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
向 Ta 提问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美国堪萨斯儿童医院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在读博士。
参与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攻方向为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及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检查和治疗。
展开-
胰腺炎病人如何饮食指导
胰腺炎不同时期有不同饮食指导,急性期禁食、必要时肠内营养支持;缓解期先低脂低蛋白流食再过渡到半流食;康复期低脂高蛋白、少食多餐;儿童患者饮食严格低脂低蛋白且关注生长发育,老年患者饮食过渡缓慢、合并糖尿病者遵糖尿病饮食原则。 肠内营养支持:若禁食时间较长,可考虑肠内营养支持,通过鼻空肠管等途径给予要素饮食等,保证机体营养需求,同时减少胰液分泌。 缓解期饮食过渡 低脂低蛋白流食:缓解期开始先给予低脂低蛋白流食,如米汤、藕粉等。低脂饮食可减少胰液分泌,蛋白摄入也需限制,因为蛋白质分解产物也会刺激胰液分泌,一般每天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20g左右,脂肪摄入量控制在20g以内。 逐渐过渡到半流食:经过1-2天流食过渡后,可逐渐过渡到低脂半流食,如大米粥(煮好后撇去上层油)、面条(煮软后去汤)等,此时蛋白质摄入量可增加到40g左右,脂肪摄入量可增加到40g左右,但仍需严格控制脂肪摄入。 康复期饮食 低脂高蛋白饮食:康复期可采用低脂高蛋白饮食,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去皮的鸡肉、鱼肉等),鱼肉富含优质蛋白且脂肪含量低,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可达到60-80g,脂肪摄入量控制在50g以内。要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胰腺分泌,不利于胰腺恢复。 少食多餐: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建议少食多餐,每天可分为5-6餐。这样可以减少单次进食对胰腺的刺激,使胰腺分泌胰液相对平缓,有利于胰腺的修复和功能维持。例如,将一天的食物量分成早餐、上午加餐、午餐、下午加餐、晚餐、睡前加餐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胰腺炎患者:儿童胰腺炎患者在饮食上需更加严格控制。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但必须严格遵循低脂、低蛋白的原则,食物选择要精细易消化,如婴儿可选择特殊的低蛋白低脂配方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过渡到适合的低脂低蛋白食物,且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根据体重、身高等指标调整饮食方案。 老年胰腺炎患者:老年胰腺炎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在饮食过渡过程中要更加缓慢。同时要注意营养的均衡,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弱,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若合并糖尿病则需要更加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在保证胰腺恢复的同时,控制血糖水平,可选择升糖指数低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全麦面包等,并且要定期监测血糖变化来调整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量。
2025-10-17 12:07:09 -
胃蛋白酶是什么意思
胃蛋白酶是胃黏膜主细胞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最适pH约1.5-2.2,酸性环境下可分解蛋白质参与胃部消化;胃蛋白酶缺乏会致消化吸收障碍,临床检测胃蛋白酶原相关指标可辅助评估胃部状况,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及胃部基础疾病患者需关注胃蛋白酶相关情况。 胃蛋白酶是胃黏膜主细胞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最适pH约1.5-2.2,酸性环境下可分解蛋白质参与胃部消化;胃蛋白酶缺乏会致消化吸收障碍,临床检测胃蛋白酶原相关指标可辅助评估胃部状况,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及胃部基础疾病患者需关注胃蛋白酶相关情况 1.化学本质与特性 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最适pH值约为1.5-2.2,在酸性环境下活性较高。它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蛋白质分子中由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等)的羧基所组成的肽键,将蛋白质分解为际、胨及少量多肽和氨基酸。 2.生理功能 在胃部消化过程中,胃蛋白酶参与食物中蛋白质的初步消化。当食物进入胃后,胃酸使胃内pH值达到胃蛋白酶作用的适宜范围,胃蛋白酶开始发挥作用,将摄入的蛋白质逐步分解,为后续在小肠内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创造条件。 3.临床相关情况 胃蛋白酶缺乏相关问题:如果胃蛋白酶分泌不足,可能会导致蛋白质消化吸收障碍,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部胀满不适、腹胀、嗳气等。例如,一些胃部疾病患者,如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主细胞功能受损,可能会出现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的情况。 