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
向 Ta 提问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美国堪萨斯儿童医院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在读博士。
参与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攻方向为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及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检查和治疗。
展开-
功能性腹泻的治疗
功能性腹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涵盖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作息)和心理调节;药物治疗有止泻药物(肠黏膜保护剂、益生菌制剂);针对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儿童慎用不适合药物、关注心理,老年人选药考虑肝肾功能及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营养,女性特殊时期注意保暖、情绪及选药。 一、一般治疗 1.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方面: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需注意饮食调整。儿童应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腹泻的食物,如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对于婴幼儿要合理喂养,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当。成人则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摄入易产气、不耐受的食物,如某些豆类、乳制品等。例如,有研究表明,减少摄入富含果糖的食物可能对功能性腹泻患者有帮助。 作息方面: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身体的恢复很重要。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调节胃肠道的功能。对于患有功能性腹泻的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更要保证充足睡眠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促进胃肠道功能的自我调整。 2.心理调节:功能性腹泻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心理压力导致腹泻加重。例如,儿童可能因生活环境变化、学习压力等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胃肠道功能;成人中女性可能因工作、家庭等多方面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应激,进而引发或加重功能性腹泻。应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可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如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冥想等,改善心理状态以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 二、药物治疗 1.止泻药物: 肠黏膜保护剂:某些药物可在肠道内形成保护膜,吸附病原体和毒素,如某些蒙脱石散制剂,其安全性较好,适用于各年龄层,包括儿童,但需注意按照正确的剂量使用以达到良好的止泻效果,同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调整。 益生菌制剂: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作用。不同年龄的人群可选择合适的益生菌,例如儿童可选用专门针对儿童的益生菌菌株,成人也有多种益生菌可供选择。益生菌能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对于功能性腹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研究显示其可以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减少腹泻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三、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功能性腹泻要格外注意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等。在使用药物时,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注意药物的剂量、剂型等,避免因用药不当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安抚。 2.老年人:老年人患功能性腹泻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的因素,在选择药物时要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功能性腹泻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活中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因为腹泻可能导致营养流失,需适当补充营养,可通过调整饮食中营养成分的摄入来维持老年人的身体机能。 3.女性: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更容易出现功能性腹泻的加重情况,要注意经期的保暖和情绪调节。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状况,如避免使用可能影响月经周期的药物等。同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身的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维持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2025-10-16 14:22:08 -
慢性肠炎怎么调理
慢性肠炎可通过饮食调理(规律进食、选易消化食物、控脂肪摄入、增膳食纤维)、生活方式调整(充足休息、适度运动、注意腹部保暖)、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及定期复查(关注病情变化)来调理,饮食上要规律且选合适食物,生活中注意休息、运动和保暖,保持心情舒畅并定期复查以适应不同人群情况。 一、饮食调理 1.规律进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规律的进食有助于维持胃肠道正常的消化节律,对于慢性肠炎患者尤为重要。例如,每天可安排3-5餐,每餐食量适中,避免一顿吃得过多加重胃肠负担。 2.选择易消化食物:多摄入富含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腐等。这些食物能为身体提供必要营养,又不会给肠道造成过大消化压力。同时,应选择细软、少渣的食物,如煮烂的面条、米粥等,减少对肠道的机械刺激。对于儿童慢性肠炎患者,还可将食物适当剁碎、煮烂,以适应其尚未发育完善的消化功能。 3.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取,如油炸食品、肥肉等。高脂肪食物不易消化,可能会加重肠道负担,导致腹泻等症状加重。对于老年慢性肠炎患者,由于其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更应严格控制脂肪摄入。 4.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当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香蕉、苹果等),但要注意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对于肠道功能较差的患者,应避免食用过多粗纤维蔬菜,可将蔬菜加工成菜泥等形式。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但急性发作期应适当减少摄入。 二、生活方式调整 1.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时长应维持在7-8小时左右。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慢性肠炎的调理十分关键。