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
向 Ta 提问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美国堪萨斯儿童医院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在读博士。
参与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攻方向为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及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检查和治疗。
展开-
反流性食道炎可以自愈吗
反流性食道炎能否自愈与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轻度者部分可通过良好生活方式尝试自愈,中重度者通常需医学干预治疗,轻度者中部分因存在食管裂孔疝等基础病史难自愈,中重度者因食管黏膜损伤重、括约肌功能障碍严重及老年等人群自身因素难自愈。 一、轻度反流性食道炎的自愈可能性及相关因素 1.影响轻度反流性食道炎自愈的生活方式因素 对于一些生活方式良好的年轻人,若反流情况较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有自愈可能。比如保持健康的体重,过重会增加腹压,不利于反流控制,而体重适中时,腹压相对稳定,可能有助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恢复正常。以20-30岁的人群为例,若能坚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同时注意饮食,避免进食过饱,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等刺激性食物,如减少摄入辣椒、油炸食品、咖啡、巧克力等,在这种情况下,轻度反流性食道炎有自愈的机会。因为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和食管的清除能力,从而减轻反流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对于女性而言,若能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过程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能促进轻度反流性食道炎自愈。女性在月经前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有一些身体不适,但如果能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食管反流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 2.难以自愈的轻度反流性食道炎情况 部分轻度反流性食道炎患者可能由于存在一些基础病史,如本身有食管裂孔疝的基础,即使生活方式调整,自愈的概率也较低。食管裂孔疝会使食管下括约肌结构异常,影响其功能,从而导致反流性食道炎难以单纯依靠自身恢复,需要进行干预治疗。 二、中重度反流性食道炎难以自愈及原因 1.病理生理机制方面 中重度反流性食道炎时,食管黏膜已经有较明显的损伤,如出现糜烂、溃疡等病变,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较为严重,单纯依靠自身机体调节难以修复受损黏膜和恢复正常的括约肌功能。食管下括约肌正常情况下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它功能异常时,无法有效阻挡胃内容物反流,中重度反流时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持续存在,会进一步加重黏膜损伤,所以很难自愈。 2.不同人群的中重度反流性食道炎情况 老年人群体中,中重度反流性食道炎更难自愈。老年人的食管蠕动功能减退,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整体状况,不利于反流性食道炎的自行恢复。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自主神经病变,影响食管的蠕动和下括约肌功能,使得反流性食道炎难以自愈,需要积极治疗来控制反流,保护食管黏膜。 总之,反流性食道炎能否自愈不能一概而论,轻度者部分可通过良好生活方式尝试自愈,但中重度者通常需要医学干预治疗。
2025-10-16 13:23:58 -
拉肚子能瘦吗
拉肚子短期减重是水分及部分营养丢失而非脂肪消耗,长期或过度拉肚子有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健康隐患,成年人应靠均衡饮食结合合理运动减重,儿童正处发育关键不能靠拉肚子减肥需专业指导,有基础疾病人群不应靠拉肚子减肥,健康减重需均衡饮食与规律运动相结合做到食物多样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营养比例并坚持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来实现可持续体重管理且不影响健康。 一、拉肚子短期减重的机制 拉肚子时肠道排出大量水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等,短期内体重秤上数字可能降低,此为水分及部分营养物质丢失所致,并非脂肪的有效消耗。例如,正常人体每天约有7-8升液体进入肠道参与消化,若发生腹泻,大量液体及营养物质随粪便排出,体重会暂时下降,但这只是水分和部分营养的流失,而非脂肪的分解代谢。 二、拉肚子减重的健康隐患 1.脱水与电解质紊乱:长期或过度拉肚子会导致机体大量失水,引起脱水,出现头晕、乏力、皮肤干燥等症状;同时会丢失钠、钾、氯等电解质,影响心脏、神经等正常功能,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如低钾血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2.营养不良:拉肚子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期如此会造成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引发免疫力下降、贫血、生长发育迟缓(针对儿童)等问题,例如维生素B族缺乏可能导致神经病变,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1.成年人:长期通过拉肚子减肥不可取,应采用健康的减肥方式,即均衡饮食结合合理运动。饮食上控制高热量、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比例;运动方面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及适量力量训练,长期坚持才能实现健康减重。 2.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拉肚子会严重影响营养摄入与正常生长,绝对不能通过拉肚子来减肥,需保证充足且均衡的营养供给以支持身体发育,若有体重管理需求应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进行科学规划。 3.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本身患有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肠炎等)的人群,拉肚子会加重原发病病情,更不应通过拉肚子来减肥,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安全的体重管理方式。 四、健康减重的正确途径 健康减重应遵循均衡饮食与规律运动相结合的原则。饮食上做到食物多样,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例如女性每日可摄入1200-1500千卡,男性1500-1800千卡左右,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比例(一般碳水化合物占50%-65%,蛋白质占10%-20%,脂肪占20%-30%);运动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和力量训练,长期坚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的体重管理且不影响身体健康。