临床检测意义:在临床检测中,有时会检测胃蛋白酶原(包括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相关指标来辅助评估胃部状况。胃蛋白酶原Ⅰ主要由胃底腺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Ⅱ由胃底腺主细胞、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分泌。通过检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Ⅱ的水平及其比值,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胃黏膜的功能状态、是否存在胃部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比如,胃蛋白酶原Ⅰ水平降低常见于胃底腺黏膜萎缩、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等情况;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降低对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敏感性较高。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胃肠功能逐渐衰退,胃蛋白酶分泌可能会有所减少,更易出现蛋白质消化吸收相关问题,应注意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评估胃蛋白酶相关情况;对于患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胃溃疡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胃蛋白酶相关指标及胃部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17 12:05:28 -
消化不良能生吃山楂吗
山楂含山楂酸等成分有一定促进消化作用,但其生吃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一般消化不良人群可适量吃但别过量,儿童、老年人及有胃部基础疾病人群吃山楂需谨慎,若要通过山楂改善消化不良可制成温和形式,严重或持续不缓解的消化不良应及时就医。 一、山楂对消化不良的可能作用及依据 山楂中含有山楂酸等成分,有一定促进消化的作用,在一些传统认识中认为可能对消化不良有帮助。有研究表明,山楂中的某些活性物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不过,这种作用相对较为有限。 二、生吃山楂对于消化不良人群的具体情况分析 (一)一般消化不良人群 对于偶尔出现消化不良,且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适量生吃山楂可能有一定的帮助。例如,饭前少量吃些山楂,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胃液分泌,辅助消化。但要注意不能过量,因为山楂较酸,过量食用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一般建议每次吃1-2颗中等大小的山楂即可。 (二)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生吃山楂时要格外谨慎。儿童的胃黏膜相对娇嫩,过量食用山楂可能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腹痛、反酸等不适。一般不建议给3岁以下儿童生吃山楂,3岁以上儿童如果要吃,也应严格控制量,最好在饭后少量食用,且要注意细嚼慢咽。 2.老年人:老年人消化功能本身有所减退,且很多老年人可能伴有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生吃山楂可能会对胃黏膜产生较强刺激,加重胃部不适。所以老年人如果有消化不良问题,不建议生吃山楂,可咨询医生后选择更适合的方式来改善消化功能,比如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一些温和的助消化食物或药物。 3.有胃部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胃部疾病的人群,生吃山楂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因为山楂中的酸性物质会进一步刺激受损的胃黏膜,导致胃痛、胃胀、反酸等症状加重。这类人群如果出现消化不良,应避免生吃山楂,而是要遵医嘱进行规范的治疗和饮食调整。 三、正确食用山楂改善消化不良的建议 如果想要通过山楂来辅助改善消化不良,除了要注意食用人群和量之外,还可以考虑将山楂制成山楂水、山楂粥等相对温和的形式。例如山楂水,将山楂洗净后切片,用开水冲泡,稍凉后饮用,这样既能起到一定的助消化作用,又相对温和一些。但如果消化不良症状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还是应该及时就医,进行正规的诊断和治疗,而不能仅仅依赖生吃山楂来解决问题。
2025-10-17 12:04:17 -
上吐下泻恶心反胃想吐怎么回事
上吐下泻可由病毒(诺如、轮状等)或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引发,也可因食物中毒、药物副作用、急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导致,儿童消化系统不完善易脱水需关注尿量精神,老人耐受力差易脱水及电解质失衡且要防基础病加重,孕妇需谨慎用药及时就医,严重时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需及时处理。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较为常见。诺如病毒感染多在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场所暴发,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除上吐下泻、恶心反胃外,还可能伴有低热、头痛等症状;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常导致秋季腹泻。 