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
向 Ta 提问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美国堪萨斯儿童医院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在读博士。
参与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攻方向为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及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检查和治疗。
展开-
胃消化不好的人容易胖还是容易瘦
胃消化不好的人通常容易瘦,这与消化吸收机制有关,食物在胃内消化吸收受阻致营养摄入不足难维持体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的人受胃消化不好影响消瘦情况有别,特殊人群胃消化不好消瘦需针对性调整饮食等。 从消化吸收机制看 食物进入胃后,胃通过蠕动和胃酸、胃蛋白酶等的作用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然后将食糜逐步排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当胃消化不好时,比如患有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胃的蠕动功能可能减弱,胃酸分泌异常等,会导致食物在胃内的消化过程受阻,营养物质的分解、吸收效率降低。以蛋白质为例,正常情况下胃内的胃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初步分解为多肽等,但若胃消化不好,蛋白质的初步消化就不充分,后续在小肠内的进一步消化吸收也会受影响,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能量代谢和身体组织的更新修复,长期处于营养摄入不足的状态,就不利于体重维持,甚至会出现体重下降,表现为消瘦。 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年龄方面:儿童若胃消化不好,会影响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摄取,可能导致生长迟缓、体重不增甚至低于正常水平;老年人胃消化功能本身有所减退,若再伴有胃消化不好的情况,更容易出现消瘦,因为老年人本身机体代谢相对缓慢,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稳定,但消化吸收不良会使营养供给不足,从而加重消瘦趋势。 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胃消化不好的人在胖瘦上有本质不同,但女性可能更关注体重变化,若胃消化不好出现消瘦可能会更在意,而男性相对可能不那么敏感,但从总体情况看,胃消化不好主要是通过影响营养吸收来影响体重,不分明显性别倾向。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喜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人,胃消化不好的概率较高,这类人群由于消化吸收障碍,往往难以蓄积脂肪,更容易处于消瘦状态;而生活方式相对健康、规律饮食的人,即便有胃消化不好,若能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尽量保障营养吸收,消瘦情况可能相对轻一些,但总体还是容易受胃消化不好影响而偏瘦。 病史方面:本身有其他消耗性疾病的人若同时伴有胃消化不好,如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亢进性疾病,即使胃消化不好能摄入一定营养,由于机体代谢过快,也会导致体重难以维持,更容易消瘦;而本身没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单纯胃消化不好的人,主要就是因消化吸收问题导致消瘦。 特殊人群如儿童胃消化不好出现消瘦时,家长应注意调整儿童饮食,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软烂的粥类、蒸蛋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胃的消化负担,促进消化功能改善;老年人胃消化不好消瘦时,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和营养均衡,可少量多餐,同时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必要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其他潜在疾病影响;女性胃消化不好消瘦若伴有月经不调等情况,要考虑是否因营养不足影响内分泌等,及时调整饮食和必要时就医;男性胃消化不好消瘦也不能忽视,应重视饮食调理和消化功能的改善,以保障身体健康。
2025-10-16 13:50:41 -
胃痛的分型
胃痛有多种证型及对应情况,寒邪客胃型因寒邪客胃致胃气阻滞疼痛;饮食伤胃型因饮食不节致食滞中焦胃失和降疼痛;肝气犯胃型因情志不遂肝气犯胃致胃脘胀痛;湿热中阻型因感受湿热或饮食酿湿热阻中焦气机阻滞疼痛;瘀血停胃型因瘀血内停胃络阻滞疼痛;胃阴亏耗型因久病耗伤胃阴或嗜食辛辣等致胃失濡养疼痛,不同年龄人群各证型有不同表现特点及诱发因素。 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类似,但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观察其腹部表现及对温度的反应;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若受寒更易诱发;有胃部基础病史者受寒后易加重胃痛。 饮食伤胃型 成因: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嗜食辛辣、油腻、醇酒等,损伤脾胃,食滞中焦,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表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若饮食不节易出现此型胃痛,需注意其日常饮食规律;女性若在经期前后饮食不注意更易引发;有胃部病史者饮食不节会加重病情。 肝气犯胃型 成因: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痛。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滞阻,故胃脘胀痛。 表现: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较少因情志直接导致,但家庭环境等因素可能间接影响;女性受情绪影响相对更明显,如经期前后情绪波动大易诱发;有胃部病史者情绪波动易加重胃痛。 湿热中阻型 成因: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化,酿成湿热,阻于中焦,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致胃痛。 表现: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相对较少患此型,但夏季湿热环境下也可能出现;女性在湿热天气或体质偏湿热时易发病;有胃部病史者湿热环境或饮食不当易诱发。 瘀血停胃型 成因:多因久病入络,或跌仆损伤,瘀血内停,胃络阻滞,不通则痛。 表现: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不同年龄人群中,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胃部慢性病史者更易出现瘀血停胃情况;女性若有经期瘀血等情况也可能诱发;儿童较少见此型,多因外伤等特殊情况导致。 胃阴亏耗型 成因:多因久病耗伤胃阴,或温热病后,津液未复,或嗜食辛辣、香燥之品,耗伤胃阴,胃失濡养,不荣则痛。 表现: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较少患此型;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阴液易亏耗,易出现此型胃痛;有胃部病史且长期耗伤阴液者易患。