2025-10-16 13:22:38 -
急性胰腺炎淀粉酶正常值是多少
血清淀粉酶正常值采用酶速率法(37℃)为35-135U/L,尿淀粉酶Somogyi法正常值为0-300U/L;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发病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峰,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尿淀粉酶发病12-2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缓慢,持续1-2周,且其他情况也可致淀粉酶升高,儿童急性胰腺炎淀粉酶变化具相似性但需注意肾功能影响,老年人患急性胰腺炎淀粉酶变化可能不典型,不能仅依淀粉酶水平判断病情。 一、血清淀粉酶正常值 血清淀粉酶的正常值因检测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采用酶速率法(37℃),血清淀粉酶正常值为35~135U/L。血清淀粉酶主要由胰腺分泌,当发生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组织受到损伤,血清淀粉酶会明显升高。 二、尿淀粉酶正常值 尿淀粉酶的正常值同样因检测方法而异,一般尿淀粉酶正常值为0~300U/L(Somogyi法)。尿淀粉酶是血清淀粉酶经肾小球滤过而来,急性胰腺炎时,血中淀粉酶增高,经肾小球滤过,尿中淀粉酶也随之增高。但尿淀粉酶升高较血清淀粉酶稍晚,且受肾功能影响较大。 三、急性胰腺炎时淀粉酶变化特点及意义 1.血清淀粉酶变化 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小时血清淀粉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比如轻度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可中度升高,而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可能升高不明显甚至降低。 其他情况也可引起血清淀粉酶升高,如腮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也会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2倍;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肠梗阻等疾病也可导致血清淀粉酶轻度升高,但多不超过正常值的2倍。 2.尿淀粉酶变化 急性胰腺炎时尿淀粉酶升高较血清淀粉酶稍晚,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缓慢,持续1~2周。尿淀粉酶受患者肾功能影响,若患者肾功能不全,血清淀粉酶已下降,而尿淀粉酶仍可升高,此时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四、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 儿童急性胰腺炎时淀粉酶变化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但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在检测淀粉酶时需注意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儿童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变化规律与成人基本一致,但要关注儿童肾功能对尿淀粉酶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儿童急性胰腺炎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淀粉酶变化及临床症状。 2.老年人 老年人患急性胰腺炎时,淀粉酶变化可能不典型,部分老年人血清淀粉酶升高不明显,但病情可能较重。这是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胰腺组织修复和反应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所以对于老年人急性胰腺炎,不能仅依据淀粉酶水平来判断病情,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评估。
2025-10-16 13:21:51 -
肚子老放屁是什么原因
肚子老放屁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摄入易产气食物和进食过快;消化系统问题有肠道菌群失调、消化不良、肠道疾病等;其他因素涉及内分泌与代谢因素、药物因素等,若持续时间长或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 进食过快: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进食过快时会吞咽较多空气,这些空气进入胃肠道后,需要通过放屁排出体外,所以会导致放屁次数增加。比如儿童在吃饭时若过于着急,或者成年人边吃饭边说话等,都可能造成吞咽过多空气。 消化系统问题 肠道菌群失调: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维持着平衡状态,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改变、患病等,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或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它们在肠道内发酵食物就会产生更多气体,导致肚子老放屁。儿童肠道菌群尚未完全稳定,使用抗生素等情况更易引发菌群失调;成年人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等也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消化不良: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例如儿童可能因饮食不规律、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等出现消化不良,食物在胃肠道内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就会在肠道内发酵产气;成年人则可能由于暴饮暴食、胃肠蠕动功能减弱等原因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引起放屁增多。