事项 自愈机制 胃十二指肠黏膜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正常情况下,胃黏膜可以通过分泌黏液、碳酸氢盐等形成黏膜屏障来保护自身,十二指肠黏膜也有类似的防御机制。当致病因素去除后,这种自我修复机制有可能使较小的溃疡逐渐愈合。例如,胃黏膜上皮细胞具有一定的更新速度,能够及时修复轻微的损伤。 注意事项 即使认为消化道溃疡有自愈可能,也不能忽视对溃疡的观察。如果出现持续的腹痛、黑便、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因为可能是溃疡没有自愈反而加重或者出现了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对于怀疑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溃疡,即使患者认为溃疡可能自愈,也不应忽视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治疗,因为幽门螺杆菌长期存在会反复破坏黏膜,影响溃疡愈合甚至导致溃疡复发等情况。 特殊人群如孕妇,消化道溃疡自愈需更加谨慎,因为孕妇的身体状况特殊,任何溃疡相关的异常都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一旦出现消化道溃疡相关不适,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评估是否需要干预以及如何干预,不能盲目等待自愈而延误病情。
2025-10-16 13:11:15 -
肝功能检查主要查什么
肝细胞损伤相关指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布于肝细胞胞质内受损时释放入血致升高常见于多种肝病且程度反映损伤轻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存于肝细胞线粒体中,严重损伤时升高且AST/ALT比值>1可能提示线粒体受损重;胆红素代谢相关指标中总胆红素包含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其升高对应不同黄疸类型,直接胆红素升高是阻塞性黄疸重要依据之一;肝脏合成功能相关指标中白蛋白降低见于慢性肝病等反映合成减退,凝血因子合成受限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评估合成及病情;特殊人群儿童采血需轻柔,孕妇检查要告知妊娠情况,老年人需结合基础疾病解读肝功能结果。 一、肝细胞损伤相关指标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主要分布于肝细胞胞质内,当肝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LT释放入血,血清ALT升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其升高程度一定程度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轻重,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可显著升高。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血清AST升高可见于肝细胞严重损伤,如重型肝炎时AST升高较明显,且AST/ALT比值有临床意义,若比值>1,可能提示肝细胞线粒体受损严重。 二、胆红素代谢相关指标 1.总胆红素(TBil):包含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升高可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阻塞性黄疸(如胆道结石、肿瘤)等,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多提示阻塞性黄疸,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升高。 2.直接胆红素:是经肝细胞处理后结合葡萄糖醛酸的胆红素,能溶于水,直接胆红素升高是阻塞性黄疸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三、肝脏合成功能相关指标 1.白蛋白(ALB):由肝细胞合成,是血浆中主要的胶体蛋白,血清白蛋白降低常见于慢性肝病(如肝硬化)、营养不良、蛋白质丢失过多等情况,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减退。 2.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时间(PT)等,肝脏参与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PT延长,对评估肝脏合成功能及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进行肝功能检查时,因儿童肝脏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差异,采血等操作需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孕妇肝功能检查需考虑孕期生理变化可能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检查时应告知医生妊娠情况;老年人因肝脏代谢功能减退,解读肝功能检查结果时需结合其基础疾病等综合判断,如老年人有慢性肝病基础时,肝功能指标的轻微变化可能提示病情进展。
2025-10-16 13:09:29 -
孕妇肠炎拉肚子怎么办
孕妇肠炎拉肚子时,需调整饮食,选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刺激性生冷食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多喝温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保证充足休息;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持续不缓解或有异常及时就医;严重时就医检查治疗,细菌感染可能用安全药物,孕妇要保持心情舒畅,遵医嘱,严格调整饮食,定期产检确保母婴健康。 一、调整饮食 孕妇肠炎拉肚子时,首先要调整饮食。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强以及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肠道的负担,导致肠炎症状进一步恶化。例如,辛辣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使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加重拉肚子的情况;油腻食物难以消化,会增加肠道的消化负担。 二、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拉肚子会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孕妇需要及时补充。可以多喝一些温盐水或者口服补液盐,以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因为水电解质失衡可能会引起孕妇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而脱水对于孕妇和胎儿都是不利的,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等情况。比如,口服补液盐能补充身体丢失的钠、钾等电解质,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注意休息 孕妇要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肠道的炎症。休息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减轻肠道的负担。过度劳累会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肠炎的恢复。孕妇可以选择舒适的体位休息,如半卧位等,以缓解身体的不适。 四、观察症状变化 密切观察拉肚子的频率、大便的性状等症状变化。如果拉肚子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了其他异常症状,如腹痛加剧、发热等,应及时就医。因为持续的拉肚子可能会导致孕妇营养不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而发热等症状可能提示有感染加重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五、就医检查与治疗 如果肠炎情况较为严重,孕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如粪便常规等检查,以明确肠炎的病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一些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但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确保药物对胎儿没有不良影响。同时,医生也会给予孕妇相应的医疗建议,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六、特殊人群(孕妇)的温馨提示 孕妇作为特殊人群,在整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身体状况。要保持心情的舒畅,过度紧张焦虑也可能会影响肠道的功能。同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不可自行滥用药物。因为孕妇的身体状况关系到胎儿的健康,任何不当的处理都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后果。在饮食方面,要严格按照有利于肠炎恢复的原则进行调整,并且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确保母婴健康。
2025-10-16 13: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