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美国堪萨斯儿童医院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在读博士。

  参与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攻方向为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及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检查和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展开
  • 胃胀胃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胃胀胃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进食过快;胃部疾病有胃炎(急、慢性胃炎及不同年龄表现不同)、胃溃疡(有典型及不同年龄表现)、胃食管反流病;精神心理因素如长期紧张焦虑抑郁可影响胃功能;其他因素有药物副作用、腹部着凉、幽门螺杆菌感染。 一、饮食因素 1.暴饮暴食: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胃需要消化过多的食物,负担加重,容易引起胃胀胃痛。例如,一次性进食过多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会使胃的排空时间延长,导致胃部胀满不适。 2.食用刺激性食物:过辣、过酸、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应激反应,导致胃胀胃痛。比如,大量食用辣椒后,胃黏膜受到刺激,可能出现疼痛和胀满感;经常饮用过冷的饮料,也可能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 3.进食过快:吞咽时会吸入较多空气,而且食物没有充分咀嚼,加重胃的消化负担,引发胃胀胃痛。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如果进食过快,也容易导致胃部不适。 二、胃部疾病 1.胃炎 急、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多由感染、药物、应激等因素引起,胃黏膜急性炎症导致胃部功能紊乱,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慢性胃炎则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长期不良饮食等因素有关,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影响消化功能,引发胃胀胃痛。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感染后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导致胃部不适。 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儿童患胃炎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感染等有关,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食欲不佳、轻度腹痛等;老年人患胃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胃胀胃痛症状可能相对隐匿,且恢复较慢。 2.胃溃疡: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溃疡,典型症状是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钝痛等,还常伴有胃胀、反酸、嗳气等症状。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胃溃疡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人胃溃疡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3.胃食管反流病: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反酸,同时可能伴有胃胀、胃痛。这是因为反流的胃酸刺激食管及胃部黏膜,导致胃部不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肥胖人群、老年人等患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肥胖可能增加腹压,促进反流;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弱,也容易发生反流。 三、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干扰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导致胃胀胃痛。例如,压力大的上班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胃部不适症状。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受到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女性相对更容易在情绪波动时出现胃部不适。 四、其他因素 1.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可能会引起胃部不良反应,导致胃胀胃痛。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可能出现胃黏膜损伤,引发胃部不适。 2.腹部着凉:腹部受到寒冷刺激,会使胃的血管收缩,影响胃的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导致胃胀胃痛。尤其在季节更替时,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因腹部着凉出现胃部不适,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3.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内的细菌,它可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胃胀、胃痛、口臭等症状。该菌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感染,家庭聚集性感染较为常见。

    2025-09-29 13:30:51
  • 食道有异物感吞咽正常是怎么回事

    食道有异物感但吞咽正常可能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饮食中年龄、性别影响及生活方式关联;病理性因素有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良性肿瘤、食管憩室,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如胃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若异物感持续不缓解或伴有报警症状需警惕食管癌等严重疾病,应及时就医做详细检查。 一、生理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年龄与性别影响: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人群在饮食方面可能有不同表现。例如,儿童若进食过快、囫囵吞咽较大块食物,可能会感觉食道有异物感但吞咽正常,这是因为儿童的吞咽协调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可能因激素变化导致食管敏感性略有改变,偶尔出现类似情况。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进食过烫、过于粗糙的食物,会对食管黏膜产生刺激,引起短暂的异物感。比如经常食用火锅、烧烤等高温、粗糙食物的人群,食管黏膜反复受刺激后可能出现这种症状。 二、病理性因素 (一)食管疾病 食管炎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在一些特定因素下(如妊娠时激素变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相对更易患反流性食管炎,导致食管黏膜受胃酸刺激出现异物感。 发病机制:胃酸反流至食管,损伤食管黏膜,引发炎症反应,患者会感觉食道有异物感但吞咽正常,同时可能伴有烧心等症状。通过胃镜检查可发现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 食管良性肿瘤 年龄分布: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青年人群中也有一定比例发病。 肿瘤影响:食管良性肿瘤较小时,可能仅引起食管局部的异物感,由于肿瘤未明显阻塞食管腔,吞咽功能一般不受明显影响,所以吞咽正常,但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通过食管镜等检查可发现肿瘤病变。 食管憩室 性别与年龄: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发生,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显著差异。 病理情况:食管憩室是食管壁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袋状结构,当憩室内有食物残留时,会刺激食管黏膜,导致异物感,而因为憩室通常较小,未严重影响食管的通畅性,所以吞咽正常。通过食管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其他系统疾病 胃部疾病 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段均可患胃部疾病,女性在一些胃肠功能紊乱相关疾病中可能更易出现症状。例如,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胃部的胃酸等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异物感,其发病与年龄增长导致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女性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发病风险略有不同。 胃部疾病影响: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可能通过影响胃食管交界处的功能,导致胃酸反流等情况,进而引发食管异物感,吞咽通常不受明显影响。通过胃镜检查胃部情况可辅助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 年龄与病史关联: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患者由于食管蠕动等神经调控功能出现障碍,可能会感觉食道有异物感,而吞咽功能在疾病早期可能尚未明显受影响。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需特别关注食管功能情况。 神经调控机制:神经系统病变会干扰食管正常的蠕动和感觉传导等功能,导致出现食道异物感但吞咽正常的表现,需要进一步通过神经系统相关检查和食管功能检查来综合判断。 三、需要警惕的情况 如果食道异物感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体重下降、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时,需高度警惕食管癌等严重疾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胃镜、食管钡餐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进行相应治疗。