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有足够的午睡时间;老年患者则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作息,保证休息质量。 2.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胃肠功能。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调整。例如,年轻患者可选择慢跑等稍剧烈运动,而老年患者以散步为宜。对于儿童慢性肠炎患者,可在家长陪同下进行一些轻松的户外活动,如在公园散步等。 3.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腹部,避免受寒。寒冷刺激可能会引起肠道痉挛,加重肠炎症状。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患者,在季节变化或寒冷天气时,都应注意添加衣物,夜间睡眠时盖好被子,保护腹部。 三、心理调节 1.保持心情舒畅:慢性肠炎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又可能影响胃肠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患者要学会调节情绪,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对于儿童慢性肠炎患者,家长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老年患者可多参与社交活动,转移注意力,保持良好心态。 四、定期复查 1.关注病情变化:慢性肠炎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一般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通过复查可以了解肠道炎症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及调理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查。例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慢性肠炎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肠道恢复,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2025-10-16 14:20:29 -
急性肠炎炎症没去肚子疼
急性肠炎炎症未消会因多种因素致肚子疼,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肠道功能紊乱等危害,需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补水)和医疗干预(针对感染、对症治疗),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急性肠炎炎症没去肚子疼的原因 急性肠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炎症,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痉挛等,从而引起肚子疼。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因素,如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感染等;饮食因素,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暴饮暴食、进食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等;药物因素,如服用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饮食卫生习惯不佳更易感染病菌导致肠炎,而成年人可能因不规律饮食或药物使用等因素引发。 二、可能的危害 1.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肚子疼导致频繁腹泻、呕吐等,会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儿童由于身体代谢旺盛,脱水风险相对更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症状;成年人若不及时纠正,也会出现乏力、头晕、心律失常等电解质紊乱表现。 2.营养不良:长期的急性肠炎炎症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营养不良会影响身高、体重增长及智力发育等;成年人则可能出现体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等情况。 3.肠道功能紊乱:炎症对肠道黏膜的损伤可能导致肠道功能长期失调,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后续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三、应对建议 1.一般治疗 休息: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让肠道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儿童要注意食物的卫生和软烂程度,避免加重肠道负担;成年人应避免再次食用刺激性食物。同时,要适当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儿童可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成年人也可饮用淡盐水等。 2.医疗干预 针对感染因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可能需要就医评估是否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但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判断,儿童使用抗生素更要谨慎,需严格遵循医嘱。 对症治疗:对于肚子疼较明显的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缓解痉挛的药物,但儿童要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例如,山莨菪碱等药物可能会有一定副作用,儿童使用需权衡利弊。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肠炎肚子疼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尿量、体温等情况。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更要留意其是否有异常哭闹、烦躁不安等表现。在饮食调整上要更加精细,保证营养的同时避免加重肠道负担。用药方面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自行使用成人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急性肠炎炎症没去肚子疼时,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措施时要综合考虑,就医要及时,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3.孕妇:孕妇患急性肠炎肚子疼时,需要特别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孕妇的营养状况和胎儿的情况,保证母婴健康。
2025-10-16 14:19:58 -
大人肠胀气怎么办
