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美国堪萨斯儿童医院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在读博士。

  参与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攻方向为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及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胃十二指肠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肠镜检查和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对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胃镜、肠镜的检查和治疗。展开
  • 打嗝是怎么引起的

    打嗝可因生理性因素与病理性因素引发,生理性因素包含进食过快过饱、大量摄入碳酸饮料烈酒及习惯性吞咽空气(如嚼口香糖、频繁吸烟等),病理性因素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食管炎等致胃内气体潴留或胃酸反流刺激膈肌)、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干扰对膈肌调控)、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致膈肌功能异常)、胸部疾病(如胸膜炎、心包炎累及膈肌周围组织刺激膈肌)等,不同年龄人群因自身状况在各类因素下易出现打嗝现象。 一、生理性因素引发打嗝 1.饮食相关:进食过快、过饱是常见诱因,大量摄入碳酸饮料、烈酒等,会使胃内气体积聚,刺激膈肌引发不自主收缩。儿童因进食习惯问题(如哭闹时进食)易出现,成年人也可因聚餐暴食等情况发生。例如快速饮用碳酸饮料后,气体在胃内膨胀,刺激膈肌导致打嗝。 2.吞咽空气:习惯性吞咽空气,如嚼口香糖、频繁吸烟等,可使过多空气进入消化道,进而刺激膈肌引起打嗝,不同年龄人群因生活方式不同受影响程度有差异,比如吸烟者更易因吸烟行为导致吞咽空气增多引发打嗝。 二、病理性因素引发打嗝 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食管炎等疾病会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与消化功能,导致胃内气体潴留或胃酸反流刺激膈肌,例如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受损,胃酸分泌异常,可能刺激膈肌引发打嗝;老年人本身消化系统功能减退,患此类疾病时更易出现打嗝症状。 2.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颅内肿瘤等病变可干扰神经系统对膈肌的正常调控,使膈肌异常收缩。这类情况在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的人群中更易发生,比如既往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当病情复发或波动时可能出现打嗝症状。 3.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情况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导致膈肌功能异常,进而引发打嗝。长期节食、腹泻等人群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其中老年人因身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需关注电解质状况以预防因电解质紊乱导致的打嗝。 4.其他疾病:胸部疾病如胸膜炎、心包炎等,病变累及膈肌周围组织时,也可刺激膈肌引起打嗝,不同年龄人群因基础疾病不同,患胸部相关疾病引发打嗝的风险有别,比如有胸部基础病史的患者需警惕此类情况。

    2025-10-17 11:26:44
  • 大便褐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大便褐色的情况需综合多因素考虑,正常情况因胆汁代谢使大便呈褐色;饮食因素如食用含特定色素食物、服用某些药物可致大便褐色;疾病因素中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及其他系统疾病如肝脏疾病也会引发大便褐色,饮食或药物因素致者调整后多可恢复,疾病因素致者伴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儿童特殊人群更要关注大便颜色变化及时就诊。 饮食因素导致大便褐色 食物色素影响:大量食用含有特定色素的食物可能会影响大便颜色。例如,食用较多的动物血制品,如鸭血、猪血等,其中的血红素在肠道内被消化分解后,可能会使大便颜色加深呈现褐色;还有一些富含叶绿素的食物,如大量绿色蔬菜,在经过消化吸收后,也可能导致大便颜色变为褐色。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会影响大便颜色。比如,服用含有铁剂的药物,铁剂在肠道内与硫化氢结合生成硫化铁,会使大便呈褐色或黑色;服用铋剂等药物,也可能导致大便颜色改变为褐色。 疾病因素导致大便褐色 消化系统疾病 上消化道出血:当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部位出血时,血液在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转化为硫化铁,从而使大便呈现褐色,也就是常说的柏油样便。这种情况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疾病。 肠道炎症:如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可能会出现少量出血,血液与大便混合后也可能导致大便呈褐色。 其他系统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大便颜色。例如,肝脏疾病导致肝功能异常时,胆红素的代谢会出现障碍,也可能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为褐色,但相对来说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对于大便褐色的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果是饮食或药物因素引起的大便褐色,一般在调整饮食或停止服用相关药物后大便颜色会恢复正常。但如果是疾病因素导致的大便褐色,尤其是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消瘦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胃镜、肠镜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密切关注大便颜色的变化,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相对脆弱,一些微小的病变也可能导致大便颜色异常,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17 11:25:02
  • 急性胰腺炎并发症有哪些