    2025-09-29 13:30:08
  • 喝了汽水会打嗝的原因

    汽水含大量二氧化碳,饮用后进入人体胃肠道,胃内积聚的二氧化碳因压力等因素试图通过食管上涌,刺激咽喉部位神经末梢,经神经-肌肉反射引发打嗝,且个体因胃肠道蠕动差异、身体状态不同等存在打嗝情况的差异,儿童、有胃肠道基础疾病者、老年人、特殊状态人群(如孕妇)等在饮用汽水后打嗝情况各有特点。 一、汽水的成分与打嗝的基本关联 汽水属于碳酸饮料,其中溶解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当人们饮用汽水后,这些二氧化碳会进入人体的胃肠道等部位。 二、气体在胃肠道内的运动引发打嗝 1.胃部气体积聚与上涌 胃是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饮用汽水后,胃内会因为汽水的摄入而积聚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由于胃内压力的变化,当胃内的二氧化碳气体达到一定量时,就会试图通过食管向上排出。食管是连接胃和咽喉的管道,气体向上运动通过食管时,会引起咽喉部位的肌肉等组织的振动,从而引发打嗝。例如,有研究表明,碳酸饮料进入胃部后,胃内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刺激胃壁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膈肌等相关呼吸肌的不自主收缩,进而导致打嗝现象的发生。 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的胃肠道功能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饮用汽水后更容易出现胃内气体积聚过多的情况,相对成人来说更易打嗝。而且儿童在饮用汽水时往往可能会比较急促,进一步增加了气体进入胃内的量,从而更容易引发打嗝。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其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运动功能可能受到影响,饮用汽水后打嗝的情况可能会更加频繁或症状更明显,因为疾病状态下胃的排空等功能异常,导致气体在胃内更难正常排出。 2.咽喉部的反应 当胃内的气体通过食管向上到达咽喉部位时,会刺激咽喉处的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将刺激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发出指令引起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的突然收缩,同时声门迅速关闭,然后膈肌突然舒张,空气迅速进入气管,冲击声带,发出打嗝的声音。这是一个神经-肌肉参与的复杂反射过程。不同性别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本质的差异,主要是神经反射机制的正常运作。但从生活方式角度来说,经常大量饮用汽水的人,其咽喉部等相关部位长期受到气体刺激,可能会使神经敏感性有所变化,相对更容易出现打嗝情况。 三、个体差异对打嗝的影响 1.胃肠道蠕动差异 每个人的胃肠道蠕动速度不同。胃肠道蠕动快的人,胃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能更容易通过胃肠道的正常蠕动被推送,从而相对不容易打嗝或者打嗝的程度较轻;而胃肠道蠕动慢的人,胃内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速度慢,更容易在胃内积聚,进而引发打嗝。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衰退导致蠕动减慢,饮用汽水后打嗝的概率可能会高于年轻人。 2.身体状态影响 当人体处于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时,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运动。此时饮用汽水,更容易出现打嗝情况。而在放松状态下,胃肠道运动相对正常,打嗝的可能性相对降低。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在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激素水平变化等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饮用汽水后打嗝的情况可能会因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需要更加关注其胃肠道的耐受性,因为过度打嗝可能会对孕妇本身的舒适度产生影响,进而可能间接影响胎儿的状态,但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打嗝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只是从孕妇舒适度角度需要适当关注饮用汽水的量等情况。

