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美国堪萨斯儿童医院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在读博士。

  参与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攻方向为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及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检查和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展开
  • 幽门螺杆菌阳性会传染家人吗

    幽门螺杆菌阳性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口-口、粪-口传播给家人,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病史人群感染风险不同,应采取如分餐、避免亲密口-口接触、注意个人卫生等措施防控传播。 传播途径及家人被传染的可能性 口-口传播: 共用餐具是常见的口-口传播方式。例如,家人之间共同使用一个碗筷,幽门螺杆菌可通过被污染的餐具在不同个体间传播。研究表明,在家庭聚餐等场景中,若家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他成员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接吻也可能传播幽门螺杆菌,因为唾液中可能含有幽门螺杆菌,通过亲密的接吻行为,会使幽门螺杆菌在家人之间传播。 粪-口传播:幽门螺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家人接触到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后就可能被感染。比如,家庭中卫生条件较差,粪便污染水源后未经过良好处理,家人饮用后就有感染风险。 不同人群感染风险及应对建议 儿童: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且生活中可能与家人有较多亲密接触,如与家长共用餐具、亲吻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较高。家长若感染幽门螺杆菌,应尽量避免与儿童有过于亲密的口-口接触行为,如不要口对口喂食等,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等,以降低儿童感染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更容易出现相关胃肠道不适等问题。家人应关注老年人的饮食卫生,尽量为老年人提供单独的餐具,避免交叉感染,同时鼓励老年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患有胃肠道基础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的家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这类人群更应注意家庭内的幽门螺杆菌传播防控,积极倡导分餐制等预防措施,减少幽门螺杆菌在家庭中的传播机会,从而降低对原有病情的不良影响。

    2025-10-17 10:33:06
  • 功能性消化不良能自愈吗

    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自愈可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病情轻、诱因明确且能及时去除诱因的患者有可能自愈,而不少患者症状会持续或反复发作,影响自愈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出现者应及时就医规范处理。 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自愈的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来说,身体的调节能力较强,部分因饮食不当等短暂因素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自愈倾向,但如果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也可能难以自愈;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逐渐衰退,自愈的概率相对更低,往往需要更多干预手段。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影响自愈,但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肠功能,从而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否能自愈,比如孕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和子宫增大对胃肠的压迫等,可能使功能性消化不良自愈难度增加。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缺乏运动、过度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阻碍功能性消化不良自愈。例如,长期熬夜会打乱胃肠的生物钟,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正常功能;缺乏运动则会使胃肠动力下降,不利于消化功能恢复。而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自愈。 病史方面:既往有胃肠疾病史(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的患者,胃肠黏膜等已经存在一定损伤或功能紊乱基础,功能性消化不良自愈的可能性降低,往往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相关处理来改善症状;而既往无特殊胃肠病史的人,因短期因素引发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对更有可能自愈。 总之,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自愈的可能,但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出现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检查和规范处理。

    2025-10-17 10:32:02
  • 十二指肠球炎严不严重

    十二指肠球炎的严重程度需综合病变范围、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考量,局限于轻度炎症相对不严重,范围广累及深层等则较严重,儿童、老年人、有不良生活方式或相关病史者病情可能更复杂严重,需结合多方面综合判断并及时规范诊治以降低向严重发展风险。 影响十二指肠球炎严重程度的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患十二指肠球炎时,由于其机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比如儿童可能因炎症导致的疼痛影响进食,进而引起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和及时规范治疗。而老年人患十二指肠球炎时,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炎症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病情严重程度。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加重炎症反应,使十二指肠球炎更难控制;长期酗酒者,酒精会直接损伤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导致炎症加重,还可能引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此外,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胃肠道功能,使十二指肠球炎的症状加重,且病情不易缓解。 病史因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若幽门螺杆菌未得到有效清除,十二指肠球炎容易反复发作,炎症持续存在可能会逐渐损伤黏膜,导致病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如出现溃疡等病变。既往有胃肠道手术史的患者,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患十二指肠球炎时,炎症的修复和控制相对更困难,病情严重程度可能相对更高。 总之,十二指肠球炎的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表现、相关检查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等多方面综合判断,一旦发现患有十二指肠球炎,应及时就医,规范诊治,以降低病情向严重方向发展的风险。

