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美国堪萨斯儿童医院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在读博士。

  参与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攻方向为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及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检查和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展开
  • 经常放响屁是什么原因

    经常放响屁可能与饮食、肠道菌群、消化不良、肠道疾病等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注意肠道健康等方法改善,如有其他症状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 1.饮食因素: 食用过多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大蒜、高丽菜、韭菜等,这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气体,导致放屁增多。 饮食习惯改变:突然改变饮食习惯,如快速进食、狼吞虎咽等,可能导致吞咽过多的空气,引起放屁。 2.肠道菌群失衡:肠道中的有益菌和有害菌失衡可能导致放屁增多。例如,肠道中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可能会使食物在肠道中发酵产生更多的气体。 3.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食物在胃肠道中不能被充分消化和吸收,导致食物在肠道中发酵产生气体。消化不良的常见症状包括腹胀、腹痛、放屁增多等。 4.肠道疾病:某些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肠梗阻等,也可能导致放屁增多。这些疾病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腹泻、便秘、腹痛等。 5.其他因素: 压力和焦虑:长期处于高压力和焦虑状态下,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放屁增多。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抑郁药等,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导致放屁增多。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功能可能会逐渐下降,放屁增多的情况也可能更常见。 对于经常放响屁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饮食: 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如豆类、洋葱、大蒜等。 慢慢咀嚼食物:避免快速进食和狼吞虎咽。 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调整生活方式: 减轻压力:通过运动、冥想、放松技巧等方式减轻压力。 保持良好的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3.注意肠道健康: 定期排便: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 避免过度使用泻药:如果需要通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温和的泻药。 4.就医检查: 如果放屁增多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等,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肠镜、大便常规等,以确定具体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不同,如果对放屁增多的问题感到担忧或不适,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此外,对于儿童和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放屁增多的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治疗。

    2025-10-17 11:57:00
  • 着凉拉肚子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着凉拉肚子是因寒冷刺激致胃肠道蠕动加快、免疫力降低等,应对需保暖、调整饮食、补充水分并观察病情,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处理时需适当调整方式。 一、着凉拉肚子的原因 着凉后出现拉肚子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寒冷刺激导致胃肠道蠕动加快。当人体腹部着凉时,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得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紊乱。例如,寒冷会使肠道平滑肌痉挛,进一步加速肠道内容物的通过,从而引起腹泻。另外,着凉还可能降低肠道的免疫力,使得一些原本存在于肠道内的条件致病菌容易大量繁殖,也会导致腹泻的发生。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此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善,对寒冷刺激更为敏感,更容易出现着凉后拉肚子的情况;而老年人胃肠道功能本身有所衰退,着凉后也较易引发腹泻。 二、着凉拉肚子的应对措施 (一)一般处理 1.保暖:要注意给腹部做好保暖措施,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保持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以缓解肠道痉挛,减轻拉肚子的症状。不同人群保暖方式需适当调整,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热敷时要密切关注温度和皮肤状态;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要留意避免烫伤。 2.调整饮食:在拉肚子期间,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可以食用一些米粥、面条等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及生冷食物。比如可以煮些小米粥,小米粥容易消化,还能起到一定的养胃作用。对于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易消化食物;老年人则要注意食物的软烂程度,便于消化吸收。 (二)补充水分 拉肚子会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多喝一些温盐水或者口服补液盐,以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温盐水可以按照一定比例配制,一般是500毫升温开水中加入约1.75克盐。儿童补充水分时要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老年人如果有心脏或肾脏方面的基础疾病,补充水分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防止加重心脏或肾脏负担。 (三)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拉肚子的次数、大便的性状等情况。如果拉肚子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了发热、腹痛加剧、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等)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对于儿童,要特别关注其精神状态,因为儿童脱水后精神状态改变较为明显;老年人也要关注自身整体状况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2025-10-17 11:55:54
  • 急性胃黏膜病变会呕血吗

    急性胃黏膜病变有可能出现呕血症状,其机制是胃黏膜受损出血且量达一定程度经食管呕出,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病史人群、生活方式相关人群呕血有不同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儿童代偿弱易现严重并发症,老年人凝血及修复差且需兼顾基础病,有基础病史者病情复杂,长期饮酒及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者易因相关生活方式引发呕血需详细询问相关史来诊治。 一、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呕血的机制 急性胃黏膜病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损害,常伴有胃黏膜出血。当病变导致胃内血管破裂,出血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血液会通过食管呕出。例如,严重的应激状态(如大面积烧伤、颅脑外伤等)可引起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增强,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若出血较多就会出现呕血。 二、不同人群急性胃黏膜病变呕血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儿童:儿童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呕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特殊的病因有关,比如严重感染、严重的营养不良等情况。儿童的胃黏膜较薄弱,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更容易出现损伤,但由于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呕血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因为儿童失血后更容易出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呕血时,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人的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差,而且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也减弱,呕血后止血相对困难,并且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在处理呕血相关问题时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其整体的身体状况和各器官的功能状态。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消化系统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人,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呕血时,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原有的基础病史会影响胃黏膜的状态和修复,呕血后需要更全面地评估其胃内病变的情况以及全身的凝血等状况,治疗时需要兼顾基础病的控制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处理。 生活方式相关人群: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屏障,容易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呕血。还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影响胃黏膜的保护机制,也易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呕血。对于这类人群,在评估呕血情况时需要详细询问其生活方式相关的用药史和饮酒史等,以便针对性地进行诊治。