大人缓解肠胀气可从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易产气食物摄入、少量多餐)、适度运动(散步、瑜伽特定体式)、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腹部)、保持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注意呼吸方式(腹式呼吸)入手,若干预后无改善且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其他疾病。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减少易产气食物摄入:大人肠胀气时应避免食用豆类(如黄豆、黑豆等)、洋葱、土豆、红薯等易产气食物,这些食物在肠道被细菌分解发酵易产生大量气体。例如,豆类中含有的低聚糖较难被人体消化吸收,进入肠道后被肠道细菌分解就会产生较多气体导致肠胀气。 2.少量多餐:采用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减轻胃肠道消化负担。每餐不要吃太饱,可将一日三餐分为五到六餐进食,这样能使食物更好地被消化吸收,减少因进食过多导致胃肠蠕动不畅而引起的肠胀气。 二、适度运动 1.散步:饭后半小时左右进行适度散步,一般每次散步15-30分钟。散步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气体排出。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都适用,比如上班族久坐后易出现肠胀气,饭后散步能有效改善;女性在非特殊生理期也可通过散步缓解肠胀气;有一定运动基础的人可适当加快散步速度,但要以自身舒适为准。 2.瑜伽中的特定体式:如猫牛式,跪立在瑜伽垫上,双手撑地与肩同宽,脊柱保持中立位,吸气时拱背低头,呼气时含胸弓背,低头看腹部,重复几个回合。这种体式能温和地按摩腹部脏器,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肠胀气,但对于有腰部疾病急性期等特殊情况的人群需谨慎,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三、腹部按摩 1.顺时针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顺时针按摩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气体排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操作,比如老年人肠功能相对较弱,通过适当的顺时针腹部按摩能改善肠胀气情况;健康的年轻人在闲暇时也可进行自我腹部按摩来预防和缓解肠胀气。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于用力引起腹部不适。 四、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1.定时排便: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一般建议在早餐后半小时左右尝试排便,因为此时胃肠反射较强,有利于排便。定时排便可防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发酵产生气体加重肠胀气。对于有便秘问题的人群,更要注重定时排便,通过建立良好的排便反射来改善肠胀气状况。例如,一些长期便秘导致肠胀气的人,通过调整作息,固定每天早餐后排便时间,坚持一段时间后,肠胀气情况会有所缓解。 五、注意呼吸方式 1.腹式呼吸:平躺在床上或沙发上,放松身体,一只手放在胸部,一只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让腹部隆起,尽量使腹部的手随腹部隆起而上升,呼气时腹部凹陷,感受腹部的起伏。每天进行几次腹式呼吸,每次5-10分钟。腹式呼吸能促进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帮助胃肠蠕动,缓解肠胀气。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都可练习,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在工作间隙进行腹式呼吸能有效缓解因久坐引起的肠胀气;对于女性,腹式呼吸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缓解肠胀气的方法,但孕期女性需注意呼吸幅度,避免过度用力。 如果通过以上非药物干预措施肠胀气仍无明显改善,且伴有腹痛剧烈、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肠梗阻等其他疾病。
2025-10-16 14:17:49 -
老人打嗝不止怎么回事
老人打嗝不止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理性因素如饮食过快过饱、温度变化;病理性因素如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消化道溃疡)、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变、帕金森病)、其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纵隔肿瘤);还可能与药物因素、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出现打嗝不止时先观察伴随症状,偶尔生理性因素可简单缓解,持续不缓解或伴严重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就医时注意老人安全护理。 一、生理性因素 (一)饮食相关 老人短时间内进食过快、过饱,大量空气随食物进入胃肠道,可刺激膈肌,导致打嗝不止。例如,老人一次性进食较多油腻食物后,胃肠消化负担加重,可能引发打嗝情况。 (二)温度变化影响 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如老人夜间未盖好被子,腹部着凉,也可能引起膈肌痉挛,出现打嗝不止的现象。 二、病理性因素 (一)消化系统疾病 1.胃食管反流病:老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胃酸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可反射性引起膈肌痉挛,出现打嗝不止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烧心、反酸等表现。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中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与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 2.消化道溃疡: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也可能影响膈肌的正常运动,引发打嗝不止。当溃疡活动时,炎症刺激可能干扰神经传导,进而引起膈肌痉挛。 (二)神经系统疾病 1.脑血管病变:老人发生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时,病变累及颅内控制膈肌运动的神经中枢,可导致膈肌异常运动,出现打嗝不止的情况。例如,脑干梗死可能影响相关神经通路,从而引发顽固性打嗝。 2.帕金森病:这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除了运动症状外,也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包括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打嗝不止。其发病机制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等因素有关,进而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 (三)其他系统疾病 1.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发作时,可能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膈肌痉挛,导致打嗝不止。老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血管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等,当病情变化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纵隔肿瘤:纵隔内的肿瘤组织压迫周围神经,包括与膈肌运动相关的神经,可引起打嗝不止。老年人患纵隔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出现此类症状。 三、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老人服用某些药物后可能出现打嗝不止的不良反应,例如部分抗生素、化疗药物等。药物引起打嗝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药物对胃肠道神经的影响等有关。 (二)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影响老人的胃肠功能,导致打嗝不止。老年人若存在孤独、抑郁等心理状态,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影响胃肠道,进而出现膈肌痉挛。 当老人出现打嗝不止的情况时,首先要观察其伴随症状,如是否有腹痛、胸痛、呕吐、头晕等。如果是偶尔因饮食等生理性因素引起的打嗝,可尝试让老人深呼吸、喝温水等简单方法缓解。但如果打嗝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头颅CT、心电图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就医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护理,避免摔倒等意外发生。
2025-10-16 14: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