    2025-10-17 10:31:04
  • 胃炎的治疗

    胃炎治疗涵盖一般治疗中不同年龄人群生活方式调整重点,药物治疗有抑酸药物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剂形成保护膜,特殊人群里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且用药谨慎、孕妇用药慎重遵医嘱、老年人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饮食易消化性。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充足睡眠有助于机体修复。饮食方面需避免摄入辛辣(如辣椒)、油腻(如油炸食品)、过酸(如山楂制品)、过甜(如甜品)等刺激性食物,减少酒精、咖啡等饮品摄取,以降低对胃黏膜的刺激,维持胃黏膜正常生理状态。不同年龄人群生活方式调整重点有别,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且避免食用不适合的零食;老年人则需侧重饮食易消化性,如选择软烂的食物。 二、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针对胃酸分泌过多引发的胃炎,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例如奥美拉唑),其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从而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 2.胃黏膜保护剂:像硫糖铝,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抵御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黏膜的损伤,促进胃黏膜修复。 三、特殊人群注意 1.儿童胃炎:儿童胃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比如调整饮食结构,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用药时需格外谨慎,杜绝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较大刺激或有明确儿童禁忌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安全原则。 2.孕妇胃炎:孕妇患胃炎时,药物选择需极其慎重,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优先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非药物治疗如饮食调整仍为基础措施,需充分考量胎儿安全,避免使用可能致畸或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 3.老年人胃炎: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胃炎时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用药宜从小剂量起始,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同时饮食上要更注重温和、易消化,保障营养摄入的同时减轻胃的负担。

    2025-10-17 10:30:03
  • 哪四种腹泻是癌症信号

    结直肠癌因肿瘤影响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致腹泻常伴排便习惯改变及便血、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胰腺癌因影响胰液分泌致脂肪泻伴腹痛、黄疸、消瘦等症状,胃癌因胃部功能受损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腹泻伴消瘦、黑便、上腹部疼痛等情况,肝癌因肝功能受损影响消化致腹泻伴肝区疼痛、黄疸、乏力等状况。 一、结直肠癌相关腹泻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出现腹泻症状。其机制与肿瘤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有关。结直肠癌导致的腹泻常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同时可能伴有便血、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例如,有研究指出结直肠癌患者中约一定比例会出现腹泻症状,且随着病情进展,腹泻可能持续存在并加重。 二、胰腺癌相关腹泻 胰腺癌患者也可能出现腹泻,多为脂肪泻。这是因为胰腺是分泌胰液的重要器官,胰腺癌会影响胰液分泌,导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碍。患者排出的粪便常呈灰白色、油腻状,量多且有恶臭。同时,胰腺癌还可能伴有腹痛、黄疸、消瘦等症状,腹泻是其消化系统症状的表现之一。 三、胃癌相关腹泻 胃癌患者由于胃部功能受损,可能出现腹泻情况。胃癌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引发腹泻。此外,胃癌患者还可能伴有消瘦、黑便、上腹部疼痛等表现,腹泻是其消化系统异常的症状之一,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四、肝癌相关腹泻 肝癌患者肝功能受损会影响消化功能,进而可能出现腹泻症状。肝脏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和消化相关调节,肝癌导致肝功能异常后,会影响胆汁分泌、代谢等,从而干扰肠道的消化吸收过程,引发腹泻。同时,肝癌患者还可能出现肝区疼痛、黄疸、乏力等表现,腹泻是其全身及消化系统症状的一部分。

    2025-10-17 10:24: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