    2025-10-17 11:54:16
  • 放屁不臭正常吗

    放屁不臭通常是正常情况,与饮食(低蛋白质摄入、高纤维但特定种类食物等)、消化系统功能(肠道菌群平衡、消化酶分泌正常)、个体差异等因素相关,若放屁不臭伴其他异常症状需重视,特殊人群要综合判断健康隐患。 一、饮食因素 1.低蛋白质摄入:如果日常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较低,例如很少食用肉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那么肠道内产生的有臭味的含硫等物质相对较少,放屁就可能不臭。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男性约为65-90克,女性约为55-75克,若长期低于这个范围,就可能出现此类情况。 2.高纤维但特定种类:一些高纤维食物,像大米、白面等精细谷物类食物,其在肠道内被分解发酵产生的气体相对臭味较轻。正常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的适宜摄入量一般为25-30克,以大米为例,每100克大米含膳食纤维约0.7克,若主要以这类精细谷物为主食,也可能导致放屁不臭。 二、消化系统功能 1.肠道菌群平衡:正常的肠道菌群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气体的正常产生。当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时,发酵产生的气体成分相对稳定,臭味物质产生较少。例如,有益菌占优势的情况下,对食物的分解代谢较为有序,产生的气体气味就不明显。不同年龄段肠道菌群有所差异,婴幼儿肠道菌群处于建立和调整阶段,而成人肠道菌群相对稳定,但都可能因各种因素出现平衡变化。 2.消化酶分泌正常: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消化酶正常,能充分消化摄入的食物,食物在肠道内被充分消化吸收,产生的气体就较少且臭味轻。比如,患有胰腺疾病可能会影响消化酶分泌,而正常人群消化酶分泌正常,就利于放屁不臭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消化酶分泌能力有差异,儿童消化酶分泌功能还在发育中,而成人相对稳定,但都可能因疾病等因素受影响。 三、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生理差异,有些人本身肠道产生的有臭味气体就较少,所以放屁不臭也属于正常的个体表现。比如,某些人群天生肠道内的酶系统对食物分解产生的含硫等臭味物质的能力较弱,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过,如果放屁不臭的同时还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等,就需要引起重视,可能提示消化系统存在某些问题,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婴幼儿,要观察其整体的喂养情况、生长发育等;老年人则要关注其消化功能的变化等,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健康隐患。

    2025-10-17 11:53:07
  • 消化道的组成是什么

    消化道是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肌性管道,口腔可初步消化淀粉,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通道,食管通过蠕动推送食团,胃暂时储存食物并初步消化蛋白质,不同年龄性别胃功能有差异,小肠是消化吸收主要场所,不同年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不同,大肠吸收水分等形成粪便,老年人各段消化道功能易有变化。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位,食物在口腔中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初步消化淀粉。不同年龄阶段的口腔结构和功能有差异,儿童时期口腔黏膜较娇嫩,易受损伤;老年人牙齿可能存在缺失、松动等情况,会影响食物的咀嚼。 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吞咽时,会厌软骨盖住喉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食管:是一扁窄的肌性管道,长约25-30cm,连接咽和胃,通过蠕动将食团推送至胃内。不同年龄段食管的蠕动功能有所不同,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可能减弱,容易发生食物滞留。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状,上连食管,下接十二指肠。胃可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等部分。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食物,并通过胃酸、胃蛋白酶等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使蛋白质初步分解。不同性别胃的大小和功能略有差异,一般男性胃容量略大于女性;不同年龄阶段胃的消化功能也不同,儿童胃的排空速度相对较快,老年人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下降。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小肠全长约5-7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胰液、胆汁通过胰管和胆管注入十二指肠,与小肠自身分泌的消化液一起,将食物进一步消化,同时小肠黏膜有丰富的绒毛结构,极大地增加了吸收面积,可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不同年龄阶段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同,儿童时期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老年人小肠黏膜萎缩,吸收功能下降。 大肠:全长约1.5m,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电解质和部分维生素,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阑尾位于盲肠根部;结肠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是大肠的末段,下端与肛管相连,肛管末端为肛门,是粪便排出的通道。老年人大肠蠕动功能减弱,容易发生便秘。

    2025-10-17 11:51: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