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中华医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二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

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展开
  • 强直性脊柱炎是什么原因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遗传、感染、免疫、环境、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相关。遗传上HLA-B27关联且家族遗传风险高;感染方面肠道的肺炎克雷伯菌及泌尿生殖道的沙眼衣原体等可引发免疫反应致病;免疫异常使促炎细胞因子增多致关节炎症破坏;环境中潮湿寒冷、外伤、不良生活方式易诱发;年龄多见于16-30岁青壮年,性别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感染因素 肠道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有关,其中最为相关的是肺炎克雷伯菌。研究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携带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该细菌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引发免疫反应,其菌体成分与人体组织成分有相似结构,人体免疫系统在攻击细菌时误将自身组织当作攻击目标,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累及脊柱等关节部位,引发强直性脊柱炎。 泌尿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等泌尿生殖道病原体感染也可能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存在关联。这些病原体感染后可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引发一系列免疫介导的炎症过程,进而影响脊柱关节等部位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风险。 免疫因素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在其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细胞因子等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这些细胞因子会导致关节滑膜、韧带等组织的炎症反应,引起关节的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并逐渐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和脊柱的强直。自身免疫反应错误地攻击自身的关节组织,使炎症持续存在并进行性发展,最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关节功能。 环境因素 潮湿与寒冷: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的诱发因素之一。寒冷潮湿的环境会影响人体的血液循环,导致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废物排出受到影响,使得关节组织更容易受到炎症的侵袭。例如,在一些气候寒冷潮湿的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外伤:轻微的外伤也可能在遗传易感性和免疫异常的基础上诱发强直性脊柱炎。当人体受到外伤后,局部组织的损伤可能会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而对于本身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来说,这种炎症反应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关节炎症。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产生影响。缺乏运动导致脊柱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减弱,关节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受到损伤和炎症的侵袭。同时,久坐使关节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加重了关节的负担,增加了患病风险。 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16-30岁的青壮年,发病高峰在20-30岁之间。这一时期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相对活跃的阶段,且骨骼处于生长发育和重塑的关键时期,更容易受到遗传、感染等因素的影响而引发疾病。儿童时期发病相对较少,但也有报道显示儿童期可能出现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表现,如外周关节疼痛等。 性别:男性患强直性脊柱炎的概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3):1。男性在青春期后身体的生长发育、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与女性不同,男性体内的一些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使得男性更容易受到强直性脊柱炎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发病。女性在月经、妊娠、分娩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较大变化,也可能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和病情变化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发病率低于男性。

    2025-09-30 12:59:48
  • 尿酸升高是从脚趾头先开始疼吗

    尿酸升高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脚趾头首先疼痛的情况,常见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第一跖趾关节易沉积尿酸盐结晶引发炎症致痛;尿酸升高还可累及其他关节,长期不控制有其他表现;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会影响尿酸升高及疼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尿酸升高出现疼痛有不同需注意的情况。 一、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脚趾头疼痛的机制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当尿酸升高时,血液中过饱和的尿酸会形成尿酸盐结晶,这些结晶容易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第一跖趾关节由于局部温度相对较低、压力较大等因素,成为尿酸盐结晶容易沉积的部位。当尿酸盐结晶刺激关节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时,就会导致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一般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疼痛较为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局部还会出现红肿、发热等表现。 二、其他可能的尿酸升高相关疼痛部位 尿酸升高除了可引起脚趾头疼痛外,还可能累及其他关节,比如踝关节、膝关节、手指关节等。不同患者的首发疼痛部位可能不同,这与尿酸盐结晶沉积的部位有关。而且,尿酸升高如果长期不控制,还可能导致肾脏损害等其他问题,出现腰痛等表现,但这不是尿酸升高直接导致的典型关节疼痛表现。 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对尿酸升高及疼痛的影响 年龄:一般来说,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尿酸升高相关问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下降。但现在年轻人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高嘌呤饮食、缺乏运动等,也有尿酸升高的情况增多趋势,年轻人也可能出现尿酸升高后脚趾头或其他关节疼痛的情况。 性别:绝经前女性尿酸水平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尿酸水平逐渐接近男性。男性在青春期后尿酸水平就高于女性,所以男性相对更容易出现尿酸升高相关的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疼痛部位的发病情况也可能与男性激素等因素影响尿酸代谢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高嘌呤饮食是导致尿酸升高的重要因素,比如经常食用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缓慢,也不利于尿酸的排泄。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啤酒,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增加尿酸升高的风险。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不仅会导致尿酸升高,还会影响尿酸盐结晶的沉积部位和疼痛发作情况,比如长期高嘌呤饮食且不运动的人,更容易在关节部位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疼痛。 四、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儿童:儿童尿酸升高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儿童尿酸升高后出现关节疼痛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处理上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详细检查排除其他罕见的代谢性疾病等情况,且在治疗上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孕妇:孕妇尿酸升高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孕期生理变化可能影响尿酸代谢。孕妇尿酸升高出现疼痛时,需要谨慎选择治疗措施,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要在医生指导下,优先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式来控制尿酸水平和缓解疼痛,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尿酸升高时出现关节疼痛,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处理尿酸升高相关疼痛时,要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在选择缓解疼痛的方式时,要更加注重患者的舒适度,尽量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方法,比如局部冷敷等物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缓解疼痛,同时要积极控制尿酸水平,延缓疾病进展。

