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美国堪萨斯儿童医院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在读博士。

  参与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攻方向为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及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检查和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展开
  • 正常大便颜色和形状

    正常大便的颜色和形状因人群(成人、儿童)而异,成人正常大便多为黄褐色成形软便,儿童胎便墨绿色或黑色,随成长和喂养方式不同大便颜色形状有变化,饮食、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影响大便的颜色和形状。 儿童正常大便颜色: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排出的大便称为胎便,呈墨绿色或黑色,这是由胎儿时期吞入的羊水、胎脂等组成。随着日龄增加和喂养方式的改变,母乳喂养儿的大便多为金黄色或黄色,质地较软;人工喂养儿的大便多为淡黄色或淡褐色,质地相对较硬。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大便颜色基本遵循上述规律,但也会因辅食添加等因素略有差异,比如添加绿色蔬菜泥后,大便可能会带有少量绿色。 正常大便形状 成人正常大便形状:多为成形的软便,呈香蕉状。这种形状的大便表明肠道蠕动正常,粪便在肠道内经过充分的吸收水分等过程,质地适中,便于排出。如果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充足,大便通常会保持这种良好的成形状态。但如果膳食纤维摄入过少,或者水分摄入不足,大便可能会变得干结、坚硬,呈羊粪球状;而如果肠道蠕动过快,大便可能会呈稀糊状甚至水样。 儿童正常大便形状:新生儿胎便为黏稠的糊状。母乳喂养儿的大便一般较软,多为糊状或膏状;随着辅食的添加,大便逐渐成形,1岁左右的幼儿大便多为成形的软便,接近成人的大便形状,但相对更柔软一些。如果是人工喂养儿,大便在添加辅食前多为较硬的条状或块状,添加辅食后逐渐向软便过渡。不同年龄儿童的大便形状会随着生长发育和饮食变化而有所不同,但都应是相对成形、易于排出的状态。 影响大便颜色和形状的因素 饮食因素: 年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饮食结构差异大,如婴儿主要是母乳或配方奶,而成人饮食种类丰富。婴儿母乳中的营养成分易被消化吸收,大便性状与成人不同;成人多样的饮食会通过消化吸收过程影响大便的颜色和形状。 性别:一般来说,性别对大便颜色和形状影响不大,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女性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肠道功能,从而对大便性状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性别特异性因素。 生活方式: 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维持正常的大便形状。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可能会出现肠道蠕动减慢,导致大便干结等情况。 饮水: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使大便保持湿润,利于排出。饮水过少会使大便干结,形状改变。 病史:某些疾病会影响大便颜色和形状,如肠道感染时,可能出现腹泻、大便带黏液或脓血等情况;肝胆疾病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从而导致大便颜色异常,如阻塞性黄疸时大便可呈陶土色。对于儿童来说,肠道感染是导致大便性状改变的常见病因之一,如轮状病毒感染常引起婴幼儿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而患有先天性肠道畸形等疾病的儿童,大便形状可能从出生起就异于正常。

    2025-10-16 13:29:10
  • 放屁是排毒吗

    放屁不是排毒,是肠道排出多余气体的正常生理现象,气体来源包括吞咽空气和食物发酵。放屁过多可能与饮食、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还可能提示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放屁过少可能是胃肠蠕动减慢所致,严重时可能提示肠梗阻等疾病,放屁异常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 一、放屁是否是排毒 放屁不是排毒。人体肠道内存在大量细菌,这些细菌在分解食物残渣等过程中会产生气体,放屁是人体排出肠道内多余气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一)气体产生的来源 1.吞咽空气:人们在进食、饮水、说话时会不自觉吞咽空气,这些空气会进入肠道,是肠道气体的来源之一。比如快速进食、喝碳酸饮料等情况会导致吞咽更多空气,从而使放屁次数增加。 2.食物发酵: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会产生气体。例如,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像豆类、洋葱、土豆等,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发酵产生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肠道分解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气体。不同年龄人群因饮食结构不同,气体产生情况有差异,儿童如果过多食用豆类等易产气食物,放屁可能会相对频繁;成年人饮食多样,也会因食物种类不同出现放屁差异。 二、放屁异常的可能情况及意义 (一)放屁过多 1.可能原因:如果短时间内放屁过多,可能与近期饮食有关,如大量食用上述易产气食物;也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外来菌大量繁殖,导致食物发酵异常,产气增多。对于儿童来说,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若饮食突然改变,也容易出现放屁过多情况;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弱,也可能因食物消化不完全出现放屁过多。 2.可能提示的健康问题:某些胃肠道疾病也可能导致放屁过多,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除了放屁多,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摄入含乳糖食物后,因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气,也会出现放屁多且可能伴有腹胀等表现。 (二)放屁过少 1.可能原因:放屁过少可能是胃肠蠕动减慢导致气体排出不畅。比如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衰退,胃肠蠕动减慢;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帕金森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动力不足情况。 2.可能提示的健康问题:严重情况下,放屁过少可能提示肠梗阻等疾病,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气体也无法正常排出,同时还会伴有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对于儿童来说,肠梗阻是比较危险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老年人出现放屁过少且伴有腹痛等不适,也要警惕肠梗阻等疾病可能。 总之,放屁主要是肠道气体排出的生理现象,并非排毒,而放屁情况的变化可能反映出一些身体状况,当放屁出现异常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2025-10-16 13:28:08
  • 平躺时摸肚子感觉胃在跳是怎么回事