    2025-09-29 13:27:56
  • 喝羊奶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饮用羊奶后可能导致腹泻的原因包括乳糖不耐受、蛋白质过敏、羊奶质量问题、肠道功能紊乱,不同原因对不同特殊人群影响各异,需针对性采取措施应对。 一、乳糖不耐受 1.原理:人体肠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羊奶中的乳糖。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约20%-30%的成年人存在乳糖不耐受情况,而婴儿的乳糖酶活性相对较低,若饮用羊奶也可能出现因乳糖不耐受导致的腹泻。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乳糖的消化能力不同,婴儿肠道发育尚不完善,乳糖酶分泌量相对较少,较成年人更易发生乳糖不耐受相关腹泻;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也可能逐渐下降,从而在饮用羊奶后出现不耐受情况。 2.特殊人群情况:婴儿若出现乳糖不耐受喝羊奶拉肚子,应考虑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配方奶;对于成年人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低乳糖羊奶或在饮用时搭配食物,延缓乳糖的吸收,减轻腹泻症状。 二、蛋白质过敏 1.原理:人体免疫系统将羊奶中的蛋白质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启动免疫反应,导致肠道等部位出现炎症反应,引起腹泻,还可能伴有皮疹、呕吐等其他过敏症状。研究发现,蛋白质过敏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有关,某些人群天生更容易对牛奶、羊奶等动物蛋白产生过敏反应。不同个体的过敏体质差异较大,有些人可能对羊奶中的特定蛋白质片段高度敏感,而有些人则相对耐受。婴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相对更容易发生蛋白质过敏;成年人若本身是过敏体质,也可能在饮用羊奶后出现蛋白质过敏相关腹泻。 2.特殊人群情况:婴儿出现蛋白质过敏喝羊奶拉肚子,需立即停止饮用羊奶,选择专业的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粉;成年人若明确对羊奶蛋白质过敏,应避免接触羊奶及相关制品,出现过敏症状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三、羊奶质量问题 1.变质情况:如果羊奶保存不当,发生变质,如受到细菌、霉菌等污染,饮用后会引起肠道感染,导致腹泻。例如,羊奶在高温、潮湿环境下存放时间过长,很容易滋生细菌。不同季节的环境条件不同,夏季高温潮湿,羊奶更易变质;冬季相对干燥寒冷,变质速度相对较慢,但也需注意保存条件。若饮用了变质羊奶,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出现腹泻症状,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表现。 2.特殊人群情况:婴儿肠道抵抗力较弱,饮用变质羊奶后更易引发严重肠道感染,需格外注意羊奶的保存和质量;成年人饮用变质羊奶后若出现腹泻等症状,也应及时采取措施,如补充水分防止脱水等,情况严重时就医。 四、肠道功能紊乱 1.原因及影响:本身存在肠道功能紊乱的人群,饮用羊奶后可能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或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引起腹泻。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与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肠道功能紊乱的几率不同,长期熬夜、饮食无规律的人群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率相对较高;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如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也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无论年龄大小,肠道功能紊乱者饮用羊奶后都可能出现拉肚子情况。 2.特殊人群情况:婴儿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若喝羊奶后拉肚子,需调整喂养方式,保持规律的喂养和舒适的喂养环境;成年人肠道功能紊乱者,要注意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饮食,若腹泻严重可考虑就医调整肠道功能。

    2025-09-29 13:27:05
  • 便秘嘴里有口臭怎么办

    改善便秘口臭可从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忍便)、适度运动(有氧运动、腹部按摩)、治疗相关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疾病)以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注意事项等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 一、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芹菜等,这些蔬菜富含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每100克菠菜约含2.2克膳食纤维。水果方面,像苹果、香蕉、梨等也是不错的选择,以苹果为例,每100克苹果含膳食纤维约2.4克。全谷物食物,如燕麦、糙米等同样有助于改善便秘,燕麦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能有效促进肠道健康。 保证充足水分: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粪便保持湿润,利于排出。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水量,例如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可能需要摄入更多水分。 二、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尝试排便,比如早餐后半小时,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肠道的排便反射。对于儿童来说,要根据其生活规律帮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一般建议儿童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排便尝试。 避免忍便:尽量不要长时间忍便,因为长期忍便会使肠道对粪便的敏感性降低,导致排便困难,进而可能引发口臭等问题。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避免这种不良排便习惯。 三、适度运动 有氧运动:适合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进行,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左右,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对于儿童,可以选择轻快的行走、跳绳等运动;老年人可以选择慢走等相对温和的有氧运动。 腹部按摩:躺在床上或沙发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这种方法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以进行腹部按摩,但儿童按摩时力度要轻柔,老年人若有腹部疾病等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治疗相关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如果便秘口臭是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如胃肠功能紊乱、肠梗阻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胃肠功能紊乱,可能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使用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等进行治疗;肠梗阻则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胃肠减压、手术等。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需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判断。 口腔疾病:口腔疾病也可能导致口臭,如龋齿、牙龈炎等。对于龋齿,需要进行补牙等治疗;牙龈炎则需要通过洗牙、局部用药等方式治疗。不同口腔疾病的治疗方法各异,患者应及时到口腔科就诊,进行针对性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便秘口臭时,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合理性,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可以通过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适量运动来改善。同时,儿童的排便习惯需要家长引导培养,避免儿童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导致活动量减少。 老年人:老年人便秘口臭时,要注意运动的适度性,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不适。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选择易消化且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果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调整饮食和运动时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水果的选择和糖分摄入等。

    2025-09-29 13:26: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