2025-10-16 13:49:57 -
胃像饿了一样特别难受怎么办
胃像饿了一样难受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及不同人群有特殊情况需针对性处理。饮食因素致此可通过喝温牛奶、吃易消化食物缓解;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需就医检查;儿童因胃部功能未完善、饮食不规律等致此,家长要控饮食、不适时热敷等;成年人因工作压力大、不良生活习惯致此,要调整生活方式、及时就诊;老年人因胃肠功能衰退、基础疾病及药物副作用致此,要注意饮食、定期体检、沟通调整用药。 一、明确可能原因并针对性处理 (一)饮食因素 原因:短时间内进食大量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过度饥饿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刺激胃黏膜,都可能引起胃像饿了一样难受。 处理:若因饮食导致,可适当饮用温牛奶,牛奶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缓解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也可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中和胃酸,减轻胃部不适。对于儿童,要避免给其进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日常饮食应规律,定时定量。 (二)胃部疾病 原因:常见的如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会导致胃的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胃部不适。胃炎可能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引起;胃溃疡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有关。 处理:如果怀疑是胃部疾病导致,成年人可先通过调整饮食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对于儿童,若出现胃部不适,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且胃部疾病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二、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应对 (一)儿童 原因:儿童胃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饮食不规律、食用生冷食物等都易引起胃部不适。比如儿童可能因贪吃冷饮导致胃痉挛,出现像饿了一样难受的感觉。 应对:家长要严格控制儿童的饮食,避免给儿童吃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教育儿童规律进食。当儿童出现胃部不适时,可让儿童保持安静,温暖腹部,用热水袋热敷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儿童。如果儿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呕吐、腹泻等其他症状,应立即就医。 (二)成年人 原因:成年人可能因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胃部不适。另外,一些成年人有吸烟、饮酒的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刺激胃黏膜,引发胃部难受。 应对:成年人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减轻工作压力。尽量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饮食上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若胃部难受频繁发生,应及时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幽门螺杆菌检测等,以便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三)老年人 原因:老年人胃肠功能衰退,胃黏膜萎缩等,容易出现胃部不适。同时,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影响胃部功能。 应对: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饮食的温和、易消化,避免食用过硬、过冷、过热的食物。定期体检,关注胃部健康状况。如果因基础疾病服药出现胃部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看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16 13:48:21 -
怎么治急性肠炎水样腹泻
急性肠炎水样腹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补液治疗(口服或静脉补液)、药物治疗(止泻药物如肠黏膜保护剂、益生菌,抗感染药物根据感染类型选用),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的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急性肠炎水样腹泻患者需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对于儿童,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玩耍加重病情;成年人也应避免劳累,合理安排作息。 2.饮食调整 急性期:短时间内暂禁食,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之后可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稀藕粉等。儿童的话,可选择稀释的母乳或特殊的腹泻奶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食物,防止加重腹泻。 缓解期:随着病情好转,可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粥等,然后再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 二、补液治疗 1.口服补液:对于轻度脱水的患者,口服补液盐是首选。口服补液盐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服用时要注意按照说明书准确调配,确保补液效果。成年人也应遵循正确的服用方法,少量多次饮用。 2.静脉补液:若患者出现中、重度脱水,或口服补液无法纠正脱水状况时,需进行静脉补液。