    急性胰腺炎有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局部并发症包括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脓肿、假性囊肿;全身并发症有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肾、消化道出血等)、感染及高血糖、高淀粉酶和高脂肪酶血症等,儿童和老年患者因生理特点不同,并发症有各自特点。 胰腺及胰周脓肿:是由胰腺和胰周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形成的脓肿,患者可出现高热、腹痛等症状,脓肿部位可通过超声或CT定位。 胰腺假性囊肿:常在病后3-4周形成,由胰液和液化的坏死组织在胰腺内或其周围包裹所致,囊肿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无上皮,较大的囊肿可压迫周围组织产生相应症状。 全身并发症 器官功能衰竭 呼吸功能衰竭:急性胰腺炎时,炎症介质等可导致肺组织损伤,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胸部X线或CT可见双肺弥漫性浸润影。 循环功能衰竭:可出现休克等表现,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心肌抑制等,进而引起循环不稳定,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肾功能衰竭:由于有效血容量不足、肾血管收缩等原因,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少尿、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 消化道出血: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应激性溃疡等可导致消化道出血,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 感染:急性胰腺炎容易发生腹腔内、肺部等部位的感染,感染源主要是坏死的胰腺组织及胰周坏死物质,感染可进一步加重病情,导致脓毒血症等严重后果。 其他:如高血糖,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受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糖升高,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糖尿病;脂肪酶、淀粉酶可被吸收入血并通过肾脏排泄,导致高淀粉酶血症、高脂肪酶血症等。 对于儿童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有自身特点。例如儿童急性胰腺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时,可能更易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且在感染控制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的风险和进展可能更快。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心、肺、肾等器官功能减退,发生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更高,在处理并发症时需要更加关注各器官功能的维护,同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对药物等治疗的耐受性等问题。

    2025-10-17 11:23:48
  • 女性结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女性结肠炎有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程度轻重不一,粪便多样)、腹痛(多为轻至中度,部位有规律,便后可缓解);全身症状如病情活动期发热、消瘦乏力(因消化吸收障碍致营养不足消耗增加);还有肠道外表现如皮肤(结节性红斑等)、眼部(虹膜睫状体炎等)、关节(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个体症状有差异,疑似应及时就医检查,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心态、饮食。 腹痛:多为轻度至中度腹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有一定的规律,常为隐痛、胀痛,便后可缓解。部分患者可出现绞痛,这与肠道痉挛有关。如克罗恩病累及肠道时,可出现右下腹或脐周疼痛,疼痛具有间歇性发作的特点,与肠道的节段性炎症有关。 全身症状 发热:病情活动期可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体内炎性介质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约有10%-20%会出现发热症状。 消瘦、乏力:由于肠道炎症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患者长期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消耗增加,可出现消瘦、乏力等表现。女性患者可能会因此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比如影响月经周期等,因为营养状况不佳会对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肠道外表现 皮肤表现:部分女性结肠炎患者可出现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红斑,多见于下肢,表现为红色疼痛性结节;坏疽性脓皮病较少见,表现为皮肤溃疡。这与肠道炎症引起的免疫异常有关,肠道炎症产生的某些物质可影响皮肤组织。 眼部表现:可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等,表现为眼痛、视力下降等。这是因为结肠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紊乱,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眼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关节表现:可有关节疼痛、肿胀等,以大关节受累为主,如膝关节、踝关节等。这也是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肠道炎症产生的自身抗体等物质可累及关节组织。 女性患结肠炎时,上述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出现疑似结肠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结肠镜检查、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等,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同时,女性在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肠道负担,促进病情恢复。

    2025-10-17 11:22:18
  • 肠息肉是癌吗

    肠息肉本质是良性病变但部分有癌变可能,不同类型息肉癌变风险不同,可通过结肠镜检查等发现,会根据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式,还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等预防,不同年龄层人群需重视肠道健康,女性和男性肠息肉发生风险无绝对明显差异。 一、不同类型息肉癌变风险不同 1.腺瘤性息肉:这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之一,其中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相对较高。有研究表明,直径大于2厘米的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明显升高。 2.炎性息肉:多由肠道炎症刺激引起,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导致的息肉,通常癌变风险较低。 3.错构瘤性息肉:多见于青少年,如幼年性息肉等,一般癌变可能性极小。 二、肠息肉的相关检查及发现 1.结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最主要的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等情况,还能在必要时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息肉性质。例如,对于肠道内可疑的隆起性病变,结肠镜检查可清晰呈现其特征。 2.钡剂灌肠检查:也能发现部分肠息肉,但相对结肠镜检查来说,其准确性稍逊一筹,往往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当结肠镜检查难以进行时可考虑。 三、肠息肉的处理及预防 1.处理方式:一旦发现肠息肉,通常会根据息肉的性质、大小、数量等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较小的、良性倾向明显的息肉,可在结肠镜下进行摘除术;对于较大的、怀疑有癌变或已经癌变的息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外科手术治疗。 2.预防措施:在生活方式方面,保持健康的饮食很重要,比如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同时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保持适当的运动,维持健康的体重等,这些都有助于降低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家族性息肉病等遗传倾向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监测和随访。 对于不同年龄层人群,儿童时期如果出现肠息肉相关症状(如便血等)需及时就医检查,成年人则应定期进行肠道相关筛查,尤其是有肠道疾病家族史、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要重视。女性和男性在肠息肉的发生风险上并没有绝对的明显差异,但都需要关注自身肠道健康状况。

    2025-10-17 11:19: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