    2025-09-30 12:59:18
  • 为什么痛风的人活不长

    痛风本身一般不直接使人短寿,但控制不佳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影响寿命,如肾脏病变可致慢性肾衰竭等,还与心血管疾病关联,同时对生活方式和心理有影响,不同特征痛风患者病情发展等有差异,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控制血尿酸对改善预后很重要。 一、痛风引发肾脏病变增加风险 1.尿酸盐肾病:长期高尿酸血症会使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间质和肾小管,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据研究,约1/3的痛风患者会出现尿酸盐肾病,若病情持续进展,可逐渐影响肾脏功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会严重影响机体的代谢、排泄等功能,进而对整体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增加死亡风险。例如,患者可能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还会影响心血管、血液等多个系统的正常功能。 2.尿酸性尿路结石:尿酸结晶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可引起肾绞痛、血尿、尿路感染等。尿路结石若反复梗阻,会导致肾脏积水,进一步损害肾功能。有数据显示,痛风患者尿酸性尿路结石的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结石相关并发症,会加重肾脏损伤,影响患者预后。 二、痛风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1.高血压:痛风患者常合并高血压,这是因为痛风与高血压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如胰岛素抵抗等。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冠心病等,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这些都可能危及生命。 2.冠心病: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尿酸可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痛风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高于正常人群,冠心病急性发作时可能导致患者猝死等严重后果。 3.心力衰竭:由于痛风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逐渐进展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会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预后较差,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痛风对生活方式及心理的影响 1.生活方式受限:痛风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的饮食限制可能导致患者营养不均衡等问题,若不能合理调整饮食,可能影响身体健康。而且痛风急性发作时会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使患者的日常活动受限,进一步影响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 2.心理负担: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状态不佳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等功能,不利于病情的控制,甚至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等,间接影响疾病的进展和预后。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痛风患者,其病情发展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有所不同。例如,老年痛风患者各器官功能本身有所衰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概率更高,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女性痛风患者在绝经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病情可能会有不同表现;长期大量饮酒、肥胖的痛风患者,其痛风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相对更高;有家族遗传病史的痛风患者可能病情进展更具侵袭性。因此,对于痛风患者,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积极控制血尿酸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至关重要。例如,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如使用降尿酸药物等),将血尿酸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可以显著降低痛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2025-09-30 12:57:06
  • 风湿病的症状特征是什么