    平躺时感觉胃在跳可能是正常生理情况或病理情况及特殊人群情况导致。正常生理情况中,消瘦者可能因腹壁薄摸到腹主动脉搏动;病理情况包括高血压致搏动增强、主动脉瘤致异常搏动、甲亢致代谢率高使心输出量增加致搏动增强;特殊人群如儿童需考虑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老年人要警惕主动脉硬化。发现该情况需及时就医,通过多项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正常生理情况 (一)腹主动脉搏动 正常人平躺时,若身体比较消瘦,腹壁较薄,可能会摸到腹主动脉的搏动,尤其是体型偏瘦的人群,腹主动脉的位置在腹部正中线附近,其搏动与心跳节律一致,所以会感觉胃在跳。这是因为腹主动脉是人体很重要的动脉血管,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当身体条件符合时就能感受到其搏动。例如,一些身材苗条的年轻人,可能更容易察觉到这种情况。 二、病理情况 (一)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心脏泵血时主动脉内压力较高,可能会使腹主动脉的搏动增强,从而让人在平躺时感觉胃在跳。长期高血压会对血管壁造成损害,影响血管的弹性等,使得搏动更明显。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血压波动较大时这种情况可能会更显著,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并积极控制血压。 (二)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是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的扩张,当腹主动脉出现瘤样扩张时,瘤体本身会有异常的搏动,平躺时就可能感觉到类似胃在跳的情况。主动脉瘤有破裂的风险,是比较严重的情况,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来明确诊断,如超声、CT等检查可以发现主动脉瘤的存在。 (三)甲亢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由于机体代谢率增高,心脏搏动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也可能导致腹主动脉搏动增强,进而让人在平躺时感觉胃在跳。甲亢患者除了可能有这种腹部搏动的感觉外,还常伴有多汗、心慌、手抖、消瘦等其他症状,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可以确诊甲亢。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儿童如果出现平躺时摸肚子感觉胃在跳的情况,需要考虑是否有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情况。儿童身体各器官还在发育中,相对成人更需要关注是否存在病理性因素,比如一些先天性的主动脉相关异常疾病,可能在儿童时期就会表现出腹部异常搏动的情况,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二)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这种情况时,要警惕主动脉硬化等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主动脉硬化较为常见,可能导致主动脉搏动异常。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有所减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更需要重视,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管超声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发现平躺时摸肚子感觉胃在跳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血压测量、腹部超声、CT等,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025-10-16 13:27:17
  • 胃病可以吃大蒜吗

