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中华医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二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

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展开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怎么查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检查包括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自身抗体检查(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磷脂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补体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肾脏活检),特殊人群检查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及相关影响。 一、一般检查 1.血常规:约90%的患者有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常低于4×10/L;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 2.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提示肾脏受累。 二、自身抗体检查 1.抗核抗体(ANA):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筛选指标,几乎所有患者的ANA均为阳性,但特异性低。 2.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高度特异性,且其滴度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3.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特异性高达99%,但敏感性仅约30%,一旦出现,几乎终身阳性。 4.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等,阳性患者可出现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等抗磷脂综合征表现。 5.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神经精神症状相关。 三、补体检查 血清补体C3、C4水平常降低,尤其在疾病活动期,可反映疾病的活动性。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 1.皮肤活检:对于有皮肤损害的患者,皮肤狼疮带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表现为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2.肾脏活检:对肾脏受累的患者,肾脏病理检查可明确肾脏病变的类型和程度,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检查时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的自身抗体谱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ANA等指标仍有参考价值;妊娠期女性进行检查时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检查方式或药物相关干扰等情况,需在医生综合评估下进行各项检查项目的选择;老年患者检查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可能影响,比如老年人可能存在肾功能生理性减退等情况,在解读尿常规、肾功能相关指标时要结合其整体健康状况来综合判断。

    2025-09-30 10:07:03
  • 强直性脊柱炎是怎么得的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受遗传、感染、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使其具明显倾向,感染可触发免疫反应,免疫异常致炎症,寒冷潮湿等环境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可增加发病风险,有家族病史等人群发病几率更高。 感染因素 某些感染可能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有关。比如,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感染可能触发了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间接导致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这些细菌的某些成分与人体自身组织有相似之处,当人体感染这些细菌后,免疫系统在攻击细菌的同时,也误将自身组织当作攻击目标,引发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进而累及脊柱等关节,导致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异常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出现紊乱,导致炎症因子等异常增多。这些炎症因子会刺激关节滑膜、韧带等组织,引起炎症反应,使得脊柱关节周围的组织发生水肿、增生等病理变化,随着病情的进展,可逐渐导致关节粘连、融合等,影响脊柱的正常活动功能。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体内水平明显升高,参与了疾病的炎症过程。 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可能增加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风险。寒冷、潮湿的环境会影响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从而促进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此外,长期过度劳累、外伤等也可能是诱发因素,长期的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而外伤可能会激活潜在的免疫异常机制,增加患病几率。对于青少年人群来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各项机能还不完善,若长期处于不良环境或有不良生活方式,更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女性在月经、妊娠、分娩等特殊生理时期,身体的免疫状态会发生变化,此时如果受到上述因素影响,也更易引发强直性脊柱炎;有强直性脊柱炎家族病史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的环境诱因,由于遗传因素的存在,其发病风险也高于常人,而如果同时暴露于上述环境或其他诱发因素下,发病几率会进一步增加。

    2025-09-30 10:06:47
  • 痛风性关节炎症状

    痛风性关节炎症状包括急性发作期的关节剧烈疼痛、红肿热,常见中青年男性且多累及第一跖趾等关节;间歇期为急性发作后自行缓解但血尿酸仍高,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易短时间再次发作;慢性期有关节畸形、痛风石形成,中老年病程长患者易关节畸形,长期高尿酸血症未规范治疗者痛风石形成概率高,不同个体表现有差异,需及时就医并调整生活方式控制病情。 急性发作期症状 关节剧烈疼痛:多在夜间突然发作,疼痛程度剧烈,如刀割或咬噬样。最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膝、腕、指、肘等关节。以年龄、性别为例,中青年男性较为常见,这与男性尿酸代谢更容易出现紊乱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期高嘌呤饮食、大量饮酒的男性,更容易在夜间出现第一跖趾关节的剧烈疼痛。 关节红肿热:受累关节出现明显红肿,皮肤温度升高,有灼热感。以病史方面来说,有高尿酸血症病史的人群,在急性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的表现会更为典型。 间歇期症状 无症状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后,一般经数天或数周可自行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进入间歇期。此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血尿酸仍处于升高状态。从生活方式角度看,若患者不改变高嘌呤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间歇期会较短,容易再次发作。 慢性期症状 关节畸形:如果病情反复发作,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导致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畸形。例如,手指关节可能会出现梭形畸形等。在年龄因素上,病程较长的中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关节畸形,因为长期的尿酸盐沉积对关节结构的破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 痛风石形成:皮下可出现大小不一的痛风石,痛风石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形成的,会对周围组织造成刺激,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等。对于有长期高尿酸血症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痛风石形成的概率会增加。 不同个体的痛风性关节炎症状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在面对痛风性关节炎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低嘌呤饮食、适量运动等,以控制病情发展。