    风湿病有多样症状,关节症状包括不同疾病有差异的疼痛、炎症导致的肿胀及晚期可能出现的畸形;全身症状有多种风湿病引发的发热、全身乏力;皮肤黏膜症状包含多种风湿病出现的皮疹、白塞病的黏膜溃疡等,且不同人群在各症状上有相关特点及影响因素,如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性别等对各症状有影响。 一、关节症状 疼痛:是风湿病常见症状,不同疾病疼痛特点有差异。类风湿关节炎多累及小关节,呈对称性、持续性疼痛,活动后可能稍缓解,但休息难完全消除;骨关节炎常表现为负重关节疼痛,如膝关节,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年龄较大人群因关节退变等因素,患骨关节炎致关节疼痛的概率增加,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负重、劳累等会加重关节磨损,使疼痛更明显。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骨代谢失衡,患风湿病导致关节疼痛的风险可能升高。 肿胀:关节周围组织炎症可致肿胀,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肿胀多伴疼痛,且关节肿胀处皮肤可能发红;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迅速肿胀,皮肤可呈暗红色。病史方面,有风湿病家族史者患相关疾病出现关节肿胀的风险可能增加,比如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亲属患病概率高于无家族史人群。 畸形:某些风湿病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出现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或纽扣花样畸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晚期可出现脊柱强直、畸形,呈驼背等表现。年龄较大且病程较长的风湿病患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更易出现关节畸形,因为长期炎症破坏关节结构,随着时间推移,关节变形逐渐加重。 二、全身症状 发热:很多风湿病会有发热表现,可为低热或高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出现低热,也可高热;成人斯蒂尔病多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且热型多不规则。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可能诱发风湿病并出现发热症状,比如在冬季居住环境保暖不佳,易引发关节部位受寒湿侵袭,进而导致风湿病发作伴发热。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自身免疫状态可能改变,使得患风湿病出现发热的情况有所不同,孕期免疫功能相对特殊,若患风湿病发热需谨慎处理,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 乏力:患者常感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早期就可能出现乏力症状,同时伴有皮肤硬化等表现。病史方面,有慢性感染病史者,患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概率可能增加,而感染可能导致乏力等全身症状加重,比如既往有慢性扁桃体炎病史,在风湿病发作时,乏力等全身不适可能更明显。 三、皮肤黏膜症状 皮疹:多种风湿病有皮疹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典型的有面部蝶形红斑,位于双颊部和鼻梁部,呈对称性;皮肌炎患者可出现上眼睑紫红色水肿性红斑,以及四肢肘膝关节伸侧、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伸侧的Gottron征。年龄较小的儿童患风湿病相对少见,但若患病出现皮疹等症状需格外重视,儿科患者皮肤较为娇嫩,皮疹的观察和护理需更精细,比如皮肌炎患儿的皮疹护理要避免刺激皮肤。女性在患某些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皮疹表现可能更具特征性,且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皮疹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黏膜溃疡:白塞病患者可出现口腔黏膜溃疡、生殖器黏膜溃疡等,溃疡反复发作。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白塞病等风湿病出现黏膜溃疡的风险可能增加,白塞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家族中有相关患者时,个体患病概率升高。

    2025-09-30 12:56:18
  • 痛风能治吗

    痛风可治,通过综合管理控制病情,急性发作期有非药物(休息、抬高患肢、冷敷)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治疗;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有降低血尿酸(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适度运动、控制体重);还需防治并发症,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痛风,减轻症状、减少发作及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一、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 休息与抬高患肢:在急性发作时,患者应尽量休息,避免受累关节负重,同时将患肢抬高,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注意避免其过度活动受累关节,保证充足休息;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更要关注关节的休息情况。 局部冷敷:在发作初期,可以对受累关节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数次,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儿童等皮肤较为娇嫩的人群,冷敷时间和温度要更加谨慎把控。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具体非甾体抗炎药1]等,可有效缓解痛风急性发作时的疼痛和炎症,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但不良反应较多,如胃肠道反应等,对于老年患者或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使用时要密切监测其肝肾功能等指标。 二、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 1.降低血尿酸水平 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例如别嘌醇等,通过抑制尿酸合成来降低血尿酸水平。但别嘌醇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等,在用药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尤其对于有过敏史或特定基因类型的人群要特别注意。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通过促进尿酸排泄来降低血尿酸。但对于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使用苯溴马隆可能会增加泌尿系统结石复发的风险,需要谨慎评估。 2.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控制: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需要遵循这一饮食原则。例如,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也需要避免过多摄入高嘌呤食物;女性在绝经后等特殊生理时期,也应注意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取。同时,要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适度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对于老年患者,运动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强度,例如可以选择慢速的散步等;对于儿童,要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适当的运动,避免过度运动损伤关节。 控制体重: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控制体重的目标和方法略有不同,但总体原则是一致的,即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 三、并发症的防治 痛风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需要同时进行管理。例如,对于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对尿酸代谢等的影响;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饮食控制与血糖控制之间的平衡,避免因降糖治疗影响血尿酸水平等。对于有肾脏受累等并发症的患者,要更加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采取相应的保护肾功能的措施。 总之,通过采取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并发症防治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痛风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能够减轻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2025-09-30 12:55: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