    胃病患者能否吃大蒜分情况,病情稳定且胃黏膜损伤轻时可适量吃烹饪后的,病情活动期或胃黏膜损伤严重时不宜吃,儿童、老年胃病患者有特殊情况需谨慎,长期吸烟酗酒及常食辛辣高盐等刺激性食物的胃病患者应避免食用大蒜。 一、病情稳定且胃黏膜损伤较轻时 当胃病患者处于病情稳定阶段,胃黏膜损伤程度较轻,如非急性发作期的轻度慢性胃炎等情况,适量吃大蒜可能影响相对较小。有研究表明,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在胃酸分泌正常且胃黏膜能较好抵御刺激的情况下,少量食用烹饪后的大蒜(如蒜蓉炒菜等),一般不会对胃造成明显刺激。但即使如此,也需注意食用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大蒜成分对胃产生潜在刺激。 二、病情活动期或胃黏膜损伤较严重时 1.急性胃炎发作期:如果是急性胃炎发作,胃黏膜处于明显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状态,此时食用大蒜是不合适的。因为大蒜中的辛辣成分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加重。 2.胃溃疡患者: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存在溃疡病灶,大蒜的刺激性会影响溃疡面的愈合。大蒜素等成分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而过多的胃酸会进一步侵蚀溃疡部位,不利于溃疡的修复,甚至可能导致溃疡症状加重,如引起剧烈腹痛等。 3.严重慢性胃炎患者:对于伴有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较严重病变的慢性胃炎患者,大蒜的刺激可能会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影响,干扰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生理功能,所以这类患者一般不建议食用大蒜。 不同年龄段胃病患者的特殊情况 1.儿童胃病患者:儿童的胃黏膜相对娇嫩,对刺激的耐受能力更差。如果儿童患有胃病,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胃病,都不建议食用大蒜。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大蒜的刺激性很容易引起儿童胃痛、消化不良等问题,严重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 2.老年胃病患者:老年人的胃功能有所减退,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也相对较弱。老年胃病患者食用大蒜需格外谨慎,本身患有胃病的老年人如果食用大蒜,很可能加重胃部不适,如引发胃痛、胃胀等症状,进而影响老年人的营养摄入和身体健康,所以一般建议老年胃病患者尽量避免食用大蒜。 特殊生活方式胃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1.长期吸烟酗酒的胃病患者:这类患者本身胃黏膜已经受到烟酒的损伤,再食用大蒜会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刺激。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酗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此时再加上大蒜的刺激,会使胃病病情更容易反复,难以控制,所以这类患者应严格避免食用大蒜。 2.经常进食辛辣、高盐等刺激性食物的胃病患者:本身已经有不良饮食习惯的胃病患者,再食用大蒜会使胃部受到双重刺激,加重胃黏膜的损伤程度,不利于胃病的康复,这类患者在饮食上应更加注意避免食用大蒜等刺激性食物。

    2025-10-16 13:26:26
  • 肠胃有气快速排出办法

    缓解肠胃有气可通过运动法、按摩法、呼吸法、饮食调节法。运动法包括散步、瑜伽;按摩法有腹部顺时针按摩、按揉穴位;呼吸法是腹式呼吸;饮食调节法需避免产气食物、食用有助于排气食物,不同年龄段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方法来促进气体排出。 一、运动法 1.散步: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饭后缓慢散步,一般每次15-30分钟,通过简单的肢体运动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气体排出。因为散步能使全身肌肉得到适度运动,带动肠胃蠕动,对于一般肠胃有气的情况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尤其适合饭后肠胃胀气的人群。 2.瑜伽:对于成年人,一些简单的瑜伽体式如猫牛式等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猫牛式动作是四足动物姿势开始,吸气时背部下沉,抬头看天花板;呼气时背部拱起,低头看腹部。通过身体的屈伸扭转,能按摩肠胃,帮助气体排出。但孕妇等特殊人群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避免因错误姿势导致不适。 二、按摩法 1.腹部顺时针按摩:成年人可仰卧,将双手搓热后,以肚脐为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力度适中。这样可以刺激肠胃蠕动,推动气体向下运行。对于儿童,家长可轻轻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力度要轻柔,每次3-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能有效促进肠胃内气体排出,因为儿童肠胃功能相对较弱,轻柔按摩更合适。 2.按揉穴位:可按揉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成年人用拇指按压足三里穴,每次按压1-2分钟,有酸胀感为宜;儿童按压力度要轻。还可按揉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成年人用手掌根顺时针按揉中脘穴,每次3-5分钟,能调节肠胃功能,促进气体排出。 三、呼吸法 1.腹式呼吸: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进行腹式呼吸。仰卧或舒适坐姿,吸气时让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呼吸保持均匀缓慢,重复10-15次。通过腹式呼吸调节呼吸节奏,进而影响肠胃的蠕动和气体的运行,帮助气体排出。例如上班族在工作间隙进行简单的腹式呼吸,能缓解因久坐导致的肠胃胀气。 四、饮食调节法 1.避免产气食物: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减少摄入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豆类中含有棉子糖等寡糖,人体难以消化,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会产生气体;洋葱含有丰富的硫化物等成分,容易产气。儿童应特别注意,避免过多食用豆类等易产气食物,防止肠胃胀气。 2.食用有助于排气的食物:可以适当吃一些萝卜,萝卜有顺气的作用,无论是煮汤还是炒菜都可以。成年人可将萝卜煮汤,每天适量饮用;对于儿童,可制作萝卜泥等较易消化的形式。此外,喝一些酸奶也有助于调节肠胃菌群,促进消化,帮助气体排出,成年人和儿童都可适量饮用,但儿童要选择适合的儿童酸奶。

    2025-10-16 13:24:4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