    2025-09-30 10:05:50
  • 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能吃什么东西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避免高盐、辛辣刺激性、油腻、海鲜类及生冷食物,儿童患者因生长发育阶段饮食不当影响更严重,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下降也需注意避免以维持身体营养平衡和病情稳定。 辛辣刺激性食物:像辣椒、花椒、芥末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刺激关节,导致炎症反应加剧。这类食物会使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可能会加重关节的红肿热痛等症状。比如,一些患者在食用大量辛辣食物后,会明显感觉到关节疼痛程度增加,炎症反应更为明显。 油腻食物: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且可能会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代谢功能紊乱情况,过多食用油腻食物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而间接影响关节的病情。例如,长期大量食用油炸薯条、炸鸡等食物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增加等问题,而体重过重会增加关节的负担,不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海鲜类食物:部分海鲜,如虾、蟹等,属于高嘌呤食物。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来说,体内尿酸代谢可能存在一定异常,食用高嘌呤食物容易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会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互影响,加重病情。例如,有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同时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风险较高,而过多食用海鲜等高嘌呤食物是导致血尿酸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冷食物:冰淇淋、生鱼片等生冷食物可能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身体的气血运行,从而不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康复。寒冷的食物会使血管收缩,影响关节部位的血液供应,可能会加重关节的疼痛和僵硬等症状。比如,在寒冷季节过多食用生冷食物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的不适症状往往会更加明显。 对于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家长更要严格控制其饮食,避免上述食物的摄入,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不当可能会对其身体的正常发育以及病情的控制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而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消化功能等也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避免这些食物,以维持身体的营养平衡和病情的稳定。

    2025-09-30 10:04:47
  • 大拇脚趾痛一定是痛风吗

    大拇脚趾痛不一定是痛风,可能由外伤因素(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因外伤致痛,女性穿不合适高跟鞋易增加风险,表现为局部肿胀淤血等)、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任何年龄可发病,女性多见,累及大拇脚趾致疼痛肿胀僵硬等)、骨性关节炎(中老年人多见,肥胖者易患,大拇脚趾关节疼痛活动时加重等)、感染因素(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成年人因甲沟炎、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易感染致痛,局部有红肿胀热痛等表现)等多种因素引起,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综合判断病因。 外伤因素 年龄与性别影响: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因外伤致大拇脚趾痛,比如儿童玩耍时磕碰、成年人运动中脚部受伤、老年人行走时崴到等。女性可能因穿不合适的高跟鞋,增加脚部受力不均导致外伤风险。 具体情况:如脚趾受到直接撞击、扭伤等,可引起局部软组织损伤甚至骨折,会出现大拇脚趾痛,伴有局部肿胀、淤血等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机制与影响: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 大拇脚趾表现:可累及大拇脚趾关节,出现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且多为对称性发病,病情进展可能导致关节畸形。 骨性关节炎 相关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肥胖人群因体重过大增加关节负担,更易患骨性关节炎累及大拇脚趾。 症状表现:大拇脚趾关节会有疼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可伴有关节肿大、畸形等。 感染因素 不同人群差异: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因脚部皮肤破损等引起细菌等感染导致大拇脚趾痛;成年人也可能因甲沟炎等出现感染性大拇脚趾痛,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足部感染风险更高,且感染后恢复相对困难。 具体表现: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严重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要明确大拇脚趾痛的病因,需结合患者详细病史(包括受伤史、疾病史等)、症状特点、体征以及相关检查,如血尿酸检测、关节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来综合判断。

    2025-09-30 10:04: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