2.细菌感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污染食物或水源后被人体摄入,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并产生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伴有发热。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食物中毒:误食有毒食物,如毒蘑菇、变质海鲜、含有农药残留的蔬果等,毒素作用于胃肠道,短时间内即可出现上吐下泻、恶心反胃,症状轻重与误食毒物种类及量相关。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使用后可引起胃肠道反应,例如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化疗药物等,药物刺激胃肠黏膜导致功能紊乱,出现上述不适症状。 3.急性胃炎: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损伤胃黏膜,引发急性胃炎,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4.胃肠功能紊乱:长期精神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过度节食)、腹部受凉等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胃肠蠕动及消化吸收异常,引起上吐下泻、恶心反胃。 三、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病毒或细菌感染,且呕吐腹泻易导致脱水,需密切关注尿量、精神状态等,若出现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需及时补液纠正脱水。 2.老人:老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差,上吐下泻易引发脱水及电解质失衡,同时需警惕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因脱水等情况加重。 3.孕妇:孕期出现上吐下泻需谨慎用药,避免自行服用止吐止泻药物,应及时就医,评估胎儿情况及病情,采取合理的对症支持措施。 四、可能的并发症 严重的上吐下泻可导致机体大量失水及电解质丢失,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脱水表现为口渴、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电解质紊乱可出现乏力、心律失常、抽搐等,需及时处理。
2025-10-17 12:03:06 -
跑完步胃疼怎么缓解
跑完步胃疼可通过立即休息、缓慢深呼吸、轻柔腹部按摩、适当饮用温水来缓解,若经常出现需调整运动方式,长时间不缓解或频繁出现应及时就医。 一、休息调整 跑完步胃疼时,首先应立即停止运动,找个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因为运动时身体血液多集中在运动肌群,停止运动后让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有助于改善胃部供血,缓解胃疼。比如可以找个长椅坐下,放松身体,均匀呼吸。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帮助找到安全舒适的休息场所,确保其身体得到充分放松;老年人则要注意休息时的姿势,避免因姿势不当加重不适。 二、缓慢深呼吸 进行缓慢的深呼吸有助于调节身体的自主神经功能,缓解胃部的紧张状态。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缓慢地呼气,重复几次。一般每次深呼吸持续5-10秒左右,连续做5-10次。不同性别在深呼吸时并无特殊差异,但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深呼吸要适度,避免过度通气引起不适。例如哮喘患者深呼吸时要注意呼吸节奏和深度,防止诱发哮喘发作。 三、轻柔腹部按摩 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打圈按摩腹部。按摩力度要适中,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左右。按摩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帮助消化,缓解胃疼。儿童进行腹部按摩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用力过猛伤到儿童腹部脏器;女性在月经期间按摩腹部时要注意避开腹部压痛明显的区域,防止加重经期不适。 四、适当饮用温水 适量饮用一些温水,水温以37℃左右为宜,能够温暖胃部,缓解胃部的痉挛状态。但要注意不要一次性饮用过多,以免引起胃胀。一般每次饮用100-200毫升左右。对于有胃部基础疾病如胃溃疡的人群,饮用温水时也要注意量的控制,避免加重胃部负担;老年人饮用温水时要缓慢饮用,防止呛咳。 五、调整运动方式预防复发 如果经常跑完步胃疼,需要调整运动方式。比如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运动强度要逐渐增加,避免一开始就进行剧烈运动。运动项目的选择也很重要,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人,可以选择慢跑、快走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而避免过于剧烈的球类运动等。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调整需考虑自身身体状况,儿童应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但也要注意运动强度;老年人则要选择低强度、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等。 如果跑完步胃疼通过以上方法长时间不缓解或者频繁出现,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胃部疾病等其他潜在问题。
2025-10-17 1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