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中华医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二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

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展开
  • 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

    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儿童时期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关节,有全身型、多关节型、少关节型等表现,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手术治疗,儿童护理要注意皮肤、关节、眼部及心理,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预防。 临床表现 全身型:多见于2-4岁儿童,起病较急,常伴有高热,体温可呈弛张热,每天波动幅度较大,可达数度。同时伴有皮疹,皮疹多为淡红色斑丘疹,可随体温变化而时隐时现。还可出现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贫血等全身症状。 多关节型:受累关节≥5个,多见于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等,也可累及小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病程较长者可出现关节畸形。 少关节型:受累关节≤4个,多为大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等。一般全身症状较轻,但可出现慢性虹膜睫状体炎,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根据上述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贫血、白细胞升高或降低等;急性期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升高;自身抗体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可能呈阳性。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晚期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等;超声检查可发现关节腔积液等情况。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以缓解症状,保持关节功能。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慢作用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用于控制病情进展;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要注意其副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严重关节畸形、影响功能的患儿,在病情稳定后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 特殊人群(儿童)护理要点 皮肤护理:全身型患儿皮疹明显时,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感染。 关节护理:注意关节的保暖,根据病情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畸形,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加重关节损伤。 眼部护理:少关节型患儿出现虹膜睫状体炎时,要密切观察视力变化,按医嘱使用眼药水,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心理护理:儿童患病后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关心和心理支持,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让儿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避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人群等,减少感染的机会,因为感染可能是诱发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因素之一。

    2025-09-30 11:21:52
  • 手指关节炎是怎么引起的

    手指关节炎的引发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方面。不同年龄段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关节发育异常,中老年多因关节软骨退变;更年期后女性因激素变化更易患病,男性相对风险低;过度使用、外伤、寒冷潮湿环境是生活方式相关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代谢性疾病如痛风性关节炎等属病史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引发手指关节炎的原因有所不同。在儿童时期,可能因先天性的关节发育异常等因素导致手指关节炎,比如一些遗传相关的先天性关节疾病可能在儿童阶段就表现出手指关节的炎症反应。而在中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这是引发手指关节炎的常见因素之一,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供应等出现变化,使得软骨容易磨损、退化,进而引发炎症。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更年期后的女性相对更容易患手指关节炎。这可能与女性更年期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雌激素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关节周围组织的代谢等,使得关节更容易出现炎症反应。而男性在各个年龄段相对女性来说,患某些特定类型手指关节炎的风险可能相对低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只是整体趋势上有这样的差异。 三、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使用手指:长期从事需要频繁使用手指的工作或活动,比如钢琴家长时间弹琴、打字员长时间打字等,手指关节反复进行屈伸等活动,会导致关节软骨过度磨损,引起关节炎症。研究表明,长期重复性的手指运动使关节软骨承受的压力增加,加速了软骨的退变,从而引发手指关节炎。 外伤:手指受到急性外伤,如扭伤、骨折等,如果在受伤当时没有得到正确、彻底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关节内部结构的损伤,后续容易引发关节炎。例如手指骨折后,关节面可能变得不平整,长期磨损后就容易出现炎症反应。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手指关节容易受到寒冷刺激,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关节周围组织的营养供应受到影响,同时可能引起关节滑膜等组织的炎症反应,长期下来容易引发手指关节炎。 四、病史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组织,尤其是手指等小关节,导致关节出现炎症、肿胀、疼痛等一系列关节炎表现。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攻击关节滑膜等结构,引发炎症过程。 代谢性疾病:像痛风性关节炎也可能累及手指关节,这与体内尿酸代谢异常有关。当尿酸水平升高时,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手指关节等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长期反复发作还会导致关节的慢性炎症和破坏。

    2025-09-30 11:20:33
  • 痛风的起因和治疗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代谢性疾病,起因包括尿酸生成过多(如摄入高嘌呤食物、基因突变致嘌呤代谢酶活性异常)和尿酸排泄减少(如肾脏功能异常、服用抑制尿酸排泄药物);治疗分急性发作期(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缓解疼痛消炎消肿)和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用抑制尿酸生成或促进尿酸排泄药物降血尿酸,患者需控饮食、健康生活,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调整方案)。 一、痛风的起因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代谢性疾病,其起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尿酸生成过多: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当体内嘌呤合成增加或分解代谢增强时,会使尿酸生成过多。例如,一些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大量摄入后会导致体内嘌呤含量升高,进而使尿酸生成增多。从遗传学角度看,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嘌呤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导致尿酸生成异常增加,有家族痛风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尿酸生成过多的情况。 尿酸排泄减少: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肾脏功能异常会导致尿酸排泄减少。如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对尿酸的滤过、重吸收、分泌等功能发生障碍,使得尿酸不能正常排出体外,从而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此外,一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等,会抑制尿酸的排泄,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人群痛风发病风险增加。 二、痛风的治疗 痛风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期治疗、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等方面: 急性发作期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消炎消肿。非甾体抗炎药是常用药物,如依托考昔等,可有效减轻炎症和疼痛;秋水仙碱也常用于急性发作期,但需注意其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对于不能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 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目的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止痛风复发。常用的药物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等,以及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对于有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肾脏功能对药物代谢和排泄的影响,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苯溴马隆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对于儿童痛风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饮食调整等,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评估利弊,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女性痛风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血尿酸水平的变化以及药物对生理期的影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025-09-30 11:19:54
  • 尿酸低有什么危害