通过静脉输入葡萄糖、生理盐水、电解质溶液等,快速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对于儿童,静脉补液要注意穿刺部位的护理,避免感染,同时控制补液速度,防止出现心肺功能异常等情况。 三、药物治疗 1.止泻药物 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和毒素,覆盖、保护肠道黏膜,起到止泻作用。儿童服用时可将药物溶于适量温开水中服用;成年人也可按照说明书服用。 益生菌: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衡,改善肠道功能,从而缓解腹泻症状。常见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儿童可选择适合儿童的益生菌制剂,成年人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 2.抗感染药物 细菌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水样腹泻,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等,但需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一般不首选喹诺酮类抗生素,可选择其他合适的抗生素。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一般具有自限性,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肠炎水样腹泻时,由于其胃肠道功能较弱,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关注脱水情况和精神状态。在补液和用药方面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自行用药,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肠炎水样腹泻时,要注意其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防止出现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用药也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基础疾病的药物。 3.孕妇:孕妇出现急性肠炎水样腹泻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影响胎儿健康。
2025-10-16 13:47:35 -
不均匀脂肪肝严重吗
不均匀脂肪肝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其会影响肝脏功能及全身健康,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总热量、增加有氧运动)和定期监测(查肝脏相关、肝功、血糖血脂等指标)来控制病情发展,降低不良影响。 与肝脏功能的关联 不均匀脂肪肝会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合成、解毒等功能。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脂肪不均匀沉积会干扰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异常等情况。若长期的不均匀脂肪肝引发肝纤维化,会使肝脏的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肝脏的血液循环和功能,可能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影响身体整体的代谢和健康状态。 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不均匀脂肪肝往往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如同时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代谢异常相互影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为脂肪代谢紊乱、血脂异常等都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对于女性而言,不均匀脂肪肝可能影响内分泌代谢平衡,对生殖健康等也可能产生间接影响;对于男性,同样可能因代谢紊乱影响整体健康状况。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不均匀脂肪肝的常见原因,而不均匀脂肪肝又会进一步加重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健康隐患,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有糖尿病的患者合并不均匀脂肪肝,会使糖尿病的控制更加困难,因为肝脏功能异常会影响血糖的代谢和调控。 不均匀脂肪肝的干预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要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取,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例如,每日应减少食用油的用量,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高脂肪高糖食物,多吃西兰花、苹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和营养的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脂肪摄入。对于肥胖的不均匀脂肪肝患者,通过饮食控制体重减轻5%-10%,可能会使肝脏脂肪浸润情况得到改善。 运动方面:适当增加有氧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需适当调整。年轻人可以选择较为剧烈的运动方式,而老年人则适合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运动还能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伴有糖尿病的不均匀脂肪肝患者尤为重要。 定期监测 肝脏相关检查:需要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观察肝脏脂肪浸润的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超声。同时,也要监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等,以及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及时了解身体的代谢状况和肝脏功能变化。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除了常规的肝脏检查外,更要密切监测血糖控制情况与肝脏病变的关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不均匀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其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2025-10-16 13: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