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逐渐衰退,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相关的放屁情况。 肠道疾病:一些肠道疾病也会导致肚子老放屁,如肠炎,包括感染性肠炎和非感染性肠炎等,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和气体代谢功能,导致产气增多;肠易激综合征,多见于成年人,患者肠道敏感性增高,进食后容易出现肠道蠕动异常和气体产生增多,表现为肚子老放屁,同时可能伴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肠道肿瘤等疾病也可能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导致放屁增多,但相对较为少见。不同年龄人群患肠道疾病的风险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肠道肿瘤等疾病相对罕见,但也需关注。 其他因素 内分泌与代谢因素:某些内分泌疾病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放屁多,不过相对较少见。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也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和蠕动等功能,从而出现肚子老放屁的情况,但一般不是主要的导致放屁多的原因。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副作用导致放屁增多,比如某些降糖药、抗生素等。但具体药物引发的机制不同,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需要关注自身放屁情况的变化,若出现异常增多且伴有其他不适,可能需要考虑药物因素。不同年龄人群使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不同,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 如果肚子老放屁的情况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025-10-16 13:20:37 -
胃胀消化不良需要什么样的治疗方法
胃胀消化不良可通过饮食上采取少食多餐、选易消化食物、增易被消化的膳食纤维及保证饮水,生活方式上保持作息规律、适度运动来非药物干预,若非药物效果不佳可在医生评估下用促胃肠动力药等,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且避用成人促胃肠动力药,孕妇哺乳期先非药物干预再遵医嘱用药,老年人非药物需个体化、用药前评估肝肾功能等。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饮食调整 1.进食习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一次进食过饱加重胃肠负担。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软面条等,减少摄入辛辣、油腻、高纤维且难以消化的食物,例如油炸食品、芹菜茎等,同时避免饮用碳酸饮料,因为其中的气体可能加重胃胀感。 2.食物选择:可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但易被胃肠消化的食物,如熟透的香蕉等,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另外,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维持胃肠正常的消化环境。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保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一般成人每日建议7~8小时睡眠,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正常调节。避免熬夜,因为熬夜可能影响胃肠蠕动及消化液分泌的节律。 2.适度运动:进行轻度运动,如餐后30分钟左右缓慢散步15~30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胀消化不良状况;对于儿童,可在家长陪同下进行适合其年龄的温和活动,如室内简单游戏等,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 二、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若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相关药物,例如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其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排空;但需注意,儿童应避免随意使用促胃肠动力药,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孕妇、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时更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评估药物对自身及胎儿、婴儿的影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胃胀消化不良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适度玩耍促进胃肠蠕动等,避免随意使用成人的促胃肠动力药等,因为儿童的胃肠功能及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不当用药可能对儿童胃肠造成不良影响。 (二)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此类人群出现胃胀消化不良时,非药物干预是首要尝试的方法,如调整饮食、适度活动等。若需要药物治疗,必须咨询妇产科医生或药师,因为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健康,需严格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三)老年人 老年人胃胀消化不良时,非药物干预需更加注重个体化,例如根据自身胃肠功能调整饮食质地,运动时选择更舒缓的方式。药物治疗时需考虑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问题,用药前应咨询医生,评估肝肾功能及药物联用的安全性,谨慎选择药物并确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2025-10-16 13:1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