    尿酸低会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危害,在免疫系统方面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在神经系统方面影响正常功能、导致相关症状,在血液系统方面致代谢紊乱、出现贫血表现,在消化系统方面影响消化吸收、出现相关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受影响表现有别且基础疾病人群受影响更甚。 一、免疫系统相关危害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情况下尿酸低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有研究表明,尿酸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免疫细胞的活性调节等过程,尿酸过低可能使免疫细胞功能出现异常,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比如频繁发生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对于儿童来说,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尿酸低可能对其免疫系统的正常构建产生不利影响,使得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而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力逐渐衰退,尿酸低会进一步削弱其免疫防御能力,更容易遭受疾病困扰。 二、神经系统相关危害 尿酸在神经系统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尿酸低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有研究发现,尿酸具有抗氧化等特性,对神经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当尿酸低时,神经细胞受到氧化等损伤的风险增加,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出现,例如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尿酸低可能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影响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本身逐渐减退,尿酸低会加重神经细胞的损伤风险,可能使认知障碍等问题的发生几率升高。 三、血液系统相关危害 尿酸低可能对血液系统产生影响。尿酸与血液中一些成分的代谢平衡等有关,尿酸低可能导致血液中某些物质的代谢紊乱。例如,可能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红细胞的携氧能力等出现异常,进而引起贫血相关的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等。对于女性来说,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本身身体处于相对敏感状态,尿酸低可能会加重血液系统的异常表现;而有基础血液疾病病史的人群,尿酸低可能会进一步干扰血液系统的稳定,使病情控制更加困难。 四、消化系统相关危害 尿酸低还可能涉及消化系统方面的影响。尿酸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过程,对消化系统的器官功能等有一定关联。尿酸低可能影响消化酶的分泌或活性,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消化系统尚未完善,尿酸低可能严重影响其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阻碍正常生长;患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尿酸低会加重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使原有疾病的症状加重,影响康复。

    2025-09-30 11:19:35
  • 吃蚝油生菜能诱发痛风吗

    蚝油生菜的嘌呤含量中等偏低,食用可能诱发痛风,不同人群食用需注意,痛风患者等应谨慎,可通过搭配低嘌呤食物、控制食用量、注意烹饪方式、监测血尿酸水平等预防诱发痛风。 一、蚝油生菜的嘌呤含量分析 蚝油生菜中,生菜属于低嘌呤食物,每100克生菜含嘌呤量通常较低;而蚝油每100克含嘌呤约172.6毫克,属于中高嘌呤食材。但一份蚝油生菜中蚝油的添加量相对较少,总体来说,一份普通分量的蚝油生菜嘌呤含量一般在中等偏低水平。不过对于痛风患者或高尿酸血症患者,仍需关注食用量。 二、食用蚝油生菜诱发痛风的机制 痛风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等部位引起的炎症反应。如果一次性大量食用蚝油生菜,尤其是本身尿酸代谢存在问题的人群,较多的嘌呤摄入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加。正常情况下,人体尿酸的生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外源性嘌呤摄入过多是尿酸升高的一个因素,当摄入蚝油生菜中的嘌呤被代谢后,可能导致血尿酸水平短时间内大幅上升,从而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三、不同人群食用蚝油生菜的情况 健康人群:健康人群适量食用蚝油生菜一般不会诱发痛风,但也应注意均衡饮食,避免长期大量单一食用高嘌呤相关食材组合的食物。 痛风患者或高尿酸血症患者:这类人群需要严格控制嘌呤摄入,应谨慎食用蚝油生菜,即使少量食用也需密切关注自身尿酸水平变化和关节症状。如果食用后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疑似痛风发作的症状,应立即就医。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需注意营养均衡,蚝油生菜可以适量食用,但要注意蚝油的添加量不宜过多,因为蚝油中含有一定盐分等成分,过量食用可能对儿童肾脏等器官发育产生潜在影响,同时也要关注其中嘌呤摄入对儿童未来尿酸代谢的可能影响,不过一般正常食用量下无需过度担忧,但仍需把控食用频率和分量。 老年人:老年人如果存在尿酸代谢功能减退等情况,食用蚝油生菜时更要谨慎。老年人尿酸排泄能力可能下降,过多摄入蚝油生菜中的嘌呤可能加重尿酸代谢负担,增加痛风发作风险,所以老年人食用时应控制量,并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 四、预防食用蚝油生菜诱发痛风的建议 对于痛风患者或高尿酸血症患者,在食用蚝油生菜时可搭配其他低嘌呤食物,如大量蔬菜、水果等,以稀释整体饮食的嘌呤含量。 控制食用量,避免一次性食用过多蚝油生菜。 注意烹饪方式,尽量选择清淡的烹饪方法,减少蚝油等调料中嘌呤等成分的过度摄入。 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根据自身尿酸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如果血尿酸控制不佳,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限制包括蚝油生菜在内的高嘌呤相关食物摄入。

    2025-09-30 11:18: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